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美//读书之妙//利//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25:37

读书之美

  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

    昙花的美源自于转瞬即逝的哀怨;秋天的美源自于落叶凋零的悲伤;维纳斯的美源自于那断臂后无尽的遐想。而读书的美,却是那思考时双眸紧锁时的渴望。

    读书的美源自于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籍的海洋是无限的,而真理却是人们在追寻中的结果。因着追寻,人们多了一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因着孤独,人们徒添了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无奈;因着无奈,人们便产生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慨。追寻是痛苦的,也是孤独的。也正是在那痛苦和孤独的沙砾中,磨砺出了真理这颗璀璨的宝石,让文人志士为之倾倒,哲人古贤为之憔悴。读书的美,蕴涵于此。

    读书的美源自于发现。因着发现,李白发出了"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因着发现,辛弃疾唤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因着发现,苏字瞻道出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辛酸。如果说追寻是一只笔,那么发现便是那多采的颜料。少了颜料的笔,即使再著名的山水画名家,也是无法临摹出任何幽雅之作的。同样,在追寻的过程中少了发现,那追寻便是毫无意义的。正是发现的存在,证明了追寻的价值,点燃了追寻的意义。读书的美,隐藏于此。

    读书的美源自于思考。书籍是人类知识进步的阶梯。如果说读书是阶梯,那么思考便是组成那阶梯的一级级台阶。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台阶的阶梯,是永远无法站人的。同样,古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不断的思考,去领悟"黄金屋",去欣赏"颜如玉",才能集百家之大成,一窥天道之一角。读书的美,驻留于此。

    御一叶扁舟,徜徉于山水之间,感受着那"逝者如斯"的豪迈;品一味香茗,徘徊于田野之际,玩味着"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读一卷好书,游荡于六合之际,品味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伤。

 读书因追寻而美,追寻因发现而美,发现因思考而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中外名人名家对读书都不吝言辞,高度赞美。哲学家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书籍是传递人类文明的圣火,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探究生活真谛、提升人生境界。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与洒脱。上天赐予芸芸众生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差别仅仅是每个人胸襟中那一份坦然与洒脱。一卷在手,就是与着者的心灵沟通,一念之间便可步入精神殿堂,端坐生命的菩提树下,与大师、贤人对话,观世事变迁,悟人生真谛。读书让人识得天地之广阔、人生之绚烂,纵有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也能做到苦而不悲、得而不骄。走过岁月的困惑,靠着书籍的滋养,读书之人方能“心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像被智者引了去思考,心中满是愉悦、满是欢喜。

    读书之美,美在脱尘与自享。人生之烦,多在得失之考量与欲望之虚高,总也摆脱不掉名与利的烦恼。读书是生命的自享、心灵的安然,书中透出的人性光辉,让我们对崇高以礼拜、对正义以追求、对历史以敬畏。一书在手,就是带着一份淡泊宁静的心境走进万千世界,独享姹紫嫣红。小小书卷,大千世界,靠着书籍的滋养,读书之人方能“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转眼间,已闻春鸟报晓之音,心中满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书之美,美在充实与奋进。温家宝总理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能增加勇气与信念,提供人之精神自由追求的可能与现实途径。好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之灵魂的书,催人向上、激人奋进。平凡的日子,靠着书籍的滋养,读书之人方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读书让人守得住道德的底线,克制人生观上的物欲主义和道德上的虚无主义,萌发创业激情与生活热情,让人生过得充实而又有意义。

    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至今,人们仍铭记着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动普通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强盛国家”的远大理想。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是读书者在人生进程中始终有紧迫感、责任感、负重感和自豪感。日积月累,“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终成硕果,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惊险的一跳。

    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可以在书中领略自然美、人文美、哲理美和创新美。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读书之美,美在延伸阅读,美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读书之美,美在超越的精神境界。冲破狭隘经验之篱笆,让心灵拥有广阔的大地是一种衡量生活是否高标超拔的重要尺度。而读书正是一扇开向自由天空的窗户。帕斯卡尔说: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是的,人正以他在精神上的高蹈远举给自身的存在定位。读书作为一种精神游历实堪寻梦入醉的情致韵味。一册入手,咫尺之内便可视通万里行心笃八极思接千载悄焉动容,几千年文化成果如清凉甘露滋润心田。如梦如醉的形容实在是不过分。?读书之美,美在开阔视野。相对于生活中的边际,读书给我们不着边际的可能,给了我们“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交相参证融会贯通的大美。在不着边际中灵魂反而有了一快栖息之地,找到了一种与人生之短促微妙的抗衡的至大至刚的力量。读书,如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是翘望的姿势,是对遥远目标的迫切。读书之美的核心内涵也许就在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执著中获得延续。

    读书之美,美在令人开阔眼界。大海深处翩翩起舞的水母,可以给人带来幸运的舡鱼以及璀璨的珍珠,无不吸引着我与《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诺第留斯号一同旅行。

读书之美,美在令人受益匪浅。《热爱生命》中主人公饮河水、食野果,在群狼出没的大草原中独自艰难前行数十天,最终在海边被偶然经过的渔船救起。他对生命强烈的热爱与渴望,使我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

 读书之美,是《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无所畏惧、积极乐观的人生航标;读书之美,是《海蒂》中小海蒂热爱生活、乐善好施的纯真心灵;读书之美,是《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将轰轰烈烈、名噪一时的英勇起义;读书之美,是《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尽艰险、取得真经的传奇经历……

 读书之美,美在一个过程。就如喝茶一样,一般喝茶是解渴,没什么讲究,撮一把茶叶放进容器,倒上开水喝就是了。但如果喝茶喝出了过程,喝茶便成了艺术,便成了道――便成了茶艺和茶道了。插花也是这样,一般人装饰家居,基本是到花店买来鲜花插入甁甁罐罐。但如果插花插出了过程,便是花艺和花道了。读书更是这样,随便拿本书来看,那叫翻阅,一般看报纸、杂志没什么过程可言,更多的是消遣、打发。真正读一本书,一定是有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出于需要想阅读哪类书。第二步就是到书店选购书籍。第三步就是买来书之后读书的过程。读书总得有把凳子有张桌子吧?如果有抽烟喝茶的习惯,还得预备烟缸和茶杯吧?如果要摘要书中内容或写下心得体会,总得准备纸和笔吧。一切准备停当便开始了阅读――这时候只有眼睛和文字在做着无声的交流,寂静、安祥,顶多夏夜读书时会偶尔发出“啪”的一声“该死的蚊子”!

 曾经有一位长者让我评判他拍摄的照片,每张照片都各有千秋,但我唯独挑选了那一张:在冬天的暖阳下,一个女孩在专心致志地低头读书……波光潋滟的湖水,碧蓝如洗的天空,如盖的香樟古树下,一个亭亭玉立的长发少女坐在椅子上专注地读书,这是我十几年前漫步于西湖苏堤见到的一副绝妙美图。当时由衷感叹,读书的女子真美!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完一本好书,犹如饮下一杯甘醇的美酒,酣畅淋漓、回味悠长。人生多繁忙,事事总相随,不是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去读书。读书贵在坚持,只有当我们捧出心中最为柔软的温情和最为细致的情怀去迎接书籍的墨香,才能有把握人生道理、体会人生价值的感悟。

 灿烂的阳光下,我翻开一本书,一丝熟悉的香气旋即飘散开来。忽而一阵风吹过,书页哗啦啦地作响,好似一条小溪在欢快地流淌,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幅绚丽的风景画,我尽情地享受这读书之美,思绪伴着情感在风儿的拂动下轻舞飞扬。尽管读书不多,但我仍欣赏并渴望融入这样一幅温馨美丽的画面:一个人的夜晚,倚靠在床头,就着橘黄色的台灯,手捧一本散发出淡淡墨香的精美图书。疲劳了,独步窗口看一眼夜色中的万家灯火;高兴了,将书重新捧起再次咀嚼回味刚刚读过的精彩文字,其感觉一定是妙不可言呵! 

读书之

    诚若庄子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尝谓读书之妙,首在熟读经典,增长知识。大凡所读之书,同属文化之要,可于去伪存真之,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历史因缘,时命多舛,大政纲要,久读诵,眼看心记,自然于中烂熟。知识渐增长,眼界随之开阔,自是世事明。

  亦云读书之妙,次在融通经旨,撰写己作。杜工部有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诚如斯哉。宁神展卷而揣摩,则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窥其精髓。甚或悉其良苦用心,续其文中未尽之意,补之展述所言不足。于字斟句酌之中,可从容检视,臻至佳境。事实陈述得张其目,逻辑推绎可循其轨,音韵跌宕可合其。长此以往,笔耕不缀,自然佳作频出。

    又言读书之妙,犹在安神养心。安神者,书中一,时光千年,动则风起云涌,壮怀越,静则流年似,草长莺飞。若无声映画,动静相宜,自有静谧调适。养者,展卷之余,全然忘却自,卷中事相溶,虽凡夫俗子,然一入书境,是非恩怨、多烦恼,功名利禄等尽过往云烟。于是乎,臆畅而心神静,意正而节操存。是故,心静自悠远,自强则坚实,操存若循,内省而不浮。

    古云,“立功立言立德”。功者,为为民,建功立业,言者,教益后世,著书立说;德者,经邦济世,引为己任。纵观史乘,凡古今中外,大事者无不以读书为基。尝言,民族之无文化则无希望,之不读书便无大。若是,读书足以怡,足以博才,足以立。多读书,读好书,则远离平庸、狭隘和张狂,提升涵养、质和素质。此何其之妙,必拥有广阔之生机。

    古今中外,有不少学问家用形象的比拟和生动的妙喻,论述了求学攻读的道理和方法,给人以深刻启迪。

    读书如铸钱。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把读书和著书喻为“铸钱”。他说:“我曾说今人著书之说正如今人铸铜造钱,古人从矿山中开采铜,而今人却靠收买旧铜钱做原料,前者铸的钱数量少,但品质精良;而后者不仅新铸造出来的铜钱质量粗劣,而且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了。我一年多来,尽管从早到晚读书,反复研讨,只不过考虑清楚几个问题,数量虽少,但却算得上是直接从矿山中采铜吧!”

    读书如蓄货。清代诗人法式善认为读书要像蓄积宝物一样,应当应有尽有多多益善,甚至不惜长途跋涉求得。当然,有了珍宝也不要炫耀于人,同时又不能闲置不用。读书如树木。法式善认为读书要像植树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在日月来往中,树木不知不觉地就会长大,拔苗助长,欲速反而不达。最初可能感到“掩卷了无得,心中时怏怏”,但坚持不懈地读下去,“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自然就会融会贯通,收获不小。

    读书如行踟。法式善认为读书如行远路,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时候,要勇敢地挺住,坚强地走下去,“半途勿休息”,“要从实地行,直造阳光城”。这样就一定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

    读书如将兵。法式善认为有了严明的纪律,军队打起仗来才能势若疾风暴扫灭敌寇。他借《易经》中的话说:“师贞丈人吉。”贞,就是正,正义之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树义”,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树义不制胜,不如不开帙”。读书若无正确的思想作指导,若不能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还不如不读。

    读书如捡粪。捡粪似乎是粗俗之事,攻书乃高雅之举,两者有何相通之处?著名杂文家邓拓在谈到治学读书时,用农民捡粪积肥的形象比拟,讲透了知识在于积累的道理。他说:“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只要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农民捡粪有两个特点,一是勤,二是广。”邓拓把这两个特点用在攻书学习上,使他的《燕山夜话》等杂文博大精深,知识面极广,深受人们所喜爱。

    读书如打洞。美籍中国学者杜维明教授读书有方,采取的是:“打洞法”。他说:“英国学者柏林说过,作学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狐狸打洞式,接触面广;另一种是穿山甲打洞式,钻得深。这也可以用来说明读书的方式,而我采用的是穿山甲方式。”他系统反复地读四书五经、程朱理学著作,手不释卷,百读不厌。他说:“当然,我也不只读一类书,为了吸取更多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也读其他各种对我有用的书,只不过是采用一目十行的连读法,狐狸式和穿山甲式两种方法并不相斥。”

    读书如碎骨。把看书求学当作“碎骨”吸收、消化,是美国大作家杰克·伦敦所创。他对自己精选的书籍,读起来异常仔细。读完后,常把书中的重要观点和名句佳辞写在纸条上,并插在各处,便于阅读记忆;他还将读书卡片装在口袋里,这样,刮脸、穿衣、上床和外出时,都可以随时阅读。评论界在谈到他读书时说:“他读书不是用小巧的撬子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狠地舔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读书之妙,妙在可以修身,虽三十刚过,职业病全身都有,工作家事,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吃罢晚餐,一人躲进书斋,没有公差烦你,少了家事扰你,捧一卷经书在手,一杯茶、几中烟卷,通读流览,精咀细嚼,全凭自己的兴致,没有牌场上的烟味臭味,没有麻将桌上的喧哗、喧闹,可以站、可以坐,也可以半躺,在那种环境、那份心境中,紧绷的心弦松驰,敏感的神经懈怠,劳累离我而去,疲倦对我挥手,书是灵泉,止我干渴,书是圣果,充我饥腹,书是灵丹,替我活血化瘀。

  读书之妙还妙在犹如旅游。虽渴慕名川大山,却因袋中羞涩,而难能如愿。书却能把我带进山水之间,天南海北、国内海外、天堂地狱、现代的都市,、古老的遗迹,只要摊开书本,皆可深入其中,一饱眼福。我去过紫禁城,看看摆设、听听介绍,太没意思了。而翻开书,老佛爷又复活了,一言行,历历在目,那不是读书,那是在看一部大戏,而且尽可反复欣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受清规戒律约束。这怕是身临其境中,永不能体悟出的快乐,永不能享受的从容。

  读书之妙,更妙在可以养性。关上了门,就断绝了红尘世俗,不是有想不通的抱怨、解不开的疙瘩吗,翻开书吧,听伟人们的侃侃而谈,那些美丽的灵魂、高尚的品德,染我儒我,不知不觉地点化我。多少年历史的总结,多少人生命的代价,教我悟解了生命中的道道玄机,让我看透了爱和恨、有和无、得和失、生和死。人生苦短,不要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能活得洒脱快乐。是书,让我心平气顺,让我日趋完善,日趋闪出光泽,做到是非恩怨随风付诸一笑。

  就因这种种妙处,我才爱书疼书,和书形影不离,离开了书,怕就不会有那平平凡凡却实实在在的的我了。愿余生以书为友,只要书不嫌我一身穷气。

读书之

    过去社会提倡“书香世家”,以“书香”传给下一代,今天要提升国家社会的力量,更要建设一个书香社会。放眼国际,凡是文明的国家,人民百姓大多都是好读书者,公车里、火车上,无不人手一书。因此我们不要只是「向钱看」,比金钱物质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读书。读书之利,可归纳为四点:

  第一、知识的获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不读书,容易流于浅知浅见、愚昧不懂;不读书,思想就会停滞不前,难以提升。而思想要开通,只有靠读书加强,吸取书中的精髓,扩充见识,增加智能。尤其,书中的思想、经验,许多都是作者毕生的体验,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岂不令人快乐?如果不肯读书,无异放弃了世界上最可贵的财富。

  第二、信心的增进: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要更上一楼,读书就是阶梯。你每读一本书,就像向上爬一层阶梯,不断扩展我们的视野,增加知识的力量。西方哲人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不断的获得这些好书的“法财”,自我的信心会增进,生命的高度会提升。

  第三、用世的工具:你会读书,读书就会成为用世的工具。所谓“隔行如隔山”,无论任何行业专员、机关科员,或是农工商人,都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有了知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有了知识,可以转不可能为可能。例如:利用厨余,可以增加农业生产质量;发明航天飞机,人类可以翱翔外层空间,举凡人类的进步,都缘于知识的发挥。因此要如何用世?唯有读书。

  第四、快乐的泉源:有的人认为有钱财就会幸福,有的人认为有名位就会快乐。这是真实的快乐吗?其实是很虚浮的,唯有读书可以获得内在的快乐。有云:“风檐展读书,古道照颜色”,又说:“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从书里,可获得接心的欢喜,从书里,有着快乐满足的泉源。

  如同每日必须吃饭一样,把读书养成习惯,可以长养我们的智能,变化我们的气质,开阔人生的层面,提升生命的内涵。 

读书之

  书籍,记述着人类历史和人类对社会,以及对大自然的感知、感觉、感悟;记载着古今中外人类所积累的经历、知识、经验;记录着多姿多彩的高山、河流、绿水;记忆着波澜壮阔的人生、风情、世俗……古人有把“读书使庶人变为贵人,不读书使贵人变为庶人”之说,高尔基有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之言,莎士比亚有把“优秀书籍称为全世界营养品”之语,弥尔顿有把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之谈,毛泽东有把“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的教诲。在我国古代,也有“积财千万,无过读书”的教育;有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有着“忠厚持家久,读书继世长”的深悟;有着“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的愉悦;有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学;有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自豪;有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体验;有着“日高窗下枕书眠,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人生要生活,就需要本领;人生要生动,就需要技能;人生要生长,就需要能力。读书能涵养人,能让你察秋毫、明大势、定方向、施方略;多克己、明事理、以德做人;宽襟怀、经天地、展宏图、创伟业……读书之益,益己、益人、益社会,与“日异其能,岁增其智”相生、相伴、相依,它让人无往而不胜。故,特写出读书之益话“七题”一文。

  读书是“药”。我们讲的读书是“药”,指的是苦药、良药、补药、益药。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愚,就是无知,愚昧、愚蠢。培根曾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所讲的每一个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完善人格,而能够为人生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从根本上解决人生之“愚”,让人变得聪明一点、高贵一点,高尚一点。人生满足于生存并活着是没有意义的。要提高生命的质量,就要治愚。人生要阳光活泼,“白日这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要达观豪放,“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要生寄死归,“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当然,这种生动决不是盲动,而是理性使然,由信念支撑所成就。党政干部远离利欲炽然之火坑、贪爱沉溺之苦海,会省去许多苦心思,增添许多真趣味。人,只有读书,才能开茅塞、除陋见、获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性,展现“开卷有益”之光;展示“读书有益”之力、开创“学习有益”之局。古人曰:“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苏东坡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学以经世。党政干部是人民群众的统领者、决策者、指挥者,要克掉愚、俗、庸,增强才、知、智,就要刻苦读书,坚持读书,终生读书。“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党政干部惟有把读书作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作为不可缺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抛弃卑琐走向崇高,提高生命的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

  读书是“福”。古人云:“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在这五福之中,古人把读书排在第一位。可见,读书是“福”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读书使人的生活既丰富又深刻,使人的生命充满激情,永远保持青春的向上活力。英国历史学家兼政治家马考雷曾经权位显赫,家财万贯,名驰遐迩。然而,他在自传里却这样写道,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都是在书本里度过的。他曾说:“即使有人提出,只要我不再读书,就可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身居王官,享受珍馐佳酒,拥有车马万乘,华服贵饰,侍卫随从,前呼后拥,我也决不答应。我宁愿做一个穷汉子,挤在一间窄小却富有藏书的阁楼里,也不愿做不喜欢读书的人”。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晨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总之,正如基辛格所说:“读书可以使一个平凡的人变成伟大的人,读书可以使一个落后的民族变成强大的民族”。故,“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读书,甚无福者便生他想”。翻开那些贪官污吏在狱中的忏悔书,虽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共性的,那就是不读书不看报,曾国藩曾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唐太宗对此说得更直白:“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只有坚持不懈的读书,涵养、风度、气质、威仪等都能自现。正如《晋书?安平献王孚传论》中言:“安平、风度宏邈,器宇高雅”;正如《虬髯客传》而语:“观李郎仪形器宇,真丈夫也”;正如《孙子兵法》上讲:“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看看那些站在被告席上的贪官污吏,一个个精神萎靡,外强中干,这不是从反面验证了他的话。不读书者连气质也变得粗鲁俗气,铜臭味十足了。有诗云:“昨日堂上吏,今日阶下囚;囹圄悔悟多,只恨读书少”。“读书是福”,这是国人的优良传统,应成为党政干部秉持的人生理念。读书可以使我们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拥有一把辨别善良与邪恶的标尺,拥有一份永葆生命活力的激情。读书,是“苦”、也是甜、更是“福”。也就是有个人之“福”,党之“福”,国家之“福”,人民之“福”,这个“福”,就是用知识去改变人生,改变生活,改变自然,改变社会,改变人类,从而真正体会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真正含义。对党政干部而言,要把“读书是福”当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应把它融入到生命的血脉之中,推动并形成全民阅读书的良好氛围,让我们的国家散发出浓郁的书香,使我们的民族放射出睿智的光芒。

  读书是“乐”。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书卷多情似故人,晨皆忧乐每相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因为快乐能增进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调节和改善社会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不过,快乐存在于读书中。古人云:“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书中自有人生乐。”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不是老夫朝不令,半山绝句当早餐”。当你全神贯注,把目光拂过书本,不仅会有一种踏实感,也会感到跳动的知识音符能够带着你去遨游寰宇;当你凝聚双眸,将求索的视线投射于书的一张张页面,会感到一种沐浴智慧洗礼的精神愉悦;当你在紧张工作之余,捧起书本,安静地进行阅读,就似走进林间小溪,潺潺清泉把心田浇灌出翠绿的春意。总之,读书启人心智,味之发人深思,给人以美质,催人以奋进。古人云:“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对于在黑暗的房间中寻找器物的人来说,没有比火更好的了;对于探索治世之道的人来说,没有比读书学典更乐的了。潜心读书,酿就读书者一种无拘无束的乐意,而增长知识似春雨润物、春蚕食叶般的欢乐,这种阅读中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心乐多么令人兴致勃勃。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百态尽展眼底;读书能欣赏“大江东去”的长江,“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杏花春雨”的江南,遍布秦砖汗瓦的古都西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似闻胡茄声声的天山南北……;读书在有月或无月的夜晚,能会见曹雪芹,能拜访托尔斯泰,能聆听鲁迅的教诲,使心灵进入净化的状态;能看到信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使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逆水行舟苦为乐,志士高歌永进击”。伴书生活,就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清纯;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人们研究发现,读书之乐,不仅可以让大脑神经元得到充分活动,让人身心愉悦,对身体健康极有好处。实践表明,领导干部勤于读书、善于学习,不仅可以汲取营养、开阔眼界、增长学识,而且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促进心理和身体健康,从而真正体验到一种心情的欢快。古人云:“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在新的形势下,领导干部应在读仁人志士经典的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过程中铸造高尚人品官德,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品德,努力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范践行者。让我们读好书,多读书,用心读。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滴漏更残,月挂中天,一书在手,不亦乐乎。

  读书是“趣”。读书不仅是“乐”,更为重要的是“趣”。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美国作家萨拉.纳尔逊在一本书中这样写道:“生活顺利的时候,我读书。生活不顺的时候,我读书更多……如今,书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婚姻,我的朋友”。萨拉.纳尔逊的这段话把读书之趣表达得淋漓尽致。的确,读书的趣味,就在求知的过程中、进程中、知识的递进中,使之天上人间,尽收眼底;五湖四海,就在脚下;古今中外,醒然可观;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常温习产生飞跃。所以,有趣味的是以书为师,似与先贤对话,如与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趣味的是以书为友,当痛苦时、书给安慰,当困惑时、书给解疑;当迷茫时、书给指路,当消沉时、书给振作;有趣味的是与书为伍,如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读书好,如饮清泉,甘之若饴;如饮醇酒,不觉自醉。读好书,好似寻求一扇向往光明的窗口,使内心从无垠的荒漠,走向希望的绿洲。不过,有的书籍高屋建瓴,需要开阔视野去学习;有的书籍博大精深,需要深钻细研,融会贯通;有的书籍逻辑严谨,需要辨证理解思考;也有的书籍寓深刻哲理于故事情节之中,需要联系生活的积淀,才能把握思想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以浓厚的兴趣去学、去钻、去攻,把兴趣变成毅力、韧性,从而感受到“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的舒畅,体验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爽朗。古人曰:吾生有涯。书城繁富,瀚如烟海。毛泽东认为,世界是无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但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业绩,造福人民,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读书学习和实践。领导干部事务繁忙,精力有限,加之书唯其多,只有以兴趣为动力,挤时间去读书,做到常读书,怡养性情,陶冶情操,增强修养,提升境界,以读书给工作注入不竭的活力和营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知识、素质、和精神支撑。

  读书是“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而今这思想之舟与小心翼翼的运送法已被改革是毋庸置疑的了。适应的办法自然很多,不要再把它当舟,而当成一条路。这讲明,读书之益,在于明白前进的“心路”。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拓万丈胸”。古人曰:“不用开门,明月自然来做客;无须会友,古人多少是同心”。读书之益在于增知、获慧、致雅。打开一部史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犹如置身其中。李白的孤傲,陈予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面前,心境与文字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穆涛说,读书如看名山观沧海,心中有高度感的便看出山的高度,胸中有波澜的方可低估深海的世界。诚哉斯言。古贤今哲所论述的广泛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发人深省,使之人生轨迹大明。“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领导干部的精神高地是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尺,是涵盖理想、信念、使命、责任和奉献在内的人生观。提升思想境界、构筑精神高地,明确前进胜利的“心路”,源于知识的厚度、思考的深度、学习的力度、追求的高度,实践的程度。大家都有一种认同,“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是为了进取的方向、目标。读书,就不悲观过去走过的路,也不空想未来将走的路,而是脚踏实地走好今天的路。领导干部不加强读书,不保持强劲的学习力,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弱化。一位西方哲人曾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比你的对手更善于学习”。党政干部要通过读书学习,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通过理论武装,进一步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开阔胸襟;通过理论武装,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的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

  读书是“智”。古人说:“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圣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对此,弥尔顿所言,“书籍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又说:“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读书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使我们的前途更加光明”。郭沫若说:“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解放军上将周克玉说:“读书最好,智力通神”。智慧成就人生。智慧的人生是有砥砺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完美的人生。人,有了智慧作铺垫,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相之中,用心面对一切,审视一切,穿透一切,使之“弃其形、究其实、拥其真、得其然”,也最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有感召力、创造力、影响力。我们从读书中得到历史智慧的滋养,从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常识,使我们耳聪目明,心明眼亮,科学决策。比如,读《论语》,可以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读《史记》,可以“通古今之变”;读《出师表》,会钦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赤诚;读《岳阳楼记》,能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而感动;读《正气歌》,可以领悟人格追求伟岸。当年北魏拓跋珪问群臣:“天下何物最益人智?”对曰:“其惟书乎!”清朝张英《聪训斋语》说:“故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以读书为本,反思、修正自我,认识、发现自我,完善、武装、战胜自我。有人说、当今时代是一个比心智、比创造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力量的大小不在于脖子以下占身体部分90%的体力,而在于脖子以上占身体部分的10%的智力。智力的比拼,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比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读书犹如经受精神的洗礼、智慧的滋养,从中可以获取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执政能力。当前,在党政干部中要力戒“学者不患才之不瞻,而患志之不立”的无志向的假学;“束书不观,游谈无垠”的傲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满学;“厌卑近而骛高远”的空学;“闻之而不见……,见之而不知”的死学。郭沫若为邹韬奋图书馆题联写道:“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让我们在今天建立学习型社会中,做一个“全民阅读热,干部先开卷”的使者,通过学习,打牢思想理论根基,打牢执政本领根基,打牢作风形象根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读书是“责”。知识源于读书学习,经验源于社会实践;“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为官之基在于学,尽责之本在读书。党政干部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可以看出,是学习使我们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学习使我们党逐步加深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对此,必须把学习强化成为一种理念化的共识,作为对党、国家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第一要求来落实,作为履行职责使命的第一能力来锻造,作为日常工作的第一兴趣来培养。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多读书是基本,是基础,又是根本。读书,使我们睁开双眼,树立远大理想;读书,使我们不断加固信念堤坝,更加坚定奋斗事业的决心;读书,使我们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快乐地对待人生。非学无以知晓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学无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学无以熟悉领导工作方法,非学无法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对此,党政干部要把读书作为“责”,真正当作一种人生责任、一种工作追求、一种人生定力,以开阔视野、提高水平、增强能力、丰富自我。“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党政干部唯有视读书学习如饮食而一日不可缺,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才能成为一个刻苦读书学习的人,执政能力强的人。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机遇与挑战交融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速、发展机遇稍纵即逝。面对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严峻形势,党政干部必须成为一个对形势感知明锐、对挑战敢于应对、对难题善于破解的决策者、领导者、指挥者。在这里,读书之“责”是一种从政品质、是一种敬业精神、是一种历史使命、是一种工作责任、是一种崇高境界,所以,要自觉地把读书作为一种政治品质去实践,作为一种执政能力去追求,作为一种素质去锻炼,作为一种崇高形象去展示,真正做到“理念新、方法活、心境专、知识博”,达到“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获”,从而自觉地变“不愿学”为“酷爱学”;变“不勤学”为“经常学”;变“不真学”为“真正学”;变学“不深学”为“善于学”;把“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既了解所学知识的背景材料,又梳理所学理论的科学体系,进入逻辑思路,真正把书“读进去”;要以工作任务为主体,进行“应用式”学习,以用促学,学用相长,能够从书本中“走出来”;要以困难和问题为牵引,进行“研究式”学习,解决工作中的瓶颈问题;要以实践锻炼为基础,进行“体验式”学习;要以改革创新为重点,进行“拓展式”学习。要善于思考,慎思明辨,对学习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坚持以学固本,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工夫;坚持以学创新,在与时俱进上展才华;坚持以学促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立功劳;坚持以学养德,在内炼党性修养上树风范;使读书成为领导干部的亮丽风采,这样才能担起时代赋予的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