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笔记:自觉手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10:45

自觉手册

    教导他人前,要能百分之百保证自己所说的话。光是思维、推测还是没有用。我能保证我所教的法,其实不要学得太多,能向内观照(自己的身心)就对了!要这样的修:时时刻刻都保持觉性、觉醒,清楚地知道身体的一举一动,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压抑妄念,念头生起让它起,持续不断地这样练习。当觉性强到能知道并看清念头时,妄念就不会持续,苦恼也无法生起。 
          ——隆波田

隆波田禅师简传
  隆波田禅师或称潘.印特佩悟,1911年9月5日生于泰国东北边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镇。他是清与姗的儿子,他的父亲早逝。由于小镇上没有学校,隆波田在童年时并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他小孩一样,他必须帮着母亲照顾耕田。
  11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里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在寺里18个月中,隆波田学习经典与不同的禅修方法,例如吸气时默念「佛」,吐气时默念「陀」以及数息法。在脱下僧袍后,他回到家里。
  根据习俗,隆波田在20岁时回去受戒成为比丘,再次向叔叔学习并禅修6个月。回复在家生活之后,他22岁那年结婚,并育有3个小孩。在村里,隆波田经常是举办佛教活动的负责人,受到当地人民深深景仰,并在三次不同场合被推选为村子的领导者。尽管身负重任,他还是继续不断地禅修。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较大的江翰镇,以便孩子们上学。做为一个贸易商,他驾着自己的船沿着湄公河往来于泰国与寮国间做买卖。这段时间内,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禅修大师,也增强了他对正法(真理)探究的决心。
  此外,他发觉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练习不同的禅修方法,并没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后,他决定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
  1957年,隆波田年近46,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来到了农开省的摩尼光寺练习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是他不像别人在心中默念「动、停」,只是觉知身心的动作。几天里,也就是1957年泰国旧历8月11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达了苦灭,不需要任何传统的仪式或老师。
  后来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师的身份,用2年又8个月的时间将所找到的法教给他的妻子和亲戚。而后,他决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开。剃度典礼于1960年2月3日举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传国内外。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他还是献身于传法。1982年诊断出他有胃癌,他不顾病情,仍然继续积极地工作6年直至生命终止。
  1988年9月13日下午6点15分于泰国东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77岁。

隆波通禅师简传
1939 隆波通出生于泰国东北部。
1961 遵照习俗在22岁时出家,接下来的七年中,他研读了传统的佛学课程。
1967 他遇见动中禅的导师隆波田,在隆波田的指导下,修习动中禅,30天内连续不断地培养觉性,明了了身与心,之后9天他还是不断练习,体验到「苦灭」,对生与死不再有任何疑惑。
1985 南来寺(位于泰国曼谷近郊,为最重要的动中禅之中心)正式成为寺院,隆波田与比丘们举行一次会议,会中指定隆波通为南来寺的住持。
1989 隆波田逝世后,隆波田基金会成立,并由隆波通出任主席。
1992 这年开始,几乎每年会在美国弘法,回泰国前,他也会到台湾传授动中禅。
1995 隆波通与学员们成立美国隆波田基金会,为一非营利机构。
2001 美国隆波田基金会改为「美国正念动中禅学会」。
2002 台湾成立「中华民国正念动中禅学会」。
  遵循着佛陀传统的教导---慈悲与灭苦,隆波通指导动中禅已有三十七年之久。他不仅带给学生禅修的技巧,更由他的一举一动亲自示范,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练习,并感受到他认真的指导。不计时间,不辞辛劳,随时能回答任何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明白何谓真理。尤有甚者,隆波通虽然身穿僧袍,但是他现代化、宏观、开阔的胸襟与天真好奇的态度,却是超越宗教、仪式和国籍的…。
(泰语「隆波」意指「师父」) 
 
导论一
我所说的法(真理),人人有份。它并不特别属于某一宗教,不论佛教、婆罗门教或基督教;也不专属任何国籍,不管是泰、中、法、英、美、日或台湾,任何人证悟了它,就拥有它。
悟者得之;迷者不察。人人本具,不论教派。
悟了,你无法阻止他人修习它。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不可摧。
你无法阻止他人证悟它,因为行者自修自悟。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一直如此。


人本身即是宗教。
法在人中,人即是法。
古人说:「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涅盘(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止息)也是如此。」
心在那儿?
你可曾见过心?
若不曾见过它,你应该修行直到了解心是什么为止。
地狱是指心理上的痛苦或不快乐。当它消失时,我们便在天堂里。每当瞋心起时,我们又回到地狱。


佛性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这心人人都有。
水和泥不是同样的东西。泥使水看来混浊,但水本自明净。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能领会这点,便能逐步走上正道。佛性就是清、明、静、净的心。心净则泥无法再使水染;心亮则泥沉,脱底而落;心灵敏则轻,能看清万物。
世间法(世俗谛)与出世间法(胜义谛)同时存在。如果我们真正体悟后者,便能辨别两者,否则便无法区分。


使悉达多太子成为佛陀的法,在他之前就已存在。它就是当下这平常的心。
你现在听我说法的心如何?
它是中性的,带着觉性的。
你觉知这心吗?
假使你觉知这中性的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定。你可以工作、谈论或思考任何事情。这种心毫不费力。
它很容易调教,但是,不了解它的人却常把容易的变成困难的,或是简单的复杂化。
这中性的心(自然而)毫不费劲。
人人有这种心,但我们不曾注意。它就是所谓的平等心。


人,生而思考,思此想彼,永无终止。
念头像溪水般的流动。
念头是最快的,快过闪电或其他。
由于我们看不清念头,所以有痛苦。念头本身并不痛苦。当念头生起时,我们不能同时看见、知道和了解它,因而生起贪、瞋、痴而带来痛苦。
贪、瞋、痴事实上不存在,只因为我们看不见「心的源头」,所以它们才生起。


因此,让我们来培养自觉。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了解它。这就是觉-定-慧。我们称之为「自觉」。只要我们觉知,念头就无法作怪;若不留神,它便导演不停。
这方法是顿悟的快捷方式。

第一篇 培养自觉

自觉
  让我们清楚的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例如,在眨眼时要觉知,在呼吸时要觉知,念头生起时要觉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觉。
  自觉无价。我们买不到,也没有人能代替他人修得。例如,当我握紧拳头时,有谁知道我的感觉吗?没有别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紧拳头,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觉。同样地,当别人握紧拳头时,我可以看见,却无法知道他的感觉。

规律的动作
  做事情都有方法以达成目的。同样地,训练自觉以达成「觉-定-慧」也需要技巧。
  不要静止不动;要一直规律地动作。
  不要闭上眼睛。
  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
  现在,我将建议你一个方法:(见图文解说)

1. 双手掌心向下,平放大腿上。
 

2. 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于大腿上)要觉知,不可自语「翻右掌」,只要觉知就够了。
 

3. 举右掌,停。(均需觉知)
 

4. 贴右掌于小腹,停。(均需觉知)
 

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于大腿上均需觉知)
 

6.举左掌,停。(均需觉知)
 

7.贴左掌于右掌背上,停。(均需觉知)
 

8.提右掌贴胸,停。(均需觉知)
 

9.外移右掌,停。(均需觉知)
 

10.下移右掌垂直置于右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1.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觉,停。(均需觉知)
 

12.提左掌贴胸,停。(均需觉知)
 

13.外移左掌,停。(均需觉知)
 

14.下移左掌垂直置于左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5.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这是训练自觉的实际方法。我们不一定要熟读经典,因为那只是语言文字。熟读经典并不能让我们开悟。这个练习才是开悟之道。
  我们也应清楚的觉知其他姿势,例如左侧卧、右侧卧、仰卧、从左侧卧起身、从右侧卧起身以及仰卧起身。你应该常常训练自觉。

往返经行
  久坐以后,可能引起酸痛,我们可以改变姿势,来回地走。
  走久了,可以换成坐姿。这就叫做「更换姿势」;行、住、坐、卧应该适当地调配。
  走时,不要摆动双手。应将两手揽抱于前胸或交手于背后。
  当往返经行时,你应觉知脚的动作。
  没有必要自语「右脚动」、「左脚动」。
  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
  当你走时要觉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没有带着自觉来行走,就没有效果。

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觉
  我们必须尽己所能来培养自觉,甚至可以在轿车里或公交车上练习。
  当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或轿车时,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姆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复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觉知。
  不论何时何地,练习必须像游戏般的轻松,每次只动一只手,而非双手一起动。动右手就别动左手;动左手就别动右手。
  有人可能会说:「我很忙,没有时间练习。」或「我不能练习,我不够清净。」这些都是借口。
  如果我们想要做件事情,便能找到时间做。不论做什么都要觉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师,当你拿笔时,带着觉知拿笔。写字时也要带着觉知。
  这就是培养自觉,自然地去学习「法的自然」。
  当吃饭时,要觉知地拿汤匙。要觉知地将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时,要觉知。吞咽时,要觉知。

持续练习如环链
  我保证佛陀所说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够认真并持续不断像环链或时针绕行般地练习,我向你保证我当下所说。
  「持续地练习如环链或时针绕行」,并不表示必须时时刻刻地做规律的手部动作或往返经行。
  所谓「时时刻刻练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觉知每一个动作:洗衣、扫地、清理房舍、洗碗、写字或做生意。觉性将点点滴滴的累积,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里而装满它。
  当我们来回走动,手的进出动作都要觉知,上床时我们可以反复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为止。醒来时,应继续练习。这就叫作「培养自觉」。

总结重点
  如同佛陀所教导的,练习规律动作,持续如环。行住坐卧或曲或伸,时时刻刻觉知每一个动作。
  练习规律动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觉知;低头、抬头要觉知;左倾、右倾、眨眼、张口、气息入出,要觉知。
  当念头升起时,要觉知。时时刻刻觉知所有动作。不要静坐不动。
  这就是培养自觉的方法。
  这方法练习的精要,是如同「掌中叶」的法,只是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念头的起伏。若你能如我所说的持续认真地练习,我担保不出三年烦恼将断,痛苦止息。也许只需一年,对某些人而言,也许只要一至九十天。练习的结果是,烦恼将会减少或不再对你产生干扰。
(「掌中叶」注:佛陀和一群比丘走进树林,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这林间的叶子和我手中的叶子那样较多?」弟子们回答:「世尊!林中的叶子较多。」佛陀接着说:「我所知道的就如同这树林中的叶子一样多,但我教导你们的则如我掌中的叶子一样少,虽然少,却是可以导向灭苦之法。」) 

第二篇 走在正道上
  要确定我们练习佛法的目标是自己的觉性(自觉)。
  我们应该遵循佛陀所教导的,由基本做起,逐步前进。如果不如此,练习将毫无进展。

基础阶段
  对初学者而言,练习手的规律动作要比往返经行好。规律地、缓慢地、柔和地、轻轻地动手。当它停时,要觉知它;当它动时,要觉知它。如果手臂动得太快,由于我们的觉知力还不够强,便无法赶上身体的动作。
  要持续的练习,别怕累。如果以为累了就稍作休息,持续的环链就断了。
  一旦你领悟了什么是「身与心」,就可以往返经行。你一定得真正领悟它。当念头生起时,不要阻止它们,任其流动,但不要陷入其中,要将注意力回归到「身心」,时时刻刻对「身心」历历分明。
  有时,喜悦会生起,而把我们由「身心」的觉知带走。一旦我们不觉知「身心」,心便渐渐地变迟钝。
  念头生起时,任由它起。你如果压抑它们,可能会导致晕眩、窒闷。要放松,别担心你是否觉知。
  第一阶段,所要体认的是「身心目标」,包括了身、心、身动、心动等等(详见附录一)。必须一再地反复温习。
  当我们复习这些目标时,会有念头生起,由它去。只要我们觉知,心便会安住在「身心目标」上。反复观照,直到它们深植于心。
  当念头生起时,有时我们会受其牵引,导致经行或规律动作的速度加快。应该要觉知并调慢速度,不管需要多少时间。

看念头(心)阶段
  在完全领悟「身心目标」之后。应该继续看念头。将规律的手部动作或走动的速度加快。
  不要压抑念头,轻轻松松练习。轻松地看念头。念头生起时,不管是快乐或悲伤,只要察知身体的动作,念头便会立刻停止。
  通常念头生起时,心便被带着跑,如小猫捕大老鼠似地。大老鼠(念头)比小猫(觉性)强。当大老鼠出现时,小猫本能地便会捉牠。大老鼠因为  害怕逃跑,即使小猫紧捉不放,过一会儿,当小猫累了,就把大老鼠放了。同样地,念头将不停地生起,也将自动地停止。
  当我们一再地训练自觉,就好像不停地饲养小猫直到牠长大强壮一样。念头生起时,心不会被拖走,念头自然立刻停止。
  念头如果来得凶猛,我们必须握紧拳头或做任何有效的姿势。如果动作够强,念头会即刻停止。
  继续练习,只要念头一起,你便能立刻觉知。正如我常告诉你们的,如果有两个人和一张椅子,强健快速的人会坐到椅子。当我们一再地训练培养自觉,「自觉」将取代「不觉」,而「不觉」将逐渐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念头生起得越频繁,我们也越觉知。当「自觉」越来越强时,便能赶上念头。
  假定有一百个念头生起,我们只觉知十念而不觉其他九十,接着是能觉知二十而不觉八十。继续练习到能知八十而不觉二十,接着知道九十、九十五。当一百念中能知九十五时,我们应该要很用功的练习。不要灰心、懈怠或在白天睡觉。
  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要立刻觉知,一而再,再而三。心在这一点会转变。「正道」从此开始,这就是涅盘的起点。
  从前,心在黑暗中,不认识「正道」。当它能快过念头时,心将会变光明。这光并不是肉眼可见的外界之光。心本身就是自在光明的。它称之为「慧眼」,也就是「内观智慧」的生起。
  我们应继续以任何我们喜欢的速度练习手部的规律动作或来回经行。
  继续用功,让智能本身穿透「内观目标」。不再需要求教于老师或经典。
  当智能穿透「内观目标」时,心将次第解脱。共有五个层次:第一禅那(此处禅那是指以心看见、知道、触及这些内观目标)、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及第五禅那(此指烦恼已断,如绳断两截)。
  当我们看见、知道、明白这些「内观目标」时,念头生起得更快了。
  一旦抵达最后层次时,智能自然会生起。当我到达这境界时,领悟了「世尊只剃一次发」的话。(注:当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时,他离开了王宫,在河边换衣服并剃发。据说他那时的头发大约两吋,剃发后就未再长。)
  一旦你已证悟「此」,你能了解它。你无法事前知道它。如果你能事前知道它,那只是知识,而不是「是」。
  当我看见、知道、明白「此」时,领会到「哦!世尊只剃一次发。」并非指真正的头发,而是指已断「此」。就像在两柱间紧绷一根绳子,如果在中间截断它,它将弹回两边的柱子上,而无法再连接。
  我们将知道、看见「改变」。它是绝对地轻松,就像是毫无重量。这是终点,当它结束时,智慧会现前,而你将体证「苦灭」。

荐言
  有两种念头,第一种是剎那生灭的妄念,它带来了贪、瞋、痴。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念头,它不会引发贪、瞋、痴,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在这方法,不要试图压抑念头。让念头自然地现前,念头越多,觉性愈强,有些人讨厌妄念,怕妄念使他们不能得定。那是种误解。妄念是好事,因为念头动得越多,觉知越强。继续用功训练自觉,但不要专注。
  当念头生起时,不要压抑它们,而要以觉知身体的动作来离开念头。「自觉」将取代「不觉」。
  观察念头是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首要事情。念头一起,我们便开始批判或评论它。这表示我们是「进入」念头里而非「放下」念头。那是「知道念头」,不是「看念头」。
  如果我们一直观察念头而没有任何身体的动作,当念头生起时我们很容易进入「念头」里。因此,觉知身体动作是必要的。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看见、知道。
  当我们看见鬼、神、佛像、水晶球,甚至佛陀,都不是真见。那只不过是我们的心游动所引起的。我们没有看清念头,所以内心自己导演着。它会导演捏造,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念头的源头」。
  不经观照而起的念头会想象出鬼、颜色、光、神、地狱或天堂。不论它是什么,我们都如实地观照。那些是幻像、心的花招。
  能如实看见才是真实的。因为所见的都是虚妄,所以不能使心自由。唯有见到实相。方能使心从痛苦中解脱。
  这是快捷方式:当念头升起时,立即觉知,这就是真正的修习佛法。规律地动作只是一种方便法(藉以帮助我们看见念头)。 

第三篇 障碍及解决之道
  在这个实修方法过程中会有些障碍。我将推荐你们如何解决可能面对的障碍。

紧张、晕眩、窒闷
  刚开始练习时,会有专注的倾向。我们想知道、想看、想有、想得。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你追求这些,可能就会变得紧张、晕眩或窒闷。这不是正确的练习。
  当妄念太多时,我们不喜欢,便想压抑它,这反而会带来麻烦。正确的方法是轻松地练习。目光看远方而轻柔地培养自觉。不要专注。带着觉知轻松地、规律地动或走。
昏沉
  如果练习时觉得疲困,应该转换另一种动作,例如:除草、洗脸、洗澡、或洗衣。我们应找个方法来避免障碍。静而不觉
  没有觉知的宁静称为喜悦(piti)。这是一种障碍。训练自觉,不在于获得这种宁静,而是永远觉知动作。观障(Vipassanu)
  达成「身心目标」,便是基础阶段的终点。有人会停止练习,以为他已得最高的佛法。在此阶段,知识将会涌现不已,使我们因此而骄傲。以致于念头生起时不观看它们而卷入念头中。
  执着于「观障」的人多话而且傲慢。
  「观障」的知识不久就被忘记,并且使人太自傲,这就是所谓的「观障」。
  解决的方法是轻松地做规律动作。不要专注或期待成果,就只是轻柔地做动作。当念头生起时,觉知身体的动作。喜障(Jintanana)
  当你领悟胜义目标(见附录一)时,喜悦会现前,而且对所领悟到的知识感到欣喜。
  一般而言,喜悦是好的。但是,根据这方法,喜悦却是达成苦灭的障碍。
  喜悦生起时,练习者会执着它。我们应该要精进并尽所能地做身体的动作,使心由喜悦转回动作。慢慢地、规律地做。当觉性愈强时,喜悦便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的境界。
  窒闷、昏沉或紧张可能发生。我们应练习得轻松,目光远看,动作轻柔。不该因这些障碍而中断,而是继续用功地练习。白天不睡觉,晚上休息。颠倒障(Vipallasa)
  根据经文,颠倒障是以假为真、以地狱为天堂、以恶为善。
  颠倒障是一种心态,当人发现好东西并以为可以保住它,便抛下自觉而取它,就好像被小偷偷走了似的,当他开始寻求时,它已不在那儿,被藏起来了。
  人不应离开自觉,即使痛苦已灭或其他。
  我在悟得它后才证苦灭。那时我是在颠倒障的境界中。我沉浸在狂喜的阶段,因为我从不曾如此。
  我正来回地走,感觉像在离地一、二公尺处漂浮。事实上,我正走在地上。我抓住这狂喜不放。可是,它没有维持多久,我自己觉知:「咦!为什么如此?」
  我开始复习「内观目标」。在这阶段,你应往返重复地温习这目标。但是,并不包含「身心目标」。
  复习这目标后,狂喜会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状态。总结重点
  如果紧张、晕眩、或窒闷,应该使动作轻柔,不要专注,要轻松的动,眼光远看,不适的感觉将自行松开。喜障的解决方法也是如此。
  观障和喜障要以调整方法来解决,不要温习「内观目标」。
  至于颠倒障,我们一定要复习「内观目标」。轻松地练,目标明显时,压力便会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不要压抑它们。
  当你练习时,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期待别人来照顾你。任何不正常的情形发生时,你一定要立刻停止练习。那反常的境界就会自行渐渐消失。  朝阳寺正念动中禅精进禅修
    10月9日-16日朝阳寺“正念动中禅”精进禅修在甘涧禅修中心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特别邀请泰国南来寺隆波通禅师及两位隆披禅师作指导。正念动中禅传自泰国,属于南传内观修法之一,它的特色是透过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来培养相续不断的觉性。以不断增强的觉性使妄念减少,最后超越身心的执着而灭除痛苦,得到解脱。这是一个直截了当的方法,与北传的禅有异曲同工之妙。
    注:Looang Boo(隆波):泰国称呼父辈比丘;Looang Pi(隆披):泰国称呼兄长辈比丘。    隆波通禅师生于1939年,22岁出家研读传统佛学课程,六年后追随泰国东北动中禅最著名禅师隆波田修习动中禅,体验到「苦灭」,对生与死不再有任何疑惑。后经隆波田指定接任南来寺住持(位于泰国曼谷近郊为最重要的动中禅中心)迄今,常年往返于台、港、美、泰间弘法。隆波通禅师指导动中禅已有四十一年之久,遵循着佛陀传统的教导——慈悲与灭苦,他不仅带给学生禅修的技巧,更由他的一举一动亲自示范,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练习,并感受到他认真的指导。    本次禅修课程要求学员在课程期间交存所有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照相机、MP3)并且严格止语,力求营造一种有利于禅修的氛围,使得参加活动的每一个人都能分享这种气氛,在这种修行气氛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课程期间,学员们跟随着禅师的指导与示范,练习时透过规律而重复的手部动作,并配合经行,以期培养出强大的觉性,在行、住、坐、卧中,自己的一举一行以及念头都能历历分明,体验身心的生灭变化,由此灭除内心的执着与烦恼,最后超越了生死的束缚,得到真正的自在。 10月16日朝阳寺正念动中禅禅修课程结营,学员心得分享及奘师开示录音
录音下载    誊录文稿
开营。明奘法师开示
隆波通禅师开示
经行
隆波通禅师一行参观朝阳寺
结营
(点击图片下载大图)

我用生命保证我所教的方法
                          ——隆波通
根据大自然的法则,人就是要动,不能一直静止不动。
藉自然法则,在动中培养觉性,生命就会更安全、更自在。
透过身体动作,可以把觉性提起,回归自己。
在每个身体动作中禅修。
以知道每个身体的动作来培养觉性。
在行、住、坐、卧中看自己。
定,在每一个身体的动作当中。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在练习。
培养觉性 ,守护六根。
守护六根 ,六根会清凉。
六根清凉, 家就清凉, 涅盘、喜悦在这里 。
保持觉性,随时活在当下。
精进但不急,精进不欲求。
不断培养觉性,以觉取代不觉。
觉性会把妄念之流砍断,心不再造作。
让觉性持续不断如环炼,觉性将自然提升到完整、圆满。
圆满的觉性会做它自己的工作——灭苦。

问:禅修法门很多,为什么选择“动中禅”?
    答:因为动中禅是一种自然的方法,不论我们从事什么活动,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觉”是一种存在于每一个人之中清净、自然的本质。人类的身体不能静止不动,它总是自然地在动作。动中禅是一种始终强调当下的方法,练者将会照见他们的身、心以及苦(贪、瞋、痴)的来源─他们自己的念头。 问 : 静态的禅修和动中禅二者有何不同?
    答:静态的禅修需要静坐。动中禅则适用于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任何活动。动中禅如此简单,以致大多数人不相信它会引导我们到达目的地。只有透过练习,你才能了解并自己证明它。 正念动中禅教学视频下载(点右键“目标另存为”)

规律手部动作rhythmic_hand_movements.mov

行walk.mov

住stand.mov

坐visit.mov

卧liedown.mov 

.mov格式文件播放器QuickTime

QuickTime for Windows 下载链接

http://www.onlinedown.net/soft/4727.htm 

正念动中禅 http://blog.sina.com.cn/mahasati 

===============以下摘自《正念动中禅 自觉手册 生活即禅修》==================
    让我们清楚的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例如,在眨眼时要觉知,在呼吸时要觉知,念头生起时要觉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觉。    自觉无价。我们买不到,也没有人能代替他人修得。例如,当我握紧拳头时,有谁知道我的感觉吗?没有别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紧拳头,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觉。同样地,当别人握紧拳头时,我可以看见,却无法知道他的感觉。规律的动作    做事情都有方法以达成目的。同样地,训练自觉以达成「觉-定-慧」也需要技巧。    不要静止不动;要一直规律地动作。    不要闭上眼睛。    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    现在,我将建议你一个方法:    1. 双手掌心向下,平放大腿上。    2. 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于大腿上)要觉知,不可自语「翻右掌」,只要觉知就够了。    3. 举右掌,停。(均需觉知)    4. 贴右掌于小腹,停。(均需觉知)    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于大腿上均需觉知)    6.举左掌,停。(均需觉知)    7.贴左掌于右掌背上,停。(均需觉知)    8.提右掌贴胸,停。(均需觉知)    9.外移右掌,停。(均需觉知)    10.下移右掌垂直置于右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1.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觉,停。(均需觉知)    12.提左掌贴胸,停。(均需觉知)    13.外移左掌,停。(均需觉知)    14.下移左掌垂直置于左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5.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这是训练自觉的实际方法。我们不一定要熟读经典,因为那只是语言文字。熟读经典并不能让我们开悟。这个练习才是开悟之道。    我们也应清楚的觉知其它姿势,例如左侧卧、右侧卧、仰卧、从左侧卧起身、从右侧卧起身以及仰卧起身。你应该常常训练自觉。往返经行    久坐以后,可能引起酸痛,我们可以改变姿势,来回地走。    走久了,可以换成坐姿。这就叫做「更换姿势」;行、住、坐、卧应该适当地调配。    走时,不要摆动双手。应将两手揽抱于前胸或交手于背后。    当往返经行时,你应觉知脚的动作。    没有必要自语「右脚动」、「左脚动」。    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    当你走时要觉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没有带着自觉来行走,就没有效果。    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觉    我们必须尽己所能来培养自觉,甚至可以在轿车里或公交车上练习。    当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或轿车时,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姆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复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觉知。    不论何时何地,练习必须像游戏般的轻松,每次只动一只手,而非双手一起动。动右手就别动左手;动左手就别动右手。    有人可能会说:「我很忙,没有时间练习。」或「我不能练习,我不够清净。」这些都是借口。    如果我们想要做件事情,便能找到时间做。不论做什么都要觉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师,当你拿笔时,带着觉知拿笔。写字时也要带着觉知。    这就是培养自觉,自然地去学习「法的自然」。    当吃饭时,要觉知地拿汤匙。要觉知地将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时,要觉知。吞咽时,要觉知。持续练习如环链    我保证佛陀所说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够认真并持续不断像环链或时针绕行般地练习,我向你保证我当下所说。    「持续地练习如环链或时针绕行」,并不表示必须时时刻刻地做规律的手部动作或往返经行。    所谓「时时刻刻练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觉知每一个动作:洗衣、扫地、清理房舍、洗碗、写字或做生意。觉性将点点滴滴的累积,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里而装满它。    当我们来回走动,手的进出动作都要觉知,上床时我们可以反复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为止。醒来时,应继续练习。这就叫作「培养自觉」。总结重点    如同佛陀所教导的,练习规律动作,持续如环。行住坐卧或曲或伸,时时刻刻觉知每一个动作。    练习规律动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觉知;低头、抬头要觉知;左倾、右倾、眨眼、张口、气息入出,要觉知。    当念头升起时,要觉知。时时刻刻觉知所有动作。不要静坐不动。    这就是培养自觉的方法。    这方法练习的精要,是如同「掌中叶」的法,只是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念头的起伏。若你能如我所说的持续认真地练习,我担保不出三年烦恼将断,痛苦止息。也许只需一年,对某些人而言,也许只要一至九十天。练习的结果是,烦恼将会减少或不再对你产生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