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义(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50:13
第八讲 情绪
主讲人:刘希平
主要内容
什么是情绪
情绪与需要
情绪的种类
情绪产生时的身体活动
情绪的理论
一、什么是情绪
定义
情绪是在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基础上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生理需要相联系。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有区别,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情绪这一概念。
3 情绪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是情绪的基础
情绪对认识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性质
二、情绪与需要
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种类
从需要的起源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从需要的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需要的层次理论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
年代:1968
主要观点: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安全需要(safety need)
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
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三、情绪的种类
按照情绪的形式划分
1 )   心境(mood)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漫性。
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
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
心境持续时间长短与人的气质、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激情(intense emotion)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激情状态常伴随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3 )  应激(stress)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人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会有一系列生物性反应。
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这种变化被称之为适应性综合症 。
2  按照情绪的内容划分
道德感(moral feeling)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道德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
理智感(rational feeling)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知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动力。
美感(aesthetic feeling)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按一定的标准评价自然特征和社会行为特征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美感由客观情境引起,美感受思想内容(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制约。
美感具有历史局限性
美感更注重内涵
四、情绪产生时身体的变化
外部的变化——表情
面部表情
身体姿势表情
言语表情
内部变化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五、情绪的理论
詹姆士-朗格的情绪学说
阿诺德的认识-评估学说
沙赫特的三因素学说
凯农的丘脑定位学说
1. 詹姆士-朗格的情绪学说
先跑后怕
1 詹姆士-朗格的情绪学说
代表人物:W. James, C. Lange
年代:1884,1885
主要观点:先有生理活动后有情绪
证据:二战中的伤兵
评论
2.阿诺德的认识-评估学说
先怕后跑,越跑越怕
2. 阿诺德的认识-评估学说
代表人物:Arnold
年代:1970
基本观点:只有认识和生理变化相结合才能说明全部的情绪。
证据:电影
评论
3.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代表人物:Schachter
年代:1962
基本观点
生理因素
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
证据:实验
评论
4.凯农的丘脑定位学说
代表人物:W.B.Cannon
时间: 1920’s
主要观点:丘脑是情绪的中枢
证据:
评论
下丘脑(hypothalamus)与情绪、动机密切相关。
动物实验证明,用微电极刺激动物(猫)的下丘脑腹内侧核,会引起动物强烈的情绪反应,产生明显的情绪性行为。
刺激动物下丘脑的不同部位,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情绪行为模式:
斗争或发怒
逃避或恐惧
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Olds, 1954)。
老鼠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按压杠杆的频次可达每小时5000次;
并能连续按压杠杆15-20小时。
人的下丘脑也存在“快乐中枢”。
第八章   思考题
什么是情绪?
情绪与情感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什么是表情?表情具有哪些功能或作用?
詹姆斯-兰格理论对于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坎农-巴德学说在情绪理论中有什么地位与作用?
什么是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该理论的实质是什么?
介绍并评价阿诺德的认识评估学说。
第九讲 动机
主讲人:刘希平
主要内容
什么是动机
动机的种类
动机冲突
动机的理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意志品质
一、什么是动机(motivation)
定义
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动机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二、动机的种类
原始的动机和习得的动机
生理的动机和社会的动机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             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三、动机冲突
•             趋-趋动机冲突
•             避-避动机冲突
•             趋-避动机冲突
•             多重趋-避动机冲突
四、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             代表人物:
默里(H.A.Murry)
麦克利兰德(D.C.McClelland)
阿特金森(J.W.Atkionson)
2. 年代:1938,1960’s
3.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愿意去做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动机。
4. 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
Ta = Ts+Tf                  (1)
追求成功的动机可以用公式(2)来表示
Ts = Ms×Ps×Is               (2)
Ts代表追求成功的动机。Ms代表成功倾向,一般用主题统觉测验(TAT)测量。Ps代表成功期望概率。Is代表成功的激励值。假设:Is = 1-Ps。
避免失败的动机可以用公式(3)来计算,即:
Tf  = Mf×Pf×If               (3)
Tf代表避免失败的动机。Mf代表失败倾向,可以用焦虑问卷测验(TAQ)来测量。Pf代表失败期望概率。If代表失败的激励值。同样If为-(1-Pf)。
Pf = 1- Ps                              (4)
分别将公式(2)和公式(3)(4)代入公式(1)中得到公式(5),
Ta = (Ms-Mf)×(1-Ps)×Ps      (5)
5. 预测
§           成功倾向高的人在选择不同的成功期望概率的任务时,更倾向选择Ps为50%的任务,而不是选择Ps较高或较低的任务。
§           失败倾向高的人在选择不同的失败期望概率的任务时,更倾向回避Ps为50%的任务,而不是回避Ps较高或较低的任务。
6. 简评
§     阿特金森想方设法加强成就动机的可测量性以及其理论的预测性,这是可取并值得借鉴的。
§     但从学习实际来看,影响学习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而且非常复杂的。阿特金森开始只根据个性因素预测,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这就必然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后来,阿特金森虽然认识到了环境因素对动机的影响,但环境因素怎样和个性因素结合起来影响动机,阿氏的理论并没有回答,因此他的理论尚须进一步完善。
五、韦纳的归因理论
•           代表人物:韦纳(B.Weiner)美国
•           年代:1974
•           韦纳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进行3个维度的归因,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           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其他(不能归入以上五因素的因素,如他人帮助、教师阅卷是否公平等)
表  韦纳的三维归因模式
5  学生常见的归因
§    一般而言,美国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
§    中国学生而言后两项因素可能相当重要。我国许多中学生认为教师教的好坏是影响考试成败的重要因素。多数学生都认为能力和努力之间存在着一种补偿平衡。
6 归因方式对人的影响
§    对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反映
§    对成功与失败的期望
§    对所投入的努力
§    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7 积极归因训练
§           要引导学生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可能原因
§           从有利于今后的学习角度进行积极归因
§           将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           将成功归因于内在的比较稳定因素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             远景动机与近景动机相结合
•             充分运用反馈和评价的作用
•             科学运用奖励和惩罚
•             合理开展学习竞赛
•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七、意志的品质
n        自觉性
n        自制性
n        果断性
n        坚韧性
第九章思考题
§     什么是动机?它具有哪些功能?
§     分析动机冲突的形式,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     分析说明成就动机理论。
§     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     如何养成坚强的意志?
第十讲 能力
主讲人:刘希平
主要内容
什么是能力
能力的种类
能力的理论
能力的差异
能力的测量
一、什么是能力
定义: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知识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三者关系
知识、技能与能力是有区别的。
能力发展有极限,知识、技能掌握没有限制。
知识、技能和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二、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学习各种知识并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产生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
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
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
操作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三、能力的理论
二因素论(Two-Factor Theory)
代表人物:C. Spearman
年代:1904
基本观点:
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G因素
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S因素
2. 群因素说
代表人物:瑟斯通
年代:1950’s
基本观点:能力由有限的几种原始的基本因素构成。
V 言语理解
W 语词流畅
N 数字
S 空间
M 联想记忆
P 知觉速度
I(R)归纳推理(或一般推理)
证据
评论
3. 多元智力理论
(multiple-intelligence theory)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
年代: 1983
基本内容:
加德纳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及对智力特殊群体的分析,提出:
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
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7种独立的智力成分
言语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大脑的“布洛卡区”负责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
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空间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
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大脑右半球掌握空间位置的判断。
音乐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
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大脑右半球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起重要作用。
身体运动智力(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身体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层控制。大脑的每一个半球都控制或支配对侧身体的运动。
社交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大脑额叶在人际关系的知识方面起主要作用。
自知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大脑额叶对自知智力起着主要作用。
4.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J.P. Guilford, 1967)提出智力结构(Structure of Intellect, SI)模型
SI模型按3个维度把智力特质分类:
内容(contents)指完成操作所根据的材料或信息的性质。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
操作(operations)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其中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产物(products)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
由于三个维度和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这些不同的智力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测验来检验。
吉尔福特(1971)宣布,经过测验鉴定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98种因素。
评价
不足
SI  模型本身对一般测验的编制和应用没有多少影响
有利的间接影响
SI 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区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四、能力的差异
能力差异的表现
发展速度的差异
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展结构的差异
四、能力的差异
差异的原因
遗传
产前环境
后天教育
社会实践
五、能力差异的测量
智力的测量
比内-西蒙智力量表比内测验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氏儿童测验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raven
2.  特殊能力测验
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度量特殊能力,就叫特殊能力测验(special aptitude test)。
例如,音乐能力测验:辨别音强、音高的能力,测量时间、和谐、记忆、节律方面的能力(Seashore, 1939)。
特殊能力测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而对职业定向指导、安置和选拔从业人员、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能力的儿童,有重要意义。
1945年之后,军事心理学家应用因素分析,编制出多重能力倾向成套测验(multiple aptitude batteries),测量个体在每一特质上的位置
3.  创造力测验
见思维一章
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智商与创造力分数之间的相关是低的,但存在正相关。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高智商并不能保证高度的创造力;
而低智商的人肯定只能得到创造力的低分数。
第十章  思考题
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能力的种类有哪些?试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作用。
怎样理解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它们的关系怎样?
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主要观点和理论价值是什么?
如何理解智商?怎样根据智商来了解一个人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遗传、环境与教育对能力发展各起什么作用?
分析自己的能力特点,在今后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可以测测你的智商,网址:   http://web.tickle.com/tests/uiq/
第十一讲 人格
主讲人:刘希平
主要内容
什么是人格
人格的构成
人格理论
人格测量
人格差异的原因
一、什么是人格(Personality)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四个本质特征:
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稳定性: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
但人格也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二、 人格的结构
气质
性格
自我调控系统
1.  气质(temperament)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即平时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
类型:
多血质
胆汁质
粘液质
抑郁质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与职业选择
气质类型与因材施教
典型的气质类型并不多见
气质类型的测量
2.  性格(character)
定义: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特征的总和。
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对现实的态度
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
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
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
3.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自我调控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
自我评价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三、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现代特质理论
三因素模型
五因素模型
七因素模型
类型理论
对立类型理论
多元类型理论
特质论与类型论的结合——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代表人物:卡特尔等
年    代:兴起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美国。
总体观点:
特质(trait)是指人所拥有的、影响行为的品性和特征,它们作为一般化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倾向而起作用。
特质理论并不是把人格分为绝对的类型,而是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每个人在这些特质维度上有不同的表现。
特质理论的研究大都采用人格测验和因素分析的统计技术,其结果又转化为人格量表,再用来测量人格、预测行为,对人格研究的量化和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特质理论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Cattell)用因素分析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的基本思想
特质是人格的因素,是一个人相对持久的反应倾向。
根据这种反应倾向,结合特定的情景因素,可以预测人的行为。
人格是由由四个层次的特质构成的。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模型
模型分为四层: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每个具体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点)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反映行为的共同原因,代表整体人格的性质)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PF)
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
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根源特质可以细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 (constitutional traits) 由先天因素所决定。
§    兴奋型、情绪稳定性
§      环境特质 (environmental traits) 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
§    焦虑、有恒性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      位于模型的最下层。
§      同时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      动力特质 (dynamic traits) 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      能力特质 (ability traits) 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      气质特质 (temperament traits) 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气质。
(2)现代特质理论
§    现代特质理论
§  三因素模型
§  五因素模型
§  七因素模型
1)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      艾森克(Eysenck, 1947, 1967)的“三因素模型”(three factor model)
§    外倾性 (extraversion):内外倾的差异
§    神经质 (neuroticism):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    精神质 (psychoticism):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      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1986)
2)五因素模型
§      塔佩斯等(Tupes & Christal, 1961) 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      经过几十年,一些不同的研究群体,从许多不同的人格研究资料进行的因素分析工作,得到了惊人的、一致性相当高的、关于五个人格维度的证据,由此出现了“大五因素模型”。
大五因素
§      大五因素模型(big five factors model)
§     开放性(openness)
§   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
§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
§   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
§     外倾性(extraversion)
§   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     宜人性(agreeableness)
§   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
§   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3)七因素模型
§     特里根等 (Tellegen & Waller, 1987)提出七因素模型 (seven factor model)
§    正情绪性 (positive emotionality)
§    负情绪性 (negative emotionality)
§    正效价 (positive valence)
§    负效价 (negative valence)
§    可靠性 (dependability)
§    宜人性 (agreeableness)
§    因袭性 (conventionality)
2、类型理论
§    类型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personality type)的差异。
§    类型理论:
§   对立类型理论
§   多元类型理论
(1)对立类型模型
§    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   A-B型人格
§ Friedman & Rosenman, 1974
§   内-外向人格
§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最先提出
§  场独立-场依存
§ 美国心理学家 威特金
1)A-B型人格
§     A型人格
§    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
§    易患心脏病。
§     B型人格
§    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比A型人做得好,属于较平凡的人。
2)内-外向人格
§     外向人格
§    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
§    特点
§   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     内向人格
§    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
§    特点
§   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3)场独立-场依存
场独立的人:以自己主观感受作为标准来判断外界事物
场依存的人:受环境影响比较大
测量方法
(2)多元类型理论
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
气质类型学说
性格类型说
1)气质类型学说
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的体液说
人体内有4种基本体液:血液、黏液、黑胆汁和黄胆汁;
每种液体对应于一种气质;
人体中4种液体可以有不同的配置,其中占优势的液体主导着人的气质类型。
罗马医生盖伦(Galen) 将4种体液与气质关系细化为
血液-多血质:活泼、快乐、好动
粘液-粘液质:沉静、情绪淡漠、不好动
黑胆汁-抑郁质:忧郁、不快活、易哀愁
黄胆汁-胆汁质:兴奋性强,易躁易怒
存在的问题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描述神经活动的3个维度:
神经细胞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
神经系统的平衡性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根据这3个维度可以组合成4种神经系统活动类型,它们恰好与4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强、平衡、迟缓型:粘液质
强、不平衡型:胆汁质
弱型:抑郁质
这个理论为古老的体液说找到了新的生物学依据,它将人格的生理基础由体液转到神经系统的活动似乎更合理。
2)性格类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Spranger, 1927)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对人的性格类型进行的划分:
经济型:注重实效,以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为目的。
理论型: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目的。
审美型:以感受事物的美为人生价值。
权力型:以满足自己的权利欲望为人生目标。
社会型:以奉献社会为人生最高目标。
宗教型:以信仰为人生最高价值
3、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格的复杂结构。
艾森克的四层次理论
基本思想:
通过大量特质筛选,发现很难找到绝对独立的特质,特质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连续性;
把复杂的人格用两个维度(内外倾性、稳定性)来描述。用两个维度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的四个象限来表示4种类型的人格,每个象限中的点代表许多种不同的特质的组合;
特质的组合叫做特征群,特征群构成类型,用来描述人格;
用类型的概念进行的实验和测验可以重复。他的4种人格类型,正好与气质类型相吻合。
四、人格的测量
1、自陈量表
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也称为人格量表(personality inventory)。
自陈量表在人格理论上遵循特质论。
自陈量表通常由一系列问题组成,一个问题陈述一种行为,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形来回答。
一个人格量表可以测量单一的人格特质,也可以用来测量多个人格特质。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
可做临床诊断依据,也可用来评定正常人的人格。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 EPPS
EPPS由美国心理学家Edwards(1953)编制。
自陈量表法的优缺点
优点
题目数固定
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
施测简单
计分方便
缺点
缺乏客观效标,效度不易建立。
测验稳定性差。
难免出现反应偏向。
2、投射测验  (projective test)
期望测验材料作为一种屏幕,被试把他们特有的思想过程、需要、焦虑和矛盾“投射在它上面”
投射技术的3个特点
指定一个相对非结构性的任务,即这个任务允许做出几乎无限可能的反应。
对人格进行评价的综合方法
在揭示人格中隐蔽的、潜在的和无意识的方面特别有效
投射技术
墨迹技术
罗夏克墨渍技术
霍兹曼墨迹技术
图片技术
主题统觉测验
罗森茨威格图片-挫折研究
言语技术
自由联想测验(词汇联想测验)
句子完成测验
罗特不完全句子填空(RISB)
(1)罗夏克墨迹测验
Rorschach Ink Blot Test
代表人物:罗夏克Rorschach,瑞士精神医学家
时    间:1921
方    法:墨迹,对折,联想
   墨迹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
Thematic Appearance Test,TAT
代表人物:莫瑞Murray,美国心理学家
时      间:1938
构      成: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构成,另有一张空白图片,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也有部分景物,不过每张图片中至少有一个人物在内。
   TAT
方      法:测验时,每次给被试一张图片,要求被试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编出一个故事,内容不限,但必须回答四个问题:
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
图中的人物正在想什么?
故事的结局会怎样?
投射测验的优缺点
优点
弹性大,被试可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随意作出反应。
使用墨渍图或其他图片施测,可对无阅读能力的人进行测验。
缺点
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解释。
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
适合个别施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3、情境测验
情境测验就是把测验者放在类似或模拟“真实生活”的标准情境中,主试观察测验者的行为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
测量作弊、说谎、偷窃、合作、坚持等行为
效标行为经常变化且比较复杂
成绩主要按照情绪、人际关系、态度和其他人格变量进行评价,而不是按照能力和知识进行评价
可用于教育评价、人事甄选
例如
情境压力测验
无领袖团体情境测验
无领导团队讨论
压力面谈(stress interview)
情境压力测验
情境压力测验用来对个体在压力、挫折或情绪分裂条件下的行为进行取样调查。
例如,被试分配到一项任务,与另两个“ 帮助者” 一起完成,他们其实是障碍和不合作者。
这种特别设计的情境,使被试产生并面临情绪上的压力,然后由主试观察、记录被试是如何应付的,从而了解他的人格特质。
无领袖团体情境
无领袖团体情境测验
作为评价团队工作、善于应变、首创精神和领导能力这样一些特征的工具
分派的任务需要一组被测者的合作努力,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人被认为是领导或给了特殊的责任
小河情境:用最快速度和安全方式把人员和设备转移到小河对面
无领导团体讨论
无领导团体讨论(the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LGD)
要求一个群体在特定时间谈论一个主题,测验者观察和评定每一人员的表现,但不参与讨论
该工作要求口头交流、口头问题解决,以及被同伴所接受
研究表明,当评定者受到很好的训练时,它可以当作一个很好的工具来预测工作成绩
情境测验的优缺点
优点:得到客观的量化分数
重视分析、试验和控制等程序,具有科学性,得到的结果也比较精确,且令人信服。
缺点
测量相对复杂的、难以捉摸的社会行为和情绪行为,实测时需要十分复杂的设备和受过训练的人员
对个体反应的解释比较主观
只重视现实因素,忽略个体行为经验与遗传因素,因此也受到批评。
人格测验研究的重要趋向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任务完成和行为发展中,情感(“人格”)特质和认知(“能力”)特质相互影响
对人格的特质和构成的理论分析,支持将认知特质和情感特质重新统一为人类活动的综合模型,它包括各种类型的行为
五、人格差异的原因
遗传因素
家庭环境
社会文化
早期童年经验
自然物理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同卵双生子在外向性和神经质方面的相关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Eysenck,1985;Floderus et al,1980)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
社会对顺应的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对社会意义十分重要的行为,不允许有太大的变异。
如果一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就可能被视为行为偏差或者患有心理疾病。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功能体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
三类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
民主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4、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麦肯侬Mackinnon,1950)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国俗话)
人格发展的确受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溺爱也可以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
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
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心理学研究
Spitz(1945,1946)对孤儿院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其症状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
Peterson(1979)和Yates(1981)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儿童早期,父母的忽视和虐待对子女的心理有明显不良影响。
Burnstein(1981)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
Bowlby(1951)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委托,在大量调查后发现,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婴儿和年幼儿童与母亲建立的一种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
“母爱丧失”的儿童在婴儿早期会出现神经性呕吐、厌食、慢性腹泻、阵发性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复感染,这些儿童还表现出胆小、呆板、迟钝、不与人交往、敌对、攻击、破坏等人格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Berry(1966)关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的特姆尼人的比较研究
爱斯基摩人的社会结构比较松散,除了家庭约束外,很少有持久、集中的政治与宗教权威。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原则能够适应成人的独立生存能力。男孩由父亲在外面教打猎,女孩由母亲在家里教家务。儿女教育比较宽松、自由,不打骂孩子,鼓励孩子自立,使孩子逐渐形成了坚定、独立、冒险的人格特征。
特姆尼人社会结构紧固,有比较分化的社会阶层,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部落规则。哺乳期间父母对孩子很疼爱,断奶后孩子就要接受严格的管教。使孩子形成了依赖、服从、保守的人格特点。
气温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Griffitt,1970,1971)。
本章思考题
人的活动风格主要由什么决定?
人格特征跟人的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
常见的考察人格的方法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是最有风度的?
Thanks a million, and best to you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