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尺讲台,遨游教育天地--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35:44
立足三尺讲台,遨游教育天地
--南京师范大学马景仑教授的事迹材料
 
2010年08月06日13:14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马景仑,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2月出生于上海。1968年1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68年12月至1979年8月在苏北农村插队劳动和教授中学语文,1979年9月至1982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研,师从萧璋、许嘉璐教授攻治训诂学。1982年9月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执教,现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先后主持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六项,出版专著《段注训诂研究》,主编出版《汉语》、《汉语通论》等教材八部,发表教学和专业学术论文七十多篇,先后荣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十余次。2006年4月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学名师,2006年9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下放农村——磨砺中成长的青春
马景仑老师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1963年高中毕业考进南京大学中文系。从小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新闻记者,以文字指点江山;然而命运却让他走上了三尺讲台。这一人生的转折,发生在毕业后他被下放至苏北农村劳动期间。1968年11月,马景仑大学毕业。根据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他和其他高校五十几位毕业生一起,被分配到苏北东海县驼峰公社曹浦大队插队劳动。他们和农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劳动在一起,接受农村生活的严酷考验。
在那个年代,东海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要大量劳作。冬天里,农民每天就吃两顿饭,顿顿都吃山芋干,锅里煮的是清水山芋干,下面当柴烧的也是发霉的山芋干。其他季节每天吃三顿饭,吃的仍然是山芋或山芋干煎饼,以及玉米糊。这种煎饼冷却后硬得像铁皮,难嚼难咽。一年四季,马景仑每天都同农民一起下田劳动,有时还一起挖河,一起睡工棚,又苦又累。而最让他记忆深刻的,就是推独轮车。推独轮车靠的不仅是力气,更是技巧。他推车下坡时翻过车,肚皮上至今还留有翻车时被车上铁丝划破而形成的疤痕。他凭着不服输的精神,经过反复练习,硬是学会了推独轮车。有一次,他和队里的棒劳力一起用独轮车推石英,一过磅,竟达到800斤,旁边的农民都感到惊讶。
马景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中,有两年多时间,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然而,也就是这种恶劣的生活条件,使他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的农民,使他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使他深深体会到农民子弟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这种磨练也让他在困境中不断成长。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马景仑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在此后的漫漫人生征途上,无论碰到多大困难,他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后来经常说:“我常常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和最底层的中国农民。”正是这段经历,给了他面对挫折的勇气、奋发努力的热情,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广,为他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作了准备。
1971年3月初的一天,正在东海农场水利工地上带队挖河的马景仑,收到了县革委政工组的通知,要他去驼峰公社新办的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去当教师,就以自己不是师范毕业生为由,坚决推辞,三天没有接调令。后来,政工组领导就对他说:“高中生已经招进来了,都是贫下中农子弟,我们找不到大学毕业生教他们。你先去工作一年,如果实在不行,明年再给你调工作。”想到那些翘首等待老师的农民子弟,马景仑终于接过了调令。3月6日,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学校报到,走上了教师的岗位。谁知,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钟情教育——“三尺讲台很小,教育天地很大”
第一次走上讲台,从来没有接触过教育学的马景仑有些迷茫,但是望着农民子弟们充满期盼、信任的眼神,他从心底升起一种力量,决心好好钻研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为了不误人子弟,每晚睡在床上,他都在不停思索,并经常找学生谈话,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功夫不负有心人,马景仑的语文教学越搞越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不到一年,在当地就小有影响。第二年,他没有要求政工组给他换工作,而是一直干了下来。
是什么把马景仑留在了教育岗位上?他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两年多的农村生活,让他深切地感受到,农民子弟要改变命运,就必须接受教育,必须有文化,他的肩上有着沉甸甸的责任。二是,教师工作给了他幸福之感,他说:“不管你干什么工作,如果你能从中找到令自己幸福的东西,你就会觉得花费的心血很值。”他觉得当教师就有这样一种幸福感:当他看到学生对知识由不懂到懂、作文由语句不通到文通句顺,看到学生不断成长,感到就像种庄稼一样,辛辛苦苦忙一年,黄澄澄的果实收到手了,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马景仑在驼峰公社中学工作了八年半,整整十七个学期。他从一个稚嫩的新教师成长为在当地中语界有一定知名度的“老”教师,并曾被县里评为优秀教师。
1979年,马景仑辞别了驼峰公社中学的孩子们,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萧璋、许嘉璐教授攻治训诂学。那一年,他34岁。北师大的三年学习,不仅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了他的科研能力,更使他全面系统地接受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职业的熏陶,从而更加自觉地献身教育事业。马景仑至今清楚地记得研究生毕业离京前夕恩师萧璋先生对他的教诲:“三尺讲台很小,教育天地很大。”
从1982年起,马景仑便一直在南京师范大学讲授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中文系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也怕学的课程。为了上好这门课,他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认真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努力做到规范化。
担负着培养教师重任的师范大学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学教师?这是马景仑一到南师就着力思考的问题。八年半的中学教师经历,使他深知中学教师需要什么。于是,他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把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重要位置。
马景仑说:“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发展其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敏捷而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他把重点放在“仔细看书”四个字上,让学生写字抄书,辨析字形,过好文字关;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加深理解;让学生有分析地看书,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找出教材注释或阐述中的错误,等等。在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能力方面,他一方面主张学生死记一些重要的文言文、重要的概念术语和语言变化的主要规律,另一方面又努力通过细致的分析,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他向学生传授一整套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形象记忆法、要点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语音记忆法、例子记忆法,等等。
马景仑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他经常精心设计一些练习和作业,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要求学生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章节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总结所学的知识;提倡学生对教材和某些“权威”讲法进行有根据的怀疑,等等。
在努力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马景仑更加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他认为,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的学习信心、坚强的意志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真挚的师生情谊,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因素。他经常用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具体知识,向学生宣传中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马景仑努力挖掘古代汉语内部有趣味的东西,在词义的训释、词义的变化、文字的结构、语法的特点等方面,寻找一些有趣的例子来吸引学生,注意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
他十分注重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积极鼓励后进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他常用《诗经》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话,来教育学生坚持不懈地前进。他还十分注意提高学生的自学和治学能力,努力培养他们具有“想什么便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马卡连柯语)。
1988年,在江苏省普通高校首届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中,他荣获一等奖,是当时16位一等奖获得者中年纪最轻的。翌年,他的《根据师范特点改革古代汉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学成果,荣获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真情爱生——用爱构建师生心灵的桥梁
对于教育,马景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学生建立真挚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他高度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他总是“笑嘻嘻地向学生提严要求”,让学生在亲切、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接受知识,在理想、信念上受到潜移默化。本科学生沈毅写给他的教师节赠言的落款就是“朋友兼学生沈毅”。
1982年秋,他带领十几个师范生到南京市一所中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为了让这些师范生都能尽快进入角色,他认真审读他们的每一份教案,参与他们的讨论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他细心地听每一位师范生上课并作详细记录,课下向他们指出需要改进和应该提高的地方。那段时间,他早出晚归,早饭和晚饭都赶不上食堂吃饭,只能随便对付着吃点。在外地工作的妻子来宁看他,一眼看到身材高大但却又黑又瘦的丈夫,心疼地要他注意身体。他说:“学生们这时是最需要帮助的,我是他们的指导老师,必须尽我所能。”
马景仑对学生的“爱”,有时是用“严格”来体现的,他形象地称之为“上发条”。八十年代初期,他带的本科函授班有一个学生作业马虎,他把作业退回让学生重做。重做,还是不符合要求;再重做,一连四次。最后,这位学生按要求认真完成了作业并获得优秀。这位身为中学老师的函授生,后来给马景仑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您让我懂得学问是怎样获得的。从您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如何严格教育学生,还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方法,这些让我受益终身……”
二十多年来,他所教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必做的作业:本科生每人每天要用方格稿纸正楷抄300字的古文,研究生第一学期每两天写小篆300字。他的硕士研究生、后为安徽大学古文字学博士生的傅华辰,在他的要求下,曾把整本《说文解字》用小篆写下来。傅华辰感慨地说:“读博期间,我的导师对我的基本功很欣赏,这一切都是马景仑老师的严格训练帮助了我。”
对待学生,他的“爱”体现在学习目标的实现上。他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强调“过五关”:外语关、计算机关、写作关、写字关、普通话口语表达关。他告诉学生:这些是今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学生们都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马景仑能记住许多多年以前学生的名字,对于不少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如数家珍。1996级香港学生黎广基的一篇有关“古韵”的作业,他认为极富创造性。虽然内容为相对凝重的古韵,但作业形式却非常活泼。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以热情的话语表扬了黎广基。现为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的黎广基,2006年上半年特地来南京看望马老师,他说他从心底里感激马老师。
他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兄弟、子女、亲人,家里经常学生满座。节假日,他常把学生请到家里团聚,让家在外地的学生享受家庭的欢乐。不少毕业多年的学生,谈到在他家的幸福时光时,还感到十分温馨。马景仑说,只有凭借教师的一颗真心,真诚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设身处地地从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站稳这三尺讲台,走向更为广阔的教育天地。
1991年至1994年,他受教育部委派赴俄罗斯执教,任国立远东大学汉学系教授。他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和真诚的态度对待教学和学生,受到俄方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最好的老师”,还受到我国驻俄大使馆的表扬。
锐意进取——学术世界大有可为
马景仑常说:“优秀的大学老师必须是优秀的学者。”他就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型的大学老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马景仑长期致力于训诂学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曾主持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社科项目3项,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他是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和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
他对代表清代文字学研究最高水平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其专著《段注训诂研究》,1997年作为江苏教育出版社重点书目出版后,在国内同行中产生很大反响,一些大学以此书为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著名国学大师徐复教授说:“此书精心结撰,有裨实用”,“语多精彩,很见功力”,“学风醇正,堪为世法”,“足为训诂生色”,“段氏有知,亦当含笑于九泉矣”。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的《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则认为:“《段注训诂研究》是第一部从训诂学角度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段注》的专著”,处于“20世纪下半叶《段注》训诂研究中的领先和杰出代表的地位”。
此外,马景仑对《广雅疏证》、《马氏文通》、《释名》等专著和先秦副词的研究,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马景仑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是以他坚实的学术功底作基础的。他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就力求读书要精、要实,对于专题研究要做到全面、准确。他对“古韵分部”的探讨学习,从当时的作业《说文古韵表》和《古韵分类一览表》中就可看出。他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分类,写了厚厚的一大本,直到现在还是他对研究生讲授音韵知识的重要参考材料。他常说:“语言学是一门求实、严谨、讲究规律性的科学,必须下苦功夫去学习、积累。”
他的科研成果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充分肯定。2000年,他的《段注训诂研究》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他荣获“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12月,他的论文《〈广雅疏证〉所涉“正反同词”现象成因探析》荣获首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会“百篇优秀论文”奖。
马景仑对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曾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11年。他领导制定了详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他先后主持多项部、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他主持或参与而获得的优秀教学成果,先后四次荣获省一等奖或特等奖。他对精品课程建设紧抓不放,并亲自主持《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他个人的教学严肃认真、严谨规范。翻开他的课程教学周历,不光有每周授课的章节、题目和主要内容,还有详细的教学要求,甚至细化到交作业的日期、同学互阅作业的方法等等。在他主持下,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他主持的《古代汉语》课程,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乐观生活——与病魔坚强抗争
长期的超负荷劳动,加上其他一些原因,2004年10月,马景仑教授病倒了,被确诊为胃癌。对此,他冷静、勇敢地面对,一方面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一方面仍抓住教学和科研不放。在他胃部被切除五分之四后的化疗住院期间,他还要求研究生定期去医院和他讨论论文写作。在洁白的病房里,在他由于虚弱而略显无力的话语里,在他的学生面前,他诠释着一个热爱教育的老教师赤诚的情怀。他这种视教育为生命、视学生为子弟的行为,让研究生们深受感动。
同学们听说老师病了,纷纷要求登门看望。他怕耽误学生学习,多次谢绝,学生们只能将真情的话语写成文字,派代表送给老师。强化部学生蔡忠写道:“做您的学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我们甚至向文学院的同学‘炫耀’——我们的古代汉语是在一个如此知识渊博而富于人格魅力的马景仑老师带领下开展学习的!”学生张娟在祝福语的后面附上了这样一句话:“我托晓庆将我随身的‘健康符’送给老师,希望您像我一样,每天开开心心,健康永远!”这是学生真诚的话语,真心的祝福,它凝聚着师生那份真挚的情感。
2009年2月,他被查出病灶转移,又一次住院治疗。他正又一次经受命运的考验。患病五年多来,他尽力指导青年教师,努力给学生讲授课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科研重要成果,例如: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荣获省首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与另一教授联袂主编《王力<古代汉语>辅导和练习》由中华书局出版,参与取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的“古代汉语”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等等。
2006年9月,马景仑出席北师大南京校友会的聚会,校友们要求他谈谈战胜疾病的心得和感想。他说:“归结到一点,就是直面人生,乐观向上,永不低头。”
弹指之间,四十年过去了,马景仑也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步入了花甲之龄。2006年4月,他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同年9月,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表彰大会。在谈到这些年所取得的业绩时,他总是说:“这要感谢我们伟大的时代,感谢母校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我的培养,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对我的熏陶,感谢恩师洪诚先生、萧璋先生、徐复先生等对我的栽培,感谢同事们、学生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一切。”
“能以教师为职业,一辈子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平凡而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一点一点度过,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用的人才,这是我的幸运,是我人生的最大价值,是我生命的意义,是我永久的幸福和永远的骄傲。”――这是马景仑的“名师名言”,也是他钟情教育的人生写照。
立足三尺讲台,遨游教育天地--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无悔的追求--忘情于三尺讲台的"精卫"--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三--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八大教育潜规则”背后是利益作祟--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大学女厕安装站式小便器?女生三分钟尿不出--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中国大学点评网--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中国校友会网2010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中国校友会网2010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2010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及解答--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顾海良校长谈武大“腐败案”新进展--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在台湾,他们这样考大学?--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零整互化点面结合?高考政治拿高分技巧--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2010高考全国I语文试题--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调侃:2010高考“微型作文”--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实用资料:最新211工程高校名单--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最牛班?全班27人全被国外名校取--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7个难死考生的“疯狂”公务员考试题--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高考实用信息汇总--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坚持以精神育人的语文教育改革者--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刘京海简要事迹--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高莲玉简要事迹--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四--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2010年司法考试试卷一--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