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目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7:45
----------------------------------------
【台】吳文璋 著

提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相關研究的成果述評
第二章 儒家的巫師傳統
第一節 儒家古代的巫師傳統
第二節 儒家在夏商周的巫師傳統
第三章 儒家的反巫師傳統—─周公偉大的功業
第一節 周代禮樂的人文化
第二節 周代禮樂的人文功能
第三節 從天命到革命
第四章 先秦儒家綜合的巫師傳統和深層結構
第一節 孔子綜合的巫師傳統和深層結構
第二節 孟子綜合的巫師傳統和深層結構
第三節 荀子綜合的巫師傳統和深層結構
第五章 西漢儒家董仲舒綜合的巫師傳統和深層結構
第一節 「天道」和「天命」─巫師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第二節 天人感應──「天道」「天命」和「以德受命」的相互交感
第三節 董仲舒的神學
第四節 孔子應天作新王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按:该书已由台湾高雄复文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现征求大陆简体字版出版社。
-----------------------------------------------------------------
「巫者的面貌:以韓國、臺灣與中國之巫者為主的比較研究」計畫說明
林富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文經「巫者的面貌」計畫負責人林富士先生同意後轉載,月報編輯企以本文說明「巫者研究」在台灣可能蘊含的當代意義)
一、計畫緣起
「薩滿」(saman;shaman)是通古斯(Tungus)語,意指一種和中文所說的「巫」相當類似的宗教人物。這種人活躍於中亞、北亞和歐亞草原地帶的部族社會中,因此,早期的人類學家便將這些地區的宗教信仰稱之為「巫俗」或「薩滿文化」(shamanism)。其後,有一些學者逐漸認為,「巫俗」是世界各地的人類社會所共有的宗教現象,並非上述地區所獨有。
然而,學者在強調「巫俗」的普通性和共同特質之時,往往忽略了其區域特色和多樣性。例如,中亞、北亞、非洲和美洲的氏族或部落社會,其社會規模往往較小而單純,而且欠缺文字記錄的傳統,相反的,東亞社會(如中國、韓國、日本),不僅社會規模較大而複雜,而且擁有非常悠久的文書傳統和豐富的文獻記錄。此外,就宗教的情勢而言,各地也有很大的差異,東亞的巫者在近代以前,主要的競爭對手是佛教、道教和國家宗教(儒教),近代則是基督教。而美洲印第安人的巫者所面對的是和歐洲殖民政府共生共榮的基督教,非洲土著的巫者則必須迎戰來自中東的伊斯蘭教和歐洲殖民者帶入的基督教。基於其信仰,這些宗教對待「異教」的態度和做法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和政治權力的結合程度也鬆緊不一。因此,巫者在世界各地的生存環境和活動空間想必會有很大的差別。
其次,研究「巫俗」的學者之中,以人類學家佔最大多數。然而,純粹的人類學研究方法,基本上是以田野工作為主,做「同時性」的(synchronic)、非文獻的、小規模的精細研究,不易兼顧「貫時性」的(diachronic)研究,尤其很難全面性的處理像東亞地區這些具有「國家」規模的社會,以及有豐富的歷史記錄和變遷過程的文明。
另外,人類學式的「巫俗」研究,往往過於側重巫者儀式的描述、分析和解讀,或是偏重於探討其信仰,尤其是其宇宙觀和神靈世界。對於巫者本身的研究,往往只能利用少數個案,敘述其生命史或探討其社會地位。
二、研究課題
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利用東亞社會豐富而複雜的文獻記錄和歷史經驗,探討「巫俗」研究中較被忽略的課題。至於具體的研究課題則包括下列四項:
(一) 巫者與政治的關係。一方面分析傳統的韓國和中國王朝政府對待巫者的方式和法律規範,另一方面則探討日本殖民政府對待韓國和臺灣巫者(巫堂;童乩)的方式和相關措施。
(二) 巫者與其他宗教的關係。主要是探討巫者和佛教、道教、基督教相互之間的競爭策略和融混的現象。
(三) 巫者的「成巫」因緣和途經。主要是分析個人成為巫者的原因、動機、背景和管道。
(四) 巫者的「通神」模式和方法。主要是探討巫者和鬼神交通的各種型式,以及所採用的方法。
三、研究方法
而要探討這個地區的巫者,在方法和概念上勢必要在傳統的人類學和宗教學方法之外有所增益。其中,所謂的「歷史人類學」(historical anthropology)的方法和研究角度,似乎可以解決只重田野工作不重文獻解析,只重當下不顧變遷,只看局部不看整體的缺憾。
其次,以「巫者」為核心的人物研究,似乎可以援用「人群學」(prosopography)的方法,將巫者視為一種特殊的「社群」,分析其性別、年齡、婚姻、階層、地域、教育、體質特徵、經濟狀況、人生經驗等。
第三,為了同時呈現「巫俗」的普遍性和區域性,進行各地區的比較研究,並且透過比較以建立各種巫者的「類型」,似乎無法避免。
四、研究對象
在研究對象的選擇方面,在東亞地區,中國、韓國、日本和臺灣,不僅共同性多,而且往來的關係密切,似乎可以同時做為研究對象以進行比較。但是,限於人力和計畫的時程及規模,很難同時進行這項大工程。因此,本計畫擬以韓國的巫者做為研究的主體,在傳統的王朝政府統治時期,比較的對象將以傳統中國為主,因為,二者都在以儒家為主體的政治控制之下,巫者都遭遇來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戰。至於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則將進行韓、臺兩地的比較研究,因為,二者同在日本殖民政府的控制之下,而巫者在宗教方面的挑戰則主要是來自西方的基督教。
五、基本架構
在結構方面,本計畫將依序進行巫者的政治、宗教關係,巫者的「成巫」緣由和途徑,巫者的「通神」模式和方法這四大課題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種由外而內、由大而小、由粗而細的探索架構,即先從存活的大環境(政治、社會、文化環境)入手,次及巫者的社群,再及於巫者的儀式、技術、身體和內在世界。
六、特色與價值
本計畫的重要性在於透過比較研究,一方面呈現韓、臺、中三地巫者各自的特色和彼此之間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可以藉此凸顯東亞巫者的區域性及其與世界各地「巫俗」之間的共同性。同時,也可以提醒學界在思考人文、社會現象時,必須兼顧「整體」與「局部」,「全球性」與「區域性」、「普通性」與「特殊性」。
在原創性方面,本計畫所處理的課題,如巫者的社群,巫者與政治的關係,巫者與其他宗教的關係,都是以往的學者較少著眼或深入研究的。其次,在研究途徑和方法上,本計畫試圖以「歷史人類學」、「人群學」的方法來處理複雜的、長時期的、大空間的東亞世界中的巫者,應該是「巫俗」研究領域中較少有人嚐試的。
七、預期成果
本計畫是以二年為期,具體的研究成果將包括下列五項:
(一) 建構一個專門的網站(網址:http://ultra.ihp.sinica.edu.tw/~linfs/saman/),將收集所得的資料和研究報告置於電腦網站,提供學界使用。
(二) 將有關的韓國「巫俗」研究的書目置於電腦網站。
(三) 將有關韓國「巫俗」的史料及重要文獻資料置於電腦網站。
(四) 將田野工作所獲得的圖像資料、影音資料置於電腦網站。
(五) 針對本計畫所提出的各項課題,撰寫研究成果報告,並編輯成書。
這些成果,可以使學界對於東亞世界,尤其是韓國、臺灣和中國的巫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於「巫俗」的普世性和區域性也可以有更清楚的認識。其次,有意踏入此一領域的研究者,也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藉助本計畫所編成的研究書目、史料匯編、田野報告和研究論著,快速掌握相關的材料和議題,做更深入的研究。
總之,本計畫可以說是東亞、東北亞研究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建設」。-------------------------------------------------------
「巫者的面貌」学术研讨会
http://www.ihp.sinica.edu.tw/~linfs/saman/active/agenda.PDF
会议手册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亚太研究计画」
会议时间:2002年7月17日(星期三)
会议地点: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大楼七楼704会议室
2
「巫者的面貌」学术研讨会
目 录
「巫者的面貌」研究计画简介
议程
议事规则
与会学者名录
工作委员会
3
「巫者的面貌:以韩国,台湾与中国之巫者为主
的比较研究」计画简介
计画名称:巫者的面貌:以韩国,台湾与中国之巫者为主的比较研究
预计执行期限:2001/01/01~2002/12/31(2年)
计画主持人: 林富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协同主持人: 张寅成(韩国国立忠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廖炳惠(国立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杨儒宾(国立清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叶泉宏(真理大学观光系副教授)
一,计画缘起
「萨满」(saman;shaman)是通古斯(Tungus)语,意指一种和中文所说
的「巫」相当类似的宗教人物.这种人活跃於中亚,北亚和欧亚草原地带的部族
社会中,因此,早期的人类学家便将这些地区的宗教信仰称之为「巫俗」或「萨
满文化」(shamanism).其後,有一些学者逐渐认为,「巫俗」是世界各地的
人类社会所共有的宗教现象,并非上述地区所独有.
然而,学者在强调「巫俗」的普通性和共同特质之时,往往忽略了其区域特
色和多样性.例如,中亚,北亚,非洲和美洲的氏族或部落社会,其社会规模往
往较小而单纯,而且欠缺文字记录的传统,相反的,东亚社会(如中国,韩国,
日本),不仅社会规模较大而复杂,而且拥有非常悠久的文书传统和丰富的文献
记录.此外,就宗教的情势而言,各地也有很大的差异,东亚的巫者在近代以前,
主要的竞争对手是佛教,道教和国家宗教(儒教),近代则是基督教.而美洲印
第安人的巫者所面对的是和欧洲殖民政府共生共荣的基督教,非洲土著的巫者则
必须迎战来自中东的伊斯兰教和欧洲殖民者带入的基督教.基於其信仰,这些宗
教对待「异教」的态度和做法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和政治权力的结合程度也松紧
不一.因此,巫者在世界各地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空间想必会有很大的差别.
其次,研究「巫俗」的学者之中,以人类学家占最大多数.然而,纯粹的人
类学研究方法,基本上是以田野工作为主,做「同时性」的(synchronic),非
4
文献的,小规模的精细研究,不易兼顾「贯时性」的(diachronic)研究,尤其
很难全面性的处理像东亚地区这些具有「国家」规模的社会,以及有丰富的历史
记录和变迁过程的文明.
另外,人类学式的「巫俗」研究,往往过於侧重巫者仪式的描述,分析和解
读,或是偏重於探讨其信仰,尤其是其宇宙观和神灵世界.对於巫者本身的研究,
往往只能利用少数个案,叙述其生命史或探讨其社会地位.
二,研究课题
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利用东亚社会丰富而复杂的文献记录和历史经验,探
讨「巫俗」研究中较被忽略的课题.至於具体的研究课题则包括下列四项:
一,巫者与政治的关系.一方面分析传统的韩国和中国王朝政府对待巫者的
方式和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则探讨日本殖民政府对待韩国和台湾巫者(巫堂;童
乩)的方式和相关措施.
二,巫者与其他宗教的关系.主要是探讨巫者和佛教,道教,基督教相互之
间的竞争策略和融混的现象.
三,巫者的「成巫」因缘和途经.主要是分析个人成为巫者的原因,动机,
背景和管道.
四,巫者的「通神」模式和方法.主要是探讨巫者和鬼神交通的各种型式,
以及所采用的方法..
三,研究方法
而要探讨这个地区的巫者,在方法和概念上势必要在传统的人类学和宗教学
方法之外有所增益.其中,所谓的「历史人类学」(historical anthropology)的
方法和研究角度,似乎可以解决只重田野工作不重文献解析,只重当下不顾变
迁,只看局部不看整体的缺憾.
其次,以「巫者」为核心的人物研究,似乎可以援用「人群学」(prosopography)
的方法,将巫者视为一种特殊的「社群」,分析其性别,年龄,婚姻,阶层,地
域,教育,体质特徵,经济状况,人生经验等.
第三,为了同时呈现「巫俗」的普遍性和区域性,进行各地区的比较研究,
并且透过比较以建立各种巫者的「类型」,似乎无法避免.
四,研究对象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在东亚地区,中国,韩国,日本和台湾,不仅共同
5
性多,而且往来的关系密切,似乎可以同时做为研究对象以进行比较.但是,限
於人力和计画的时程及规模,很难同时进行这项大工程.因此,本计画拟以韩国
的巫者做为研究的主体,在传统的王朝政府统治时期,比较的对象将以传统中国
为主,因为,二者都在以儒家为主体的政治控制之下,巫者都遭遇来自佛教和道
教的挑战.至於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则将进行韩,台两地的比较研究,因为,
二者同在日本殖民政府的控制之下,而巫者在宗教方面的挑战则主要是来自西方
的基督教.
五,基本架构
在结构方面,本计画将依序进行巫者的政治,宗教关系,巫者的「成巫」缘
由和途径,巫者的「通神」模式和方法这四大课题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由外而
内,由大而小,由粗而细的探索架构,即先从存活的大环境(政治,社会,文化
环境)入手,次及巫者的社群,再及於巫者的仪式,技术,身体和内在世界.
六,特色与价值
本计画的重要性在於透过比较研究,一方面呈现韩,台,中三地巫者各自的
特色和彼此之间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可以藉此凸显东亚巫者的区域性及其与世界
各地「巫俗」之间的共同性.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界在思考人文,社会现象时,
必须兼顾「整体」与「局部」,「全球性」与「区域性」,「普通性」与「特殊
性」.
在原创性方面,本计画所处理的课题,如巫者的社群,巫者与政治的关系,
巫者与其他宗教的关系,都是以往的学者较少著眼或深入研究的.其次,在研究
途径和方法上,本计画试图以「历史人类学」,「人群学」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的,
长时期的,大空间的东亚世界中的巫者,应该是「巫俗」研究领域中较少有人嚐
试的.
七,预期成果
本计画是以二年为期,具体的研究成果将包括下列五项:
一,建构一个专门的网站(网址:http://ultra.ihp.sinica.edu.tw/~linfs/saman/),将收集所得
的资料和研究报告置於电脑网站,提供学界使用.
二,将有关的韩国「巫俗」研究的书目置於电脑网站.
三,将有关韩国「巫俗」的史料及重要文献资料置於电脑网站.
四,将田野工作所获得的图像资料,影音资料置於电脑网站.
6
五,针对本计画所提出的各项课题,撰写研究成果报告,并编辑成书.
这些成果,可以使学界对於东亚世界,尤其是韩国,台湾和中国的巫者有更
深入的了解,对於「巫俗」的普世性和区域性也可以有更清楚的认识.其次,有
意踏入此一领域的研究者,也可以透过网际网路,藉助本计画所编成的研究书
目,史料汇编,田野报告和研究论著,快速掌握相关的材料和议题,做更深入的
研究.
总之,本计画可以说是东亚,东北亚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
7议 程
◆2002年7月17日(星期三)
8:40-9:00 报到
9:00-9:30 致词:
1. 黄宽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2. 张启雄(中央研究院前「东北亚研究计画」主持人)
会务报告:林富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9:30-11:00 一,韩国的巫堂
主持人:刘增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主讲人:
1. 张寅成(韩国国立忠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古代韩国的巫与
日官〉.
2. 金仁淑(韩国檀国大学博士),〈韩国大田忠南地域巫的特徵〉.
3. 叶泉宏(真理大学观光系副教授),〈巫术与韩国古代政治〉.
11:00-11:20 休 息
11:20-12:20 「韩国的巫堂」讨论
主持人:刘增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2:20-14:00 午 餐
14:00-15:30 二,台湾的巫者
主持人:蒲慕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主讲人:
1. 廖炳惠(国立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神秘现代:台
湾文学中的乩童及几个参照的殖民戏剧场景〉.
2. 陈艺匀(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为政者塑造的乩童形象〉.
3. 林富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童乩的
社会形象初探(二稿)〉.
15:30-16:00 休 息
16:00-17:00 「台湾的巫者」讨论
主持人:蒲慕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7:00-18:00 综合讨论
主持人:林富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讨论论文:
1. 杨儒宾(国立清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庄骚与巫文化〉.
2. 王雯铃(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成乩」历程初探:以三
重地区的童乩为例〉.
3. 陈玉芬,杨青(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台湾当代童乩之生
命记录:以台北市松山区天妈宫薛姓童乩为例〉.
8
议事规则
一,主持人致词5分钟(届时铃响二声)
二,主讲人宣读论文30分钟(28分钟时铃响一声,30分钟时
铃响二声).
三,自由讨论,每人3分钟为上限(2分钟时铃响一声,3分钟
时铃响声).
四,发言时请先报姓名及所属单位,以便记录.
9
与会学者名录
(依报告次序排列)
主席
黄宽重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萧新煌 中央研究院「亚太研究计画」主持人;中央研究
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启雄 中央研究院前「东北亚研究计画」主持人;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
刘增贵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蒲慕州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林富士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主讲人
张寅成 韩国国立忠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金仁淑 韩国檀国大学博士
叶泉宏 真理大学观光系副教授
廖炳惠 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陈艺匀 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林富士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论文发表人
杨儒宾 清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王雯铃 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陈玉芬 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杨青 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10
评论人
黄有兴 民俗学家
郭博州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美劳系副教授
罗志田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与会人士(依姓氏笔划排列)
孔健中 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所
支秉凡 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王雅蕾 慈济大学宗教研究所
王绪中 国立花莲师院教学心理学辅导系
王德毅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
田家源 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
朱耀光 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
何撒娜 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余明德 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系博士班
吴文璋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
吴永猛 国立空中大学
吴秀玲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吴佳静 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
吴季盈 中正大学历史所
吴俊莹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
吕妙芬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吕咏彦 国立台北师范大学
宋世祥 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李亦园 中央研究院
李秀娥 私立大叶大学
李明辉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李明翰 辅仁大学宗教研究所
李丽凉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李宝彩 中原大学
卓静美 世界宗教博物馆
林月惠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林安梧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所
林承毅 国立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
林厚成 国立东华大学历史系
林建铭 台北大学民俗艺术所
林美玫 国立东华大学历史学系
11
林韦利 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
林毓生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科所
林煌达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林圣智 京都大学
林曜同 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邱彦贵
姜柷山 自在工作室
胡其德 台湾师大历史系
范淑玲 辅仁大学宗教研究所
高明玮 国立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
张哲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张梅雅 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
张清运 大廓花鼓文化
梁淑芳 彰化师范大学国文所
陈立斌 辅仁大学宗教研究所
陈仲玉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陈怡君 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陈明华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美劳系
陈威廷 师大历史
陈省身 辅仁大学宗教研究所
陈汉杰 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
汤熙勇 中央研究院社科所
程克雅 国立东华大学中文系
黄文宏 辅仁大学宗教研究所
黄怡真 政治大学宗教所
黄国超 台北利氏学社
刘美妤 东华大学族群所
欧大年 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
蔡怡佳 Rice University
蔡采秀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蔡源林 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郑以馨 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郑邦彦 故宫器物处
赖筱琳 国立东华大学学务谘商辅导组资源教室
谢宗荣 私立大叶大学
锺慧明 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
简齐儒 国立东华大学中文系
释自懋 慈济大学
12
工作委员会
筹备委员: 黄宽重,萧新煌,张启雄,林富士
执 行 人: 林富士
执行秘书: 吴佩珊
财 务: 苏淑祯,黄惠君
庶 务: 吴政上暨事务室人员
海 报: 吴佩珊
助 理:
吴佩珊,王家容,曾龄仪,陈淑梅,谢雅婷,
林淑慧,范淑玲,陈立斌,黄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