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生始于一场崩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4:54

真正的人生始于一场崩坏:读《捕蜂器》

 

 

  【请进吧~无剧透 o(* ̄▽ ̄*)ゞ】
  
  平静和幸福是人所求,但却不常在;慌乱和意外不招人待见,但却是解决问题的良方。《捕蜂器》构建了一个扭曲的人格模型,后来因为一场意外的发生,一切问题竟然烟消云散。
  这部小说是英国作家伊恩·班克斯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也是他第一部在内地译成中文的小说。此人生于1954年的苏格兰,青年时期在伦敦住过一段,现在又回到了苏格兰。写小说前当过清洁工,1984年《捕蜂器》发表后,他成为职业小说家,作品分科幻与非科幻小说两大类。《捕蜂器》算后一类里的经典,被媒体选为20世纪英伦小说的“百佳”之一。班克斯讲故事的能力也被人拿来和狄更斯,以及另一位当红严肃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相媲美。这部小说的分量究竟算得算不得经典呢?至少算得上是当代的经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口味刁钻古怪的读者都不会想要错过这部作品。
  故事发生的环境很封闭,小岛和小镇而已,主人公接触的人亦有限,出场人物不多,很适合构建一个相对有说服力的模型。
  作者的叙述充满了迷宫和把戏,那么多的触手,根根有悬念,指向下一环节的往往是最纤细的一根。出场的主人公,被描述得充满了自信冷静和勇气,对小岛了若指掌,内心独白有条不紊,即使充满了野蛮气息的孩子气亦显得器宇不凡。与之混混沌沌鬼鬼祟祟的父亲相比,简直是一副小岛统治者的姿态,我有姿势我自豪。
  真像是一层层剥落出来的,就像问路的时候有人先是向着南方手臂一挥,然后又很猥琐的跟你讲,这条路要往北怎么走怎么走。作者先说快看埃里克要闹事儿了,结果呢,整个故事的主人公却是弗兰克,弗兰克上来看似是一个要解决埃里克问题的人,但讲来讲去,整个故事却成了他的问题。
  他哪里冷静了?内心分明是充满了不安和躁动;他哪里勇敢了?最充满恐惧的便是他;他哪里自信了?自卑感都印到了骨头上。他的整个人生,像极了鼻孔里塞了二十斤鼻屎一样充满了污垢和窒息,但却无法自挖。他认为他的伤痛来自自身幼年的创伤,无法摆脱,但是他不知道这就如同鼻屎一样,也是来自自身,但是只要伸伸手指挖出来弹飞就OK。偏执幼稚的自我觉悟和无力的家教使得他无法自挖,气急败坏的他只能依赖于对外施暴来掩饰自卑和发泄压抑。这一过程,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灰暗、危险、残暴,其间夹杂着零度以下冰冷的淫邪和孩子气,诡异无比。
  如果说弗兰克代表了内在的、内心的、灵魂的东西,那么另一个人物埃里克,则被打上了社会和时代的印记。埃里克,看似病态和狂躁,其实他的问题好理解得多,只不过他的谜底是在后半部分揭开的。他的创伤来自他的经历,恐怖而意外的一幕令作为一个少年的他完全丧失了对整个世界的信心,于是只能通过时不时的发发人来疯逃避脑海中的记忆。埃里克的人来疯属性,在整个故事中作用重大。这是前半部分的悬念来源,这是一切话题的切入点,这更是最终触动主人公弗兰克扭曲人格得以痊愈的药引子。毕竟这个世界不能靠优雅来治愈,你懂的。
  还有父亲。一个热衷于将孩子当做自己玩物的人。真正意义上的伤害来源。作者对于父亲的描写是整部作品中最赞的,大量的留白,少量的信息,一些事情偏偏不交代。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黑洞式的人物,最多最强的负面能量在其中涌动。对于他的描述,没办法让人做道德判断——正如这部小说中的所有人物一样——但他却真实感十足,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有这么一位“父亲”,或者是父权,或者是统治阶级,或者是未知的命运和未来。
  再说一下捕蜂器本身。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需要心灵寄托的。音乐、书籍、电影、花鸟、或者所谓冥冥中某个神明,没有例外。捕蜂器看上去充满了神秘感和魔力,未知的存在,预言未来的神器。但是这会令科幻迷失望,因为这不是一部科幻小说,捕蜂器只是……啊好吧不说了,自己看吧。总之,捕蜂器是一颗病态的心的产物和依赖物,但是,主人公仍然可救的原因恰恰在于他心中不光有捕蜂器,还有埃里克。
  好吧,回来说挖鼻孔。当一个人的鼻孔里塞了二斤鼻屎甚至更多,但本人既没有自挖的觉悟,又没有专业的指导,怎么办?装作若无其事么?能逃避得了么?能憋憋憋憋一辈子么?赶紧来一阵伤风和感冒吧,或者一阵冷风吹过,打一个超级无敌天崩地裂大喷嚏。埃里克的人来疯,就是这阵冷风,埃里克的人来疯,就是这个大喷嚏。到此为止,弗兰克终于成为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虽然——虽然他的父亲背后隐藏着更大的人格扭曲和潜在的可怕秘密,令人一想到便不寒而栗,但是弗兰克至少已然痊愈,足以把握未来。其实世间万物何尝不是如此,受伤的人,内心的压力,效率低下的团队,一团乱麻的事业,破败的家庭,腐烂的社会,乃至内牛满面的地球君。腐朽的东西,需要外力摧枯拉朽。真正的人生始于一场崩坏。当然,觉得是时候迎接一场崩坏的时候,前提条件仍然是内心仍存希望。这便是作者所建构的模型和治愈方法,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不推倒,无重建;想重建,先推倒。有一首歌恰恰暗合了这种理念,张铁的《暴雨将至》:
    我看见那些破碎的记忆
    我看见在那片乌云笼罩的地方
    我知道 暴雨将至……
  想说一下,这部小说的港版腰封上面,写了这样的宣传语:天啊,那些杀人的点子和场面实在太屌了!——这并未夸大其词。这部小说的阅读体验非常棒。开始会稍显艰涩,无数的线索和暗语充斥其中,当融入进去之后才会感受到其美妙所在:充满了冷酷和心惊肉跳,还需要从字里行间尽可能的解谜,最终你知道,那个你仍然犹豫不决的答案正是正确的答案。建议读完之后立即读第二遍,会发现很多句子的机关所在,有一种扫雷的快感。当然,结尾部分充斥了作者刻意的说教,看似是写给出版商做样子的句子,大煞风景。
  读这部小说,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蝇王》。显然后者更为广博和深邃,或者可以理解成两部作品描述的领域相似而不同。《捕蜂器》重点在于变态心理学的一个个案,《蝇王》则是社会心理学的诸多案例的结合品。当然……《捕蜂器》也完全可以当做一个爱情题材的黑童话来读:其实很简单,危险状态下的主人公,需要的是同样危险而充满浪漫气息的男伴,长大成人的主人公,则需要一个能靠得住的大哥哥。而故事里头这两个男性角色又恰好是同一个男孩,所以说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爱情故事。对于一个女孩来说,供给浪漫和共度余生的是同一个人,还有比这个更美好更典型的么? 所以怎么说的来着,莎士比亚之后哪还能有新故事啊日他娘。
  最后小小表示下不满,这部小说的电影版,在网上竟然搜不到,豆瓣上也没有,天啊,盗版DVD柜台里头明明很好找的啊这部电影。——冰天雪地内裤套头转体三百六十度求下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