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最好的陈凯歌? - 透明金星 - 5dblog.co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6:53:05

 《梅兰芳》:最好的陈凯歌?  

      千古风流和江山美人,金戈铁马与人生百态,都在舞台上被不同的人往复循环的演绎。成为经典和不朽。没有人会拒绝出色的人物一生被还原。没有人会不喜欢几乎人戏不分的故事纠缠。

      于是,当2008年的12月,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梅兰芳》出现在银幕之上,我们至少应该了解到一个信号:某些东西回来了。
       可是,当《无极》后时代已过三年,当陈凯歌在口水中重新启程,当熟悉却又陌生的手眼身法在银幕上被重现,当程蝶衣的故事只能在记忆中被追思已然逝去十余载。
       我们会看到一个很好的陈凯歌吗?
正常的陈凯歌
      《霸王别姬》与其说是不能被超越的经典,倒不如说是陈凯歌自己的纸枷锁。在这部电影面前,《梅兰芳》不但没有办法超越且几乎没有哪怕一半的胜算。

  这样的几个问题:谁可以记起周星驰的经典《喜剧之王》的导演?谁又会在关注《功夫之王》的成李对打外,那个老外导演的名字?

  被忽略的李力持和明可夫没有任何的理由不服。电影,永远是一种好坏与悖异共存的矛盾体。叫好,叫座便成为奢望,艺术,快乐就少了几许。

  也即是说,电影的若干分类标准中,不论如何的泾渭分明或是模棱两可。有一种分类方法很直观:电影都是导演作品与演员作品的对峙。

  前者,凭借着导演的名头便可打造出奇迹,比如半退休的卡梅隆。后者,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却是陷入了一个怪圈。除去周星驰和李连杰可以以破亿人民币票房保底。成龙与葛优紧随其后外,你找不到任何可以独当一面的明星。

  于是,《梅兰芳》不论是谁主演。其结果都是陈凯歌的名头大于海报上的任何一个名字,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可是,谈到陈凯歌,人们的思路就会被牵扯回三年前。《无极》只是一个错误的时间出现的一部错误的电影,或者说,是一名国画大师的油画作品。无论那部电影的故事背景、道具、包括台词、多么的不正常,但是,谢霆锋与张柏芝在金丝鸟笼里的对话。无欢与倾城的眼里,如果我们未卜先知,会发现的不只有怨恨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在这部作品里,其强调主题的多害死了故事本身,但是单独分割主题却也可以接受,而且调教演员的功力还在。

  不过,《梅兰芳》还是出现了。

  这部电影里,陈凯歌最擅长的两样东西得到了完整的诠释。

  首先,是一个人完完整整的一生。程蝶衣从“男儿身与女娇娥”矛盾到最后的拔剑自刎。梅兰芳从纸枷锁到解放后的体面的步向未来。陈凯歌很喜欢也擅长展现人生百态的不同阶段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主线。虽然后者的时间跨度,在影片中只是被截取,且要相对的短。

  而再者,便是陈凯歌擅长的戏曲艺术。在这一点上,故事为了展现这一切,将最具有舞台表现力的部分给了新演员余少群演绎的少年梅兰芳。舞台上的梅兰芳活在前半部戏中,凡人梅兰芳在后半个故事里。

  也即是说,这部戏的一切都是陈凯歌最擅长的路数,当人们走在老路上,当工匠有了自己熟悉的工具,当导演把持了自己最擅长的题材。

  便可以接近成功,不过,基于很多原因,这并不是最好的陈凯歌。

  他只是做着他再熟悉不过的事情,或者说:故态复萌。




神与凡人



  这部戏的情节可以简单的被归结为四部分,开篇的与十三燕的新旧戏码之争,也即是斗戏。中段与孟小冬的交往,也即是恋情。之后,梅兰芳赴美,艺术的国界被打破。结尾、在上海与日军的蓄须抗争,可谓之家国。

  从整体上的横向对比来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最为流畅。故事里的梅兰芳尚在少年时,梨园的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故事以一封信中描述的纸枷锁贯穿了全篇。这个对艺术加之自身的指代也成为了本片的线索。熟练的平行蒙太奇剪切第一次在小梅兰芳读信时被运用。此后,在斗戏一幕的两个舞台间,也频繁的凭借这一手法切换不定。

  而少年梅兰芳是一个特写带出场的,谢幕时脚被刺破的细节令人侧目。

  这一部分,流畅之外的最大特点是新旧戏码对峙时的张力,从与十三燕合演《汾河湾》改戏后。双方上演的戏码就开始有了言外之意的指代。第一出十三燕凭借着《四郎探母》的高腔“叫小番”获胜,是多年来人气的积攒下的结果和艺术功底的展现。而后,当新式戏剧《一缕麻》从题材创新性和宣传上全部获胜后。被慈禧太后宠幸着,代表着老式京剧的十三燕还是落魄了。

  可是,他一直要尊严,这个四九城的老艺人,座儿上叫好的角儿,一辈子想让艺人更有尊严的他。被无赖流星雨般的杯盘狼藉创痛,“倒”在了一个人的舞台之上。全剧最有意义的台词也来源于这个段落。与其说十三燕在与梅兰芳斗,倒不如是他自己在与“戏”斗。

  或者,戏外的陈凯歌与自己斗。

  他说:“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这一段落,对梅兰芳的舞台描写程度达到了极致的地步,那种中景下的镜头比之与孟小冬相遇后唱段时的仰角人物特写还有着区别。光影浮动下,塑造出了如梦如幻的境地。

  可是,梅兰芳依旧是凡人。

  第二部分与孟小冬的交往时,成年梅兰芳上场。与孟小冬相遇,说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没有好结局的一见钟情,无法超越的道德界限,在那段“游龙戏凤”的雨天戏码中,与其说旦角与坤角的各中翘楚显得过分的柏拉图。倒不如说,这对在众人眼中的般配佳人,并不是爱情。

  梅兰芳爱着孟小冬也好,孟小冬永远不想见到梅兰芳也罢。

  他们只是在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看到了那个将艺术演绎得已臻化境,有着共同语言,共同高度,共同舞台的自己。他们与其说爱上了彼此,倒不如说这对性别在舞台上下颠倒的璧人儿,在唱和时流露的一颦一笑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首先爱上的是舞台上的对方,而对方的装扮之下,是性别颠倒的自己。

  梅兰芳经此后,艺术造诣正在步向巅峰,成为神。于是第三部分在美国一段落的表现用到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将其彻底的塑造为神。这一段是依靠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的表现,与大量群众演员的侧面烘托以几乎快进的方式出现的。这也是被很多人诟病的一个段落,显然,简单的过门后,上场亮相的梅兰芳打破文化的维模,瞬间被美国观众接受的场面显得过分的不真实与急促。镜头语言也显得不算是流畅,大雪中的邱如白之表现过分的偏激。而癫狂又显得突如其来。

  不过,经过这一部分,梅兰芳已经成了神。不再是救场的角儿,座儿上的最爱,一个戏曲演员那么简单。

  他成了神。

  最后,家国情怀沉重的出现。其实到此,少年梅兰芳的那副纸枷锁一直没有被卸下。他要的自由,小心翼翼的在蔓延。人何时最自由?梅兰芳面对着台下的山呼海啸便是自由?梅兰芳听到众口一词的称赞便是自由?梅兰芳一直都自由?

  “告诉他,我台下是个男人”。这个时候的他最自由。

  于是,做一个凡人是这部戏后半部分一直在纠葛的话题,舞台上的梅兰芳一直都惊艳和从未令人失望。但是现实中,他不能继续爱孟小冬,他为了活着需要在火车汽笛轰鸣时,吃最后一口北平的糖葫芦背井离乡,他需要照顾到很多东西,唱的精彩,演的传神,都没有办法去代替活的自由。

  不过,当他看似平静,却斩钉截铁的说出两个字:“不演”时。

  他改变了很多东西。

  从他站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注定的。他只是努力的去改变,取下纸枷锁,活得更自由。



黎明不是张国荣

 

  1994年,徐克在《满汉全席》里,让满头插满银针的落魄厨师钟镇涛,搞笑的将电台歌曲名称说出时,我们并不会预料到这个十几年前的玩笑,会成为现实。

  于是,当黎明扮演的梅兰芳出现时,人们最爱的便是对比。其实黎明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便是源自北京的一口普通话。十二年前的那句“小婷,你还好吗?”比起哥哥让杨立新代劳几乎全部,只有轻声的几字回应,显得轻松得多。比起吴彦祖那“一舞剑器动四方”的配音美感,“谁愿意看一个弄脏了梅兰芳”的好,就很明显。

  不过,整体上看,黎明的还是无法与张国荣相提并论的。不打高光的很多场景下,那种特写里的他都显得气度拿捏准确,但是却依旧缺乏一些无法言说的东西。也即是说,黎明的表演已经可以使他在十几年后再次的找到了演戏而不是耍酷的感觉了。但是,程蝶衣只有一个,黎明依旧无法去超越程蝶衣那眼角眉梢的风情。

  综合而言,其在剧中的跑场功夫,经过造手训练的举手投足。都将舞台上的梅兰芳演绎得基本合格。而台下,符合人们印象中的一尘不染的白色西服的儒雅装扮,也极具看点。

  章子怡的演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北美市场的考虑不知是否是启用其的原因。在那段还伞的片段里的演绎,倒不如与福芝芳的女人心声倾诉来得自然。

  而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显然和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一样抢走了主角的不少关注。邱如白在影片时开始演讲的气场,辞官时的洒脱,与孟小冬对话的破费心机,面对误解的百般无奈,除去美国片段由于镜头语言和剪辑问题带来的过度癫狂,孙红雷演活了梅兰芳团队中的一个主要人物。雪夜离去的落魄与无奈,化作一个背影的定格久久的留在了观者的心中。而团队中的另一员由英达扮演的冯六爷,也可以说不过不失。

  而王学圻的十三燕,简直是无法比拟的传神,将一个老式艺人的喜怒忧思刻画得细致入微。其最后斗戏失败片段时的心力交瘁几乎可以成为表演范本与反复揣摩,而与吴刚的对手戏的主仆唱和,更是极具看点的片段。

  至于潘粤明的意外出镜,和陈红的复归状态或者说找到真正的状态(陈红很多年没有好好演戏了)。都是比较不错的补充。尤其前者,几乎令人刮目相看。

  而扮演少年梅兰芳的余少群显然是比之上述演员而言一个陌生的面孔。不过,其出色的演绎,将“葬花”的凄美、“汾河湾”一幕的试探,“一缕麻”的悲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较多场文戏的表现上,也彰显了不错的功力,是全片最大的收获。这种完美,不知道是否可以看做惊艳而非昙花一现。

  可以说,这部戏的整体表演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毕竟真实人物的生平再现,比之随意演绎的剧本人物来说,还要更加的困难。



什么样的时代?



  这是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龙应台说北京是个大工地。你我面对着的,是天翻地覆的一切:不仅仅是消失的胡同,南北城的幽深曲径不见,或者大杂院的喧闹无从寻找,更不是名小吃的旅游化同质处理,天桥热闹景象的一切消失。

  除了园子里有相声,庙会上有小玩意。我们已无暇,也更无处顾及和找寻属于传统文化的一切。

  《梅兰芳》唤醒了很多东西。

  除了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发哥背影匆匆一瞥,几年来,谁还在电影里关注过这种艺术?除了电影,看到央视节目的戏曲,我们是不是飞快的调换频道?除了我们熟知的娱乐形式外。又有多少人,会在今时今日,选择走进戏园子和剧场,倾听千古风流人物的一段段恩怨情仇呢?

  于是,当《梅兰芳》这样的电影出现时,也只是一个皆是娱乐下的异类光影流转。我们很难,也很不喜欢在电影院里看到后半程慢节奏这样考校你耐心的艺术片,我们习惯娱乐。我们也很难,在电影之后,去改变生活。不为了车子房子孩子奔忙,去探究国粹的未来,和是否其还有明天的话题。

  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

  《梅兰芳》整体上看,只是陈凯歌的故态复萌。比之《霸王别姬》的不可复制,显然有着一定的差距。这在1945年段落出现,众人跟随着将要扮戏的梅兰芳前呼后拥时,就应该了解这一切注定是宏大的渲染而非令人无法言说的经典。因为经典,只属于孤独的观看,不是大众化的人海战。

  技术上,赵季平的配乐显得较为合拍。声效处理上,孟小冬院落的风铃,审讯梅兰芳时的汽车轰鸣,众人围坐时的敲更都为气氛的渲染增色不少。而摄影方面,脚步的特写与移动长镜头运用,将上场前的人物内心表现出了具有渐变特质的悖异感。

  不过,后半程的节奏缓慢与宏大的刻意制造,都让片子失去了成为经典,并一定程度上流俗的可能。

  也即是说,这不是最好的陈凯歌,只是熟悉的陈凯歌。干着熟悉的活,做着熟练的事。拿着可以超过及格的分。而很明确的是:这是一个对于京剧为主的这些传统艺术,实在前景不容乐观的时代。

  最好的陈凯歌?有着《霸王别姬》的珠玉在前,有着传统艺术失却光泽的现实在后。有着后半部分的刻意宏大和技术运用的瑕疵夹杂其中。更因为没有张国荣这样的演员。
这是没有可能的答案。

  可是,这电影依旧出现了。黎明扮演的梅兰芳白色西服笔挺儒雅,坐着北平第一号牌子的汽车,一尘不染的行走在街头,扮戏,听到掌声,走上舞台。他是梅兰芳,他是畹华,他是梅大爷,他是梅老板。他是艺人?他是神?

  他更是凡人。

  他只是一个取不下纸枷锁的小子。他只是一个有着爱欲纠葛的男人。他只是一个面对侵略者说“不演”的中国人。

  不论这部电影好与坏,有一点可以确定:

  梅兰芳应该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