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足音──從鄭觀應人生軌跡看珠三角與長三角的起承轉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49:30

百年足音

──從鄭觀應人生軌跡看珠三角與長三角的起承轉合

  鄭國強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經濟秩序方面大小範圍內的全面調整,我們整個國家民族正面臨百年一遇、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由今年起實施的香港與澳門兩個特區、兩個同為世貿組織獨立成員與中國大陸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是在這個大前題下、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兩地經濟關係的重新安排。同樣,也必然對港澳與珠三角、對長三角,對周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關係帶來新的互動與調整!

 

實施改革開放新經濟政策二十多年後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尤其是在得風氣之先,直接受香港澳門輻射聯動的珠三角,成為世界上經濟成長最迅速的地區,土地人力資源成本廉宜的優勢,吸引了以港資為主的大量外來資金與人才,在作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的香港發達的服務業輔助下,迅速贏得世界市場,彼消此長,逼使香港澳門同時面對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

 

香港回歸之時正值亞洲金融風暴,回歸後幾年來受到連串冲擊,面對極其複雜的政經結構重整,中樞經驗不足,連串施政失誤,經濟滑坡,民心浮噪。社會經濟問題泛政治化,政府與民間認知磨合困難,出現紛亂。

CEPA與自由行應運而生

兩制隔離,互相虛耗,無助經濟整合,難以發揮互補作用。人為壁壘之間,急須打開一道大門,遂有破壁洞開新天地,重新融合建立最緊密經濟關係之舉,CEPA創意應遇而生,有利加强地區合作。開放廣東京滬人士到港澳自由行,更是從密切人的來往方面添注社會活力。這是香港澳門第二浪轉型發展的機會,鼓勵繼續發揮競爭力優勢,儘快實現製造業升級換代,逐漸邁向高檔次,建成高新技術製造業研發中心,發展品牌,以「香港製造」「澳門製造」的標籤打入龐大的內地市場,降低營商成本,刺激本地消費,重塑香港精神。

 

過去的一年,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支持下,經過努力,香港本地生產總值上升,失業率下降,通縮趨於緩和,經濟開始呈現來之不易的復蘇勢頭。經歷了幾年困難後,在CEPA效應下,新經濟發展策略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正陸續見到成果。香港經濟已明顯開始復蘇。香港回歸祖國以來,香港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在保持繁榮穩定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發展民主,關係到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CEPA有利港澳市場融合中國大市場,並帶動中國市場走向世界。澳門特區政府利用澳門與歐盟及葡語系國家和地區的傳統關係,把小小的澳門定位為「三個平臺」,即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服務平臺、粵西地區對外經貿服務平臺、中國與世界華商經貿服務平臺,發揮歷史文化及地緣人緣獨特作用,創造商機。

 

今年開始實施的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又給港澳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抓住機遇,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當務之急。

前瞻遠景,有許多不可知因素,回顧過去,其實歷史會給我們很多教益。在二十一世紀之初中國心全面開放市場與世界接軌並按照國際經濟活動規範促進自身體制改造之際,重新對照上一個世紀初,中國積弱之際在被動回應開放市場的時候,聯動珠三角與長三角的中國智慧人物是如何面對問題的,相信對今人仍具啟迪作用。

地盡其利 貨暢其流

「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從晚淸鄭觀應《盛世危言》到青年孫中山情懷斯土、高瞻遠矚的百年名句。

 

珠三角在歷史風雲的起、承、轉、合,起自原屬香山縣一部分的小小香山澳──澳門。香山人是古老中國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一群,香山人出洋歷史由來已久,放洋史可追溯至宋末。四百五十年前,葡萄牙人來到澳門並逐漸佔據,發展成當時最重要的中西貿易港。當香港、上海於一百五十年前開埠時,日漸式微的澳門與洋人打交道已有三百年歷史。香山人得風氣之先,得通曉語言之利,湧現不少習於與外人打交道的貿易人員。上海開埠時期,估計有八萬廣東人來滬討生計,買辦階層幾乎都被香山人為主的廣東商幫所佔據。

 

鄭觀應(1842-1921)香山人,是著名改良主義思想家及實業家。1858年,時年17歲的鄭觀應離開香山雍陌的家鄉到上海學做生意,歷庚申之变,目擊時艱,刺激甚深,究心政治、實業之學,歷盡人生滄桑,大半生遊走於珠三角與長三角之間,「初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致力探求商戰致勝之道,以振興實業挽回利權救國救民為己任,成為在叱吒風雲的香山五大買辦之一(其餘四人是徐潤、唐廷樞、莫仕揚、吳建彰)。鄭觀應曾出任中國第一個電報局(津滬電報局)、第一個近代航運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機器織布廠(上海機器織布廠)、第一個鋼廠(漢陽鐵廠)和華南第一條鐵路大動脈(粤漢鐵路)的創辦人負責人,實業興國,身體力行,走在時代前列。

 

1886年,鄭觀應的驚世著作《盛世危言》在澳門書成。平生經驗鑄為不朽名句:「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是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系統地提出「商戰」口號。

 

鄭觀應是卓越的思想家、政論家,他的思想核心是「富強救國」,他主張「非富不能圖強,非強不能保富,富強實相繫」。他是中國市場經濟的最早探索者,他也是最早提出設立「萬國商場」的倡導者,他在晚年提倡「與其留為外人蠶食鯨吞,不若大开門戶,凡與列強毗連之邊境或瓊、廉地方,均闢為萬國公共商場,招集公司,开辦各項實業,吸收外來財力,振興我國工農業」。學者相信,這段論述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建設特區思想的最早源頭。鄭觀應眼光超卓,當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之時,學人營驚訝發現早在一百年前,他已寫下「中國欲筹賽會必自上海始」的預言,他還是最早提出建議開挖過江隧道以開發浦東的人。

 

鄭觀應《盛世危言》序言中提出了「人盡其才,地盡其利,貨暢其流」的理想。他的同鄉晚輩、共同在澳門生活過的的孫中山,通過鄭的引介,在上海欲晉見李鴻章,在《上李鴻章書》中加上「物盡其用」,但不得志,後窮其一生致力救中國,搞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帝制創立民國。

 

這兩位傑出嶺南人物,都是出身自珠江三角洲,奮鬥於長江三角洲,目光宏大,志氣超脫,「得風氣之先,敢為天下先」的先進人物。《盛世危言》喚起了年青毛澤東,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同時繼起者有多少風流人物,為改造頹敗古老帝國,反抗列强侵略,作了多少奮鬥和犧牲,才換來今天中國人獲得普世尊重的巨變。古老文明的中國有過黃金歲月,經過兩、三個世紀的歲月磋陀,在十九世紀落後於人,二十世紀經過殊死掙扎拚搏,贏得民族光榮,以港澳於世紀末回歸,在中國土地上最後一面外國旗幟飄落為標誌,民族慶團圓,迎來了新世紀。

 

起承轉合 大塊文章

在中國雄起之際,百年回眸,看珠三角與長三角的關係,就是起、承、轉、合的一篇大文章。如何做好這篇大文章,真正實現「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珠三角與長三角如何能達至競爭進步,充分合作,各得其所,全新機遇,正在放在我們面前。

 

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後的中國,成就超越了四分之三個世紀,中國加大了開放力度,與世界先進文化接軌,務實清醒地在十二億人口大國中致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命題,振興中華,民族奮鬥,百年努力,今天都體現在以實力地位出發,以提高綜合國力為大目標,走市場經濟之路,強國富民,藏富於民,建設以民為本、小康社會的過程中。

 

港澳回歸,實行「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特殊政策。「一國兩制」有無限生命力,就體現在這個設想是開放的、進取的、不拒絕外來文化、先進文明、合理體制,更且是兼收並蓄,有容乃大,通過兩制之間特殊性與普遍性有機結合的安排,從中學習,這是汲收民族古老文明智慧與先進現代政治文明結合,取長補短的過程;亦是重視人類文明共有的合理內核,重視民主程序良好管理形式,進行體制創新的過程。

 

其實,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五十年不變或百年不變,「一國兩制」都是短暫的,目標是取長補短、體制創新去建立適合國情的「一國良制」,讓國家建立可傲然卓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良好制度,使民族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存機會,這才是大目標!

 

一國之下,兩制之間,倘若繼續劃地為牢,以行政制度人為阻隔,破壞經濟要素的自然流動,反而自陷網羅,費時失事。違反經濟規律的,一定受到經濟的懲罰。資金人才流向,如水就下,如氣騰昇,「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資金向最有機會的地方投」。過去二十多年,港商臺商民間商界投資,以利益為驅動力,打破政府之間的不合作,成就了珠三角、長三角的產業帶。

 

中國經濟經過廿年高速增長,已形成三大城市群經濟帶,即珠三角經濟帶、長三角經濟帶、京津環渤海灣經濟帶。這三大塊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亦是當年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所描述的南方大港、東方大港、北方大港寄望所在。京津地區是中國政治神經中樞,龍頭地位顯赫;既扼大河出海口又有沿海大港航通全球之利的珠三角與長三角是雙翼,兩個繁榮三角洲形成密集城市群落超級都會。

五百年風雲 三波全球化

全球化第一波、第二波的歷史機遇,曾在我們民族身邊擦過,起、承、轉、合,在珠三角與長三角之間,五百年煙雨,歷盡多少風雲:

 

六百年前,三保太監鄭和的龐大船隊由南京沿長江口出發,向南沿著江、浙、閩、粵海岸西行,七下西洋,開闢了通往東南亞、非洲的海上航線。一百多年後,葡人繞過非洲好望角東來,其後由馬六甲出發,倒溯鄭和航線來到中國海岸,最後在富饒的珠江三角洲西岸選擇了避風良港澳門,在此定居。澳門成為華南重鎮廣州的外港,成為外人進入中國的門户。當時不足三平方公里的澳門,在風帆時代發展成東西方貿易的中心,成為用中國的絲荼瓷換取外國白銀的海上絲銀之路的重要貿易港,這是中國被捲入全球化第一波的「起」的階段。

 

18世紀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海外擴張,掀起全球化的第二波。船堅砲利的英國戰船取代葡萄牙、西班牙的海上霸權,進逼中華帝國。中國在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飽受屈辱,1842年,香港被英人佔領,上海依据南京條約開埠,變成對外通商五口之一。西方列强接踵而來,清皇朝閉關鎖國的舊格局瓦解。長江口、珠江口洋船進出,帶來了西方文明的冲擊。西學東漸,風氣大開,十里洋場,孕育生機,向西方學習,改造中國,這是「承」的階段。

 

垂垂老矣的封建皇朝,無力接受西方挑戰。老朽皇朝無力護國保民,民心思變革命興,帝制被推翻。中國人尋找民族振興的路,經歷幾許風雨,由民國成立、軍閥混戰、八年抗戰、國共之爭、共和國興,以至歷次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左右團團轉,一度茫然不知所止,這是「轉」的階段。

 

一九七九年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休養生息,與民更始,終於務實地走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振興中華、富國强民新路,努力與世界文明接軌。港澳兩地先後回歸,一國兩制,優勢互補。在廿一世紀之始,終於走上「合」的階段。以經濟發展為推動力,有利融合,整個亞洲地區都處於合作和平發展的新階段,有力促進地區成長。

 

以上海爲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圈,長三角面積比珠三角大一倍,綜合實力強過珠三角,但發展潛力珠三角明顯優勝;珠三角産業結構調整升級要比長三角快,在資源整合協調上要比長三角一市兩省的整合有效率;它在地緣上與港澳、東南亞經濟合作更趨明朗。珠三角與長三角合作,有利中國綜合國力提高。

 

香港與上海起於南京條約之後成為中國沿海對外開放通商口岸,成於歷史機遇鑄造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碰撞的十里洋場與面向海洋文化的開放小島,各自轉向形成翹翹板的兩頭,可說是歷史的誤會。當中國處於「馬上得天下」而迷思「馬上治天下」,誤以為可以用均貧手段尋求社會公平的年代,資金人才跑到香港,在「借來的空間和借來的時間」裏繼續成長,造就了香港。一轉將近四分之一世紀,到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按經濟規律辦事,走市場經濟之路的年代,香港澳門的市場獨佔、發財專利的優勢改變,翹翹板的兩端開始端平了,即是說憑著對手自縛手腳而獨佔市場之利的時代結束了,大家都進入競爭的年代。

 

競爭,給經濟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進步,內地的許多知名企業就是優勝劣汰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迅速壯大。2003年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邁上了11萬億元的新臺階,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這是經濟發展的新起點。2003年的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活躍的的時期。

 

由2004年開始CEPA這個創意命題,提供回歸後的港澳融入中國市場同時引領中國走向世界大市場,「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新境界,是個新機遇,有大塊文章可做!珠三角與長三角在全新機會下重新携手,將可共創輝煌,為中國在新世紀騰飛,再創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