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物)中国SNS:有兴趣,没把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55:45
SNS的圈子不大,但这里头的故事却不少。实际上,SNS创业者们的故事就象一部悬疑小说,随时会有新的发展。或者他们中间会有新的李彦宏、陈天桥,但我们却无法预料故事的结局。
我们专访了其中近10位风云人物,并将在本期和下期为您分别推出他们的故事。许多年以后,我们会记住或淡忘他们的名字,但我们一定会记得,Web2.0有一群真正的创业者。
中国SNS:有兴趣,没把握
□本报记者 朱 长 城
采访许智凯的时候,这位商务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会性网络,亦称人际关系)“联络家”的CEO正忙着四处于各家风险投资会面。问起风险投资如今的态度,许智凯用了一句话来形容:叫作“人人有兴趣,个个没把握”。那么现在风险投资都问些什么问题?许志凯笑着说,过去他们问:你怎么有信心让你的会员持续增长?你打算怎么跟他们收钱?现在他们问:为什么你不能增长得更快一些?你有没有办法让会员天天来?
粘性在哪里?
许智凯的话正像一则关于当下SNS现状的寓言。SNS概念已经被精明的投资者认可,而在各家网站仍然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的当儿,“粘性”、用户,是网站未来能够长大的唯一倚赖。
有趣的是,尽管目前SNS大多言必称6度理论,但在具体达至的通路上却出现了不同甚至是矛盾的情况。到底要不要线下活动?到底要不要和Blog、IM等其他Web2.0应用结合?到底是应该可以自由认识新朋友,还是必须通过老朋友来转达连接请求?乃至更高层面的,SNS应该老老实实体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模型,还是应以网络的特性对社会关系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每个创业者都在绞尽脑汁。
如果九帮帮主王强“可以搜到800万人”的说法成立,九帮可能是目前SNS里面用户最多的一家。它的特色,是在六度关系理论上又加入了CRM的概念,这也是王强自己称九帮网为RCM(Relation Capital Management)网站的原因。但同样有朋友“打击”他,100个用户里面,会有99个不知道如何使用九帮,而会用的那个是因为他之前使用过Siebel的软件。然后的问题是,发展用户会越来越难。
UU地带的冒志鸿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老冒的专长是IP语音技术,2003年底办起来的UU地带自然也带上了IP技术的烙印。捆绑的IM软件———UU通就集成了这样的功能。但是正如其他SNS人反问的那样,有了MSN和Skype,有必要再下个软件么?
帅保权的办法,是把楚现网做成商会的模式,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商机。据说每次线下聚会必在高档会所,只接受XO的赞助出席者还必须穿西装;许智凯不做线下业务,却于线上推出了电子名片、招贴栏等小服务;天际网的粘度更干脆,直接把网站人脉库里的“大腕”们挂在首页大做广告。
相比而言,Wealink的邹岭和陈序尔绝对算得上另类。他们甚至于近期关闭了用户的直接连接功能,即使牺牲粘度也在所不惜———也就是说,除非有对方的E-mail或是通过朋友的朋友,否则是无法联系上陌生人的。不过这也并非有心将用户拒之门外,而是为了要“量”更要“质”,防止滥连。这也被邹岭和陈序尔认为是Wealink做得最成功的一点。
或许正如Blog“社会性网络研讨”的作者孔铁山所说,这里头其实并无对错,因为在现实生活的交往中,这些多样甚至是矛盾的途径和方式本就是共存的,用户的出发点可以是结交新朋友,当然也可以是维护老朋友,可以是商务式,当然也可以是Party式。
孔铁山最近公布了“SNS下的社会实践”的总结。实际上,他是以blog( “社会性网络研讨”)作为媒介,用6个月时间完成了一次增加个人社会资本的社会行为实验。而有点尴尬的是,孔铁山坦言,“就我个人来说,现在国内的SNS网站帮助我与更多的人结识,但都没有促使我去加强我的人脉联系”。
现金哪里来?
SNS的粘性再强,也是无法直接实现赢利的。用孔铁山的话来说,SNS不是商业模式,只是一个用户组织方式,如果一定要问SNS商业模式是什么,就有点象问一群刚上车的一群不相干的乘客:喂,我们如何赚钱。这和维众创投毛向辉说法颇为类似,就像当初Web1.0中成功的那些电子商务网站那样,最有前途的SNS一定和垂直的应用结合紧密的,“看不见的SNS”。
盈利还远,对国产SNS网站和创业者来说,能够实现现金流入就已经是一件足以自豪的事。不过没钱也有没钱的运作方式。在记者采访到的SNS网站中,大多数网站人员极其精简。一两个骨干人员加上若干的业余兼职者,一个功能不错的SNS网站就诞生在互联网上。
杨勃就是这样运作豆瓣网的。杨勃是豆瓣唯一的全职人员,再加上几个业余人士,豆瓣就有模有样的开始运作起来。消耗的费用只是网站的托管等技术上的开销。一方面评书的权力交给了用户,既节省了自己的编辑开销,也兑现了自己的“草根”理念;另一方面,又通过链接图书网站,实现购买分成,小小豆瓣,已有现金流入。
实际上,圈内的人私下聊起来,都觉得豆瓣的模式非常接近赢利。与其他的强调商务关系的SNS网站不同,豆瓣的有了很明确的垂直应用:读书、评书,以书会友。杨勃的想法是,要让用户用,并且是持续的用你的网站,那么SNS就不能是内容,而应该是手段。剩下的问题可能是,豆瓣对整个图书的产业链了解多少?
四度关系同样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在另一位懂技术的朋友配合下,四度关系仅依靠一个兼职的程序员,用半年多时间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
而令人惊讶的是不光是省钱,甚至四度目前也不打算接受风险投资。SNS网站的商业运作实在是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引入资金,背上资金的包袱,还不如保持现状,跟着别人的脚步,一边走,一边看。未来看好了发展的方式,再寻找风险投资进入”。按四度关系萧庆春的说法,不要投资,反而减少了一个威胁生存的压力石。
四度有四度的想法,但是风险投资们并不掩饰对SNS的兴趣。
维众创投(UCI)已经投资了Wealink。毛向辉的想法是,维众要做趋势投资,不能只看财务表报。而另一个消息是,维众已经成立了一个5000万美元规模的专项基金,用于包括SNS在内的社会性网络、社会性软件领域的投资。这也是全球第一家针对这一领域的专项基金。
有望在近期获得进一步投资的还有老冒的UU地带。经过第一轮融资过后,冒志鸿正在考虑明年的融资计划。经过一年多的运营之后,UU通已经成长为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性软件,被视作未来UU地带的重要应用。而在今年,UU通已经实现了与电信网络进行对话的功能。
无论是粘度还是现金流,SNS很艰难。Web2.0的前景美好而又模糊,这让帅保权、王强、冒志鸿、许智凯等等这些SNS创业者的故事格外耐读。
尽管一切还不甚清晰,维众创投(UCI)的董事局主席余蔚并不悲观。据说余蔚当初一开始注册Linkedin之后,几个月都不曾再上去,也没有邀请友人,但是半年一年后,不断有人去找他,到第8个人找到他时,余蔚已经成了SNS乐观的拥护者。余蔚说,创业中有一个“减法雕塑”的法则———一开始其实各种想法都很模糊,最终的可行模式可能是一块烂泥,经过不断的切削形成了一个最清晰的故事。
UUzone创始人冒志鸿:
朋友多,路好走
□本报记者 朱 长 城

老冒,冒志鸿是也,国内SNS网站的大哥级人物。一向成绩优异的他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做研究生的课题,却不料因为政治考试“滑铁卢”而错失了读研的机会。当年一起做课题的好友一直读到博士,现在就职于IBM中国研究院。而老冒,却走到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上。UU地带就是老冒办的第三个公司。“只是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老冒如是说到。
一路走来,朋友的点拨总在老冒事业发展的拐点时期到来。这正是,朋友多,路好走!
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脉
老冒的人缘强。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办过三个公司的他一方面凭借技术的优势,做着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良好的人缘又把事业的发展带到了更高的水平。技术加人脉,老冒的事业越走越顺。
UU地带就是厚积人脉得到的硕果。
2003年,老冒迷上了社会交际网站。这个时候,网络社交的概念在美国处在概念发展阶段。而在国内,知道网络社交和SNS网站的人还不多。老冒迷上的是FriendSter,一家注册用户在几千人规模的社交网站。通过朋友找朋友的方式让老冒很着迷。尽管这跟他当时做的IP电话业务并没有多少交集,老冒还是像对待一件好玩的宝贝一样,拿出来跟别的朋友分享。
老冒向别人介绍SNS概念,也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商机。这一年,因为在IP电话语音技术上的名气,老冒被介绍给了一位有意做IM软件的朋友。这位朋友一方面对风险投资有很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清楚IM软件在中国成功的商业模式。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老冒给对方建议,不如直接做个中国的FriendSter。而对方却在平衡各方面的风险后放弃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反过来劝老冒来做这件事情。
此时的老冒也在思考着事业要转换跑道。此前,老冒办的公司都是给别的服务商提供解决方案。中国电信和华为、中兴都是老冒的客户。虽然也有不少的收获,但是,由于是后台的技术提供,到底自己的产品受不受最终用户的欢迎却不得而知。一心想要看到自己的技术得到用户认可的老冒也在思考着要从后台走到前台。
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有懂风险投资的朋友,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决心。老冒最终被朋友说服,自己决定做起SNS网站。这就是现在的UU地带的由来。
说起来很有意思,虽然是SNS的创意,这个时候的老冒还不知道现在炒得火热的六度理论。用老冒的话说,虽然我不知道六度理论,但是不妨碍我学FriendSter的样子。这种社交网站的特点就是“通过人过滤人”。这正是现在UU地带一直强调的健康交友的模式。
UU地带将社交的模式通过网络技术的手段拷贝到了互联网上。“通过朋友介绍认识,就可以过滤掉很多不适合的人”,至于对方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这取决于这个圈子的人自己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规则。所以,在UU地带上有完全虚拟信息的人,也有完全真实信息的人。只不过,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圈子。
老冒就生活在一个懂技术,懂管理、懂资本的圈子。在建立UU地带过程中,老冒认识了SNS网站方面的牛人,认识了更多的风险投资。圈子越来越大,老冒的事业也越来越广。
从认识民工开始
UU地带上有很多人,所以就有很多认识不同人的机会。老冒的社交圈子很广,所以要跟很多人打交道。
老冒进入社会后打交道的第一批人是农民工。那时候,刚大学毕业的他被领导分配工作去埋电缆。所以有了跟一群民工一起工作的经历。那段时间,老冒看到了社会最底层的辛苦,了解到了包工头与民工之间的剥削关系,也看到了社会的残酷面。
认识了民工,老冒接下来认识的是电信里各个层面的人,感受到国有企业的论资排辈。在电信,老冒结识了很多现在在互联网领域和通信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他还切身感受到了,大学时候的同学就是现在事业发展的最大的人脉圈。
有了技术的背景,又有这些人脉,所以老冒一年后就出来自己干,这时还是1996年。拿着江苏省科委的投资,办起来自己的第一个软件公司,专门为电信公司提供服务软件。
自己办公司,认识了更多的做软件的人。做程序员什么最重要?基础知识。只有打牢了基础知识,才能做出好的软件。而好高骛远的人总是在基础上吃亏。所以,老冒面试程序员,总是考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就是他带技术队伍的经验。正是因为有了技术的视野,老冒才能在今天的UU地带中加入语音的因素。背后支持的正是他自己的技术背景和工作背景。
现在,老冒做起来了SNS、Blog网站,认识的人从技术圈子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王建硕是他经常提起的朋友,一位Blog的达人。他的名字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他的BLOG被很多人推荐。现在他主持的“客齐集”正在成为新的网络焦点。这正是所谓跟成功的人在一起更容易成功。
老冒还要学习跟风险投资打交道。有了过去的积累,老冒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拿下了风险投资的过百万美元的投资。而在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很久没有拿到风险投资了。当年互联网泡沫的阴霾还笼罩着投资人。到了2005年,当初商业计划书上描述的一些细节并没有如愿实现。老冒又要开始去向那些投资者们解释没有实现的原因,以及弥补的办法。“选择这家风险投资,就是看中他们了解中国市场。如果没有达到目标,他们会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老冒对选对投资者很自豪。
UU地带是面对消费者的网站,所以老冒现在还要开始学习做市场,学习了解用户的习惯。“不要听用户说的,要看用户做的”,这是老冒对终端消费用户的总结。马上要推出的UU通的第三个版本将要整合用户更多的功能,特别是在人机界面更简洁的情况下实现了更多的功能。今后,UU通带来的IP电话业务将是UU地带的重要服务内容。
健康交友
有了UU地带这个宝贝,老冒实现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梦想。但是,在SNS网站发展不成熟,商业模式不清晰的大环境下,UU地带如何走下一步,仍然是个问题。
“UU地带坚持走健康交友的概念,不会去发展别的如婚介的业务,也不会用流量去换广告”,其他人的路子有千条,但是老冒的坚持仍然不变。
“我希望我们的网站是一个健康的形象,让我的女儿去上这个网站,我不会感到不放心”。
用服务去获得现金流才是UU地带的发展道路。未来,按照老冒的计划,UU地带可能会整合更多的电子商务的服务提供商,通过UU地带的平台,一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
“我们不是一个只想做两三年的公司,我们希望做的更长久,所以,我们会坚持我们的模式”。按照UU地带的市场地位,现在的目标客户群是20到25岁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未来,或许会随着客户的年龄增长而调整自己的服务。
不过,“我们会坚持我们的健康交友的路线”,老冒认真地说道。
wealink创始人邹岭、陈序尔:
SNS,相忘于江湖?
□本报记者 傅 浩

邹岭是Wealink的CEO,陈序尔则担任传播发言人、业务发展总监,两人配合默契,让你怎么也想不到就在四个月前,他们还素未谋面。
他们的相识要归功于一位共同的朋友———毛向辉。维众投资(UCI)的副总裁毛向辉同时也是社会性网络(SNS)和社会性软件领域的专家,正有心在SNS领域做一些“趋势投资的项目”,去年6月,通过朋友的朋友认识毛向辉的邹岭很快得到了他的支持,Wealink宣告成立。
年初,陈序尔也开始思考自己新的发展方向。想起不久前,自己在易方时的老总毛向辉曾发来过一个Wealink的连接邀请,陈序尔决定去这个网站认真看一看。这一看不但认识了SNS,也认识了邹岭,陈序尔也下定决心加入Wealink,一道SNS。
创业2.0
这种以人为核心线索的互联网,也是Web2.0的重要特征,而巧的是,对邹岭和陈序尔来说,这次创业也是自己的创业2.0。邹岭和陈序尔的创业1.0正值2000年前后互联网热潮,只是当时还显稚嫩的他们并没有赶上成为第一拨的互联网英雄。
邹岭是1994年来的上海,在交大学习自动化控制。当时是试点班,同学大多在国内外竞赛中有过拿奖经历,所以4年的课程3年读完。创业则是毕业一年之后的事。几个大学同学重新聚到一起,一起创办了一家叫异联的公司,邹岭也就参加了进来。又是创始人又是研发工程师,后来又陆续做项目经理、专业服务经理、客户经理,甚至亲自跑销售。
跑销售的时候跑了大江南北,这让技术出身的邹岭感受特别强烈:一个事情要成功,生意做多大,人脉很重要———而这也是邹琳今天对商务SNS特别认同的原因。“不像原来刚从学校出来的时候,觉得自己很牛,有一种典型的工程师的思想,好像程序是我写的,世界就是我创造的”。
陈序尔和邹岭还是交大的校友。毕业分配到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浙江证券,后来通过同学的关系,遇到了后来携程的创始人,当时创办了一家智能建筑公司的季琦。对了,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叫信息高速公路。陈序尔就加入了这家公司,开始了“体制外”的生活。现在陈序尔还是非常念着季琦这个老领导的好,“他对员工很重视,经常给我们培训,1997年的时候他还迷上了互联网,投资了一家ISP,然后我就有了YAHOO的第一个邮件帐号,有机会接触互联网。现在想起来,他的创新意识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2004年4月,陈序尔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互联网创业,做的是家庭装饰电子商务。当时这个领域已经有了行业门户,但陈序尔特别不服气互联网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说法,觉得自己垂直应用的电子商务一定有前途,就给公司起了个名字叫“又一家”,做第二又怎么样?
现在想起来,陈序尔觉得那段时间的毛病就是想法太超前了,只是凭着一腔热情创业。当时为了实现设计师的想法,发现不满意的地方就自己贴钱砸掉,连客户看了都心疼;为了发现业务当中的流程,甚至贴钱帮别人做。到后来整个开发就瘫痪了,只好靠做线下生意贴补。最后砸锅卖铁,把房子卖了还清借款,借住在朋友的房子里才得以安顿下来的陈序尔只好重新回去上班。
创业2.0时回忆起1.0版本,两人均是感慨颇深。“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东西是不清楚的,比如创办异联的时候就知道JAVA有戏,戏在哪里不清楚。现在有了这个经验之后,就知道不去迷信一个概念和技术,而是把它当作一门生意”。邹岭学会了跳出技术看世界,陈序尔则牢牢记住了当时亚信CFO的一句忠告:做企业不等于做事业,应该是倒过来的呀!
相忘于江湖
有了创业1.0的经历,邹岭和陈序尔知道,就算是Web2.0或者SNS的口号震天响,最终还是要找到“落地”的那个东西。特别有争议的是,在大家都一心通过网络,把朋友的朋友变成自己的朋友的当儿,他们觉得SNS中的人们,更应该相忘于江湖。
《计算机世界》:最近Wealink怎么把网站里直接请求对方连接的功能给关闭了?
陈:我们的想法是,这个连接只允许通过朋友来进行,不能滥连,这是我们的底线。
《计算机世界》:这是不是违背了SNS的初衷?SNS网站不就是要帮助人们认识人?
陈:其实这是个误解,SN的功能不是把关系变成强连接。
6度理论并不是说我们和随便一个陌生人都关系很近,关键是有那么几个人帮助我们把这个世界联系起来。比如毛向辉,他交友很广,是他帮助我们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要是所有的弱关系都转化为强关系,也就无所谓强连接。
《计算机世界》:那网站不是没有粘性了吗?
邹:其实我们希望网络后面的黏着度和活跃度这样产生:你急需去找某一些人,那么这会儿你就是一个活跃用户,你找到人了,线下联络了,那么我们的最大价值已经实现了。
我们只需要做到一点:你在需要找人的时候,就一定到这里来找。
陈:我们其实是要维持一个网络,它提供一个“弱机会”。
我们不是商务交友,而是人际商务,交友是手段,我们的目标是促成商务。Wealink不求粘着,但求“偶”合———就为了这个理念,我最近还经常在Blog上和人“拍砖”呢。
创业者的背后
创业就是要通宵达旦地做事情,没有家人的支持真的不行。而天天和时间比赛的创业者最放不下的,也还是家人。
《计算机世界》:序尔为了创业把房子都卖了,夫人没和你算帐吗?
陈:当然也吵啊,不过有一点,矛盾不过夜。昨天我和老婆说了今天要做一个专访,她比我还紧张,今天临出门还交待,一定要坦诚,把你一贯的态度拿出来啊!我很感谢我的夫人,那时候创业失败了,老婆给我去电视台报名参加一个就业节目,节目里我很坦诚说了心里话,老婆当时就特别感动,一着急对着镜头就喊,他是潜力股,我支持他!
《计算机世界》:邹岭在个人简介里说自己最得意的事是被老婆评为“优秀饲养员”,这里头有什么故事?
邹:呵呵,其实主要是同学、同事们这么说。我和妻子很早就认识了,那时候妻子和自己都很瘦,而现在两人都比以前胖了不少,所以同学同事们就戏称我是“优秀饲养员”。挺温馨,就把这一“事迹”放了进去。
楚现网创始人帅保权:
无欲则刚的“顽童”
□本报记者 陈 奕 伶

“以前我是很强势的”,帅保权睁大双眼,压低声线,似乎在说一个惊人的秘密。的确,现在说着楚现理想的他,更多的是像一个清心寡欲的乌托邦精神领袖。
帅保权不是简单的表达欲,他要的是有戏剧效果的表演欲。说着说着,他就被自己给激动了,挥动起手臂来,并突然站起,在会议室走来走去地演说。有时候,仿佛这也不够,他就干脆拿手击桌面,来辅助表达。这样的帅保权,被自己解释成“是一个有强烈符号的人”。作为楚现的创办人,他身上的“顽童”气质,让这个优秀的SNS也不可避免地背上了自己的独特符号。
乌托邦的领袖
帅保权给楚现附加的独特文化意义,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乌托邦的精神领袖。
“2002年,推出第一个版本。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SNS,我在做这个东西之前,也根本不知道这就是SNS。”帅保权开门见山地给了一个印象效果,“只有创新最重要,无所谓Web2.0,Web1.0的概念”。
帅保权是个爱交朋友的豪爽东北人,他认识的朋友有一万多。“但是朋友一多,也有麻烦,很难管理。”于是,他先后尝试过PDA、Outlook、ASP的方法,后来发现都不够方便。爱玩的帅保权,想起读初中时,玩过的连锁性信件的游戏,这种传播方式给他提醒了一条思考方向。于是,他一面跟自己的朋友分享着自己的思路,一面四处搜集这方面的书来看。“我发现这已经成了理论,就是连锁性”,而且朋友对自己想法的支持,也让帅保权在2003年7、8月的时候,“有要做这个东西的冲动了”。
然后,帅保权开始小心翼翼地铸造起自己的乌托邦。
“人际交往就一定要出现”,而且自称有着“非常浓厚民族情结”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特殊爱好,于是选定了汉字“楚”,取“出现”的谐音。帅保权将楚现解释为“人中翘楚,交网而现”。其中“翘楚”喻指秀美的林木,最早源自3000年前的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现的LOGO,是甲骨文的“人”字,上面是一个“友”字,隔远看又像一个美丽的翅膀。“这个LOGO主要颜色是黄色和蓝色,黄色代表我们是黄色人种,又代表人际交往金色的收获;蓝色是大海的颜色,代表心胸宽广和包容含义。四周的框是正直和信任的象征。”
帅保权特别希望自己的网站也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他有一个大的梦想,“楚现是为了社会、为了华人、为自我实现。倡导商务人士创立杰出业绩的机会将在他们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得以显现。”不过,帅保权也承认,“梦想跟现实是有区别的”,他少有地垂下眼帘。“但是总是有人要去坚持梦想”,他连长长的睫毛都飞扬起来,“楚现是一个女孩子,优雅、懂得宽容,走得不是很快,但是很坚定。她挑起的是人际交往革命的旗,现在还是我在做主导,在形成理想的文化之前,我不让她走偏。”
2004年3月,楚现正式撩帘。
不要套钱的VC
毛向辉曾经跟帅保权说“帅,你是不能不向风险投资低头的。你不能把它做成你个人的玩具。”不过,帅保权显然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要套钱的VC不适合我。”
因为,帅保权越来越发现,如果说楚现最开始是自己的一个互联网情结,那么到了现在楚现已经是所有用户的了,是他们来给这个乌托邦添砖加瓦。“有一段时间,我是真的身心疲惫,其中也有资金的问题。但是我每天都收到感谢信,那种感觉,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帅保权承认,“互联网如果有钱,确实会做得很快。而且除了楚现,很多互联网的东西都做过广告。”不过,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文化这种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他强调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要达到“理想和精神的感召”,整个市场不存在谁要来做霸主,整个社会不是谁把谁打倒,而是互相合作。帅保权还有一个“楚现关爱”项目,跟美商会合作。他说,在全世界进行慈善募捐活动时,看到中国的汉字在上面,“我很开心,社会资本不能用钱来衡量。”
这样的想法,被SNS圈子里的大部分人视为是“奇怪”的。不过幸运的是,帅保权有着一批跟他有着相同想法的朋友。“楚现最开始是我的孩子,但是现在她是所有用户的。有一群相同梦想的人,一起做这个事情。”
楚现的线下聚会,也有着这个SNS独特的符号。高档会所,只接受XO的赞助,每个人都必须西装入场,60%以上总经理级别的人,明确拒绝25岁以下的男孩子。大方承认自己是“爱讲排场的北方人”,第一次的聚会活动,帅保权选择了一个法式BAR,把整个场地38个座位全都包下来。“我想如果人不来就浪费了,但是那天晚上我差不多是留着泪回去的。”每个人端着漂亮的红酒杯,在优雅的环境中走来走去,互相打招呼认识,那种感觉,“完全是不可思议的”。
当然做商务型社交网站,其实“钱”还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到现在,楚现平均每天上线有五千多,注册用户将近两万,而且还有“21世纪最大商会”的远景在前方。所以,帅保权说,“如果有人愿意给我钱,我也愿意要。但是这不是初衷,一开始就不是冲着钱去的。”希望以“自然的方式”接受“有共同目标”的投资者,帅保权稳步走,不希望“符号少掉”。
无欲则刚
“1997年,我在上海英迈做产品经理时,可以说跺跺脚,市场就会抖一抖。”帅保权谈兴起来的时候也会提提当年勇。
从老家沈阳来上海也是一次无心插柳。只想进大公司学点经验的帅保权,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在中国寻找人才的英迈公司负责人。谈妥之后,第二天,他就拎着个皮箱飞到上海了。之后就开始了他最为强势的一段职场生活,“那个时候明基的曾文祺,开着他的车,领我和我太太参观他们的工厂,他的第一个键盘就是我买的。3com的黑猫白猫还有XIRCOM,我相信整个市场都不会忘记我。”
2000年7月,自称“很难实现自己理想”的帅保权离开英迈。2001年,开始在Atos Origin公司做电子商务项目的高级顾问。之后又经历一些职业变换的帅保权,2003年重拾了自己的玩兴,转向SNS,这也是他开始清心寡欲的时候。而这一弹性转变,反而让帅保权,回归了少年时的刚强执著。
“初中时,我就想要做大事业,回报社会。”帅保权不是大富大贵出生,“父亲当时的工资是38块6角1分钱”,身为党支部书记的母亲,也让他对“社会责任”有懵懂的理解。“一个人可能很有钱,但是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我一定不会尊重他。”做楚现,帅保权认为自己在实践少年时的理想。在他的名片夹里有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朋友就是需要你帮助的人”。
“除了楚现,我还会自己做一些投资、咨询工作。闲暇时候,我会读历史书,吸取一些历史教训。特别喜欢看传记,然后是推理小说。开车的时候还会听一些惊险小故事。”让帅保权能甘于清淡生活的,还有他的后庭院,“这个社会最伟大的就是家庭,我有一个很好的太太。我们有18年感情,从高中到大学她都是我的同学。”
九帮网创始人王强:
养SNS,还要写小说
□本报记者 陈 奕 伶

王强,自诩九帮帮主,号称“不仅声音年轻,长得也年轻。”他一出校门就做销售,在外企做了近十年。给美国公司做过,给德国公司做过。在有150多年历史的老牌巨头做过;也从零开始,当过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光杆司令。“从销售代表,到销售经理,继而高级经理,进而总经理,一路爬上去。”现在,一边养九帮网,一边写小说。
厌倦了,忏悔了,所以SNS了
“厌倦了,忏悔了。不想把国人辛苦挣的钱,大把送到外国软件公司的手上。我开始做网站,就是九帮网。”
如果把上文模糊的职业经历,换成规范化的叙述就是:王强,清华大学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早年在联想集团、系统软件联合中国有限公司(SSA)和西门子中国公司工作。2000年就任世界上最大的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厂商Siebel公司中国区的首任总经理,开拓中国的CRM市场领域。其后担任世界上领先的商业智能软件厂商SAS中国区总经理,2003年离任。2004年,创办九帮网。
王强喜欢用调侃的语调说起SNS之前干的事儿,“当企业只为了装饰效果买计算机时,我向他们卖没几个人会用的中型机;当企业为了评上二级企业买软件时,我向他们卖号称代表国际最先进管理思想、又复杂无比的软件。”王强做那种“特贵特庞大特难卖的”企业应用软件时,碰到过一件事情。某企业负责人听说,功能无比强大的软件所需的服务器只要2米见方的地方时,大发雷霆。“因为他们之前申请了建设500平米的主机机房经费”。
曾任CRM鼻祖Siebel中国公司首任总经理的王强,发现无论国外还是国内,CRM在发展上都遇到了一个问题,作为购买者的企业和作为使用者的销售人员,对CRM的态度是对立的。“企业希望通过实施CRM掌握销售人员的客户关系和工作情况;而销售人员最关心的是如何找到新的客户,如何找到可以‘搞定’这些客户的关系门路。”今年4月,Siebel公司便放下身架和Spoke网站结盟,推出了与Spoke网站兼容的最新版本Siebel CRM On Demand。
跳到互联网做SNS,王强曾一度觉得“进错门站错队”。虽然SNS从前年就开始热了。“但是大多至今都没有解决核心问题,就是能为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王强和他的搭档都是有企业应用软件的背景,王强一直是做销售的。社会网络和CRM相结合的点子,让王强灵光闪现。他甚至说,“九帮从来也不把自己归入SNS”。
2004年夏天,九帮开始做应用开发,今年元旦开始对外开放。这个被王强定位于RCM(Relation Captital Management)的网络,“应用中包括六度关系的理念,使用功能上也有其他交友社区的形式。但它只是一个营销工具,让销售人员寻找潜在客户和关系渠道的工具。”
眼泪哗哗的时候
朋友说“我觉得九帮挺好。但那是因为我用过Siebel,所以知道怎么用九帮。100个人里恐怕有99个搞不懂怎么用九帮。”我眼泪哗哗的。
这个眼泪哗哗,是在王强心里。
创业的辛苦,反射到心理是无援,理解和感动于是成了坚持的左右手。
“难度比我预想的要大,进展也比预期的缓慢。”从“杀熟”开始的王强,把朋友、同事和圈子里的人都拉了进来。刚开始是很快的,但是速度渐渐在放慢。不久前,王强的MSN名字改为“现在九帮可以搜到八百多万人”。
可是问题也不可挡地接踵而来。“就像王建硕列举的那些问题一样:适用人群的狭小、关注范围的单一、不注重用户体验、易用性差、该说的没说或没说清楚等等。”不过,如果凡事都能易如反掌,就不叫创业了。王强努力丰富网站的功能,并使用独特的搜索引擎和页面解析技术,每分每秒都在浩繁的互联网上搜索众多页面,将页面上的信息经过智能化解析,生成九帮数据库的一条条记录,并更新以前搜集到的已有数据。
除了有丰富功能的个人版,今年4月,九帮在SNS里独树一帜,推出企业版。企业版简化了注册步骤,由企业负责人注册并邀请企业员工来“报到”,成员报到后即可使用。它可与企业用户自己的CRM系统集成,也可与企业用户的电子邮局集成。在推广和渠道建设方面,九帮没有像国外同行一样依附于大型CRM厂商,而是努力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性。
王强并不打算搀和线下活动。虽然是一种流行,不过“销售人员可能愿意大家聚聚,但这不解决他们的业务需要”,他只是坚持“一方面每天增加容量,一方面做渠道营销”。他看好商务交友网站的前景,尤其是向企业应用发展的SNS,商业模式很明确,就是向企业用户收费。
养SNS,还要写小说
“现在来九帮网的,很多是慕我的小说名而来。只要一天没更新,都有上门声讨的”。
写小说,一个因为“时间似乎比以前多了”,另外据他自称是“文笔好”。不过,他那几个“文笔好”的理由,都是奇奇怪怪的。理由一,小学曾获得班里作文比赛一等奖;理由二,清华的硕士毕业论文文字通顺;理由三,他的哥哥和嫂子都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理由四,外企老总们除了Email啥也不会写,所以他可以“狂妄”。奇怪归奇怪,“小说年底会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想想“由IT外企老总背景的人,写的第一本真实表现IT人生活和职业经历的书”,还是有期待的。
“文笔好”的王强把九帮也解释得很“文化”,他借鉴了“一个好汉三个帮”,改换概念成一个好汉有九个帮。“而且‘九’是汉语中代表最大的数字;社会关系网,就是人脉之间互相帮助,九帮又是‘就帮’的谐音”。
初次创业的王强,有话要说,“创业的感触是难,之前觉得自己有极大的能力,只是被公司很多方面束缚着,无法施展。创业后才发现,自己的能力、心态等都还需要很多的磨练。”
这星期,王强从北京飞回温哥华的家,把“该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送去开学。不过他美美地把此行说成,“你告诉你们头儿,就说我是专门到温哥华去拍外景,来上封面照片。”
一边SNS,一边小说
自打开始做九帮网,时间似乎比以前多了。九帮网就像一棵嫩苗,我尽力呵护,可也不能一天到晚蹲在旁边看着她长,也不能没事就给她浇水施肥,弄不好会把她养死了,而且浇水施肥也是要钱的(地主家也没有余钱了)。既然不能拔苗助长,就干脆一边守着她,一边写点儿东西。据说夜深人静的时候在麦田里,能听见麦苗生长的声音,我就是在夜里九帮网的服务器自动做备份的时候,写的这些东西。给刚出校门的新人们、给已在围城之中希冀突围而出的老手们当职场指南用的。大言不惭,见笑了。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毕竟我是老江湖了嘛。
很多老江湖不都摆摊算命了吗?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罢了。
(摘自九帮网帮主王强的个人博客http://9bang.blogchina.com)
转自计算机世界网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