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的“1+6”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39:54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制造业飞速发展,成为了“世界工厂”。而且大多是80年代主政的赵倡导的“大进大出”、“来料加工”形式。

但是效益总是提升不上去,换句话说,利润大多被外国人获取,中国企业仅仅取得少得可怜的一点加工费,因此有了“8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之说。

问题出在哪里呢?香港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最近提出了他的“1+6”理论。这个理论是这样说的:

一个完整的产业结构应该是“1+6”(即制造 + 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企业只有完成从1到6的过程,掌握了行业的本质,这样的企业才算是成功。

郎咸平认为,目前中国大量的企业在整条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上,就被定位在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整个“1 + 6”,只掌握“1”(即制造层面),只能得到微薄的利润,而高额的利润都被掌控着“6”的国际资本拿去了。

举例来说,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卖10美元,可是在中国工厂出去时不到1美元。而在这1美元中,还包括原料、设备、管理、工资等等,其中的工资更低得只有几个美分。

也就是说,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并不具备很大的作用。中国的企业拼命克扣工人工资,污染大气水等环境,耗尽国内矿产资源,高价到国外购买原材料,到头来只能赚得很少的一点钱。

又比如说,很多中国的电子产品,需要向外国企业支付大约占利润20 ~ 30 % 的专利费用。同样地,外国企业轻轻松地等着收钱,而中国企业却搞得千辛万苦的。

更有“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便宜”的怪现象。比如石油价格在中国大量进口后飞速增长,铁矿石每年涨价达到惊人的90 % 上下;而中国出口的高污染的焦炭,高科技和军工急需的稀土,却一直价格低下,甚至还下降。

这些说明,在“6” 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上面,中国人做得很不够。所以,需要对这个“6”给予大力开发,而不能一直象现在这样,仅仅靠廉价的劳动力、高消耗高污染来维持。

笔者认同郎教授的这种说法。同时认为,政府应该在这种产业链升级中,起到引领的作用。因为目前的中国企业、包括民企和国企,都缺少足够的能力,完成这种产业链的升级。假如政府不出面牵头,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中,一定打败仗。

倘若中国的企业产业链形成并获得升级得以普遍地实现,那么将可能带来如下好处:产品利润将大大提高,资源能源消耗将大大降低,环境污染将不再严重,员工工资有可能提高一个层次、并借以扩大内需,企业的科技水平、核心技术和创新研发能力大为增强,国家经济水平将提高一个档次。

有如此诱人的前景,政府为什么不下一点力气去做呢?本来政府的一个责任,就是为国内民族企业服务的,而不仅仅是收税收费卖地的。

综观东亚,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政府对民营企业都是尽全力支持、服务与导向的。而任由民营企业自由发展的国家,如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则经济发展大大地不如前面的那些国家。 

进一步说,我们的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还要改变几种不好的做法:

第一,要改变过于重视招商引外资、而不重视本土企业的做法,要尽全力扶持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缺资金,当然引进外资很重要,而现在中国人自己钱不少了,拿它到美国买债券交学费,不如拿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而民间的存款和游资,也必须给予政策引导和扶持,不能让它主要地用来炒房炒股、让老百姓承担巨大风险;而要让它主要地从投资实业中赢利,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稳定的“财产性收益”。

另一方面,在外资与本土企业争夺中,外资财大气粗,假如没有政府支持,本土企业一定失败,这已经有许多事实证明。所以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政府要有明确的态度和切实的措施。

第二,要改变一些官员糊涂的说法(有人斥之为卖国言论),如“无论外资中资,在中国国土上,向中国政府交纳税收的都是中国企业,增加的都是中国的GDP”,“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无所谓什么外国品牌还是民族品牌”。甚至军工企业,都“可以向外资开放”。

这种只要税收、只讲GDP,不讲民族品牌、民族工业,不顾中国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的说法,最终将导致中国企业的全军覆没,中国最后将成为外国的经济殖民地,就象被称之为“南美化”的那些国家一样。

而事实上,在中国28个行业中,有25个行业的前5名企业,已经被外资所控制。

第三,要改变急功近利的只讲“国富”,即只关心政府收税收费,不关心企业死活的做法。

须知,中国的民营企业、甚至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历史都不长,在与国外企业的搏击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包括技术开发、采购销售等等方面,都不如外国同行。

因此需要政府起一个扶持、引领作用,象体育那样“举国体制”,才能取得较好的发展。这些已经为日、韩、新的发展历史所证明。

除此之外,还应当降低税收、提高员工收入,借此提高内需(国内消费水平),改善目前过于偏重外贸的经济结构。中国是一个大国,对外贸太过偏重,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十分不利。

同时,还要通过政府牵头的科研,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单位成本消耗水平、提高制造工业中的核心技术拥有程度,让中国的企业和品牌真正成长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