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山文化到香山經濟合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7:08

從香山文化到香山經濟合作

 

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理事長  鄭國強

 

「香山文化」概念的提倡,對繁花似錦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的發展,對中華文化在新歷史時期的民族文化繁榮和自主創新,對創意文化產業發展,是個有力的推動!回顧歷史,正是具世界眼光特質的香山文化與嶺南文化同步發展,從珠江流域到長江流域輻射,演繹了中國近現代文明的壯麗篇章。

珠江文化是以水系文化為代表特徵的中華三大水系文化(即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珠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珠江奔流南海,在江海交彙處的伶仃洋之濱,,溝通農業文明與世界海洋文化,華洋共處,中西交融,產生了「特立獨行」的香山文化。

晚清鄭道實在《香山詩略》中對香山這樣描述:「三面環海,有波濤洶湧之觀,擅土地饒沃之美,民勤篤厚,賦性冒險」,「兼以僻處偏隅,鮮通中土,無門戶主奴之見,有特立獨行之風」。

香山文化的精粹是敢為天下先

香山文化精粹是「得風氣之先,敢為天下先」的先進文化!是緊貼世界潮流的文化!這種先進性,得益自我們所處的區位優勢,是近代中國與世界文明接軌的前沿。

香山泛指歷史上曾共屬於一個行政區劃的中山、珠海、澳門地區,歷史上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遭遇過多次的人口遷徙和社會融合,形成了一個具包容性、文化多元的社會文化體系。香山縣治原來在今珠海之山場,近海以佔漁鹽之利,後定邑於鐵城石岐,位當省城廣州與瀕海海門之間的要津,有交通商旅之利。香山文化淵源于歷史,是中原士族移民入徙香山帶來的漢族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並與西方文化交匯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相互碰撞和不斷融合的產物。

 

澳門文化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文化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由宋代已有中原人士移居澳門,澳門廟宇之多,道教、佛教之盛,顯示了澳門華人對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這是澳門傳統居民愛國主義精神特別旺盛的原因之一。澳門是個海濱城市,又是個河口城市,漁港與貿易港長期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與華南沿海以至臺灣海峽兩岸長期交往。所以,澳門文化另外重要一環是海洋文化,包括以天后信仰為表徵的中華海洋文化,和以悅城龍母信仰為主調的西江文化,加上由葡萄牙人、歐洲人航海帶來的西洋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貿易港關係、移民關係,與東南亞地區長期關係建立起的南洋文化,構建起不同和種族交融的多元文化。歷史上亦因為長期從事賭博業、販鴉片、賣豬仔等行當,為求心靈救贖,捐資興學、贈醫贈藥、賑濟災民等慈善活動、宗教活動頻繁。在這個中西文化交流的小地方,南腔北調、土語洋文,各適其式;從天后到龍母、從普渡慈航的觀音大士到天主聖母瑪利亞都有信眾。由此衍生出商業文化、建築文化、飲食文化、慈善文化、宗教文化、娛樂文化、博彩文化、青樓文化,這種多元文化並存的現象,形成澳門文化的重要內涵。一衣帶水的香山地區,或多或少汲收了開放的澳門特質以滋養,匯成「特立獨行」的文化主流,在嶺南發出異彩。

澳門的歷史存在奠定香山文化開放的基礎

作為香山嶴、蠔鏡澳以至澳門開埠近五百年的歷史存在,成為西風東漸,中西交匯,風雲際會的大門,奠定了香山文化開放的基礎。香山嶴、十字門所構成的澳門,是明清兩代持續開放的中國通商口岸,成為中西文化思想、多元宗教傳播的管道。在中國翻天覆地的近代化進程中,風雲際會地成為中外交流的一個關鍵地帶。學人指出,因為澳門的存在,「自明清之際開始,特別是到了清朝中晚期,香山便一直處於中西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衝突與交流的風口浪尖,一舉一動皆關乎國政,事無巨細往往直達朝廷」。

香山人是近代中國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一群。香山人出洋歷史可追溯至宋末。伶仃洋海面的宋元大戰,殘兵外逃開始,珠江口先民已打通了南洋航道。澳門開埠之初,帆船時代,洋舶東來,灣淺塢良,蕃商成坊,利之所聚,成為東南亞季候風貿易中心。四百五十年前,葡人東來經商以至入據濠鏡澳,逐漸佔據,使澳門與香山分離。鴉片戰爭後,清朝敗陣,五口通商,香港割讓,英人選中珠江口東的深水港地利,並搜羅已開埠二百年的澳埠人才為其服務。香山人大得風氣,睜眼看世界,勇敢闖天下,走南洋,接西洋,開一代新風。與外族相處飽受欺凌的過程中懂得學習,善於商戰,當香港、上海開埠時,香山人與洋人打交道已有三百年歷史。香山多少好男兒把握先機投身商海,產生第一代的實業家,憂國憂民的思想家、文學家及革命家。

香山商業文化視通中西

香山商業文化,視野開闊,視通中西;善捕良機,決策果斷;作風踏實,精益求精。香山人在洋務運動的關鍵領域發揮了關鍵作用,推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進程。叱吒風雲的上海經商香山五大買辦鄭觀應、唐廷樞、徐潤、莫仕揚、吳建彰等,成為洋務運動的中堅力量。在輪船、採礦、機器織布等領域成就卓然。著名買辦、企業家唐廷樞一生自營、合營、參與、主持的各種企業有47家,涉及航運、礦業、鐵路、醫院、學校等方方面面。

 

創辦先施、永安等四大公司的上海百貨業巨頭郭樂、郭標、郭泉、郭葵、郭琳爽、馬應彪、蔡昌,四大百貨公司的經營理念和商業思想,永安紡織公司的郭棣活,糖果業鉅子馬玉山、煙草鉅子鄭伯昭等,都是香山人,勤勤懇懇為發展中國經濟作出貢獻。

 

香山人勇立商海潮頭的同時,先進分子究心政治之學,鄭觀應「初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致力探求商戰致勝之道,以振興實業抱回利權救國救民為己任,成為更成為卓越的思想家、政論家。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鄭觀應的驚世著作「盛世危言」在澳門書成。平生經驗鑄為不朽名句:「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是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鄭觀應的“商戰”思想,香山買辦的經濟思想和容閎、唐國安、鍾榮光、蕭友梅、韋卓民等的教育思想,以及劉師複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等,都是中國近代思想寶庫中的重要篇章。

 

在得風氣之先,敢為天下先的香山文化孕育下,香山翠亨村產生了一代偉人孫中山,以三民主義思想、天下為公的理想、愛國愛民博愛精神、愈挫愈奮的革命精神、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一生奔走救國,推翻滿清腐敗政權,創立民國,開啓華夏五千年新國運。孫中山不愧為20世紀中國三巨人之一,更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和近代化前驅的豐功偉績而使香山易姓,更名為中山。香山文化以孫中山為傑出代表,享譽中外,兩岸同欽,香飄萬里。

 

香山文化既重視傳統,又勇於創新,形成了傳承性、包容性、創新性和開放性等文化特點。開風氣之先,又領風氣之先。香山文化名人璨若星辰:

 

容閎[1828—1912],中國最早的赴美留學畢業生。引進西方科學技術、思想文化。

著名音樂家蕭友梅[1884—1940]曾任孫中山秘書。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所國立音樂學院,培養了一批優秀音樂傑出人才,如冼星海、賀綠汀、劉雪庵等。

呂文成[1898—1981]是廣東音樂最卓越的作曲家和演奏家。

鄭君里[1911—1969] 是著名的戲劇電影藝術家,導演了《林則徐》、《聶耳》、《枯木逢春》等許多優秀電影。

黃紹芬[1911--1991],在五十多年的電影攝影藝術生涯中,共拍攝了近100部影片包括《林則徐》、《霓紅燈下的哨兵》等。

香山還盛產面對橫逆敢言敢諷的漫畫家,方成、黃苗子、江有生、方唐、特偉等都是香山人。

香山文化是中珠澳共同品牌

香山文化是澳門、珠海、中山三個昔日香山縣所在地區的共同品牌,是我們區域的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遺產。由於三個不同行政區的差異,發展出各自獨特的個性,形成不同的風貌。但同飲珠江水的地緣、親緣、人緣的關係,同氣連枝,文化合作大有可為,區域合作更有廣闊空間。三地有機組合,優勢互補,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是個有力促進。

在香山文化的大旗下,原香山縣所在地的中山市,珠海特區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應該衝破劃地為牢的舊框架,開展經濟協作,互補不足,按經濟規律互補整合,擴大合作空間。中山市面積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含十九個鎮一個開發區;珠海特區陸地為一千六百平方公里,海域管區大,有一百四十六個海島,海島面積共二百三十六平方公里。澳門一個半島加已連結的兩個海島才二十五方公里。三地相加,陸地面積三千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人口逾三百八十萬,整合成功,優勢互補,有力帶動粵西珠西江地區的發展。澳門特別行政區成功實踐「一國兩制」,可以發揮服務平臺及輻射帶動作用。

澳門有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融歷史文化根基底氣,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在一國兩制的國家政策原則之下,自主發展特色產業,以博彩旅遊會展為龍頭,引進外資加強競爭,與先進地區經營模式接軌,經濟增長迅速,實力增強,需要拓展空間;珠海海闊天空,新建城區規劃好,正好補足澳門地域太小的缺憾;中山市工業基礎好,產業化城鎮星羅棋佈,高新科技已成氣候,工業發展及人文建設,第二產業發展具顯著優勢。原香山地區三個不同的行政區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倘有機會整合,發揮同城效應,增強實力,合則三贏,將可以共同打造珠江口21世紀的輝煌!

期盼「香山經濟區」早日實現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在香山文化大力提倡的今天,重温鄉賢鄭觀應及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古香山這片熱土孕育「盛世危言」、「建國方略」思想,落實「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畅其流」的教誨,香山地區三個地方倘能打通關節,消除人為障礙,協同發展,在文化合作之同時,建立更緊密經貿聯繫,加强三地經濟合作,互補不足,得「兩制」之利,整個地區的發展前景將一片光明。

筆者呼吁我們三個地區的朋友,在深入研究香山文化、閎揚香山文化的同時,要進一步促成「香山經濟協作區」的早日實現,求取整個地區的和諧合作發展與進步,以回應區域合作的時代要求!              200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