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才优先发展的“长短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20:23:36

谈人才优先发展的“长短观”

2010年07月27日15:58  来源:中直党建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E-mail推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中国未来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更加牢固地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和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确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中的优先发展地位,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那么,怎样科学看待、对待人才的优先发展,这里有一个树立和运用正确的“长短观”问题。任何一个人,那怕是英模人物,高层次的领导干部,也没有十全十美、全知全能的完人,在自身上既有所长、又有所短,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是没有的,只有短处没有长处的人也是不存在的。在这里,何况一般人员、一般干部呢?都具有政治上、素质上、品德上、能力上的长与短。在对待人才优先发展上,只有既看长处又看短处,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在扬长避短中发展、前进、成长、进步,使之在实践中成熟起来、老成起来,才能成器、成才,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成为合格的领导干部。怎样看待人才的长与短、怎样用人的长与短,既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又有执行党的干部路线的问题,更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必须认真解决和认真对待、落实的根本性问题。在这里要做到:

  一是要见长识短。长指的是长处、优点、特点、亮点;短,指的是短处、缺点、毛病、问题。一个人的长处多了,有时就会出现短处。当某人在某方面表现出十分优异的特长时,也同时会显露出某些严重的毛病。对此,不能只看到长,看不到短,要善于长中识短,这是符合辩证法的。这正如东汉王允所讲的:“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筒必有不良,良工必有不巧”。美国的杜拉克也说:“才干越高的,其缺点也往往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长处多了,就容易被人以长折短,以长掩盖短,以长抵销短,于是,长就埋没了短,,也就有长无短了,从而出现一俊遮百丑。事实上,长就是长,短就是短,长不等于短,短不能曲解长,也就是长归长,短归短,长不淹没短,短不掩盖长,二者经渭分明,不能含糊、不能代替、不能同等、不能偏废。在长与短之间,既有不同性,又有统一性。当所处的条件被改变之后,长与短之间会互换互变,长可以变短,短可以变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看待人才上既要知人之长、又要知人之短,特别是要在见人长中识人之短,在见人短上识人之长,做到长、短之分、之明,之别,以人之长克服其短,这才是正确的长短观,应有的人才观、用人观。清代学者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这应是识人的正确方法与用人的正确标准。“人之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只有善于识别人才的“长”与“短”,做到长中识短,短中见长,才能知人善任。只见人之长,不见人之短,这是片面的、极端的、表面的,则是错误的;只见人之短,不见人之长,这是极“左”的,是唯心主义世界观。以长掩盖短、回避短,否定短,这是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是荒唐、可笑、幼稚的。总之,这些观点、方法、世界观,都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不仅不能正确识别人,更难以把人才用好,使党的事业充满生机。唯有见长识短,短中见长,才是尊重实际,尊重客观,才是看人用人的科学方法,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是要扬长避短。所谓扬长避短,就是扬起所长,避其所短,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清代诗人顾嗣协在《杂兴》中云:“骏马能历险,犁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诗,用马与牛,车与船各具不同的功能作用比喻,说明了扬长避短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学性。扬长避短,既要注重扬长,也就是扬得合适、有度;又要注意避短,也就是避得入时入宜。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往往是不可比拟的,这种独特性会形成不同优势,凭借这种优势,就容易获得成功。“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抓住个人的特质和优势,仍要奋发作为,立说立行,主动作为,优势才能成为奔向成功的条件和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长处也不尽然,长处之中也有其短处。比如有的在言行上表现出有悖于常规、常理。有人不是把直抒胸意,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人称为“直筒子”、“火爆子”、“大炮”等等;有人发表不同意见不顾场合、不分地点、不看对象、不想后果,不讲方式、方法、策略,常常是一吐为快,使领导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形成尴尬的局面,很容易使人产生厌烦之感。对于这样的人,就要见其长避其短。正确的态度是,要看到下属的这些“长处”对做好工作的重要意义。直言者,能使领导清醒;“古板、死心眼”者,能促使领导办事踏实认真,工作循规蹈矩;“不走线”者,能使领导活跃思惟等。在避其短中,要针对某些人存在的短处,在使用之时,尽可能考虑不安排与这些短处不相宜的工作。某人好喝酒易醉,口无遮拦,就不要安排他搞机要;某人性格孤僻,不善交往,就不要安排他搞招商引资。在扬长避短中,该容则容,该避则避,该用则用,该治则治。把扬长避短看作是对自己、对工作的益处、动力、促进。能扬长而其避短者,才能把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从事的事业兴旺起来、发展起来、发达起来、振兴起来。

  三是要取长补短。指的是知识互补,弥补不足,互补其短,共展其长。对群体和班子集体成员之间,每个人自身的长与短是不会一样的,也是不同的。在相对照、相比之下,就显示出不同的学历、经历、以及不同的资格、爱好、脾气,会出现不同的特点、差别、差异。任何人的特长只能在他适应的领域里才能发挥作用。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说:“鞋匠做糕饼,厨子修鞋子,那就别指望有什么好结果”。对于长与短不去包容个性、尊重特点、善待差异,弥补不足,互补其短,就会出现个人其长更长,其短更短,形不成群体优化,发挥不了整体优势,就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攻难克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单一的个体优化不等于群体优化。就像五个指头+手掌,并不等于拳头,优秀人才+优秀人才不等于优化群体。只有优化了的一个又一个群体,通过互相之间的取长补短,使整体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实现群体的最佳效能,既有利于填平“代沟”,克服“断层”,又可以使群体的工作效能呈立体辐射状态,使每个成员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负其责、献其计、出其力、建其功,也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特长以及主观能动性,相互配合全面展开工作,出现万马奔腾创新业的生动局面。比如说,在每一个群体、整体、班子队伍之中,因每个人学习的专业不同,有的在政治学、心理学、逻辑学方面有其专长,在其它学识方面不免有其短,在这些方面进行弱势和优势上的互补,使长更长,短变长,才有合力、有作为、有效能。因此,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时不仅要着眼于干部的个体素质,还要着眼于群体、班子的整体结构,取个体素质之长,补结构构成之短,使个体优势成为群体、班子整体优势的有机构成,其力量、作用、价值就大了。

  四是要短中取长。每一个人的短,不是绝对的短、永远不变的短。一方面,尽管一个人的短很多、很重,但在短中也有长,这种短中的长,它是一种潜能,一种优势,一种积极因素。汉朝刘向说过:“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君且使尧牵羊,舜荷杖而随之,则乱之使也。”尧舜是我国古代的圣者,治理国家方面史称贤能,但放羊却不及五尺童子。这就充分说明,物各有利弊,人各有其短。领导者在用人之时不要强其所短而难之,而应当尽量避其所短而用之。不过,长与短之间的变化,有时还会发生相抑的作用。正如清人申居郧  说:“人才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短中取长,就要有效地抑制其短。对于人才,用其短处,长处的发挥就受到妨碍;只用其长处,短处也就受到了制约。唯有短中取长,用发挥长处的办法去克服、抑制短处,长处才有用武之地。用人要以长克短。长处得到发挥,优点得到发扬,也会使短处和缺点得到抑制和克服。必须看到,人才的长与短,都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一成一变的,永远停留在静止的状态之中。一遇时机、气候、机遇、条件、环境,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再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个人的短处是完全可以变成长处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能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未必能当好一个科学家;一个能吃得其苦的劳动模范,未必能胜任一位现代化工厂的厂长;一名成果累累的科学家,未必就是一位上等的科学管理人才。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光要看到下属的长处,更要察知其短,使用时既要用其长,又要避其短,不过,用人之长,需要容人之短,但容人之短不是护其所短,更不是纵其所短,而是短中取长,尽力补其短。也就是说,对下属的短处要经常提醒,适时敲警钟,使其主动补短、自我自觉地不断完善自己。这样,下属的短也就会变成长,在工作岗位上越干越称职,领导才越用越顺手。我们都知道,沥青,是炼过石油后的渣滓,但用来铺路的面,正是上等的材料;粪便,是人畜排出的赃物,拿去种庄稼,却是好肥料。废物尚可利用,何况人乎?在短中取长时,要克服识人上的偏面性,不能对有魄力的人才嫌其“急躁”,对稳重的人才嫌其没有“魄力”,对有主见的人才嫌其“主观”,对讲民主的人才嫌其没有“主见”,对自信的人才嫌其“自负”,对遇事瞻前顾后的人才嫌其缺乏“自信”,对不拘小节的人才嫌其“粗俗”,对性情文静的人才嫌其缺乏“泼辣”,不能把办事认真的视为“故意添乱子”、把不善于交际的视为“自命清高”、把说话直爽的视为“狂妄自大”,更不能把踏实苦干的当成不会察言观色、潜心钻研业务的当成不会四面奉迎、能够独挡一面的当成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对人的使用,《晏子春秋?内篇》中讲道:“奇者左右使唤,哑者送递密信,跛者守放炮座,瞽者伏地听远”。这就是短中取长的历史范例。我们要像唐太宗用人那样:“智者取其谋,勇者取其成,愚者取其力,怯者取其慎”,善于从人才的缺点中发现优点,长处、特点,从个人的“短处”中发现整个班子结构所需要的“长处”,真正做到知人善任,用人用在能发挥最大优势的岗位上、环节上,这样就走活了用上人的这部“棋”。

  作者:河南省郸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