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读博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0:01
这是我今天读到的海外原创。有人问过我,要不要读博士。本文可以为你提供一些信息。

涂博士让大家惋惜。一个年轻有为的生命就这样离世而去了。涂博士的悲剧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制度的深层的市场规律。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全球性博士过剩的时刻来临了吗?

1994年,我到美国读书。第一天,就遇到了我们实验室的一个博士后。他已经在我们实验室作了7年博士后了。一直无法在美国找到一个助理教授位置。当我看到他的求职简历的时候,我吃惊了。他已经在科技界最顶尖的杂志自然杂志和科学上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都是第一作者。在其他一流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已有30多篇。非科技界的朋友也许不了解在自然杂志和科学上上发表论文的难度。要知道这两分杂志是世界上公认的水平最高的综合性科学杂志。它刊载各个学科最重要的科学进展。大多数教授一生也未必有一次机会在这两份杂志上发表论文。也就是说,这为博士后已经是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了。就是这样一位顶尖的科学家,竟然不得作了7年博士后。我不尽为自己的未来担心了。

随后,我有遇到了一位学化学的中国留学生博士后,他当时已经在科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在其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已经超过100篇。他告诉我,他酷爱科学,只想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不想去公司工作。一年后,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三篇论文,但是终于不得不放弃了科学理想,到一家公司去从事产品开发工作。

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位岩体力学博士,刚好与自杀的涂博士学的是一个专业。他告诉我,博士毕业以后,他找到了一份薪水微薄的专业工作,但是只干了4个月,就被裁员。两年来他只能在夜间超市打工。在超市打工工资和我作专业工作时差不多他这样告诉我。

在加拿大,许多博士毕业的电子工程师的年薪只有高压电线路作业工人的一半,而这些高压电线路作业工人只是高中毕业。在清洁工的队伍里,经常可以碰到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我开始怀疑,全球性博士过剩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现代的科学研究结构中,大学教授需要研究助手来协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而最廉价的研究助手就是博士生和博士后了。在美国,雇佣一个博士生只需要付他的助学金,大约每年15000美元。雇佣一个博士后大约每年20000美元到30000美元。这个价钱比大多数建筑工人薪资要低。博士后已经从教授的跳板变成了一个终身职业,大量的无法找到教授职位的人,不得不在博士后的岗位上奋斗终生了。

科学研究只承认第一,在这个领域中你必须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而自然界未被发现的新领域是有限的,未被发现的科学规律也越来越少。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狄拉克曾经说过,那时(20世纪初)二流甚至三流的物理学家也能做出一流的工作,而现在,一流的物理学家作二流的工作都非常困难。物理学大师费曼指出,物理学的荣耀不会永存,我们可能已经到了物理学的终结阶段。研究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尚且如此,对岩体力学这样的土木工程学科,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能有几何呢?

我提到的第一位博士后,他所从事的是未知领域最多的生物学科,也是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在这样的研究领域博士已经过剩,就不用说那些已经被充分发掘过的领域了。在这些领域,学术论文的价值实际上是权威说了算,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几经在20世纪就完成了。涂博士刚好从事的是这个领域的工作。

中国目前的引进人才的机制,注重与大师和高学历。事实上,中国与美国和世界的差距主要在技术。这些中国急需的技术人才并不是博士,而是大量的硕士。在到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当中,学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生有80%在第二年就拿了硕士学位毕业找工作了。而学习其他科学的博士生,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前,几乎无例外的同时再读一个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或者数理统计的硕士学位,以备就业的多种选择。市场是残酷的,我大多数朋友都是以第二硕士学位就业,而在简历上只字不提原先的博士学位。

微软不是由博士们建立起来的,比尔盖茨本科都没有毕业。事实上大多数美国高新技术产业都是一些硕士甚至本科毕业生创造出来的。而中国现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刚好将这些中国最需要的人才排斥在外。博士毕业,即不是杰出创造发明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爱因斯坦只是本科毕业,孟德尔也不是博士毕业。爱迪生中学都没有毕业。法拉第也只是学徒出身。引进人才不应该只盯着博士群体。

在这个博士过剩的时代,博士生毕业之后在就业的压力下,必须给自己一个清醒的定位。你在导师的指导下可能已经做出了一些新的科学发现。但是,这个世界上也许根本就不需要一个新的和你的导师同样的研究实验室。在找到你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前,你和其他人一样,只是一个打工仔。博士毕业后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在社会上找到你自己的位置。我们不希望看到涂博士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