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人际交流技巧到底有多重要——《学习的密码》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47:47

学习人际交流技巧到底有多重要?

 

人到底要掌握多少人际交流技巧?这要从“人际交流对象”和“情感表现形式”两方面来看。

先从人际交流的对象来看。

有多少种人际对象,你就要掌握多少种人际交流技巧——无论是与上之领导长辈,还是与中之同事平辈,或者与下之属僚晚辈,都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你的人际关系会一塌糊涂。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处理好与每一个人的关系,但这又往往很难做到,因为,这世上总有一些令我们感到厌恶的人,有一些我们不愿意与之交往的人,也有一些不愿意与我们打交道的人。所以,弄清楚哪类人际关系最重要,哪些人必须打交道,恐怕也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根据重要性的大小排序,把几类对我们一生最有影响的人际关系罗列一下:

一是与家人的关系。家庭是你生存的最重要场所,你的大部分时间要在家里度过,无论你的处境遭遇如何——无论成功挫败也无论顺境逆境,最关心你的人,也是你最希望得到关心的人,始终是你的家人,包括你的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也常常是大多数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特别是我们中国人,为子女,甚至为家族奋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这不一定对,也不一定不对,它只是人生观的取向问题)。你要想人生过得顺利,就多半要维系好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而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良好的关系。假如你与家人的关系不好,轻则影响大家的心情和日常生活,最终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重则可能连你在家里的安全都成问题,生命都没保障。如果是这样,那你还能逃到哪里去呆?所以,你与家人的关系就是你最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必须处理好。

二是与同事的关系。工作是大多数人获得生存资源的基本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寄托,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很少是一个人独力完成的,往往要与其他人结成同伴来共同进行。那些与我们结成同伴一起工作共事的人,就是我们的同事。可见,你要把工作做好,除了要具备专业技术技能外,还有一个如何与你的同事协调工作的问题,而要协调工作,就必须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包括与上司、下属等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并不仅指专业技术技能的配合与互补,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分享,如果相互之间不能在情感上形成融洽的关系,即使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搭配合理,也同样无法有效地工作。所以,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是你必须学习的重要一课。

三是与社区医生的关系。健康是人生之本,而人的身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有出毛病的时候。当你生病之时,就必须要有医生来为你解决疾病问题——即使你自己就是医生也不例外,而熟悉你的情况、能随时为你服务的,就是你的社区医生。你的社区医生,不仅能在你有病的时候为你解决疾病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能在你没有毛病的时候,为你提出健康生活的建议,使你更健康地生活。因此,如果你想更健康地生活,那么,与你的社区医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你的当然选择。

四是与孩子老师的关系。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几乎是父母的一项终生任务。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环境固然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的人生态度、学习观念和家庭里头的学习氛围等,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学校的教育也同样至关重要,常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绝对不能等闲视之。而老师对孩子的关心与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当然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看法与态度,但老师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同样有获得友谊、受到尊重等情感需要,如果你与老师的关系不好,必定会影响老师对待你孩子的态度,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与孩子的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孩子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是与邻居的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与邻居关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邻里关系是一种守望相助、互为照应的紧密关系,邻居就相当于一个“泛利益共同体”,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更是如此,邻居之间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平常也许没有太多直接的利益瓜葛,但在意外事件发生时,就常常是利益休戚相关的“天涯沦落人”——如果邻居家起火,你家也别想置身事外。你家至今仍平安无事,日常生活也顺畅无阻,对邻居为维护小区生活的安宁所作的贡献,是否应该心存感激?遗憾的是,尽管现代人邻里之间的空间距离是拉近了,但心灵距离反而疏远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景象处处可见,特别是在我国,邻居虽在同一楼梯出入,却从不问候,形如陌路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哀!

六是与朋友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叫做“友谊”或“友情”,这是仅次于家人关系的第二种重要人际关系。自古以来,无数的智者对友谊作过很多深刻的论述,如苏东坡、蒙田、培根等,作者在此也不想做太多的分析了,所要强调指出的仅是,人生是孤独的,而友谊如同浇灌生命之花的雨水,如果没有朋友相伴、友谊相随,人生就会因干渴而枯死。所以,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问题,无疑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你或许会问:既然友谊那么重要,那为什么你却把与朋友的关系问题排在第六位呢?那是因为,你的朋友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他们多半是你的同事,或者是你的邻居,还有你的老师、同学等,如果你把他们都当作朋友,与他们的关系都搞好了,那你与朋友的关系就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了。

七是与其他人的关系。所谓其他人,就是那些还未成为你的朋友的人。这类人,最初都是陌生人,其中有些与你或者终生只是一面之缘,有些可能会多次交往。根据相互间的利益关系,他们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叫做“直接利益关系人”,如你的顾客、客户或其他服务对象等;另一类是暂时与你没什么直接利益关系的人,叫“非直接利益关系人”,如在大街上偶尔遇到的陌生人。当然,除了父母、孩子、亲戚等“血缘关系人”外,其他人,包括你的老师、同学、同事、朋友、邻居甚至配偶等,他们最初都是你的陌生人。可见,其他人并非无足轻重的人,而是你人生人际关系网络的根基,所以,也是你应该慎重对待的重大问题。处理这种关系的最核心原则是,从遵循公共关系的基本礼仪开始,把他们当作你的朋友,相互尊重、守望相助。

再从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来看。

可以说,人类有多少方面的情感诉求,你就要掌握多少方面的表达技巧——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感激谦让,或者致歉原谅,又或者表扬批评,乃至祝贺致哀,无一不需适当的人际表达技巧。如果你只会“迎来”而不会“送往”,只会“感谢”而不会“道歉”,只会表扬而不会批评,只会“祝贺”而不会“自谦”,或者相反,你的人际技巧也会乱七八糟。

那么,到底要怎样进行人际交往呢?首先,要讲究实质内涵,也就是,你要本着坦诚和真心与人交往,如果虚情假意只图形式,“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终究不能持久。其次,也要注意技巧方法,要形式得当、合符习惯。所谓“襄王有梦,神女无心”,“坦诚真心”我教不了你,又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技巧方法”倒可以借鉴。下面,我们来看看,古往今来的人们都使用哪些形式进行交往——

其一:迎来送往。客人远道而来或即将分手离去,总要表示欢迎或互道珍重吧?当然要,若非如此,如何表达你的好客之情或难分难舍之意?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朋友从远方来了,高兴啊。那怎么个乐法,怎样表达你的高兴呢?握手拥抱自然是不可少的,但如果人数太多,无法一一握手相拥,就只好代之以鼓掌的方式相迎了。手舞足蹈当然也是不错的表达方式,但是由于过于奔放张扬,含蓄内敛的现代人往往羞于运用,只有一些民风依旧纯朴的少数民族,还会偶尔采用这种方式来迎接尊贵的客人。

我们在电视剧中常见到,一邦之首脑在迎接他邦贵宾来访时,往往会安排一些歌舞节目共同观赏,共叙情谊。这是为什么呢?这种习俗是怎样来的呢?原来,这些歌舞节目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用来表达对客人到访的欢乐之意,称之为“欢迎”。客人远道而来,主人要表达欢迎之意,原本是要亲自歌词唱曲、翩然起舞的,但后来又觉得,若每次都要由首长亲自为之,似乎不是最妥当的方式:一来首长事务繁多,技艺不熟,很难做得好;二来也要考虑首长的安全问题,象当年的鸿门宴,项庄舞剑之时,如果刘邦也亲自上场,那我们的历史恐怕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三来担心有失首长典雅和沉稳之风度。所以,就只好安排他人代劳了,既能表达欢迎之意,又能留下回旋余地,做到灵活机动、进退自如,可谓一举两得。

如此慢慢演变,形式不断改进,就逐步固化为现代这种歌舞形式了,且多在宾主寒暄之余、酒足饭饱之后的晚上举行,美其名为“欢迎晚会”。若遇到极为尊贵或极度亲密的客人,首长也可能会亲自起舞歌唱的,这对于客人来说,就是无上的尊荣了。

及至分别之时,宾主之间依依不舍。不过,“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离别的时刻终归要来临,分手是不可避免的了,但宾主在心理上却可以有不分之意,也就要表达难舍之情。那么,难舍之情该如何表达呢?握手和拥抱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招数。这就令人感到有点纳闷了,迎接时握过手拥过抱了,怎么分手的时候还来这一套呢?

原来,方式虽然一样,但用在不同的场合,其含义也不同。迎接时的握手和拥抱,它的潜台词是:“我张开怀抱等你很久了,终于等来了”,而分手时它的含义就是:“我要拉住你、抱住你,不让你走……”。嘿嘿,你看,同样一套动作,居然在什么地方都用得如此完美,是不是很奇妙?拥抱过后,牵手完毕,自然就是相互挥手直至没影了,重情重义之人甚至还会挥泪而别,那就是另一番情谊了。

不过,握手也好,拥抱也好,鼓掌也好,挥手也好,载歌载舞也好,洒泪而别也好,都只是行为形式,它们能否表达我们所想表达的深刻内涵呢?显然不行。实际上,要想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是极其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要应用什么方式,才能表达我们的深意呢?毫无疑问,只有人类的语言,才能表达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所有这些动作方式,都代替不了语言,它们只是语言的佐料。因此,在通过动作表达情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真诚地表达你最深刻的感受。

其二:喜庆衰伤。他人有喜事或遭遇不幸,总要表示祝福或安慰吧?当然要。不然,就难以表达你的庆贺之意或同情之心。

祝贺的动作方式,自然首推是热烈的鼓掌了,因为它来得容易和简便,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又不需什么成本。遗憾的是,现代人越来越冷淡,连鼓掌都不太会鼓,与我们“礼仪之邦”的形象很不相称。我这么一说,可能有人就会不同意了:不会吧?我们不会鼓掌?的确如此!不信?那我们就来看看,我们平常的鼓掌有什么问题:一是“声音小”,轻轻拍两下,有气无力的样子,有些人甚至冷眼旁观,根本不鼓;二是“时间短”,多数人拍掌的次数大约在4~5下,很少有人能达到标准的8~10下的;三是“节拍乱”,大家乱拍一气,没有节奏,听起来就是“稀稀拉拉的掌声”,基本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看来,学习鼓掌,可能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重要的一课了。

除了鼓掌,我们还有一些表达喜庆的隆重方式,如燃烧鞭炮、敲锣打鼓、高呼口号或挥动旗子等,古代还有额手相庆的祝贺方式。当然,这些方式也有讲究,要恰如其分,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过于简单,有如蜻蜓点水,就会给人以儿戏之感,还不如不要去搞;相反,如果过于隆重,又会给人夸张做作之感,使人紧张拘谨,甚至怀疑重于形式、另有所图,或者是虚情假意、故弄玄虚。

安慰的表达,就要肃穆庄重,一般不能激烈亢奋,也不能过于夸张渲染,动作行为要轻柔沉稳,以表达内心的悲戚伤痛。面对他人的不幸,表示哀伤、同情和安慰是免不了的,而且要食不饱寝不安。子曰:“……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篇。意思是说,参加丧礼而没有哀痛的人,我怎么看得起他呢?)又曰:“……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论语》阳货篇。意思是说,君子为父母居丧期间,要食不知味,听到音乐而不欢乐。)总之,就是要有伤痛之同感,要表达悲戚之情。

安慰的表达方式比较复杂,要根据“不幸”的类型、程度,以及不幸者与你的关系等,而采取适当的方式。语言当然是最重要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行为方式。如果是重大的灾难,比如有人逝世,鞠躬致哀是最常见的方式,致哀时必须保持庄严肃穆,并尽量少言寡语。如果不能亲身前往,也要送上祭祀象征物,如花圈什么的,上面要写上哀悼的词语。而如果你是亲戚兼晚辈的话,多半就要跪地祭拜了,古时还有披麻戴孝的做法,现代已简化了许多,只有少数地方还保持这种传统的丧葬风俗,而多数地方已改作佩带黑纱来代替了。而哀号痛哭或者流泪哽咽,“把悲痛写在脸上”,也是免不了的。而不论灾害之轻重,与直接关系人握手致意,表达伤痛之感,也是常见的方式。当然,为不幸的家庭送上钱物给予帮助,就更显亲密与情谊了。

其三:感谢致歉。人家给予帮助有恩于你,或者你犯了过错伤害他人,总要表示感激或赔罪吧?当然要。否则,就无法表达你内心的感动之意或愧疚之情。

感谢的方式,热烈的鼓掌是通用的形式,特别是在聚会的时候,众人向尊贵者致谢少不了鼓掌。如果单独向有恩于你的人致谢,则多半要与恩人握手,并通过反反复复的语言表达感激之意,个别特别感动者还可能会下跪拜谢,当然恩人也会碍于面子不敢受,立马扶你起来。如果你的确不能当面致谢,写一封致谢信,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发一封电子邮件或手机短讯,也是不错的办法。

道歉最好是当面表达,致歉之时,绝对不能抬头仰视趾高气扬的样子,一定要弯腰低头、恭敬谦卑,必要时恐怕也要下跪。表达歉意,主要通过语言求得对方的原谅,少作理由的解释,因为“解释就是掩饰”,多说几句“对不起”肯定错不了,还要视乎过错的损害程度,赔偿对方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并表达希望对方“大人有大量”的意思。如果对方明确表示原谅,就要立即表示感谢,适当赞扬对方的气度和胸怀,并表态今后决不再犯同类的错误。如果过错比较轻微,也不一定要当面致歉,亦可采取书面或电邮方式,但语言一定要谦恭。

…………

凡此种种,都要讲究人际交往技巧,都要采取适当方式。如果你懂少了其中的一样,行吗?当然不行。人际技巧方面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如果只懂点滴技巧,或者半生不熟,就不可能解决各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有时甚至反而会把事情弄砸,把关系搞僵,得不偿失。而只有“百艺相随、百艺精通”,真正领会和掌握各种人际技巧,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活在世上。

可见,学习人际技巧很重要吧?实在是太重要了。人际关系的好坏,既取决于你的个人声誉——过往行为积累的结果,也取决于你的行为方式——此刻的处世方法与特点。

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够明白人际的道理,从而改进人际技巧。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和思考“处世之道”,必须回答“我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这个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

 

(《学习的密码》一本,是潘吉希先生的呕心之作,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夜以继日,历经一年成书。本书尚未出版,本人有幸先睹,甚是钦佩,这是一把启动学习动力的钥匙,是掌握学习方法的密码。经潘吉希先生同意,本博将收录书中精彩章节陆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