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务江:在行走中思考(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20:51

董务江:在行走中思考(组图)

2009-05-11 12:38:00 来源: 新疆天山网-新疆都市报(新疆) 
  探险要做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做到为社会造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险。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探险中做到“走历史、走文化”。——董务江

  董务江是一位飞机修理工程师,他喜欢他的职业并以他的职业而自豪,但外出探险同样令他痴迷。董务江探险,不仅仅是为了刺激好玩,他更多的是带着自己的“头脑”去走路,他以历史的、文化的视角审视自己留下脚印的地方,感受到了别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欢乐。文/图记者石川

  浪漫的开始

  董务江是1981年8月结的婚。那时候,他就有一个在当时较为“前卫”的想法——旅游结婚,而且还真的“潇洒一回”,就是这次浪漫旅程,勾起了董务江后来的探险之瘾。

  董务江旅游结婚的目的地是风景奇秀的昭苏。出了昭苏县城向南,远眺雾霭缭绕中的雪莲峰和汉腾格里峰,董务江心中顿时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征服,他开始向往雪山之巅、大江之侧的所在了。

  漫步在林中空地上,遍布的败酱草绽放着鲜黄的花朵,鸟儿鸣唱着,河中流水的“哗哗”声、碧蓝天空下那白雪皑皑的冰峰以及骑马结队而来的远近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维吾尔和俄罗斯等族群众,都给董务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晨和傍晚,山中水汽蒸腾,云蒸霞蔚,天山群峰仿佛仙山群阁飘摇不定,如梦似幻,气象万千。“置身温泉里,如在西境中”,这里的宁静祥和、生机无限,都给董务江和妻子留下了浪漫的回忆。

  享受着美景,董务江不禁想起了与此地有关的一些故事,渐渐地,他好像已经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神思在无限的思维空间里漫游。这一深思的习惯,竟在他以后的涉险、探秘经历中从未中断过,以至于他最终成了一个带着“头脑”旅行的探险者。

  沉重的深思

  2001年8月14日对于董务江来说,是个哀痛的日子,他的哥哥、当时的乌鲁木齐登山协会会长董务新在夏特古道木扎尔特河上游遇难。

  2004年国庆节,董务江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走夏特,纪念哥哥在夏特古道遇难三周年。艰苦的行程中并非一无所获,大家看到了哈尔克他乌山沿夏特河南侧那数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峰之壮观,查证了夏特河上游水源由三处冰川构成,托格腊苏冰川是夏特河的源头,并登上了海拔3798米的托格腊苏达坂。

  10月1日早,董务江和队友们踏着河中的碎石过了夏特河,沿着马道奔向塔木格达什山口。下午16时许,他们来到了第二个宿营点,哈达孜达坂下的一个草坪。立在草坪向南可以远眺雪莲峰(海拔6627米),发源于雪莲峰及周边数座海拔六千米雪峰下的巴什克里米斯冰川从东向西沿着近十座海拔4200米左右陡峭的冰峰而下绕过红山头(海拔4174米)与木札尔特冰川交汇,巴什克里米斯冰川像一条猛龙在他们脚下游动,无数浅兰色的小冰湖如龙背上的斑鲮在雾气的缠绕中闪烁。接下来是一段更加险恶的路程,进入冰川,一道道隆起的冰壁横切在面前,虽然在达坂上基本看明确了进入冰川后行进的路线,但现在只能是沿着一座座冰脊上到顶后再选择下面的路。经过一番曲折,他们来到了红山头底下——巴什克里米斯冰川与木札尔特冰川的交汇处,一头还很新鲜的牛尸体躺在路途上,有人说摔死的,有人说是狼咬死的。大家带着忐忑的心,走进了木札尔特河谷。

  峰回路转,又过了两道河,董务江来到了哥哥董务新出事的地方。纪念碑面朝南,正对着他出事的地方,从土格别里其冰川倾泻下来的河水与木扎尔特河交汇,水声清澈。董务江将带来的月饼、瓜子、花生米、五香豆、白酒和一条七色彩带摆放在碑前,独自坐在破碎的碑前,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不懈的追求

  2001年7月13日,是个让全国人民兴奋不已的日子——中国申奥成功。这一天,董务江和他的同伴将写着“为奥运加油”标语的队旗插在了博格达群峰的最高处。

  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是董务江不变的信念。

  2001年元月,董务江感受“尼雅”回来后,看到有关罗布沙漠“小河5号墓地”的文章,这座4千多年前“印欧人种”的墓地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他决定走近“小河”。

  钻进一个又一个大沙包中,除偶尔见到一些动物的足迹和一两株枯死的高大胡杨外,没有一丝生气。浮尘满天,一切都是灰蒙蒙的,董务江仿佛走进了死亡的深渊。好不容易爬上一个较高的沙梁,远处仍是一片无人地带,沙丘、荒漠、古河道、雅丹地貌交集,还有一望无边的碱滩和沙地,董务江知道,艰苦的行程才刚刚开始。月光下,行进在宁静、寂寞、恐怖的地域里,董务江感觉到自己正向着不可知的深渊走去。午夜,四千年前那座被人称之为千棺之山的小河墓地遗址,黑乎乎地突现在了他的眼前。他的心中一阵激动。

  董务江轻步于沙丘上,小心翼翼地迈过尸骨,绕行在散落的棺板之间,仔细地观察着。他看到圆形的有节木柱、卵圆形的立木、巨大的一排排立木围栏、保存完好的面带雅气的儿童头颅以及遍地都是包裹尸体的厚毛织物,还发现一具新鲜的木乃伊尸体,尸体的上身和头部完整地保留着,身上和脸部的皮肤还带有弹性。头发、眉毛、胡须都很有特点,眼睛和颧骨都像贝格曼和我国考古专家描述的“印欧人种”,董务江的心里泛起阵阵莫名的激动。

  2005年到2007年,董务江又连续三年去了西藏,去探寻雪域高原的神秘,追求一种更加远古的文化情愫。

  2007年,乌鲁木齐登山协会继5月攀登珠穆朗玛峰、7月登慕士塔格、9月重走英雄路等系列活动,10月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过去的家园”大型徒步探险活动,此后的库木塔格沙漠越野沙漠挑战赛、“旅游不忘公益”及正在举行的新疆“丝路谜境尉头国”大型徒步穿越活动等等,都留下了董务江辛劳的脚步和理性的思索。

  坚定的信念

  将“走历史,走文化”这一主题思想贯彻于实际探险活动中,这是董务江始终坚持的一个信念。

  告别神秘的小河,董务江提出了思考心得和未解的悬念。其一,要在4千年以前形成这么大的祭祀墓地,当时以游牧为主的古罗布卓尔人有无如此大规模定居的可能。其二,从现在小河的地貌来看,沙化和河流不可能将这么大的居住群所彻底“扫荡”干净,而迄今为止在小河墓地沿岸考古学家们并未发现民居的遗址。其三,能否说明这里埋葬的欧亚人种比楼兰等附近的罗布卓尔人早几个世纪。其四,堆积的墓地是否一次形成……

  思索之余,董务江也对症下药,提出一些有益于经济发展的见解。他在文章《小河憾事》中写道:“在原址上建立人种博物馆,以宣传为纽带,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以此带动人种的科学考证。我认为考古界人士会想得更远,我痛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更多地与专业人士交流,而使小河墓地这一更深层面地文化内涵得到开发和延续。”

  董务江认为,祖先给我们两只脚,就是让我们用来走过去,走现在,走将来,就是让我们寻找未知。

  董务江简历:1953年生于乌鲁木齐,南航新疆航空公司飞机机械师。走过尼雅、小河、夏特古道,登过珠穆朗玛峰、登慕士塔格峰等。

   (本文来源:新疆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