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23:47
官辉老师的辩论教程(西交大)——知识结构训练  ※ 来源: 同济网论坛 BBS.TONGJI.NET
一. 怎样的知识结构是比较合理的:首先要声明,很难说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接受辩论的训练前,已经具有独特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知识背景,辩论员受这些条件的影响,至少不比辩论中的各项训练对人的影响来的小。其次,笔者今天在这里谈论知识结构的问题,决不意味着本人在这方面已有成就,在当今这个新的知识成果不断涌现,社会对人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时,恐怕没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最合理的,万一碰上这种人,我敢打赌他说这话的同时,心中一定羞愧不已。所以,我只是把一些个人的体会讲出来,与大家探讨,提供一个靶子,献上一份参考,如果能因此引发读者个性思维的活跃和追求知识的实践,则我愿足矣。
辩论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以下三种:作为一名现代人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结构,作为一名辩论员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作为辩论员准备更具现实感的辩题所需的新的知识结构。1、基础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人更上一层楼的坚实平台,是一个人谋求成功发展的立足基石,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雄厚支柱。(1)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比如基本的典籍《四书》、《老子》、《庄子》、《荀子》、《坛经》等等,对儒释道都应有一个大体的了解。(2)哲学的知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西方哲学,或者中国哲学,它们都为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它们或者是极富个性色彩的人生哲学,或者是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或者是评判各异的价值体系,或者是仁智之见的审美主张。而要想对哲学有真正的了解,还是要多读原著或经典的哲学史之类作品,后者如罗素《西方哲学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等等。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言:“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3)文学,史学的知识。我想很多人中小学时都有与文学的一段“热恋期”。我自己中小学时,就是既读唐诗宋词,又读中外名著,还热衷武侠小说,好像是一个贪吃的人,不管什么,都一股脑的吞了下去。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留下了一些记忆材料,使得我能在谈话,写作的时候有所联想,不至于语言无味;二是增强了感悟力。通过阅读不同题材、内容的作品,在阅读时完全将自己投入其中,就觉得似乎也有了书中人物一样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多读一本书,就像多过了一次人生。所以读书的人是可以享受多种不同的生活的,而不至于陷在现实世界的束缚中感到单调乏味;三是培养了一种浓厚的求知欲和经久不衰的好奇心。这些恐怕是比单纯读多少本书更重要的收获。在它们的驱动下,一个人可以不断地追求新知,日新又新。所以无论是中外名著,还是古典文学,现代作品,乃至小说传记,诗歌散文,大家不妨都尝一尝,“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每个人的审美趣味都应该让不同的书籍给培植一下。 (4)史学,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人类的教科书。在那么多文明更迭,兴衰的现象之后,都或多或少有其内在的规律,以史为鉴的道理不需多说,拥有历史的大视野对普通的你我也并非苛求。鉴古可以知今,继往才能开来。更何况如果忽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学习,我们将被迫重演历史。面中国又是史学源远流长,史官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史记》等作品的意义是人所共知,而像《左传》、《战国策》、《世说新语》既是历史的记录,又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历史上三本最能反映谈话艺术的作品”。瞧,学了历史又学了谈话,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西方的作品,如吉朋的《罗马帝国兴衰史》,斯宾格勒《西方的衰落》,汤因比《历史研究》等等。 广泛涉猎自然眼光始大,境界始宽。 2、作为辩论员所需的基本知识结构大致可分为;(1)形式逻辑,包括概念,判断,推理,证明,反驳,逻辑的四条基本定律等等。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让自己的辩论少犯、乃至不犯逻辑错误,用逻辑上正确的推理去攻击对方,争取胜利。(2)其次是社会学的知识。随着辩论的发展,辩题涉及的范围也日益围绕社会热点、焦点而展开。比如历届大赛中有关克隆技术,安乐死,都市化,老龄化等等,都有相应的社会学背景。社会学中,从马克思.韦伯到斯宾塞,从杜尔凯姆到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方法和诸多引人深思的真知灼见。如韦伯对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的论述,提示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推动作用,或者说反映了宗教,道德等因素对社会制度创新的功能。斯宾塞在《社会静力学》中就已用系统论的观点在分析社会各个部分的各种联系。而杜尔凯姆以“自杀”为研究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的一个断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论断。而马尔库赛对现代工业社会导致人的生活“单面化”,作出了入木三分的批判。弗洛姆对异化、市场型人格、精神焦虑等现代人特征的剖析,以及对一个健全的社会的追求,无不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不务空言”的学者人格。从社会学中,不但可以学习到系统论分析复杂问题的方法,比较型研究的思路,更能从中生发出对现代社会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的深入理解。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3)再次是心理学的知识。辩论也如其他思维艺术一样,面临着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重大任务。而心理学正是一把我们可以用来知已、知人的钥匙。它以对人心理和情感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将我们对于人自身的认识水平一步步提升。它的很多理论和研究成果,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很多辩论中的题目,是辩论员常喜欢探寻一番的宝库。如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将人的种种需求抽象概括,逐一排序,虽然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继承,但分类之精巧,理论之圆融,却胜过前人。再以创立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为例,他将人的精神生活细分为三种状态: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而他认为潜意识的核心是本能的欲望冲动,只服从于快乐原则和痛苦原则。而且潜意识只能通过梦和病症才能认识。他自认为,以往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分析,只是认识了浮现在海面上的冰山的一角,至于海面下的十之八九的研究,是从他分析了潜意识开始。弗洛伊德后来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既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我们有时不妨体味一下弗洛伊德的假设与理论,可能会发现契合之外。当然弗氏的理论就不一定正确无误,他的合作者阿德勒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自卑情结”,他的学生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他们都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各自先后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派和分析心理学派。的确,不同的研究思路与对象,势必引发不同的思考。无数人的心理精神,又怎么可以找到一种解释来“定于一尊”呢?但是,作为一种人类的认识成果,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二,纵然不能成为一个心理学专家,就算为了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学习的理由。正如一句话评价的好:“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论,不能使这个世界更美丽,但让这个世界更真实。”如果我们愿意寻求人生的真相,拒绝虚假的安慰,我建议大家读一些心理学。
 3、 当今社会所需的新的知识结构。(1)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发展到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从过去军事的竞争转向了经济竞争、人才的竞争,经济发展使每个人都尽享了成果,也将诸多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这些问题中,有与经济学直接关联的,也有与经济虽然是间接联系,但却是重要的时代命题。与经济学有直接关联的问题。比如垄断市场的行为,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垄断的部分将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再比如经济外部性问题,在“论商品的外部性”或在对科斯定理的理解上,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再比如近年来随着国与国之间贸易的增加,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新概念不断涌现,怎样在混乱中找到有序,并利用经济全球化为自己国家发展作贡献。这就要了解一些国际贸易的知识。至于其他如财政税收、产业经济、国际金融、制度分析、公平与效率等等主题,则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但在这样一个越来越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里,无论是出于辩论的需要,还是个人的发展,小我与整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谁能对经济学的知识不闻不问呢?正如埃德蒙.伯克的预言:“骑士的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的时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难道只是因为它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是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吗?难道在我们整个一生当中——从摇篮到坟墓以至以后的子孙,岂不是都会碰到经济学的真理吗?难道你谋取一生的收入,乃至消费、储蓄和投资时,不掌握经济学的知识也可以一帆风顺吗?难道在这样一个人与人、人与世界联系紧密的时代里,有谁能躲开经济萧条的困境,或者说有谁能独享经济繁荣的硕果吗?……如果你对以上的问题都回答“不”,那么你对“难道每个人可以不了解经济学知识”的问题一定也会说“不”的。其实经济学是科学和社会的结合,是一门集科学的精神和人文的诗意于一身的学科。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两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在经济学中找到人类在生活中的所有利益,而与此同时,又在经济学的原理中发现了欧几里得内几何学的一些逻辑之美。其实要领会经济分析的理论结构并不难,仅仅需要一种逻辑感和一种洞察能力,每个人就可以看出经济规律和理论,以及由其做出的决策,确实关系到亿万人的幸福与否。除此之外,不用我再作过多说明,也许经常会有人和我一样惊奇地发现,经济学是一个如此迷人而趣味盎然的领域。 (2)管理学的有关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理由再简单不过;因为你将来不是管别人,就是被别人管。无论是作为管理者要实现管理效率 ,还是作为被管理者协助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学的知识必不可少。辩论中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且不说在辩题的分析中会引用管理学的原理,使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就看在辩论赛这样一个团体比赛中,辩论队这样一个组织如何通过自身的协调、规划来体现出比另一个队更高的水平和效率,从而获得胜利。这样一个过程就需要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实践。教练、老师如何调动队员的积级性,如何通过训练方法的制度安排来激发大家的创造力,提高训练效率?一队之长如何组织、协调、领导、影响全体队员,来实现集体辩论力量的“最大化”?队员如何配合教练的工作,实践组织的计划,将个人的才华集合成集体的智慧,使得一个辩论队在场上表现出势不可挡的“规模效应”?这林林总总的问题,具备了管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坦然面对,顺利解决。
更何况管理本身就是一个令兴奋的领域。因为它研究的正是现实世界中的事,所以它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同时又适应各个层次的人的需求,并且对现实事件提出最新的解释。比如,为什么微软公司这个十几年前销售额不足1000万美元的公司,会成长为一个获利如些丰厚的大公司,从而使它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成为世界的首富和年轻人心目中的“数字英雄”?怎样在医院中消除浪费和控制成本?以及怎样使各种经济生产、服务部门更有效率和更好地响应顾客的要求?管理学正是选取了管理领域中振奋人心的事件,并将这种激动的情绪传导给每一个读者。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在小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中工作的人,无论是管理上千、上万人,还是管理自己的时间,以求时不虚度,都可以管理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科学哲学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对人类的作用及影响的问题日益突出,也随之引发了很多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二难困境的争论。且不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一直以来,哲学家、思想家们表达着科技对人的异化的忧虑,而像爱因斯坦、费米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是为人类和平与安宁奔走呼声的人道主义者。科学技术一度被人比喻为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所以英国首相邱吉尔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评论说:“安全是恐怖的健壮婴儿,生存是毁灭的孪生兄弟。”此后,他又质疑科学的发展,福兮?祸兮?邱吉尔提到核武器时又说过一句名言:“石器时代可能会乘着科学的闪亮翅膀重新回来。”而爱因斯坦的预言发人深思:“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时人们用木棒和石块彼此攻击,因为核武器已经摧毁了人类文明,人类重又回到原始的石器时代。”而近年来,随着电脑技术及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引起人们的很多思考。就我记忆所及,就有这样的题目出现在全国大学生辩论赛上:“电脑是/未必是人类的福音”,“克隆技术对人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等。所以,要适当翻阅一些现代科学哲学家的著作。早一点的,可以看看卢梭的有关论著;近一些的,有爱因斯坦的文集,有库恩,卡尔.波普,马尔库塞等人的著作。很多著名科学家也都论述过这方面的问题,比如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的文章,以及杨振宁、李政道的文集。这些知识的掌握不但能使我们在评判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而且能造就我们宏观的、历史的大视野。二、如何培养,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1、树立必成的信心和恒心2、养成求知的兴趣。《论语》中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求知欲与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所谓求知欲或说求知兴趣,就是对知识的一种天生的热爱。我们不妨回顾自己幼年的时候,各种动物、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各种手工制品和机器,都会引起我们的强烈好奇心。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会使最有理智的成年人都感到惭愧。所以一位哲学家会说:“这个世界,在成年人眼中是黑白的,在孩子眼中是彩色的。”人们常说一句话:“一切都跟我们年轻的时候不一样了。”其实与遥远的从前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活跃的智力。活跃的求知欲,好像是心灵向世界打开的一扇门,永远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一切新的知识;又好像是一个永不知疲倦的登山家,从一座山峰攀到另一座山峰,因为每一座顶峰的日出都有独特的光芒;更像是一处湖泊,尽一切可能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泉水和溪流,慢慢地,自己就变成了大海。是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第一天开始,你就能体会到一种智力探险的内在刺激性。这个世界充满了如此之多令人迷惑而又令人遐想的事情,理解了它们,实在令人振奋,令人欣喜。
3、 让思考成为习惯辩论作为一项“明理而辩”的思想艺术,真正能体现出这种艺术美的,是一个人富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有志于成为一名优秀辩手的读者,要想具备优秀的思考能力,就应要求自己,无论碰到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应该问问自己:这是什么,这为什么,这该怎么做。只有将自己放在一个充满问题的环境中,竭尽思考的能力,与问题进行博斗,才能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当然,如果你是在接受正式的辩论训练,这种锻炼人思维能力的活动就会经常进行。但当你不参加这种训练,或者压根儿就不会有辩论比赛的机会,那么怎样培养或者保持这种敏锐的思维能力呢?那就是:让思考像呼吸一样自然,成为生活的习惯。这句话,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自己的呼吸,因为它已是你与生俱来的生理习惯;同样的,当你忘记了自己在思考,那时,思考才真正与你融为一体。这样就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真正的思考不仅仅是具有一些美妙的思想来向人炫耀,而是热爱智慧以致于接它的指点来生活,过一种简单的、独立的、高尚的和充满希望的生活。思考不仅是从理论上,而且是从实践上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当我们坚定地站立,因思想的力量而将双脚插入意见、偏见、流言、欺骗和幻想的淤泥烂浆之中,我们终将触及坚硬的底层,从而获得现实的真实。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有这样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也是我的座右铭。人是因为思想的自由才体现着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价值的。要做一个名符其实的自由思想者,一个人必须摆脱传统的力量和自己感情的专横,必须敢于怀疑、批判、反思。有一种情况我们要加以警惕,那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因为熟悉,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它的研究,把这一切都奉为不可动摇的常识。于是,思考力松驰了,怀疑力钝化了,创造力枯竭了。生活就以这样的矛盾告诉我们:项链常常就是锁链。
勤于思考、勇于怀疑,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因为怀疑是一种巨大的激荡的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冲击波,它把一切确定的东西都弄得动摇起来,而它自己却稳如磐石。它掀起了台风,自己却居于台风的中心,因为台风中心是无风的。本着这样一种勇敢,我们就应大胆地探索各种理论问题,尊重那些经受长时间考验的论断和自己的客观研究所得出的一切结论,不管这些结论与传统见解是多么矛盾,也不管它们与名人based on number of characters.权威的见解是多么格格不入。好奇是一切思考的基础,探索是思考的进步,满足则是思考的终结。为了追求真理而存在的思考不应该有终结。也许,自然早已在我们的心灵里播下了无穷渴望真理的种子,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去追求创造和拥有的快乐。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除了创造外,别无快乐。只有那些从事创造的人才活着,其余的一切不过是徘徊在大地上的阴影,是生活的陌生人。”让我们为创造而思考,为思考而生活吧! 4、 进行多方面的实践要想最终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只停留在“心”上,还要落实于“行”上,以下是几个小的建议。平时多读一些文笔优美、气势纵横的文章。拿古文来说,如李斯《谏逐客书》,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苏轼《前、后赤壁赋》等等,不但要多读,而且要争取能背。这样在潜移默化和日益熏陶中,不知不觉地可以培养写作的优美文笔。平时可选择一些题目,专门写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字数在300字以内,大概讲3分钟。在很短的篇幅内,要像写议论文一样,有观点,有道理,有论据。而且还要精心设计开头,看以什么方式能引人注意;仔细斟酌结尾,看怎样才能发人深思。具体的文章结构还要富于创新和变化,语言尽量生动形象。坚持下去,你的写作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推理论证能力都会大大增强。平时多找一些当众讲话的机会,比如演讲比赛,课堂讨论, 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班级活动中的发言。在这样的过程中,镇定的心态,对场面气氛的控制能力等等都将提高。
平时要注意培养和保持自己的自信、激情和气势,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哪怕有一些失误,也依然保持着充沛的激情和气势如虹。这对于一个辩论员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因为辩论场上风云变幻莫测,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能在遇到突然情况时依然气定神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往往是评价一个辩论员真正水平的“试金石。”5、 宁拙勿巧,宁繁勿简的方法及超效率的观念:培养知识结构乃是一件打基础的工作,既然是起步的工作,就应不避繁难,不辞辛苦。在这条路上,没有平坦的捷径。因为“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所以宋儒朱熹就曾将自己读书治学的方法概括为“宁拙勿巧,宁繁勿简”,确实用心良苦。另外,我在这里特别想提出的是,希望大家都具备一种“超效率”的观念,这其实也不是我的发明,而我国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谈在卢佛尔官所得的一个感想》中特别提到:“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定惊为太高的论调了。尤其是在功利主义之风席卷中华大地,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人的心灵之时,有多少人会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但我们仔细想想,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陋。就辩论而言,抱着“为辩论而辩论”的态度无异于“一叶障目”;就生活而言,打定“生活就是实用”的信念实在是目光短浅。大的不说,就以读书培养知识结构为例,效率是要追求的,用功甚勤,收效甚微,这种情况我们不愿看到,但只求效率,忽视了从根本上打牢基础,患上近视的毛病,贪图肤浅的眼前小利,这样下去,搭建的知识结构之塔可能会由于基础不牢,而摇摆不定,青年人的心态也会因时尚的影响而起伏跌宕,作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是这样的心态和思想,那可真让人担忧。
我个人从这个“超效率”的标准中受益良多,估定价值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不仅从一件事的结果来评价其价值,还要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是贯穿了人的努力,是不是反映了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是不是体现了人的创造精神与主体意识。认识到在实用的原则之外,还存在其他的标准,于是我们就能像朱光潜先生一样,“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三、以智慧和人格为终极价值取向(依归);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这不可复得的人生该怎样度过,应该是我们思考的中心问题。为了使自己的人生过的充实、快乐,我决定寻找智慧女神,于是,我走进了哲学深远的天地。
哲学,英文名为 philosophia ,philo 意为“爱”,sophia意为“智慧”,所以在西方,哲学就是“爱智慧”。也许在一些人眼中,哲学是概念的迷宫,是苍白的理论,是抽象的说教。可我要说,哲学并不是一门学问,它本质上而言乃是一种以寻求智慧为目的的生存方式,哲学是一种生活。当你的生命是以寻求智慧为指路明灯展开时,就走到了哲学的路上。有的人是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地活着的,可另外有些认真的人不能也不愿这样生活。正因为太认真,所以他们更深入、更执著地思考着一些关乎生命本质的大问题,他们不断地提问,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或自己给出的答案,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追求完美。其实哲学不是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它是立足于大地上的,是大地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e earth, 即尼采所说的“超人”)。只要你对思考充满兴趣,你就已经进入了哲学的大门。哲学是没有围墙的,它也不要求什么履历表、证明书,任何一个不愿庸碌无为度过一生的人,都天生而有哲学的气质。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说过:“研究哲学表面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完成别人严肃认真才能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难道类似这样的智慧不值得我们去追求吗?正如同暴风雨过后会有晴空万里,会有绚丽彩虹,经历那么辛苦的寻求之后,得到这样的智慧难道不是应该的酬劳吗?借用中国的古话讲:“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寻求智慧可以让你获得明白,可以“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用执著和超脱两种眼光看待人生,不久能更清醒、更客观、更有收益吗?然而,我同时还向幸福,怎么办呢?幸福就是最大限度地穷尽生活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一项注定无法成功却充满挑战与诱惑的事业。而恰恰,我也正是一个勇于、并且渴望挑战的“不安分的人”。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有无数的机会;
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有无数的可能。我高兴看到人们如痴如醉的堕入情网,我高兴看到人们痛快淋漓的生活。与其在患得患失中度日,不如尽情享受生命的阳光!大丈夫“生要能尽欢,死要能无憾” !有一个了无遗憾的生命,难道不值得追求吗?我渴望激情——这吹动生命之帆的风,我需要激情——这锻打出潜能与才华的锤,我羡慕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逍遥游”。我愿意在我的路上走的充实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