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智慧灵性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11:47

 

 (来源:http://jinzeling.blog.163.com/blog/static/1229232102010114103549550/)标签: 智慧  信仰  灵性  宇宙  科学  2010-03-07 11:29

     一、智慧革命

  “人类失去想象,世界将会怎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一幅令人遐想的图,一篇使人玩味的小说,常常被人赞之以富于智慧。人常说,人为万物之灵。“灵”,就是智慧。人类具有抽象概括、归纳演绎、联想想象、直觉顿悟乃至灵感爆发和发明创造的智慧,才能够创建出人类智慧的奇迹——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客观真理是无止境的,自觉的追求和探索真理的智慧也是无止境的。智慧是对真理的认识和服务。

  智慧和小聪明不相干。中国有句古话:"大智若愚",很有道理。脑和智慧指挥着我们致力于生产、科学、文化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和建设。因此,揭开人脑的奥秘,加快对人脑功能的研究,对深入研究智慧,进一步开发和释放智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98年意大利著名脑能专家皮特·查理在哈佛大学题为《21世纪脑能变革趋向》的论坛报告中说:"微小的人脑构成庞大世界的中心"。智慧是人脑的核心、灵魂,无形的智慧是构成庞大世界中心的灵魂。

  智能革命是人类第五次革命。教育的本质是对人脑的培育。在当代,一个国家首先必须是智慧大国,而后方能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强国。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欧、美、日等国于80年代末制定了脑科学研究计划,提出“脑的十年”,日本90年代还启动了20年的“脑科学时代”计划,脑科学领域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态势。教育决策越来越依靠脑科学的发现。

  脑科学研究就是对智慧的研究,也对信仰的研究和教育起了巨大的支撑力、推动力的作用,它的成绩也十分令人鼓舞!

  二、信仰智慧

  人类的信仰元精神是一种非常顽强地追求永恒、执一的真理的精神。智慧归根结底是对规律、真理、精神的认识与运用。信仰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

  信仰是一种在终极对象和主观态度之间具有张力性的关系。信仰的理想超越性体现了人们必须在肯定现实关系的同时否定、超越现实关系,表现为对终极意义的关注。信仰是人们根据人的终极需要和对满足现实需要条件的认知,在观念中建构一种理想客体,并自觉、虔诚地把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或追求、奋斗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与哲学有相同之处的"生存智慧"。

  (一)从内涵看,信仰和智慧具有同一性。智慧是什么?老子主张“大道智慧”,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自知无知”者有最高智慧,与“大智若愚”有异曲同工之妙。爱因斯坦认为:“任何一位认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深信,在宇宙的种种规律中间明显地存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远远地超越于人类的精神,能力有限的人类在这一精神面前应当感到渺小。”他信仰宇宙自然的神秘性,从宇宙自然的庄严结构中觉察到一种人类无法洞悉的存在——最幽杳的理性与最璀璨的美。彼得·圣吉作为管理学大师,他也体现了真诚的谦虚——他表示“学习大师的虚怀若谷。我们所知有限,我们学到的一切,仍有永恒的奥秘蕴藏其中。”在老子、苏格拉底等中外古贤圣者的智慧观或哲学观中,"智慧"显然不是一种学问和技能,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经验、知识有限性的自觉和醒悟,实质就是对世界包括人生终极价值目标的关怀。信仰作为对终极价值目标的坚信和追求,有了它便拥有了充满智慧的人生。

  (二)从形式看,信仰的两个重要形式是宗教和哲学,而宗教和哲学又都屑于世界观文化,是对智藏的追求和热爱。靠这种对智藏的追求和热爱,来回答"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非理性至上论所不可能回答的人生以及社会的部分问题。科学不能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也不能全部归结为"科学问题"。信仰是-种思想性的问题,而不是科学性的问题,不能用知识或技术求解。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所面临着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等问题,还要依赖信仰的科学化来解决。非逻辑的直觉、想象等,非理智的感情、意志、兴趣等,它们是与理性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对认识发生、发展起调控作用。人生的意义这样的思想性问题,需要借助于实现了理性与非理性高度统一的真正的信仰去解决。

  第三,信仰"智慧说"给我们研究信仰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全新的空间和视角。智慧是一个有极大的包容性、伸展性的概念,最能反映人的超越本性。把信仰理解为一种智慧,有利于不同信仰形式之间的平等对话,为科学信仰取代非科学信仰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在科学、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诸文化形式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消除科学的“话语霸权”,承认并突出信仰在人或社会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生存境遇时,所产生的,其他文化形式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此外,科学知识、技能教育和科学信仰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信仰与知识问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知晓了的、认识了的不一定信以为真,但凡是确信了的却一定是认知为真的。所以,信仰教育和信仰重建,不仅在内容上不同于科学教育和知识、技能培养,而且在方法上也不能简单追求知识化、能力化。社会生活不仅要明智,更要有智慧。智慧是对涉及本性上最高的事物的思考。人们称阿那克萨哥拉、泰勒斯为智慧的人,而不是明智的人。明智重实用,智慧重真理。非实用性是信仰的本性所决定的。怎样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由知到信,再由信到行的转化是信仰研究,科学信仰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信仰的智慧说,有助于从理论上说明在信仰教育中,克服和纠正实用主义态度,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三、灵性智慧

  “灵性”与“终极关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灵性智慧就是“终极关切”的智慧。信仰智慧就是灵性智慧,信仰智慧需要用灵性智慧阐释。人的灵性,即人的直觉性, 有接受灵感、领悟真理的能力,是一种“自发性”、“本能”或“基本智慧”,恰似一种催人向上、追求崇高的神性“基因”,为灵魂提供其迫切需要的归属感、整体感和终极真实感。

  (一)灵性革命

  人类追求“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灵性成长”和“幸福的可持续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我们正超越单纯而盲目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GDP崇拜。

  20世纪60年代,欧美开始了一场灵性革命。很多美国人离开了传统的宗教和信仰,寻找个人化的、现代的灵性追求。在《宗教、价值和高峰体验》一书中,马斯洛声明:灵性价值具有自然主义的意义,灵性属于全人类,非教会所独占、垄断。受马斯洛等人的启发,许多年轻人脱离了父母的宗教,寻求个人化的灵性形式。它促成美国人对灵性的追求。

  人的潜能开发和新时代运动主要是精神的运动。它们关涉成长、实现和扩展。灵性,就是在意识及无意识乃至整个生命中保持、复归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超越现实及一切相关束缚,被称之为“灵”,以别于现实世界的“世俗”品质。

  荣格派学者希尔曼指出,精神和灵魂含义不同。精神关涉高度,灵魂关涉深度。青年重精神,攀登高峰,为成就奋斗,门楣上是“精神研讨会”;中年关涉灵魂,关涉下降到深处,为生命的后一段培育新价值观,门楣上是:“灵魂锻造”。

  (二)后人本心理学与灵性智慧

  灵性智慧一直较少被我们挖掘。举头三尺有神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人的灵性写在基因中、以固定接线的方式表现在我们的神经系统。

  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自己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哈姆雷特猜测:“世间有太多的事我们不知道,超出我们的想像”。我们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爱因斯坦说:“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好像没有什么奇迹,另外一种是好像任何东西都是奇迹。”随着对非理性、直觉的认识的增加,科学逐渐产生了对灵性的认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威廉·福格尔提出“第四次大觉醒”的概念,认为:整个世界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发达国家,“物质需求”让位于“意义需求”。“后人本心理学”的宗旨正是“追求生活的意义、追求生活的目的和超越感”。

  “后人本心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即第四思潮(四大思潮: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后人本心理学)。肯·威尔伯作为“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观点如下:

  1、赞同长青哲学。建立新的人性模型,丰富完满的人性。宇宙进化序列是物质——生命——意识——灵性。人的四种性质:物质性、动物性、人性、灵性(或者神性),包含宇宙全部特性。

  2、对人类最高潜能的理解,主张人性和灵性(神性)的统一。对神秘体验持开放的科学态度。

  3、健康是“身、心、灵”整体和谐的“大健康”。强调身心灵的统一,肉体的欲望、心智的理念、灵魂的了悟都是宇宙神性的完美展现。缺乏灵性的终极关怀,不是健康。

  4、灵性的开发是人的潜能的深度开发,只有灵性的开发,才能活出“真我”。

  5、人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把心理治疗与静修或“灵修”结合起来。重视文明的精髓——宗教,但成长和宗教无必然联系。

  6、更加注重东方文化。尤其是从印度和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

  7、丰富人的动力结构。扩展需要层次论为六个层次,在“自我实现”之上加上“自我超越”。体悟到“宇宙精神”的层次,灵性、神性得到开发的层次。

  加州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把灵性智慧分成5个因素:

  1、卓越能力。高灵性的人能透过物质和现象看本质。

  2、神圣化日常生活的能力。有灵性智慧的人以一种神圣的态度对待生活,更深刻地认识自我、他人、自然和生命,工作、抚养孩子、婚姻都是他们神圣的职责。

  3、体验高层意识的能力。有灵性智慧的人能体验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他们善于接受神秘体验。

  4、运用灵性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性的转化经常引导人们重新排列目标的重要性。

  5、从事道德性行为的愿望。有灵性智慧的人不断培养宽仁心、感恩心、谦逊心、同情心。

  既然自然的终极现实是超验的,无需证明,我们为什么要把信仰的赌注押在上帝身上?特蕾莎修女思想的结合是一种灵性,它帮助人们理解宇宙,赋予生命以意义,对超越宇宙的东西持开放的态度。

  每一个人内部都有一个单一的潜在声音,或者是世界一灵魂,无论我们身处何处、何时,这个声音都向我们诉说着,就好像由一个电视天线发出来的广播一样。

  (三)灵性含义

  什么是“灵性”?它的大概意思是一个人的超越性追求,即与自身以外的更大力量如自然等的联系,又可以理解为信仰、价值体系以及相关的体验,“灵性”与人类追寻意义、目的和价值的体验有关。

  在心理学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对灵性的定义是由威廉詹姆斯做出的:灵性是人类超越自身的过程。对某些人,它可能是与自然或宇宙(无论怎样描述它们)的和谐或同一的体验。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王国,在那儿“我们可以体验到与某种大于自身的事物的联合,并由此找到自己最大的安宁”。

  许金声的“灵性”定义为:“人追求、表达、实践自己“终极关切”的一种能力。” 这一定义,是对西方心理学家灵性定义的高度概括。

  “灵性”与“终极关切”有密切关系。蒂里希认为:信仰是某种终极关怀的心灵状态。信仰具有普适性,必定与心灵有关。因此,灵性智慧就是“终极关切”的智慧,就是信仰的智慧,信仰智慧就是灵性智慧,信仰智慧必须用灵性智慧阐释。

  “终极”是关切的对象、状态。作为对象的“终极”,指在宇宙、现实中,“无条件地与我们有关”的、起着神秘作用的力量(“上帝”、“全能者”、“道”、“理”、“空”、“规律”、“真我”、“大我”等)。终极关切就是对它们的体悟,“参天地”。终极关切作为一种状态,它具有能量贯通、摈弃偶像崇拜、不执著、活在当下,追求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理想等特征。“终极”,无法穷尽,终极关切无止境!

  灵性和神性早已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灵性”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只要体验到超越我们自身局限的力量,我们就有灵性状态。

  “悟性”、“灵气”、“灵感”等,都与“灵性”有关。“灵感”是了解“灵性”的一扇窗户。“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体现了“灵感”。“妙手”,“大我”灵性之手,作者超越了平时的自己,在灵性状态如神仙作诗。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的写照。

  捷克诗人杨·斯卡瑟说的很明白:

  诗人并不发现诗,

  诗在后面的某个地方。

  许久许久以来它就在那里,

  诗人只是发现它而已。

这些诗作,与爱因斯坦怀着“宇宙宗教感情”发现的相对论一样,都是对“灵性”、“大我”、“宇宙精神”的真实记录。做任何事,都能“体验宇宙”(爱因斯坦)、体验灵性。体验灵性,就是开发灵性潜能。“高峰体验”就是灵性体验。“高峰体验”是最美好的一种体验,是人自身的整合感、与万物的融合感,是灵感,成就感。马斯洛推测,某些孩子一出生,便比其他人更容易达到这种美妙状态。

  灵性的开发是人的潜能的深度开发。人是一个追求永恒的生命、超越有限界域的存在,这种追求的内在动能就是灵性。人人有天赋的灵性,但因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决定了这些灵性的被保护和被开发程度。

  必须发展出我们内心的有益于灵性觉悟的东西,我们应研究:教育如何促进智慧(本性、灵性、觉性、妙智)的保护。防止知识发展对本性的污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保护本性,做减少、谴除等“损”的工作,把附加在本性之上的东西祛除掉,使本性之光无碍地放射出来。

  人生的不觉悟是因为有烦恼障碍和知识障碍。灵性教育或智慧教育(属于超越主客体层面)是根本层面。教育的含义是保护灵性不受污染和去除障碍使它发出光明。灵性之光、智慧之光是每一个人心中常在的,只要去除障蔽,你就可以使它透露出来。

(转载:http://jinzeling.blog.163.com/blog/static/122923210201011410354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