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那个伟大而震撼的蒙太奇——浅析《正午》片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07:35
那个伟大而震撼的蒙太奇——浅析《正午》片段
文章提交者:牧首湖畔 加帖在 影视评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说来也怪,美国的经典西部影片《正午》在我看来很是另类,虽然它具有西部影片所有的类型元素,如:简陋的小车站(当然喽,车站上一定要有个收发室,里面有个老实巴交的、带着工作帽的收发员)、荒蛮的街道、简约的教堂、鱼龙混杂的酒吧、旅馆里风流的西班牙女郎、牛仔枪战、孤胆警长,等等,但是比起那些以“获美”、“得宝”为主题的同类,《正午》却格外耐人寻味,事实上,它的思想性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中的西部影片,因为这部影片已经出人意料地涉及到了人性思辨、政治隐喻、道德批判的范畴,并且达到了罕见的高度,以至于全片最大的悬念——威尔•凯恩(盖瑞•库柏饰)警长是否能够全歼悍匪——在某种程度上已不那么重要。
    在此,本文仅以该片的一个蒙太奇镜头来尝试展现其风采,诠释其内涵。
    笔者提到的这个蒙太奇出现在《正午》的第68分钟16秒,该组蒙太奇以一段紧张而富有节奏的音乐掀起,以火车鸣笛结束,时长共计1分钟42秒,共由33个镜头组成,平均每一个只有3秒钟,但是它们的组合就如同DNA螺旋一般精确到位,如同黄金分割率一样美轮美奂,坦率的说,在我欣赏的所有影片之中,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扣人心弦的蒙太奇——它是如此令人震撼、惊讶、拍案叫绝,以至于在这1分钟42秒之中,你几乎必须要屏住呼吸,无条件地被每一个镜头所倾倒。
    蒙太奇的最高境界,也许不过如此。

    在叙述这段蒙太奇之前,我们有必要简要交代一下《正午》前面的故事情节:
    威尔•凯恩是一个美国西部小镇的警长,他即将于第二天卸任,带着刚刚迎娶的新娘开始新的生活,但就在这个甜蜜时刻,三名悍匪不期而至。原来,他们的头领法兰克•米勒曾被凯恩抓捕,可不知为什么,北方的法庭却宣布米勒无罪释放。这三个人就是为了来到火车站迎接米勒,而迎接之后呢,显然少不了一次复仇枪战。
    众人得知这一情况后,纷纷规劝警长马上卸任离开,以免血光之灾,但行至半路后,凯恩却调头回返,因为他不愿意逃避:既然今天还算是我的任期,我就应给留下来把事情处理好。
    对于凯恩的回归,谁也没有表示出欢迎,大家都觉得这种举动不仅会害了他的命,也与他人无益,因此,凯恩找遍了全镇,也没有一个人愿意成为警长的副手,不仅如此,凯恩的新婚妻子也不愿意看到丈夫如此涉险,她愤怒地离开了警长,等待正午的火车离开此地。
    而这趟正午抵达的火车,就是载有米勒的那辆,随着时间的临近,警长发现身边的人都离己而去,他从来没有感到如此孤单——如果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么在这个小镇里,这个“少数人”仅指凯恩警长一人。
    蒙太奇就在这时开始了。
    (以下对蒙太奇的分析包含了对影片前段的情节的描述,事实上,在蒙太奇中,每个镜头几乎都是静止的,在1分42秒的时间里,没有一句台词。)
镜头1:墙上的挂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挂钟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从得知米勒的威胁之后,这个挂钟就反复提醒着人们——它仿佛是警长的生命倒计时,此刻,挂钟指向了11点58分。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挂钟镜头是伴随着一段充满悬疑的音乐开始的,这段音乐将一直持续到蒙太奇结束,它的节奏如同挂钟的钟摆,但更像心跳的频率,自此,所有观众的心脏都将跟随着这段音乐而跳动。

镜头2:正在写遗书的警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第一个挂钟的镜头实际上也代表了凯恩警长的主观视角,在这第二个镜头中,他回过身来,开始写一封信,关于这封信,大致可以推测为遗书。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凯恩找到了足够多的帮手,应该不会有这种写遗书的举动,从逻辑上来推断,当他调转马车车头,重新回到小镇的时候,大概也并没有慷慨赴死的决心,他想到的,仅仅是完成自己的责任,而不是逃之夭夭。但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下文将涉及到诸多碰壁的内容),凯恩终于发现,自己怕是凶多吉少了。
    这一刻,才是慷慨赴死之始。
    我们没有必要无限拔高凯恩的人格,甚至可以揣测,假如他早就知道无人相助,还会调转马车吗?答案是难以回答的。
    不过无论如何,此时的凯恩仍然可以一走了之,但他却没有,也许在经历了一系列失望之后,凯恩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只有他有勇气、有决心面对歹徒,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慷慨赴死”,并开始撰写遗书。
    他必须要写得快一些。

镜头3:三个悍匪走向铁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正午》剧中的三个悍匪是影片一系列冲突的肇始者,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全片的第一个镜头就给了他们(以至于观众们几乎把他们当成了影片主角),在前面的叙事之中,三名悍匪话语不多,动作简单而专业(在苏联/俄国的二战影片中,这样的手法常被用来刻画德军),显然,这是三个老手,他们慢慢地走向铁道的远方,是出于对老大到来的期盼,这种期盼,也包括了枪杀凯恩警长的复仇欲望。

镜头4:延伸的铁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镜头几乎是静止的,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如果这个画面之中有任何活动的东西,那么无疑就是载有法兰克•米勒的那辆列车。
镜头5:教堂中的人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镜头之中有不下30个人,但是与镜头4一样,它几乎也是静止的,原因很简单:人们在思考、在祈祷、在忏悔。我们有必要在此时发挥一下想象力——这里的人们,心中有着什么样的思绪呢?
    众所周知,宗教是一个特定集体的共同信仰,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对于美国西部小镇的基督教(新教)群体而言,他们无疑是拓荒时期(也包括现在)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但是与任何其他宗教一样,基督教教义之中具有某些难以判断的、“二律背反”的逻辑悖论,如:当面临着《正午》这样的冲突时,是“爱你的仇敌”,还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不介入世俗,还是勇于担当?
    答案显然是没有正解的(即便我们看过《正午》,也无法解答这样的问题),因为正如同科学无法解释世界中的很多奥秘一样,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注定无法破解的亘古之谜,更加可怕的是,人在利益遭受侵害,生命遭到威胁的时候,很容易去理解、或者毋宁说很愿意理解有利于自己现实实惠的道德选择,并以为正义。
    正因为如此,当影片前部凯恩赶赴教堂求援的时候,他首先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人们义愤填膺地志愿做警长的副手,并谴责歹徒的凶残。但是在某些人的质疑之下,事情却有了微妙的变化:一些人提出“如果这是凯恩与米勒之间的私仇,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帮忙?”有些人说“我们花钱雇佣警长维持治安,那么为什么遇到了困难,自己又要去参加枪战?”还有人说:“我们本已经将米勒绳之以法,是北方的政客将这个杀人魔王无罪释放,因此,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教堂里的这几个不同言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不同的道理,“私仇说”提出了一个滥用公权的概念,这显然一直是美国人民脑中紧绷的一根弦;“雇佣说”提出的是纳税人的权利问题,自然又体现了人民与“政府义务”之间的关系;“政客说”则是中国人老生常谈的话题,言外之意是“政府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你们懂的”。
    不可否认,这三种言论均非常富有智慧,坦率的说,听到这些,我丝毫也不想谴责这些异议人士,相反,倒是很钦佩在蛮荒时期美国西部民众就有这样的政治觉悟,况且,这些言论是在教堂之中光明正大地提出的,是“讨论稿”,还算不上是“人心的阴暗面”——一个想法如果是有道理的,就应该拿出来供大家(还有上帝)评判,公平公正,无需隐晦。
    令人欣慰的是,最终正义的一方占据了上风,男人们和妇女们纷纷指出:没有凯恩多年来的努力,就没有本镇的和谐面貌与长治久安,凯恩的人品,大家有目共睹,在面对强敌之时,还有各种各样阴险的猜测,显然是不正确的,甚至应该害臊,云云。很明显,教堂辩论的最终结果是——人们选择了警长的立场。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警长的麻烦已经解决的时候,故事的情节却急转而下了:教堂的人们最后决定:要求凯恩携妻迅速离开本镇,避免血光之灾,诚然,人人热都喜欢凯恩警长,但是大家在想,米勒是来找警长复仇的,若找不到警长,就不会有战事,就不会有人丧生,无论是对警长、对歹徒、对小镇而言这终归是好事,杀人这种勾当应该越远越好。至于牧师的态度,同样也陷入了某种二律背反的困境,他指出:《圣经》中的《十诫》明示众人“不可杀人”,但同时也表明“可雇人行事”,让自己的教民参与枪战是否符合上帝的意愿,他不能做任何评论。
    于是,凯恩一个人走出了教堂,如同他一个人来到教堂。
    那么现在,在米勒的火车即将来到的时候,教堂里的聚会仍未结束,但所有人均不发一言,这里再发生什么?
    诚如上文所言,教堂里的教民对正午枪战之事有着各种各样在情在理的不同意见,这些意见,在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里,显然再合理不过,但是1870年的美国西部显然还不是“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美国的法制的架构虽然可以称之为世界楷模,但在这个小镇之中,其代表仅仅是警长一人而已,当文明尚无足够力量去彰显其公义的时候,同样熏陶于文明之中的民众就应当助其一臂之力,诚如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所说的那样:
    “当一部分不道德的人聚在一起,可以形成一种力量的话,那么,道德的人也应该如此。”
    在威尔•凯恩的小镇上,“不道德的人”显然已经形成了力量,但是道德的人却没有如此做,虽然这些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合理论点,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无论凯恩代表了什么东西,他只有1个人,而对方有3个,且马上就会变成4个——这是一场“不对称战争”。而且凯恩无疑在此时此刻是正义的,虽然他代表政府、代表权力机器,但此时的政府并不是在发动越南战争,也不是“麦卡锡主义”滥觞时的CIA,它的目的,仅仅是维护小镇的正义与和平,显然需要民众的支持,这种支持,不同于法国大革命或者俄国革命的暴民政治,而是维护天赋人权的神圣之举。
    可惜的是,教民们忘记了这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恶意揣测一下,他们也许是有意的),而在其他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并且给凯恩指出了一条“明路”(逃离小镇),从而将自己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与歹徒放在了一起(米勒们何尝不愿意警长狼狈而逃,供他们嘲笑?)——此时此刻,他们难道不应在心灵之中接受谴责吗?
    于是,教堂之中的人们默不作声,一动不动,因为在他们前面的十字架代表了牺牲与救赎的精神,它教诲人们“免你们的债,如同你们免了人的债”,但是坐在十字架前面的人们——并没有免了人的债。
    他们有罪。
镜头6:沉默的绅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镜头中的绅士在影片全半段就已经出现,他是小镇的一个官员,也是凯恩的好朋友,同时也就是他,在凯恩警长前来教堂求助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总结性发言,他说:
    “大家都知道威尔•凯恩…他是我们这里最好的警长,甚至是空前绝后的,如今米勒回来,是我们的事,而不是他的,这是我们的问题,这是我们的镇,是我们亲手建立的。如今,我们要让它有尊严,并成长起来,我们今天必须要好好想清楚,并且有勇气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无论事情有多么困难。没错,凯恩遇到米勒是会有枪战,而且会有人受伤,一定会的,北方的人正在考虑这个小镇,想要拨款过来,建立商店和繁荣,这对这个镇很重要,影响深远,但若他们看到这个小镇的枪战,他们会怎么想?我告诉你,他们会认为这是个野蛮的小镇,我们的辛苦努力将毁于一旦!一日之内,小镇将退步5年!所以,我们不该让它发生,你们愿意吗?你们都了解我对凯恩的感受,他是一个勇敢的好人,他今天根本不用回来的,为了他及这个镇的缘故,我希望他没回来。因为如果他不在,米勒来到之时,就不会有任何麻烦…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然后,这位智者对警长说:
    “威尔,我看你应该赶快走。对你好,也对我们好。”
    这位先生的发言可谓字字珠玑,总结起来就是“稳定压倒一切”,但是听罢全文,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最根本的谬误:稳定难道是可以通过隐瞒真相来达到吗?
    按照绅士先生的理论,没有凯恩,就没有和米勒的枪战,小镇就可以和谐下去,北方的资金就会到位,大家也就能够生活得更好。可照此逻辑推断就可以得到这样的逻辑:没有警长就等于没有犯罪;没有枪支就没有枪杀;没有法律就没有违法行为;没有新闻自由就没有负面新闻…这是怎样的一种荒唐呢?
    更加荒唐的是,这段话还真的起了作用,刚才还义愤填膺想要举枪相助的教友们都沉默了,恐怕连凯恩都不明白:怎么经过这番慷慨激昂、充满正义的语言一绕,反而是自己被轰出了小镇?
    但是教堂终究不是诡辩士抛售和谐逻辑的演讲台,而是拷问每个人灵魂的场所,在镜头6中,这位能言善辩的先生也没有了演说的激情,因为事实就是事实,并再简单不过:一个正义的执法者即将死于匪徒枪下,助长他们嚣张气焰的,却是这种“稳定论”——这又何尝不是不是杀人?这又何尝不违反《十诫》呢?

镜头7:沮丧的教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镜头7下的教民同样陷入了深深的内疚与惭愧之中,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真的没有必要这么难受,因为在刚才的那场教堂辩论中,是他坚定不移地支持凯恩,怒斥其他人的各种不同意见,可以推论,他有心跟随警长去维护正义,甚至献出生命。
    但是,当教堂的主流意见倾向于“警长该逃”之后,此人却和大多数一样沉默了下来,这不是默杀,乃是默许,可正如大家也心知肚明、并已被事实证明的那样,警长并没有逃离,而是勇敢地迎战悍匪,这让所有教民都更加良心不安,这个教民的内心显然正在遭受审判:你没有坚持你的正义,因此你的罪恶,并不亚于那些歹徒。
    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他并没有权利保持沉默。

镜头8:酒吧里的人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镜头同样几乎是静止的,和教堂不同的是,这里烟雾缭绕,因此更有动静之比的那种奇妙。
    西部酒吧和西部教堂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一处,教堂代表了自律与圣洁,酒吧则是放纵和欲望,如果说教民们对待凯恩多少还是尊敬有加的话,那么酒吧里的酒友们则恰恰相反,在故事前半部可以看到,在警长的小监狱里就关押着一个闹事的酒鬼,因此可以想象,这个地方一定是威尔•凯恩长期以来的重点关照对象。
    因此,当凯恩来到此地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比在教堂更热烈的欢迎,更糟的是,人们倒是很欢迎一名来此小酌的歹徒——大家上前与他称兄道弟,问寒问暖,仿佛是生死之交一般。
    酒徒们的这种反应并不奇怪,在蛮荒的西部,放荡不羁的歹徒往往是传奇故事,是男人心中的楷模,而执法者看上去则更像是自由的反义词,为牛仔所痛恨。因此,凯恩在酒吧同样一无所获。
    但是,正所谓“人人心里有杆秤”,凯恩是到底是一个作威作福的官僚,还是一个心怀正义的男子汉,大家都很清楚,而且在“正午枪战”的这个事件中,警长恰恰是势单力薄的一方,但是警长没有退缩,反而毅然留了下来——这和那些脚底抹油、流窜作案的歹徒是截然相反的。不可否认,酒吧里的人是勇敢的,他们只是痛恨约束才不肯支持警长,但在此时此刻,由于警长的执着,这些人自诩的勇敢变成了懦弱——这当然是他们最大的耻辱。
    难怪他们一言不发,默默相视。

镜头9:独眼酒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下一个镜头给了在酒吧的一角的独眼酒鬼,这个人也许是酒吧里唯一一个支持警长的人——却是悄悄地:他追出了酒馆,希望加入执法者的队伍。但是警长却被婉拒了他的请求,至于原因,凯恩并没有讲明,不过很明显,他已经老了,而且有残疾——这当然不是对抗悍匪的最佳人选。
    这个独眼酒鬼也许是小镇上唯一不受良心谴责的人,他的立场、态度、勇气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何尝不在郁闷呢?因为自己被拒绝了,他失去了青春和健康,变得越来越不中用,连命悬一线的人都不愿调遣他,此时此刻,他也许正在回忆年轻时叱咤风云的日子,也许在羡慕即将杀身成仁的警长——一个男人如此死去,比起那个酒馆里沉沦的灵魂来说,是多么光荣啊。

镜头10:酒吧老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说起小镇的酒吧老板,他对凯恩警长的痛恨也许不亚于米勒们,因为警长先生以前肯定没少在这里搅局,不仅如此——当威尔•凯恩来到酒吧求援的时候,这个老板正在高谈“米勒5分钟就可以搞定他”,于是,愤怒的警长抓住他的脖领,给了此君一记老拳。
    倒在地上的老板并没有还手,他的回答非常令人叫绝:“你带着警徽和配枪,因此这不是决斗。”(一个酒吧老板被打成这样,还不忘法制与公权,并以此反讽,真叫我辈汗颜啊)
    酒吧老板与凯恩的梁子因此无疑更深一层,但是和镜头8里的那些酒友们一样,老板也是一个勇敢豪迈的家伙,当看到警长被所有人抛弃,孤身应战的时候,他终于说出了句公道话:“我对凯恩没什么好印象,但是我得说,他有胆量。”然后,他来到一位抛弃了凯恩的副警长面前,讽刺道“我以前觉得你也很有胆量,但是现在我发现,你更有脑筋。”
    正所谓“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虽然凯恩还没有被“盖棺”,并且刚刚给了他一拳,但是这个老板并不是市侩,也不喜欢那些投机取巧的“聪明人”,事实上,美国最下层、最世俗的民众,心中都有一种起码的道德与正义感,且不已自己的立场为转移,他们具有这样的品德“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在这个蒙太奇镜头中,酒吧老板无声地伫立着,眼神坚定而严肃,他也正在等待着火车鸣笛的那一刻,但他所期待的,也许并不是匪徒的胜利。

镜头11:挂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0个镜头之后,蒙太奇又回到了凯恩身后的时钟之上,时间,正在残酷地迫近。

镜头12:正在写遗书的警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他还在写。

镜头13、14:小镇空旷的街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空旷的街道,是“西部决斗”的典型场景,但13、14两个镜头却有着另外的含义,要知道,小镇上并非没有居民,他们都聚在在教堂、酒吧和家里,却没有一个人敢于挺身而出扶助正义,空荡的街道代表了冷漠的社会,当正确的价值观遭受到牺牲的威胁的时候,人性的自私往往选择妥协和逃避,从之前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出,小镇上的人们并非是坏人,甚至也算不上懦弱,但事实就是,当歹徒即将踏上街巷的时候,人们习惯性地退让了。
镜头15:延伸的铁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该镜头与镜头4几乎完全相同,但是此时的音乐更加紧凑,节奏更加逼人,仿佛一道催命符,正在预示着警长大限将至。

镜头16:三悍匪遥望远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还是那三个悍匪,但是这个镜头是从正面拍摄的,他们的脸精悍而坚定,并且从容不迫,大家都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充满信心。

镜头17:两位老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两个老人在影片开头部分就已经出现,那时二位就是这样坐着,他们的年龄写在自己的脸上,时间对于他们只是消磨的工具,对于一切,这些人只是看着,无论是警长的死亡,还是悍匪的失败,对于他们,只是饭后的谈资而已。

镜头18:山姆先生和妻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山姆先生大概曾是凯恩手下的副警长,因为他是第一批被警长求援的对象。和镇上其他人相比,山姆显得更为懦弱,他不仅不帮忙,甚至不愿意见到凯恩,当警长登门的时候,他让妻子谎称外出,自己却躲在内室之中。事后,山姆还对自己的“精明”决策颇为理直气壮,他对内疚的妻子吼道:
    “你想要怎样?想我被杀吗?你想当寡妇吗?”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山姆先生属于这样一类人:他们遇到威胁的时候会选择逃避,但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威胁别人,为自己的无能寻找某种“合理的”借口,照他所言,他躲避协助警长的义务,似乎是为了不让妻子成为寡妇,而非贪生怕死,这样的逻辑之下,山姆就摇身一变成了“曲线救国”的英雄。
    在镜头18里,山姆同样一言不发,但是我们不能奢望这类人能有丝毫的反思与自责,因为他们总能心安理得地编造出借口——即便别人不会相信的话,他们自己也会相信的。

镜头19:马特警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马特警长是威尔•凯恩的老前辈,也是他敬重的英雄,马特虽然上了年纪,凯恩还是找到了他,因此可以判断他年轻时一定是位杰出的高手。
    但是马特也拒绝了他。
    老警长的一席话颇为经典:
    “是的,我这辈子是辉煌的日子,你冒险与强盗土匪对抗,而陪审团又放他们回来杀你,如果你廉洁,就终身贫困,结果是孤苦地死在街头,为的是什么?一无所有。为了这颗警徽吗?”
    老警长显然是一位“智者”一样的人物,虽然他也选择了规劝凯恩离开,但是他较之其他人,似乎更有权威和资格,因此他的理论也更具有说服力。
    可惜的是,凯恩此行而来并不是向老警长讨教,而是邀其帮忙,虽然马特是凯恩一生的楷模,但是现在的警长很明白自己要去做什么,在遭到拒绝后,他礼貌的离开了。
    历经此遇,凯恩也许并不因此怨恨老警长,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判定,老警长所说的话多少属于“至理名言”,毕竟,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北方”对于西部而言,即是胜利者,也是当权者,所以不信任与隔阂也由此产生——尤其是当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正处于崛起前夕的摸索阶段,虽然三权分立和法制的构架已经在18世纪建立了起来,但还远远没有给美国人以足够的自信,在他们看来,政府依然是腐败的、刚正不阿总是没有出路的,尽管在《正午》的西部小镇上,我们能够看到在至今的中国仍然没有出现的道德面貌,却也并不妨碍影片中人得出与我们很相同的结论。
    除了威尔•凯恩。
    在警长即将命丧于悍匪枪下的最后时刻,导演把一个蒙太奇给了年迈的老警长,他又在想什么呢?
    套用我们已经用俗了的一种句式:新老警长就像是新旧时代的两种人,前辈们有旧思想、旧观念,而社会主义新人呢,则抛去桎梏和成见,勇于探索、不惧挑战,等等——但是,假如我真的这么以为,那么我也一定是在以此侮辱《正午》以及全世界观众的智商与情商,因为无论马特还是威尔•凯恩,他们并无不同,而且也与新旧时代的交替毫无关联——自从《美国宪法》制定之后,或者说得再遥远一点,从“五月花”号的清教徒到达美洲的那一刻开始,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与信念就从来没有动摇过,新老警长之间的分别,乃是一个坚守与怀疑的关系,老警长执法一生,同时也浸淫于世俗一生,难免会事故、会动摇自己的信念,而凯恩则对此坚定不移——这其实不是经验问题、时间问题、决策问题,而是价值观冲突,有些人认为面对道德沦丧应该冷眼观潮,自怨自艾,有些人则由此更加坚定自己的责任,去做正确的事情。
    老警长在此刻的镜头之中,也许正在怀疑自己的怀疑,质问自己的质问。

镜头20:海伦女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海伦女士是《正午》中的两个女主角之一,从整体上看,《正午》基本上属于男人戏,但还是有两个女人闪现其中,她们的风采,极为引人瞩目。
    从影片前面的交待来看,海伦的身份颇为传奇,她曾是警长的女友,但不知是何原因,凯恩离开了她,目前,她又是凯恩手下一个副警长的情妇,更要命的事,她过去——竟然还是法兰克•米勒的情妇!
不过,要是以此来推断海伦是个傍大款的风流娘们可就错了,这个西班牙血统的女人虽然具有像她这类种族通常具有的美丽外貌,但其魅力更在于她执着、坚韧的性格,在凯恩、米勒、副警长这三个人之中,她无疑最钟情于凯恩,即便是警长甩了她,她也没有变心(至于凯恩为什么这么做,影片没有交待,但是想想这个女人可疑的身份就不难得出答案)。
    在这个蒙太奇中,海伦正与凯恩的新婚妻子艾蜜坐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坐在一起,只不过一个是过去时,一个是现在时),海伦斥责艾蜜“你怎么可以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抛弃你的男人?如果凯恩是我的男人,我就会拿起枪,和他一起战斗。”从这样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西班牙(墨西哥)女郎那种刚烈的贞操,同时也可以嗅出海伦与凯恩警长之间藕断丝连般的依稀情感。
    但与此同时,海伦同样也是一个善良、温柔的女性,在艾蜜诉说了自己离开丈夫的理由(她是贵格教徒,不可嗜杀)后,海伦理解了她。
    当蒙太奇进行到此的时候,海伦心中的各种情感仅仅化为了一种——对昔日恋人的牵挂,在她的脸上,这种情感表现得再明显不过。

镜头21:凯恩夫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与海伦的表情相比,这一镜头之中,凯恩夫人艾蜜显得更为坚毅、严肃,因为她心中的冲突不仅仅是丈夫的安危,还有一层更为沉重的宗教情结。
    贵格会是基督教新教的重要分支,它诞生于英国,但在美利坚的土地上,这一教派找到了更为适合的土壤,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贵格会”尤其强大,乃至于费城人往往被叫做“Quaker City”。相对于基督教的其他教派,贵格会对和平有着更为保守的坚持,他们不向任何人宣誓(因此难以效忠于任何一个政府的军队),坚决反对任何武力,对武器更是敬而远之,他们认为:嗜杀是人性堕落的重要原因,因此无论敌人是印第安人还是希特勒,一概不主张使用暴力(其实贵格会的反暴力思想还不是最极端的,宾夕法尼亚州的“门诺会”不仅完全杜绝武力的存在,甚至不使用任何现代工具,他们的族群叫做“阿米绪人”)。
    艾蜜作为一个贵格教徒,当然不希望丈夫留在城内与匪徒交战,因为无论哪一方获胜,她对凯恩的支持都将成为对教义的背叛。影片《正午》并不是一部讨论宗教伦理的影片,它也没有对“贵格会”的思想有任何评价,甚至我们也不能,因为在人类社会之中,完全不使用武力是难以想象的,同时,使用武力所导致的灾难却又总是历历在目,对于我们这样的社会而言,连人民是否应该拥有自由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成龙),何况使用武力呢?
    也许,我们无法理解贵格会理想,但是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艾蜜此时的冲突,因为凡是具有某种道德的人都会明白:消灭歹徒是抑恶扬善之举,更何况是以一敌四呢?然而,贵格会崇尚着“人性本恶”的原罪理论,使用暴力者,必会沦为暴力——无论这暴力是否“看上去很美”,也无论这种暴力是否会救哪个新郎官的命。
    可怜的艾蜜,很难想象一个新婚女性竟要承担这么沉重的道德重压!
    但是,比起一个从不去思考此类问题的民族来说,很难断定哪个更加可怜。

镜头22:挂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0个镜头之后,挂钟再次出现,时间指向了11:59分。

镜头23:挂钟摇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镜头与几乎静止的挂钟表盘相映成趣(因为挂钟表盘上没有秒针),时间仍然在继续。

镜头24:三个悍匪的脸部特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镜头比镜头16更加逼近,以至于一名歹徒的脸被切掉了一半,这种“迫近”几乎教人发狂,尤其是悍匪们凶险的脸上已经出现了狞笑。
    个人感觉这个镜头具有某种暴力倾向,也就是吴宇森的那种“暴力美学”的味道——这张残缺的脸以及几乎静止的镜头更加凸显了某种可怕、残忍的悬念。

镜头25:凯恩在写遗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他明白,身后的挂钟马上将敲响他的丧钟。

镜头26:挂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2点!《正午》的正午已经来到了!

镜头27:椅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椅子”的镜头是这组蒙太奇之中唯一一个主观视角发生移动的镜头(镜头在靠近,在挑高),这组镜头也将这1分42秒的气氛推向了恐怖的高潮,因为这椅子,乃是法兰克•米勒当初被捕的时候做过的审讯椅,影片前半部已经交代,当初,米勒被押在把椅子上的时候,曾经指天发誓(由此可见,他肯定不是贵格教徒)“你(指凯恩)若不能将我问吊,我会回来,我会杀了你,威尔•凯恩,我发誓我会杀了你!”
    一般来说,缓慢推进的特写镜头多用于被摄之物的特殊意义,或者它即将发生的变化——关于这把椅子的“特殊意义”我们已经知道了,而想起它“即将发生的变化”,则可以令所有人不寒而栗,因为影片进行到这里,那个米勒一直没有露面,这个镜头与其说是在拍摄椅子,倒不如说是影射那个恶灵般的米勒,可以想象,随着这个镜头的拉近,它所正视的,正好是米勒那张透明的脸,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把椅子也可算是“此时无人胜有人”,此段留白,显然是恐怖影片中经常使用的“心理暗示”,更是希区柯克悬念影片“定时炸弹理论”的最佳诠释(几个人坐在桌子旁边,桌下已交待有一颗定时炸弹,何时爆炸无人知晓,恐怖与悬念便如此产生):谁也不知道米勒什么样、会怎样杀死你,但是他一定会来——并且杀死你。
镜头28:火车鸣笛——惊恐的艾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那谁也不想听到、但又引得所有人洗耳倾听的火车笛声终于响起来了,蒙太奇此刻的镜头给了艾蜜,说来奇怪,大家都知道火车笛声会在此时响起,但艾蜜还是面露惊恐——不仅是她,观众们也是这样。

镜头29:火车鸣笛——凯恩警长写完了遗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面对这催命的笛声,凯恩是全镇最坦然的倾听者,因为他已经为此做好了抉择(留在镇上),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作为警长,他选择了责任,作为一个人,他做好了死去的准备,他唯一的遗憾就是,全镇竟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因此他的表情里,坦然之中还有一丝愤怒。

镜头30:火车鸣笛——迷茫的海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鸣笛的这个瞬间,海伦脸上的表情更多的是迷茫,她已经做好了搭乘这列火车离开小镇的准备,她在此所结识的男人之中,唯有凯恩令其心仪,但却又注定得不到他,而且他即将丧命,她的迷茫显示出风尘女子的绝望与无奈。

镜头31:得意洋洋的匪徒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三名悍匪终于迎来了这个时刻,他们很高兴,大家吃终于又可以为非作歹了——这些善良的小镇,从来都是恶人的天堂。

镜头32:铁道远方的火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与镜头4、15的视角完全相同,只不过火车终于出现了。

镜头33:凯恩的脸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最后一个蒙太奇镜头再次给了凯恩,他是《正午》的主角,是英雄人物,更是悲剧人物,他面无表情,仿佛遗像,但真正死掉的,则是整个小镇的公义。

    写到这里,《正午》的这个震撼人心的蒙太奇终于结束了,它仅有1分42秒,远远不及笔者的叙述繁琐冗长,但若释尽其义,则这些文字恐怕远远不够。《正午》是一部影片时长与事件时长完全一致的“即时”影片(如同《危情24小时》),其中的每一分一秒,均是考究之作,而导演在此之中密集播放33个视角独特的镜头,占用近2分钟时长所演绎的这段蒙太奇,则无疑是全面的艺术高潮和思想高潮,诚如上文所述,《正午》并不是一部简单的枪战片或警匪片,因为它拷问了人性,反映了政治、鞭挞了道德、探讨了伦理,其中所涉之物,已经指向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终极问题,若将此全部一一探究,显然已超出了笔者的耐心与能力,现仅将其中的这段蒙太奇推荐于此,仅仅是向该片导演弗莱德•齐纳曼致敬,并感谢《正午》所赐给我们的思索与思辨。

[原创]那个伟大而震撼的蒙太奇——浅析《正午》片段 平凡而伟大——忆母亲(原创) 那个伟大的倒霉蛋 伟大而孤独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美国即将——恢宏而伟大的胜利 刘军洛:美国即将——恢宏而伟大的胜利 美国即将——恢宏而伟大的胜利 [原创]我和老婆的情色生活片段——易赛龙虎榜 人因梦想而伟大,因行动而成功——21天以上的重复 蒙太奇 蒙太奇 蒙太奇 [原创]我和老婆的生活片段 [原创]我的论文片段——权利差距(专制)下的善治和暴政 引用 小人书封面大全(组图)——你看过多少? - 正午阳光下的白杨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青春如歌的正午 [原创]献给伟大的苏维埃- 原创:浅析有信号却空竿的原因 中国:不遵守规则的世界 -- -- 看完后 太震撼了 校内上还没见过 绝对的好文章 所以就转来了 大家也看看 (原创)群体犯罪心理——就在你我之间,当代国民群体的劣根性浅析 中国:不遵守规则的世界 -- -- 看完后 太震撼了 校内上还没见过 绝对的好文章 所以就转来了 大家也看看 (原创)群体犯罪心理——就在你我之间,当代国民群体的劣根性浅析 [原创]我和老婆的情色生活全息手诊简介——二、手指观健康片段(更新中) - ChinaRen社区 - 闲聊区 [原创]我和老婆的情色生活片段( [原创]我和老婆的情趣生活片段(搞笑转) [原创]我和老婆的情色生活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