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华:什么逼着教授们挣"外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45:32
最重要的是少点“百千万工程”,让大多数教授的工资待遇都比较好一些

  【背景】日前,中科院外籍院士丘成桐在山东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教授年薪10万-20万,培养1000个教授的花费跟中国所有高校校长请客吃饭的钱加起来差不多。”

  丘成桐在演讲中提出,培养基础理论人才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比起购买工程设备动辄数千万美金来说,培养一个理论数学家或理论物理学家,每年只需要10万-20万元人民币。

  一个教授的年薪到底多少?在中国,教授薪金一般由基本工资、课时费、福利补贴,科研奖励,外出讲学、出版专著教材等正式、不正式的收入来源构成。

  近些年,中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一批计划和工程。计划内的教授甚至能够达到上百万的年薪。

  但是,对于人数众多的普通教授来说,月工资不过5000元左右。人民日报前不久报道,某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每月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加起来不过4000多,再加上依据课题费而来的绩效工资,平均每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但是,这样的收入还是让他和太太五六年了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由于基本工资不过尔尔,兼职、跑项目挣“外快”成为很多教授、科研人员的选择,结果,教书退为副业,那位课题组组长坦承,“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另据科技部2009年科技统计资料,2008年中国科技人员达到347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额接近4400亿元,世界排名第四。但是,科学大师却寥若晨星;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60%。

  那么,提升中国科技水平,是否需要提高科学家的薪金待遇?如何提高科学家的薪金待遇?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吉利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蒋国华认为:中国科技发展不起来、难出科学大师的症结在于,一线科技工作者得到的薪金待遇偏低,造成很多人“逃离”科研领域;另一个原因在于,按照行政级别配置资源的行政化倾向,导致有精力干活的人难以申请到科研项目,能申请到科研项目的人却无精力出精品。

  在他看来,丘成桐所语表面是为了中国科学复兴、科学家能够安定的科研,而提出的减少和限制校长不必要的行政开支,深层次的含义还在于提请中国应该重视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基础科学的投入。

  他说,中国一要切实提高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科学工作者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科研;二要校务公开并加强民主监督,将过多的行政开支转化为一线科研工作者的薪金待遇;三要借鉴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由教育部、科技部甚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有关“科研经费”、“学校管理费用”的使用规则。

  在科研人员以及大学教授的工资结构上,课题费、年底奖金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科研项目经费。但是,中国项目经费的使用“重物轻人”,90%的经费被用来购买仪器设备,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等;“人头费”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且仅占10%。结果,可以花上千万元购置设备,五六万维修设备,但却不能给某个重要的人发5万元工资。据蒋国华说,在日本等国甚至包括中国台湾,国家基金的70%-80%都用于人头费。“中国项目经费的使用本末倒置了。”

  此外,蒋国华也提出,各校校长身先士卒,厉行节约,减少行政开支,以能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一线科研工作者的薪金待遇。“在这个方面,规定招待餐的标准是不够的,关键是制定科研经费、学校管理费用使用规则等方面的制度,推行财务公开,强化媒体和民众的监督。”

  现在,中国已经渐次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三个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三个规划纲要),着力于推动中国科技发展。

  “三个规划纲要,相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制定的有关规划纲要来说,对提高科学家的待遇有所推进,”蒋国华认为,“不过,三个规划纲要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认定人才。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少点‘百千万工程’,除了少数教授、院士之外,能够使得大多数教授的工资待遇福利都比较好一些。人才不是‘认定’出来的,而是靠科技成果证明的。”

  国外的研究中心或者科研人员都是凭借多年的实力竞争,先有成就,才会有政府的支持推动。而中国,却是“先认定肯定会开出好花的‘种子’,然后种植,结果可能是什么也出不来。”为此,蒋国华建议,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鉴别机制,“成果出人才”而非“认定出人才”;二是明确国外内已有成就科学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培养人才,而非“研究成果”。

  “三个规划纲要是一个有机衔接,眼前的重点是‘人才’,最终实现的目标是出‘科技成果’,长远的机制保障是‘教育’,眼前是发现和用好人才,尤其是对年轻的国内学者给予足够好的薪金待遇。不过,关键还是出科技成果,把‘出人才’的概念一定要淡化。”蒋国华说。■

  (财新记者 杜珂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