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教师,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1:25:52

教师,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

   有一次,我给一个班代语文课,开始讲《望月》一课。我在写课题之前想到“望”字是个易错字,于是在黑板右边写了“亡、月、人、土”四个字,又在旁边板书了这几个字的篆体写法,告诉学生:“亡”字是“入”、“隐”二字会意,表示消失;“月”是象形;“土”表示高处、土坡;“人”是象形,是人在田中耕耘的形象;“人”与“土”二字合在一起表示人站在高处,写作“壬”。我又在黑板上写了“望”字的篆体字;左上角的“亡”字表示音字,人站在高处望月表示字意。最后我板书“望月”二字,告诉学生,汉字的每一个偏旁部首都是有内涵的。学生听得极认真,很快记住了这个子的特征。课后我想,是什么吸引学生?是这两个字的写法吗?不是。是这两个字音背后的东西,是汉字的文化,是充盈着民族智慧的中华文化的魅力。我开始感觉到,当今的课堂上只有知识与技能一个维度,其原因不是我们的教育观念不新,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文化的底蕴。
  教了十几年的语文,我一直在问自己,语文教学是在干什么?两年前我才把它归纳为十二个字: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这不是语文教学的三个部分。而是三个维度,是三重境界。发展言语,教师重在教书;加上滋养心灵,则是在育人。让学生在学习言语的过程中成人;再加上感受文化,则是在育中国人,育现代中国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现在,我看这三个小句子如仰高山一般,它把教育的目的说得如此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教学生做人也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感受现代生活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对于语文教学来讲,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人,现代中国人,首先不是因为他的种族血统的因素,而是因为他正在继承和发展着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不达到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目的,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中国人,更培养不出现代中国人。教育和教学在更深的层次上讲,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的传递与重组的过程,它自然就应该具有一种传承与发展文化的使命。
  要让学生感受文化的语文教学境界,一位语文教师应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水平?记得有一次听我的师傅靳家彦先生讲三年级的语文课《陶罐和铁罐》。课上学生练习改编课文,之后又自己选材编写一则寓言,来说明每一个事物都存在着长处和短处。一个学生读了自己的作文,写的是梅花和雪花在争论谁更白、谁更香。学生读罢,靳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一首古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先生一边吟诵一边讲解,并建议刚才读作文的学生把这首诗当作作文的结尾。课上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让学生一边诵读古诗,一边品味到语文的魅力,令人至今难忘。
  语文教师的品格就在于“人”与“文”的融合,“人”是人性、人的情味;“文”是“文化”。要发展学生的言语,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滋养学生的心灵,教师又要具备真挚的情感、博大的情怀与高尚的情操;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的精神,一位教师又需要具备怎样的文化底蕴啊!当今的教育真正需要的教师,既不是只会搬弄知识的教书匠,也不是各种名目的优秀教师与各种名目的骨干和带头人的桂冠,而是需要真正具有人文情怀与文化底蕴的教师。没有文化底蕴,教师只是一个人,不管他多么优秀,他还不是教师,他更不能做学校的主事。对于教育来讲,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教师创新,不可怕;教师守旧,不可怕;教师没有文化底蕴,可怕!
  教师,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