上帝与魔鬼的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9:39

费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个“跨越传统碑石的天才”,纪德认为他是被托尔斯泰遮住了的更高峰。他生前并没有得到像托尔斯泰那样高的荣誉,但他坚信自己的作品一定会跟未来的读者产生共鸣。他的预言实现了,尼采称他为心理学上的导师,许多现代派大师尊他为始祖。他的一生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苦难一次也没对他吝啬过,而他只是谦卑地匍匐在大地上接受“上帝的折磨”。

第一次阅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可能会被他的“语无伦次”、“冗词赘语”吓回,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会发现他作品中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在攀登陀斯妥耶夫斯基这座高峰的过程中,虽然气喘吁吁,却又兴高采烈。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恐惧,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恐惧上是无法真正理解他的作品的。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官上的快感,更是灵魂的震撼。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灵魂经常被抛到绝境中进行二元对立的挣扎与纠缠。我们在这种灵魂的拷问中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

陀斯耶夫斯基笔下有一群受苦受难的底层民众。退职的九等文官没有收入,难以养家糊口,孩子们饥肠辘辘;妹妹为了帮助哥哥完成学业,自愿嫁给一个虚伪吝啬的商人;退伍上尉带着病残的妻儿挤在一间简陋的农舍里……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罪与罚》中的索尼娅。书上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她的,“如果你们需要的话,她为了济人之难会脱下自己身上的最后一件衣服,光着脚去把它卖掉,再把钱送给你们.”她活在魔鬼统治的世界,但是上帝活在她的心中。一些人将《罪与罚》的艺术缺陷归咎到索尼娅的性格塑造上,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觉得索尼娅代表一种精神——底层民众面对苦难的韧度。她是作家理想的一个寄托,所以不要拿人性的复杂来指责她性格的单薄。我们常常喜欢指责一个甘于受压迫的人,我们认为他们应该奋起反抗的,却很少看到他们忍受压迫所需的巨大勇气。信仰是这些弱小个体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上帝给了他们一个继续在这地狱般世界活着的理由。

陀斯妥耶夫斯基刻画的主人公大多数都是有问题的人,有人认为他作品中世界就是一所精神病院。《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既乐于助人,又残忍到麻木不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却听任父亲被杀。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因为贫穷被迫辍学。他在柜子般大小的斗室里挣扎抗争。他认为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存在只是给不幸的人带来苦难,他杀了这个老太婆是对这个不公平社会的反抗,是给不幸的人造福。但是不能以任何理由任意践踏他人的生命,所以他举起斧头时,就将自己的灵魂献给了魔鬼。杀人后,人类的良知又不断将他拉向上帝。伊凡也是一个集善恶为一身的统一体。斯麦尔佳科夫根据他的理论——“什么都可以做”,杀了老卡拉马佐夫。正如尼采所说,“上帝死了”,那么这个世界就失去道德约束力量。因为信仰的丧失,所以什么都可以做。但是伊凡并不是一个残酷的理论家,他的理论正是建立在人类的苦难、孩子的哭泣上。“一个小孩用小拳头捶着痛楚异常的小胸脯,流出善良温顺的血泪,请上帝保护他,但是上帝在哪儿呢?”拉斯科尔尼科夫和伊凡都具有双重人格,上帝与魔鬼在他们身上斗争纠结。

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似乎总是上帝取得最后胜利,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向警察自首,流放西伯利亚;伊凡向法庭供认自己是杀人凶手。虽然结局如此,但是魔鬼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回响,道德谴责只对有良心的人起作用,那些没有道德良知的人依然肆无忌惮地做着伤天害理的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总是存在着这种不和谐,他让我们听到来自天国上帝和地狱魔鬼两种截然不同又相互统一的声音,这种声音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