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教育具有革命性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6:43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我热切地感受到,要想赢得竞争,必须接受新鲜事物,敢于突破传统模式,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在一番苦苦地思索、考察、论证之后,我大胆地提出了“依托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打造特色化”的办学思路。当时,许多人对我的想法大吃一惊。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到这一决策的正确性,首先是教育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其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内,还要关注课外,不仅要关注校内,还要关注校外,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既为我们提高了课堂的效益,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支持了学生课余和校外的学习。 

 二、超常规划一步到位,新设备“登堂入室”

思路定了,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设备呢?关键是要让老师感到方便,还要有利于生命灵动的课堂的建立。因此,当许多人还在论证上投影、大屏幕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大范围地安装电子白板了。电子白板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交互性、生成性,普通多媒体由于课件的无法更改,课堂的生成性大打折扣,其实还是一个单向的传输。说到底,它体现了以谁为主体的问题。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根据与课堂结合的紧密程度,学校确定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支持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配备以实物投影,课堂即时反馈系统,教学软件等,每人配备一台电脑作为教师备课的工具,以学生自备笔记本电脑和学校网络教室作为支持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辅以丰富多彩的第三方学习软件等。

三、“数字革命”催生“头脑风暴”,教师培训关键中的关键

信息化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一次巅覆。当用惯了黑板、拿惯了粉笔的老师们与各种尖端的教学设备第一次“遭遇”,迈过心理上和技术上的“坎”确是经历了一次洗礼。在观摩了外校老师运用电子白板上的第一堂课后,很多老师把疑惑写在了脸上:“教了半辈子书了,还有这样教的?”“学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年轻人的事,至于我,就等着那一张退休证了!”“这些是大城市那些名校才搞的事,轮得上咱们吗?”“专家引领,培育名师,专家,专家瞧得上咱这小地方吗?”诸如此类的议论我没少听到。我知道,要改变传统的东西只能慢慢来,于是,学校首先发动几个年轻老师当“排头兵”搞“试点”,不出一年,还是那个班,还是那些老师,却迸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激情与活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效益、学生成长、自身专业发展带来的种种优势,征服了所有的老师。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慢慢上路。抓住这一变化,学校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培训,这种培训不拘一格:一是让新技术的提供者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是缺点主要是纯技术的,与课堂结合不够;二是校本培训,让一部分年轻、喜欢技术的老师现身说法,一帮一,手把手,组内研讨,梯次推进;三是走出去请进来学习,让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参加各级研讨会、报告会,回来后再进行二次培训,从而较快地提高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水平;四是坚持“三动”原则:任务驱动。使教师沿着尝试课—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精品课的方向不断努力。比如,每学期,40岁以下教师都要上一节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观摩课,在此基础上,选出优秀课例,各个教研组组织教师一起研讨,再向全体教师展示,通过一起研、一起磨、一起说,使大家对如何更好地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活动促动。比如,每学期都开展不同形式的课件、课例制作、论文、反思、赛课评比等活动。机制拉动。学校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水平作为教师考核表彰晋级的重点,牵引着教师不断向纵深的领域发展。

 

四、课题带动,依托“智囊”打造核心竞争力

技术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目不暇接。具体到应用层面,如何不断创新,在百舸争流的课改浪潮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走教科研的路子。于是,学校实施课题带动,依托专家的力量和参加研讨会的机会来推进技术的深入应用。

从2006年开始,学校先后加入了国家 “十一五”教育技术重点课题《信息环境下的小学生提前读写研究》、《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利用敏特记忆引擎促进英语学习》、《利用互动技术发展社会化学习网络的研究》课题组,申报了自己的子课题,同时还积极进行了“魔灯”、“一百易”英语、数字图书馆的前期实验工作,形成了“敏特英语两课型”、“一百易英语四模式”、“互动技术五先五后”的研究成果,这些都具有非常浓厚的校本特色。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每一项教育技术都有其优点,也有局限性,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贯彻整合的理念,使各种教育技术优势互补,产生最好的教学效益,提出了《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有效教学》的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作为一个综合性课题,正在改变各个子课题各自为战的状态,使各个子课题有效衔接和沟通,提高了应用研究的效益。

在课题的背后,我们凝聚了一个强大的专家团队,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我们坚持“理念先行、专家引领、小组攻关、跨课题协作、实践中探索”的路子,每一名教师都纳入一个课题小组,小组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召集和研讨,给每一个课题都聘请了指导专家,王陆、黎加厚、蒋鸣和、庄秀丽、赵景瑞、李雨龙、李先启等专家学者都是我们的专家团队,他们当中不仅有学术理论专家,有学科专家,还有长期从事一线信息技术教育的知名校长。每一个课题组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计划,同时,学校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座谈会、调度会等形式,通报各个课题的进展情况,以便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五、以生为本,给学生插上学习的翅膀

任何技术的应用,任何课题的实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都必须把学生放到应用和研究的核心来考虑。比如,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要掌握电子白板、互动技术、实物投影、电脑的哪些知识和操作技能,学校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通过课上应用、业余培训、兴趣小组活动等途径,让学生适时掌握相应的技术操作。对于一部分爱好者来说,还要鼓励他们钻研,制作电子报刊、编写电子书籍、电脑绘画,甚至简单的编程,力争使他们成为电脑小能手、电脑小专家。 信息化,正在使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变得与众不同。

我们高兴地看到,“敏特记易”把学生最头疼的记英语单词转变为乐趣,把自己的学习变成为自己学习的竞赛。以《应用敏特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课题为例,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已经学完了初中二年级的单词。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六、推倒有形无形的“围墙”,教育的空间无限延伸 

信息化,带来了教育空间的无限延伸。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原来以教室和学校为标志的狭小的空间,推倒了有形的和无形的“围墙”,有效地覆盖了教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填补了以往教师、家长、学生联系和交往的空白,全面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使许多家长“谈网色变”的问题得以化解。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在学校的宏观层面上建立一个沟通内外,多方互动的支持平台,以整合更多的信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我们首先重视了校园网的建设,开发出许多富有特色的模块,使之不仅成为学校管理的平台,而且成为教师研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的重要阵地。二是重视了教育博客,博客已经被广泛、灵活地应用于集体备课、家校沟通、课题研究、学校管理等领域,促进了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研的创新。三是重视了项目的延伸。学生家里都接通了互联网,在学校的指导下购买了敏特英语、一百易英语、一起学习网、数字图书馆、互动学习网等与学校日常教学相匹配的优秀学习平台,并且师生、生生可以在线互动,从而使课堂得到了延伸,也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使教育信息化这个杠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产生更好效益?如何关注成果积累,搭建终身学习平台,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如何共享各种教育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这些尚未破解的命题正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

    教育神圣,我们心怀感恩,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