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黎:新闻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54:33

孙黎:新闻的未来

时间:2010-06-03 09:25 作者:孙黎点击:728次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天所有的美国报纸头条都重复着前一天广播频道中的新闻,只有一家报纸不是,它的新闻头条是“与日本交战意味着美国的产业革命”。这家报纸名叫《华尔街日报》,之前它的发行量只有3万多份,凭着准确地从各种新闻中预测其对经济、产业、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证券市场的影响,发行量飙升到六十年代的一百万份,直至今天成为美国最大的全国性报纸。


  今天广播频道已经不是报纸的对手,最蚕食报纸利润的是谷歌新闻所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报纸能从美联社获取的新闻,网络媒体获得更快,现在谷歌、雅虎才是美联社最大的客户。《芝加哥论坛报》、《太阳时报》、《洛杉矶时报》、《巴尔的摩太阳报》、《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纷纷申请破产保护,《波士顿环球报》、《旧金山纪事报》岌岌可危,而《西雅图邮讯报》、《基督教箴言报》则索性变成了纯网络版。传统报纸真的穷途末路了吗?


  对高质量信息的渴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渠道仅仅是工具,而内容仍然为王,只不过在每一个普通网民都能“制造”新闻时,在信息过载的今天,高质量的评论与预言更为重要。《经济学家》杂志可以在网上直接阅读,但今天它的订阅量却还在增长,这家所有的文章都没有记者署名、专司评论的杂志,有时尖刻穷酸,但视野广阔,涵盖范围不仅是经济、科技与政治,甚至宗教。《经济学家》两位主编最近出版《上帝回归》一书,描述更加开放的信仰如何与世俗社会全球化力量相结合。读者喜欢、并愿意付费的正是这份杂志对全球化深刻的洞察力。


  人类需要爆发力来突破见地的局限


  在《不止休的天才:华尔街日报和现代新闻的诞生》一书中,记录了《华尔街日报》40年代的执行总编巴尼·基尔戈的传奇一生,记录了他如何设计延续至今的《华尔街日报》的版面风格,并将涵盖的内容扩展到商业、经济以及消费者等与商业息息相关的各个生活领域,而他留给《华尔街日报》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就是对社会、经济未来变化的洞察力。


  而这,也正是著名报人普利策为媒体记者的职责做出的经典描述:“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同样,作为一个处于变迁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如何发现撞沉泰坦尼克号的那块冰山,如何像灯塔那样照亮社会前行的道路?


  纳斯比特在其著作《见地》(Mindset)一书中指出,为了在一个纷纭复杂的世界中擦亮自己的眼睛,人们应该记住,在世界历史上,大部分事物都是稳定的。据此,他提出左右自己思维和观察世象的11个见地,例如,变化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有章可循;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要关注统计数字;尽情想象,错又何妨;未来不过是一幅拼图等等。他预测未来的一种重要办法是阅读报纸,从报纸版面报道的变化追逐社会专注点整体的变化,从中预测变化的趋势,他的办法是:


  “报纸是一个封闭系统中的被迫选择的体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听我解释。报纸之所以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监视器,说得简单点,是因为报纸中可以报导新闻故事的篇幅是有限的。从经济角度考虑,报纸中为新闻留出的空间,也就是新闻版面,总是有限的。因此,如果有新鲜事物在报纸中出现,那么就必然有些新闻被删除或者缩小篇幅。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就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被迫选择的原则。”


  所以新闻版面上的内容代表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优先关注程度,从这个角度看,报纸被许多人称为“历史的草稿”。深圳一家礼品公司从图书馆等机构采购了大量的旧报纸,可以专门为客人寻找客人生日这天的《人民日版》、《光明日版》、《解放军日报》的旧报纸。由此在回国时正好路过,就花80大元购买了我1971年生日这天的《人民日版》。六个版面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六版体育版上,关于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与美国运动员在海外一场运动会上交流的图片。这正预示着“兵乓外交”开启中美关系,为第二年的尼克松访华融化中美关系的坚冰做准备。


  但新闻在媒体竞争中也会流于“世俗化”,像《经济学家》这样百年内一直保持精英的姿态观察、预测甚至试图引导这个世界,委实不易。《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指出:“一般来说,媒体的工作规律总是倾向于将复杂的世界简单化、标签化,并且需要以一种容易刺激神经的耸动方式表达,这一点在大众媒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这也正是人类沟通的困境。”所以他对“洒狗血”式的新闻描述,保持一份警惕。这种“洒狗血”式的报道黯淡了新闻对世界前景的探索与观察。


  但是新媒体,例如谷歌新闻、百度新闻的出现,通过背后的数学统计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整个社会的兴奋度、时间的冲击性。从关键字搜索的排名,可以看到未来是如何从现实的社会变革中浮现出新趋势的,例如,谷歌分析员使用搜索数据,来估算全球“甲流”的发生数量及区域分布;美银-美林和百度合作,开发中国的“百度通胀指数”,以反映网民对经济类问题的关注度走势。从这些工具中,我们可以尽情想象,描绘出未来世界的一幅拼图。王育琨对此评论说:“许多人总感觉到商业中有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被环境、被现实限制住,而实际上限制住自己的,正是在成长过程中烙印于内心深处的许多无形制约。人们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种爆发力,来突破局限。这种爆发力源于心灵与思维,源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见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新闻业记者与编辑精英更需要克服的是被本土/眼前利益所限制的视野,是用更开放的见地刻画出世界新的拼图。
 

(摘自作者新著《站在美国阳台看中国》)


来源:共识网转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