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是笔耕不辍的幸福“煮”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01:04:08

《北京晚报》“五色土”的专栏作者、著名作家毕淑敏,每周都用她质朴、透着睿智带着哲思的文字,为读者送上一份温暖——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对幸福密码的破解。而和她交流,宛若同一位邻家大姐自在地聊天,生活中的毕淑敏真切而亲切。她总是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活得快乐、幸福,因此也有人称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生活家”。
名家故事
毕淑敏自小学习优秀、懂事乖巧,老师和家长都对她抱着很大的希望,“妈妈希望我做女科学家,老师说我适合当记者”。中学时,毕淑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如果不是后来“文革”爆发,大家都相信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而后来,从女兵、医生、作家到心理师的身份转换,毕淑敏的经历可谓一首流畅的变奏曲。
16岁,毕淑敏成了藏北第一批女兵中的一个。在西藏阿里高原骑兵部队做卫生员,她体验到了另一个星球般的岁月与生活。
在阿里的寂寞生活中,除了政治书籍,她把《鲁迅全集》看了一遍又一遍,鲁迅成了毕淑敏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偶像,以至她后来弃医从文,竟也与鲁迅的经历有着巧合的相似。
1986年,34岁的毕淑敏铺开稿纸开始写作。利用当医生(转业后,她在一家工厂做厂医)值夜班的时间写作,在不到1周的时间内,完全不懂写小说章法的毕淑敏,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要说出来的写出来,就这么简单”,她完成了处女作《昆仑殇》。次年,第4期《昆仑》杂志重磅推出,《小说选刊》接着转载,引起轰动,不久后又获得第四届“昆仑文学奖”。从此,毕淑敏步入中国文坛。
1991年,毕淑敏决定退出从事了22年的内科医生职业,专心投入文学创作。对于自己的医术,毕淑敏这样评价:“比不上钟南山,比鲁迅、郭沫若好。”
1998年,已是国家一级作家、拥有文学硕士学位的毕淑敏,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就因为自己一直对研究“人”特别感兴趣,在她心目中,心理学就是让人觉得幸福的一门科学。最终她获得了北师大心理学博士学位。
当毕淑敏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出乎意料地看到来访者络绎不绝,她逐渐意识到,做心理治疗纯粹是一种手工劳动,1天8小时门诊就是1小时看1位,再加上登记分析整理笔记等工作,1天也只能接待六七个人,与其如此这般的蚂蚁啃骨头,不如“换一种方式,把我的那种感悟,或者很多来访者所给予我的那些启示,用文字去表达,和更多的人来分享……”她彻底弃医从文,凝神静气潜心写作了。
名家在时现
上世纪80年代,毕淑敏在国外一家报纸上看到,依据投票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对于“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问题的排序为:第一,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第二,给病人治好了病,和病人告别时刻的医生;第三,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城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孩子。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毕淑敏一对照,居然自己已集这几种幸福状态于一身!
生活中,毕淑敏和自己的儿子更像朋友,而每每言及自己的先生,她总是一脸的幸福:“他是个好同志。我跟我先生世界观基本一致,重大问题、待人处事上没有什么分歧,有点小问题也是在买什么东西、刷个碗上。我儿子小时候总说我是‘清政府’,因为‘清政府’总是没原则,总签订不平等条约。我觉得那些小事根本不是什么大的原则问题,不需要搞得剑拔弩张。”而她的先生称她是“对家庭很负责很敬业的那种主妇”,并特地强调“敬业”这个词。
曾有人问起毕淑敏,她与先生是不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毕淑敏笑言是“手和脚”的关系,“两人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毕淑敏笔下的感情很真挚,她歌颂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这应该也是她在多重社会角色中的经历、体验以及她的博爱、善良人格使然。而她从来就不曾较劲地写作,也几乎从不点灯熬油。“我是一个正常作息的人,像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也可能会在夜里写作,但这种情形很少,一年当中,不过是一夜两夜而已。”毕淑敏说,写作的过程中,她不是个不可以打搅的人,“我的母亲、我的先生、我的孩子,如果他们有什么事,通常都会尽量地‘打搅我’。”
一家人聚首一桌,吃顿家常饭,是幸福的。毕淑敏喜欢烹饪,最拿手的是做家常菜。她手下功夫不错,菜刀在砧板上奏起美妙的音乐,瓢勺在铁锅里操出诱人的美食。作为家庭“煮”妇的她调和着各种食材,搭配着生活的色彩,用美食表达对家人与生活的热爱。她把生活的味道调得有滋有味。
这就是毕淑敏的幸福了。“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一定要为生活找点意义。生活本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让它变得有点意义。生活本身并不幸福,所以我们要幸福地生活。”她在散文《提醒幸福》中写到:“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毕淑敏说,“幸福感不是某种外在的标签或者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状态,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内在把握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