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评帝王 天、地、日、月、社稷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49:56

毛泽东点评帝王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
1958年11月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他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959年2月25日在济南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毛泽东又说,龙山文化很有名啊!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的很坏。它的俘虏政策做的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2、 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3、“老粗出人物”————汉高祖刘邦
(1) 毛泽东读史,很注意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际,对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尤其如此。在毛泽东看来,刘邦的成功,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他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显然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有关。在古代社会,出身和文化程度时常是一致的,高贵者文化高,卑贱者文化低。由此,毛泽东谈到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时候,总是与他的另一个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即人们熟悉的:文化低的人打败文化高的人。
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他提出了一个很直率的命题:“老粗出人物”。接着发挥: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我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老粗出人物”,“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是毛泽东很感兴趣的话题。后来他又重申过自己的主张。最能体现刘邦老粗本色而又善于纳谏的,大概要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的一段记载了。

4、 败于不肯纳谏————楚霸王项羽
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指出: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项羽)失败原因,特别是毛泽东对其失败原因的看法,我们着重叙述了不肯纳谏、不善用人这个方面。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便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在毛泽东看来,崇尚“沽名”,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5、“儒学治国”的衰国之君————汉元帝刘奭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的谈话中强调: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
6、“这个案可以翻”,不能贴他的“大字报”————魏武帝曹操 。
7、登基“可谓奇矣”————南朝宋明帝刘彧
8、“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南朝梁武帝萧衍
 (1) 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离,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2) 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9、其做法“蕴藏大乱”———隋文帝杨坚

10、自古以来最能打仗的人————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毛泽东很欣赏的一代英主。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11、狡猾过于曹操——后梁太祖朱温。“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12、“生子当如李亚子”———后唐庄宗李存勖
13、“此人不知兵”——宋太宗赵光义
14、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
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谈话时,毛泽东批评“书生办报”说:“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
 天、地、日、月、社稷壇


天 壇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祈谷坛

 

圜丘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 “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斋宫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青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皇穹宇全景

 

祈年殿

 

祈年殿内立柱

 

凝禧殿

 

显佑殿

     地 壇 

牌楼

 

  地坛又称祭坛、拜台、方泽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坛。方泽坛的“方”源于“天圆地方”的说法,而“泽”则取其周边有水池环绕。它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侧, 与雍和宫隔河相望。

  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此后数次增建,并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更名为地坛。坛内总面积37.3公顷,呈方形。建有方泽坛、皇祗室、神厨、祭器库、乐器库、方泽亭、斋宫、神马殿等古建筑。

  中国的祭地源远流长(据文字记载已有四千多年),现存的史料中有“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祀地于泽中方丘”之记载。至周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礼制,即“周礼”。 此后,历代帝王均沿用周之礼制,于每年夏至祭地于泽中方丘,直至1911年清皇朝灭亡而告终。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辟为“京兆公园” 对公众开放,园内建造了北京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公共体育场。增建的“世界园”则是用各种植物和微缩景观形式的山水在世界地图上标注住中外著名的商埠、名胜、陆海航线以及国旗等。三年后改称“市民公园”并于一九三七年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则把公园改称“地坛公园”(1957年)。一九八四年五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增设了集芳囿、方泽轩、月季园等新的园林景观,以及开展适合广大游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昔日的皇家坛庙,今日已成为国内外广大游人的游览胜地。90年代,每年都举办的春节文化庙会,以较高的文化品位,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牡丹亭

 

皇祇室

 

钟楼

 

斋宫

 

宰牲亭  日 壇  

 

 

 

  日坛又名朝日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与东岳庙南北相望。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地方。

  日坛于中国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成。主体建筑是祭坛,四周环绕着矮墙。坛为方形,西向,白石砌成。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四周有谴墙(短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3座,其余三面各1座,西门外有燎炉、池。北为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南为具服殿。清墙门东西有神厨、神库、宰牲亭和燎炉等。

  明清时代,每逢甲、丙、戊、寅、壬年,皇帝就要在春分日寅时亲临日坛朝日,其它年份由文臣代行(朝文夕武)。举行祭祀礼仪时一概用赤色的祝板、玉器、礼器和布帛等,皇帝也是红袍加身。

  昔日的神坛,在饱经沧桑的中国近现代也命途多舛。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古物大艘被毁、被盗,连神坛也不复存在,仅余圆形的矮墙,日坛也变得无限荒凉。

  新中国成立后,日坛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日坛扩建为占地20余公顷的日坛公园。修建了南、北大门及展览橱窗,建了牡丹园、清晖亭、曲池胜春园、“祭日”壁画、古雅的“羲和雅居”,山明水秀古典式的西南景区、画廓等,并将被拆毁的祭台修复一新。重修了马骏烈士墓纪念墓,增建了大型游乐中心。

  其中在公园东南角的胜春园颇有特色:占地1万平方米,中有曲池,池中有一对石雕的天鹅,一只石蛤蟆向上喷水。园东南小山上有清晖亭,南侧建有花果园,西北角有马骏烈士墓。
 月 壇 

 

 

  月坛,又名夕月坛,月坛公园地处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是北京著名的五坛八庙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首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月坛(现开辟成了公园),东门在南礼士路西,月坛北街的路南是其北门。月坛最早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型高台,高1.5米,坛面铺设着白色琉璃,四面设有白石阶。

  月坛内则建有具服殿、祠祭署等附属建筑,钟楼、天门、神库等古建筑则保存完好,风采依旧。园内的古建筑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对象。 园内还种植了大量松柏树木,走进坛内,顿时觉得生意盎然谈。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秋分亥时在夕月坛举行祭祀之礼,主祭夜明之神,配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每逢丑、辰、未、戌年,皇帝则要亲自赴月坛行祭祀礼,而其它年份“朝日则谴文臣,夕月则谴武官”代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月坛开始蜕去其神秘的面纱,1955年开始对公众开放祭坛并在其外部设置了儿童乐园。但是祭坛设有广播天线,不准参观。

  改革开放之后,月坛又被修缮一新。1983 年新建景点月坛蟾宫、香院、揽月亭、霁月亭、爽心亭、月桂亭等诸多景点点。蟾宫内有碑廊、双环映月池、广寒桥和嫦娥奔月雕塑。此外还加种了婆罗树、梧桐树、石榴树和桂花等名贵观赏树种。 突出了“月”的主题和秋的意境,成为北京一处优美的赏月和游览胜地。
  社稷壇  

     人们都知道,社、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太社之神名叫句龙,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专管土地;太稷之神名叫弃,是其母姜源在一次郊游时踩了地面上一个大脚印而怀孕所生后被遗弃弃自郊外,专管谷物的神。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地方就叫社稷坛。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为突出社稷坛的地位,于是就在天安门城楼西侧设立之并曾经一度将之称做“太社太稷坛”。而在中国的古代,国都布局都是“左祖右社”:“左祖”为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社稷坛(现在为中山公园)。
  社稷坛是在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时期的元代万寿兴国寺的基础之上建成的。社稷坛座南朝北,现在中山公园后河的红门是当时社稷坛的正门。社稷坛占地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物,是位于园的中心地带的社稷坛。明清时代的社稷坛是一座三层方坛,四周围砌着汉白玉石,坛面五色土。坛中央有一土龛,一木柱分别代表土地和谷神,后来二者合二为一,那一根石柱被称为社主石,或江山石。

  在社稷坛北部则设有拜殿(中山堂),拜殿也称祭殿或享殿,拜殿建于明初,专为雨天祭祀而建,殿内设供桌,皇帝面南行礼。1925年,孙中山逝世,曾停灵于此。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该殿于1928年被更名为中山堂。

  从拜殿在往北就是社稷坛的正门——戟门。戟门有三个门洞,各个门洞均放置着24把镀金大铁戟。这72把镀金大铁戟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掠。

  在中国,自古以来社稷乃国脉、民脉所系,是政权的标志,又是农业的象征。社稷之神是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既有政治上的作用,又有经济上的意义。但是这样的一种历史地位在苦难仇深的中国近代也惨遭厄运:辛亥革命后,社主石被丢弃,仅留五色土;文化大革命时,五色土全部改为黄土,种植棉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