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中国最好的学校(按某些人的逻辑)--netbig世界不大,网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10:04
顾良海考虑的精度是什么?


首先,是资源紧缺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由资源紧缺型大学向资源合理配置型大学转变?我们一直认为,武汉大学面积很大,有5000多亩,有的还回顾历史,讲磨山、植物园等原来都是武汉大学的,有一种“泱泱大国”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但是实际上我们的生均校园面积少得可怜,与中大、清华、浙大、厦大、南大、复旦、北大、南开等学校相比,武汉大学排在倒数第二位。先看中山大学,生均校园面积达到185平方米,居第一位;清华生均校园面积达到138平方米;浙江大学123.2平方米;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没有开发新校区,但是它们的面积也分别达到116.6和106.8平方米。复旦大学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区,其生均面积也达到了87.4平方米,因为这几年它不仅没有扩招,而且还在进行结构调整。武汉大学是69.1,我们只比南开大学生均校园面积多5个平方米。我们还没有算另一笔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校园都是一马平川,而我们却有山地,山上不能盖房子,这样一算,我们的生均面积就更可怜了,有效面积和兄弟院校比可能还要少,所以我们
是在生均校园面积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办学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再看生均图书馆面积。北京大学生均面积达2.27平方米,居第一位,这里进行计算的是全日制的在校生数。浙大是1.69平方米,南开也是1.69平方米,中大是1.67平方米,这三所学校相差不多,清华是1.45平方米,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也都在1平方米以上,而武汉大学只有0.89平方米。图书馆的生均面积代表了一个学校最基本的资源,我们总是讲“文革”
以前的大学生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图书馆,这说明宿舍、教室、图书馆是我们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在这些学校里的排位是远远地落后了。
再看看我们的实验室。2003年的统计数据,实验室实习场所生均面积清华大学是15.84平方米,南京大学是11.49平方米,浙江大学是10.2平方米,这三所学校超过了10平方米。我们
假如找理由,讲清华是工科学校,它的面积自然要大一些,但是南大你很难说它是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它怎么也那么大?现在中山大学的学科结构和我们差不多,它也是文理并重的,还有一个医科,中山大学达到9.12平方米。武汉大学的生均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只有6.31平方米,这个差距是很明显的。所以,武汉大学绝对不能走那种扩张型的办学道路,必须走结构优化、内涵发展的办学道路。
生均图书资料,南大每人142册,北大每人128册,中大每人110册,复旦每人107册,浙大每人107册,上述五所学校生均图书资料超过100册,南开每人98册、清华每人97册,武汉大学每人89册,仅比厦门大学多一点。这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资源也是紧缺的。

第二,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从中国中西部最好的大学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转变?就综合实力而言,我们在中西部排名居前,甚至说就是最好的,但是和东部一些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看看教师的平均科研经费,所有的文理科学校都加在一起,最多的是清华,每个老师平均科研经费是50万,浙大和北大都在20万左右,南开和南大都是11万,中大是9万,武汉大学是6万,假如按照百分比的算法,我们只是清华的12.5%,是这几所学校中排得最后的一个。

浙大和清华的距离就比较大了,清华遥遥领先,浙大只是清华的40%,但是我们只是浙大的三分之一。我们可以算一算,在这种情况下,要赶上南大、复旦、浙大等高校,我们要花多大的力气!对于这一点,我们一直讲一句不大好听的话:把我们的老师都赶向社会,去向社会争取科研经费。我们一直想将学校的经费进行配套使用,你在外面争取的越多,在学校配套的就越多。这种局面不改变,我们就只能停留在中西部好一点的大学这个层次上,搞得不好还要往下掉。科研经费的不足,是目前我校发展遇到的瓶颈,也是我校不和谐发展一个重要方面。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截至今年,最多是北大,51篇,其次是清华50篇,复旦33篇,浙大23篇,南大21篇,南开11篇,中大11篇,武大10篇,厦大2篇。我们武汉大学从1999年以来每年都有那么1篇或2篇,今年好一点,有3篇。假如这七年每年都有3篇,那么我们就和南大一样,和浙大差不多了。但是我们在一个时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确是偏少了,一方面可能是我们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我们没看到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数据,不管你认可不认可,不管你怎样看待,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我们如果能够以今年的发展为转折,每年有3篇左右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我们就能够慢慢地赶上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每年尽管不多,但每年都有。我们10篇
优秀博士论文中有4篇是李德仁院士一个人拿的,李院士对我校的贡献是很大的。我曾经在学位办讲了一个观点,我们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是少了一点,但是在全国评上优秀博士论文最多的指导老师却在我们这里。团体差了一点,单打还是拿了冠军。当然,这是自我鼓励的话,现在,我们一定要看到里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定要认真地加以解决。

对于SCI论文,我们自己看上去还可以,但与别的学校一比就有差距。看看清华、北大、浙大、南大等学校,我们与它们有成倍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服气。在列举的几所学校中,我们只排在中大前面,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EI论文,我们相对也少。清华遥遥领先,而后是浙大、北大、南大、复旦。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复旦和我们的学科结构是差不多的,它在工科方面甚至还不如我们,但它的EI论文数量还是比较高的。
国际论文被引用的篇数,我们和清华、北大、南大、浙大、复旦比,差距也比较大,我们是清华的三分之一,是复旦的二分之一。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距,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校生均国家及地方投入与前面的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武汉大学确实在艰苦奋斗。生均国家及地方投入,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数字,在2003年,中大是2.97万元,我们是1.12万元。上次俞正声同志到武汉大学来,我对他讲,广东省给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17个亿的投入,中山大学可能要拿10个亿,加上教育部给的3个亿,就是13个亿,而武汉大学只有教育部给的4个亿,其它的就没有了,省里过去对武汉大学给钱的承诺还没有兑现。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争取国家和地方更多的支持,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武汉大学是不能奢侈和浪费的。


我们要争创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还必须使学生来源具有广泛性。目前,我校本科生生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分布面还不够大;一个学校要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其毕业生的就业覆盖面也必须扩大。目前,我校毕业生有一半还是在湖北省等中部地区就业。我校学生进入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比招生要好一点。今年我们港澳学生招得比较好,录取了200人,达到全国第一,质量也不错。记得2003年我们第一次到香港作招生宣传,搭出租车,司机很热情,当他得知我们来自武汉大学,就对我们说:“你们比湖北大学要差一点。”让我们哭笑不得。他认为,武汉市归湖北省管,武汉大学自然要比湖北大学差一点。当时我就觉得我校的知名度不行,要扩大。今年我们在港澳招生比较好,说明我们在声誉上有所扭转。我们的生源要来自五湖四海,毕业生就业也要面向全国,甚至面向全世界,这样学校的影响力就会明显增强。


第三,就是从校园最美的大学向核心竞争力最强的大学转变。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和学生。

目前,我校有10名院士,在我国几所著名的高校中处于中等水平。2003年,我们一下上了2位院士,改变了几年院士增长止步不前的状况。现在学校领导都认识到要把武汉大学上院士作为一个工程来做。这个工程并不是跑关系,而是要有一个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为我校真正能够冲刺院士的学者提供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使他们成为有更高水平、更大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否则,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难以进一步增强。

长江学者,截至到2004年,我们有19个,比南开、中大、厦大多一点,但与北大、清华、复旦、南大、浙大等学校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现在申报国家级的课题,如果是长江学者领衔,课题的命中率就比较高了。


国家级重点学科,我们与前面几所著名大学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北大81个,清华49个,复旦40个,南开28个,人民大学25个,浙大24个,我们和中大都是20个。我们的数量只是复旦的二分之一。复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总不至于超过我们一倍,怎么想都想不通这个差距。所以,如果你丧失一次机会,学校的综合实力就会退让下来,你的核心竞争力在一个时期就不行了。“985”二期要求国家级重点学科才可以进入“985”项目,你不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你就没有重点发展的机会。所以,每一次获取国家各种资源的机会都是不能丧失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北大、浙大都是比较多的,我们是4个,另加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在总数上是6个,与中大一样,比南大少一点。这还是这两年靠学院和科技部的努力,在去年和前年共增加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否则,我们这个状况也是很不容乐观的。


反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科,是数、理、化、生。数学,武大没有排进前10名,物理学,武大排名16位,化学排名11位,生物学排名第9位。基础学科是学校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我校基础学科排名能往前移,我校综合实力将得到显著增强。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一共有97个,武汉大学由于文科地位较强,拥有7位委员,在全国居于第4位。但是我们和北大、人大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只有他们的一半。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全国是99个,武汉大学有2个,和南开平齐,比复旦、南大少一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讨论重大资源分配和分布的一个决策咨询部门,也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现在进入评估的重要时期,教学指导委员会就尤显重要,进入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总人数,我们是29个,比中山大学少1个,我想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在教学委员
会担任主任委员的1个都没有,以前有,但现在丢了。清华最多,有9个,北大7个,浙大、南大各4个,南开1个。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这是传统留下来的,这个结构大体是当年大家对各个学校分布的一个认同。现在我们共有16个,是合校后相加而成的,相对比较平衡。
上述情况说明,我们在教学资源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协调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