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到我,也会打记者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11:01:53

换到我,也会打记者的!

 

●毛牧青

 

郭德纲徒弟打记者事件还未平息,又传来郭德纲邻居打记者的新闻。

11日下午,包括《新京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等多家在京媒体记者,就郭德纲别墅违规侵占公共绿地一事,再次来到郭的别墅所在地瀛海庄园。令人感到很热闹的是:这次郭德纲一伙毫无动静,倒是其邻居大打出手。于是惊弓之鸟未定的记者也见报曝光道:扬言对记者“见一个打一个”的郭德纲邻居,也像郭德纲一样,属于圈了绿地的违建户。

切!真是不打不出新闻。原来记者快速捕捉消息敏锐力,全是由对方野蛮“打架”打出的“新发现”。否则没有瞬间对方的一耳光一脚揣的“大悟大彻”,记者们断然不会出新闻的。

于是“郭德纲门”续后故事见诸报端。“郭德纲的邻居也打人了”的呼号,又成了主流媒体的一波“曝光新闻”。

据北京此行的诸媒体报道,这位打记者的邻居姓戴。其实他打人动机很简单,除了也被记者怀疑圈占绿地外的恼火外,其余用戴先生的话说就是:自从郭德纲别墅占绿地被曝光后,屡屡有人敲他的门问是否是郭德纲的家,也总有人在其花园后拍照。他认为这严重影响了家人的生活。

戴先生这个理由很充足。是啊。我平静生活好好的,突然来了一帮不知是什么人,隔三差五敲自我门问同一话题、时不时非法在我家后院偷拍什么,这岂止是“私闯民宅”?简直还有“侵犯隐私权”“故意扰民”等嫌疑哩!

大热天本身就够烦的了,如今遭遇如此接二连三骚扰,是七尺男儿谁不血压增高怒从火中生?换到我,我也会打记者的!

有意思的是:熙熙攘攘的“砸纲”举动非但目的远未达到,如今倒是两败俱伤更让人尴尬,甚至成就了原本声望并非妇孺皆知的郭德纲深入寻常百姓家更“臭名远扬”,灵验了“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浅显道理。

很简单:当初BTV“捧纲”最厉害,如今RTV“砸纲”最凶狠。爱之深恨之切皆因利益所为,反倒彰显“卫道士”的虚脱。就像两贼分赃不均大打出手闹剧,彼此都不是好鸟——你纵然再高调去申讨,也掩盖不住虚伪的狼狈。人们一旦知晓各怀鬼胎内幕便哄然一片“疑”声。《中国青年报》昨天发表了一篇题为《郭德纲低俗事小  媒体失标准事大》文章。该文出台我倒认为深层背景很耐味,起码也说明一些良知未泯的媒体喧嚣后的冷静反思。

这就是我,对众媒体无意识“砸纲”的蔑视!“砸纲”运动早该休矣!

《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几家报纸我曾认为是可读性较开放的报纸,我不知它如今凑这个热闹自甘图个“狗仔队”名声干嘛?这让我对这些报纸此举很不理解也很失望。

        2010年8月12日

 

附录:中国青年报:郭德纲低俗事小,媒体失标准事大

 

  这些天来,媒体所呈现的对相声艺人郭德纲的密集抨击,如同之前部分媒体对郭德纲的密集追捧一样,正在将一直存在于新闻界的一种不当习气发挥到极致。这种过分迎合社会公众口味而随意摆布新闻的操作,请允许我坦率地说,有悖新闻专业精神,也有失媒体本分和气度。

 

  首先,我想明确表达我个人对郭德纲的看法。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品德谈不上高尚、修养并不太好,但在说相声上颇有天赋的艺人。当他在自己的舞台或博客上并不客观地嘲笑他人、辱骂记者甚至羞辱“穷人”的时候,我心里对他充满了反感。我相信这种反感存在于许多关注这一事件的人心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赞同当下在一些媒体上出现的对郭德纲的围剿。这里有一个必须划清的界限:个人的爱憎和通过媒体公开表达的批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当为数不少的媒体一拥而上,将对郭德纲的不满酝酿成一次围攻时,事情的性质就开始变化了。

  问题的实质已经不在于郭德纲是不是一个好人,或者完美的人。问题的实质是,对于一个显然并不完美的人,媒体应该报以怎样的新闻态度?在我看来,媒体应该是克制的、客观的,对自己手里的话语权怀有足够的谨慎和敬畏。但在这一轮对郭德纲的围剿中,我看不到这种谨慎和敬畏——正如在此前部分媒体对郭德纲的过度追捧中,我也看不到这种谨慎和敬畏一样。

  不该忘记的是,就在不久前,郭德纲在其中一些媒体上,还受到明星和热点人物的待遇,获得极高的出镜率和报道率,并有许多机会展示个人魅力。回过头来,如果我们仔细辨析是谁捧红了郭德纲,将会十分诧异,因为当时对郭德纲的流行贡献颇大的一些媒体,眼下正对他作出非常猛烈的抨击。

  相反,在媒体变脸的过程中,郭德纲本人并没有多大变化。在部分媒体上,我看到对郭德纲最主要的批评之一,是认为他“俗”、“无德”。许多人以此表达对郭德纲的失望。但是,听过郭德纲相声,或对郭德纲略有了解的人都不难发现,郭德纲从来没有试图假装成一个品德高尚或者品位高雅的人。郭德纲乐于在舞台上以成人笑话或其他类似方式讨来观众的叫好声。事实上,他并不回避、乃至有意给自己贴上“俗”的标签——这些,正是郭德纲作为相声艺人一直为自己营造的风格。

  古怪的是,同样是这个郭德纲,之前的嬉笑怒骂让他获得了媒体一片推崇,如今却因此而被冠以“三俗”、“无德”等骂名。曾经满面笑容的媒体人士突然把脸一变,著名相声艺人郭德纲于是成过街老鼠。

  毫无节制地跟风炒作,以及同样毫无节制地跟风声讨,正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屡见不鲜的媒体现象。郭德纲事件中最大的心理落差是,既然郭德纲从来都是这个郭德纲,那就说明:要么是媒体之前的追捧言过其实,要么是媒体如今的声讨不够客观。

  这很像一出闹剧。而新闻界——至少是新闻界的部分人士——应该为这场闹剧感到羞愧。出于对社会公众口味的迎合,一些新闻媒体不惜将身段放到最低,给一些公众人物以他们并不值得享有的崇高声誉;出于同样的逻辑,他们又不惜用最大的力度对一个公众人物进行抨击。

  无论哪种做法,都很难说是出自这些媒体本身的客观考量和独立判断,或出自它们一贯坚持的原则。事实上,对部分媒体来说,它们已经没有那样一种固定的价值标准,唯一的标准是,能否获得关注并制造轰动效应。结果,最后正是由这些媒体亲手打碎自己一手抬起来的偶像,郭德纲的名声“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只是,这样毫无原则、只迎合热点的新闻操作,受损的恐怕不光是郭德纲的声名,还有当事媒体自身的公信力、美誉度。当这些媒体准备进一步关注郭德纲的个人品德,以及担忧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时,他们应当同时反思,作为舆论的推动者,作为使郭德纲获得如此社会影响的始作俑者,他们是否应该为自己的推波助澜而负同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