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技巧教程:明度锐化和亮度锐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52:51
温馨提示:本站PS教程均来自网友自发及网上收集,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数码照片在进行完颜色校正等编辑之后保存文件之前,都要进行锐化处理,这样做主要有2个目的:其一是恢复部分在颜色校正等编辑过程中损失的细致纹理;其二是修复照片的轻微对焦不准现象。锐化处理就是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锐化处理对图像像质是一种不可逆的有损操作,锐化不当或锐化过渡,会使图像边缘过渡生硬、干燥,甚者出现彩色光环和噪点。因此有宁可锐化不足,不可锐化过渡一说。
关于锐化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和基本的锐化是photoshop的USM滤镜,这里要介绍的方法主要依据(美)Scott Kelby在《Photoshop数码照片制作宝典》一书中讲解的几种专业锐化技术,并增加了一些个人的理解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有关内容分为3个帖子进行介绍:
明度锐化和亮度锐化这2种方法操作步骤简单,是很多专业摄影师喜欢和经常使用的方法;而极致边界锐化则可以对图像锐化边界获得更多的控制权,但操作步骤要复杂一些;美女照片的锐化有一定针对性,选择性锐化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明度锐化、亮度锐化和极致边界锐化等所有的锐化方法,它是在原来锐化的基础之上的提高操作。
为了增强大家的直观理解能力,在Canon的官方网站上下载了一张5D的样片,取其局部进行示范操作演示。
Canon 5D 官方样片,下载地址
http://www.canon.com.cn/products/camera/eos/images/5dsample_002b.jpg
本贴使用的局部截图:

(一)基本锐化技术——USM锐化
开卷之前,让我们先简单复习一下USM锐化。
USM锐化在photoshop锐化滤镜中是被用得最多的一种锐化工具,它提供了对锐化过程的最大控制空间。
在“USM锐化”对话框中有三个滑块:数量、半径和阀值。
数量:决定应用给图像的锐化量。
半径:决定锐化处理将影响到边界之外的像素数。
阀值:决定一个像素与在被当成一个边界像素并被滤镜锐化之前其周围区域必须具有的差别。(决定多大反差的相邻像素边界可以被锐化处理,而低于此反差值就不作锐化。阀值的设置是避免因锐化处理而导致的斑点和麻点等问题的关键参数,正确设置后就可以使图像既保持平滑的自然色调(例如背景中纯蓝色的天空)的完美,又可以对变化细节的反差作出强调。此项在设置的时候,推荐值在3或4!正所谓物极必反,过度锐化会伤害图片,那如何判断锐化过度主要凭借以下三点:
1、从“历史记录”这项功能中,选定没锐化的步骤和最终锐化完的步骤来对比皮肤效果,看皮肤是否有生硬的现象。
2、注意看看上面我所说的“半径”这项中的'半径越大,细节的差别也清晰,但同时会产生光晕,因为在重复的锐化过程中,每重复锐化一次,其图片的像素也在相应地增加。如果锐化过度了,在人脸的轮廓边缘会发现外侧有一道淡淡的白色光晕。(如下图)

3、原来是直的头发会显螺丝状。(如下图)

最后黑色幽默献上他常用大图缩小为小图时的USM锐化的方法:
人像或生态:数量10%,半径1像素,阀值3色阶
风光或建筑:数量15-20%,半径1-1.5像素,阀值6-12色阶
动物:数量10%,半径1像素,阀值5色阶
提示:尽量使用数量小,半径小,一次或多次锐化!(小图锐化一两次即可,大图时常两次以上)

数量、半径的数值越大,锐化程度越重,而阀值则正好相反。
从这三个参数的定义,我们也很容易明白,为什么USM滤镜没有一个包打天下的参数设置。
一般情况下,当锐化柔和的主体时,如人物、动物、花草等,“数量”选大一些,“半径”选小一些;当需要最大锐化时,如大楼、硬币、汽车、机械设备等,“数量”选小一些,“半径”选大一些。
“半径”的取值在极端情况下,也不应大于5(注意的是设置的时候最好不超过1,宁愿多锐化几次)
通过下面这张对比图可以看出,USM锐化使临界像素两端的像素产生与原来像素或明或暗的变化,是一个加强和拉大临界像素反差的操作过程,变不明显的模糊界线为明显界线,使我们看上去感到图像变清晰了。USM锐化的这个操作,也同样导致了图像出现了明显的色彩像素斑块,为图像引入了杂色和噪点。

所以,USM锐化过头,会严重损害图像像质,造成杂色和噪点,严重的时候是图像边缘过渡层次消失,给人以生硬和干燥的感觉。
我们希望通过锐化操作来提高数字照片的边界反差,同时控制杂色和噪点的产生,在提高图像锐度的同时能尽量保留过渡的层次和细节。几乎所有的锐化方法都在探求得到这样的一个理想结果。但目前还没有一种锐化方法可以达到完美,我们只能在遗憾中力争做得更好。
(二)Lab明度锐化
第一步:
在photoshop中打开需要锐化的图象。
复制一个副本。

第二步:
点击菜单“图像-模式-Lab颜色”,将图像的RGB模式转为Lab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