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老刑场法场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5:20

“法场地”平时会被附近缸瓦作坊物尽其用,作为晾晒风炉泥坯的场所,大风炉成行成列露天摆放。“快点去睇大风炉”曾是一句咒人去死的广州话
大榕树下
□黄国声
4月10日,本报《百年前,老美这样游广州》报道里提到,清代广州的刑场在哪里呢?广州博物馆认为难以确认,是个未解之谜。我来谈谈这个事。
其实,这刑场就在今天的珠光路西段之南的法场地(街名)。法场地最初只是广州南城墙外一块狭窄的无名荒地,后来有了民居,才赋予法场地这个街名。所以过去的文献提到它时,无以名之,只能说是珠光里的空地,或以其邻近著名的天字码头名之,称为码头地。
最近,展出的美国水手杰伊游览广州的史料,说明他曾到此参观过。但有人质疑说:刑场在珠江边上,是在城墙另一边,杰伊是如何穿越高大的城墙和护城河直接到达岸边的呢?他们有所不知,杰伊当日的行程是参观完贡院(今文明路省博物馆)后,接着便前往刑场。他是沿着文明路西行至大南门(北京路与大南路交界处),    出了城门,过迎恩桥,南行到永清门(北京南路与泰康路相交处),出此门便是玉带河,过桥往西便到法场地了。这样“穿越城墙和护城河”的问题便解决了。
法场地之为清代刑场,有文献足以证明。1854年,著名学者容闳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次年回到广州,住在今珠光路南面的咸虾栏(街名)。当时正值天地会领导的洪兵起义,总督叶名琛加以镇压,捕杀起义军于法场地。
容闳说:他所居处距离刑场才半英里远,有天忽发奇想,要去看看。到得那里,只见场中血流成渠,无头之尸纵横遍地云云。此时荒地无名,故他仅称为刑场。
而早在1820年间,广州知府程含章曾作有《小儿歌二》诗一首,内容是告诫盗匪的,其中有句云:“捉你有如捉鸡狗,天字码头斩你首”,可见这无名刑场早就有了。
1870年间,南海县知县杜凤治曾监刑多次,他描述说,刑场在珠光里沿河一空地,又称之为码头地。此河即玉带河,在今麦栏街附近,其南面就是法场地了。
行刑的故事也可以附带一说。监斩官要先向巡抚请发令箭(海洋盗案要案则要向总督请发)。然后由军官高举“王命旗牌”,骑马驰至刑场。旗牌上写一“令”字,意即奉王命行事,才能行刑。犯人则规定经归德门(解放中路与大德路相交处)押送出城,不准由大南门出,盖因此处为全城第一要道,官民来往人多之故。
用刑的刀十分锋利,刽子手挥动如风,人即倒下。但只能处决两人,便已钝了,第三人即需换刀,才能继续。
容闳描述他所见的惨状是:地上之土因吸血既饱,皆作赭色,吸不尽的则流入洼地,汇成小池,情景极为残酷恐怖。据说过了许久之后,有人将这些浸透鲜血的泥土挖出,用以烧制炉子(粤人称为风炉)。
这种炉子坚硬异常,十分耐用,但因地名不吉利,便称之为码头炉。人们不知其来历,但觉好用,风行一时。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仍有小贩挑着风炉沿街叫卖,其叫卖语是:“码头炉,够实净,机关枪都打唔烂”。而它所蕴含的那段惨痛历史,却无人知晓了。
黄国声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