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炒汇"让人蹊跷倾家荡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8:15:17
新闻晨报
本报刊登“地下保证金炒汇”系列报道之后,7位拥有高学历的年轻市民向记者反映,他们遭遇了更离奇的“地下炒汇”陷阱,短短几个月就倾家荡产。
“在我所知道的受害者中,亏得最少的也有12万元。”市民李小姐表示,他们陷入了华基利商业投资(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基利”)为他们编织的炒汇致富美梦。究竟是什么招数让这些或者拥有高学历,或者在事业上已小有成就的年轻人,轻易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一步步把自己辛苦赚来的血汗钱输得只剩下零头?
【事件回放】
投资者受骗三步曲
招聘启事诱年轻人入局
去年10月,李小姐被报纸上一则华基利招聘行政和人事的广告所吸引。
应聘流程走完,华基利工作人员话锋一转,开始向李小姐介绍外汇保证金交易的种种好处,如快速盈利、小投入高回报、无风险等。
李小姐略有心动,但她提出自己对外汇一无所知,不敢贸然投资。工作人员旋即提出公司会安排新客户参加相关培训。
与其他6位受害者一样,李小姐在培训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外汇知识。与此同时,他们几乎每一天都能够亲闻一夜间暴富的成功案例。之前还只想探探路的李小姐此时已经完全相信“天上真的会掉下馅饼”。
“隔离”打造舆论“一言堂”
去年10月30日,李小姐在华基利开户,一次性打款16.12万元人民币。这7名受害者当时都被告知,平时操作不用来公司,有什么问题只要打该公司的热线电话问“专业咨询”就行。李小姐现在才明白,华基利的做法就是为了减少客户间的接触,从而创造舆论的“一言堂”。
“专业咨询”不断催促加钱
在这些受害者进行头几笔交易的时候,“专业咨询”的建议都让他们尝到炒汇的甜头。不过,接二连三的错误建议很快就让李小姐等人的资金迅速缩水。但每当客户遭遇巨大亏损要求离场时,“专业咨询”都会建议他们加投资金,再博一次把亏损的钱赢回来。
直到开户一个月后,李小姐因为偶然的机会碰到一位已经巨亏的客户,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可能被骗了。于是她不再听从“专业咨询”,这才保住账面上剩余的3000美元。
而同样以2万美元开户的朱先生和毛先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各自账户上最后只剩下1000美元和7000元人民币。
【事后盘点】
受害人历数三大疑点
美梦破碎后,冷静下来的李小姐等人细细回忆起整起事件的始末,才发现华基利在操作层面存在许多疑点。
疑点一:“我们的代理公司到底是谁?”
同李小姐等人直接接洽的公司自称是香港华基利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的代理。公司在宣传时称香港华基利投资有限公司是汇丰银行的国际经纪商,是经过监管部门认证的合格外汇投资咨询代理公司。但当李小姐向公司要求查看相关证明时,却遭到拒绝,并被告知只有大客户才能看,而且看完后也要立即销毁。
疑点二:“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美元”
李小姐等人在开户时打入指定账户的都是人民币,但是人民币兑换外汇是有限制的。交易结束时回到客户手中的应该是美元,但李小姐等人出单后拿到的都是人民币。
华基利给他们的解释是,人民币存入他们的指定账户后,再由公司依照当日的汇率统一兑换成美元后进入外汇市场。
疑点三:“我们的钱真的进入外汇市场了吗?”
在整个交易中,客户端只充当指令的发出者,而华基利一方面充当外汇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投资顾问,另一方还扮演着指令执行者的角色。换句话说,客户对他们所作出决定的信息源和指令下达的操作终端都不具备监察能力。
更让李小姐等人感到疑惑的是,汇款后没有任何凭证,合同、协议书都在公司手里,个人连复印件都没有。
【业界说法】
境外外汇保证金交易不具合法性
记者就李小姐等人提出的疑点咨询了中行外汇业务部负责外汇交易的曹先生。
曹先生指出,银监会早已发布公告,目前不承认境外金融机构在国内进行外汇交易的合法性。因此,李小姐若想调查举证并追讨损失,难度非常大。依据李小姐提供的例证,尚不足以指证华基利公司上海代理处的行为就是欺诈。保证金具有质押的性质,本身并不进入汇市流通,因此以人民币打款和结清也不能说明什么。
但他认为,如果事实如李小姐所说,那么华基利在营销手段上的确存在不当之处。外汇中介机构有义务向客户告知投资风险,对客户过度强调且夸大投资回报是不妥当的。此外,利用招聘人事和行政人员吸纳新客户的作法,也涉嫌故意吸纳金融知识不甚丰富的客户。他同时指出,客户自身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应该对自己的理财能力和财务状况充分估计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记者调查】
热线电话已无人接听
为了进一步确证李小姐的说法,记者多方尝试联系华基利公司。在查阅公司网页和合同文本后,记者只得到一个中国澳门的免费热线电话。不过,记者昨天多次拨打这个电话,都无人接听。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华基利”时,发现一个以启越投资名义发布的帖子,该帖子2006年5月25日发布在一个经济论坛上,大意就是招募客户到华基利开户进行外汇保证金交易,帖子介绍了华基利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外汇交易的好处。
帖子主体部分介绍的开户和交易流程和李小姐的描述十分相似。
更令人吃惊的是,记者在搜索结果中还看到,一个名叫澳门华基利投资顾问公司的机构,因涉嫌通过其在中国台湾地区设立的代理公司非法进行外汇交易,而在2003年6月27日被当地法院定罪。
判决书中列出的该公司的操作行为和李小姐等人的经历极为接近。
 
 
昨天,有金融时报记者谷秀军撰文曰《 警惕网络炒汇陷阱》,指出网络炒汇不仅不能赚钱,而且违法。而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表示,上海市非法外汇保证金(香港称为M展)交易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外汇管理局等部门正积极采取措施,准备查处该类活动。在这之前,有《国际金融报》等平面媒体纷纷发表文章,网络炒汇一时成为时髦词汇。
作为国内第一个在媒体上撰写有关网络炒汇文章(甚至是网络炒汇这一名词的首用者)的学者,我不能不再说几句。我的确曾经指出:一些境外的外汇经纪商的境内代表机构,以所谓的培训和咨询名义,通过传销和互联网介绍方式,告之国内投资者参与外汇保证金交易的方法和途径,指引客户通过非法渠道将资金汇出境外,参与网络炒汇。但是,我同时指出,网络炒汇本质上已不同于1994年监管当局清理的上海非法保证金公司。现在的网络炒汇公司和服务器都在国外,怎么清理?何况,网络炒汇也不是非法保证金公司在经营。十年前的上海保证金公司之所以违法,是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合法的坐市商资格。
而现在国际流行的所谓保证金交易的经营者大多数是在国际市场上注册的合法坐市商,它们在中国是否非法是要调查的。而通过网络的方式进入,在国际上没有禁止的先例。何况,保证金交易在中国的未来肯定流行,因为它已经成为现代金融的一部分。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应该有这个眼光。
所谓保证金交易即Margin Trade,其实质是一种凭信用进行的杠杆交易,在这种交易模式下,投资者只需交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放大比例购买“筹码”,这种形式的交易过去兴起与股票、黄金,现在则衍生的外汇买卖。目前,它已经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中最活跃的交易方式。
当然,由于用M展的方式买卖外汇,保证金只需0.25%-10%,开户金额最低也只要200美元,因此,它的诱惑力极大,投资风险也很高,一般来说,大资金只把它作为外汇市场中的一种平衡风险工具。但是,既然有这种交易方式存在,就不可能完全抑制投机。而由于网络技术的提高,的确吸引了许多小散户参与。对这一点全世界的金融市场管理者都在提醒投资者注意,但没有一个国家或市场的监管者说,保证金炒汇非法。由于国内一些希望投资高风险产品的投资者,也通过互联网加入了境外炒汇行列。所以引起国内媒体的热炒,更有不少著名记者和媒体加入其中,甚至统统把这种方式和国内众多的参与者斥之为违法,这显露了我们许多媒体和记者对网络炒汇的无知。
理性地分析,在当前中国金融还不开放的环境下,M展或保证金交易很难禁止,而网络炒汇更是难以阻挡。我们知道,从事网络炒汇的境外坐市商的确没有在中国取得营业资格,但在国外大多数是合法公司,而且,它们从事的保证金交易不仅是炒汇(还包括许多国际流行的虚拟金融产品),参与的人群也不仅是大陆内地的中国人(一个服务器上要挂几万人)。不可设想,中国的有关部门会象查堵黄色网站那样攻击境外坐市商的服务器。而不直接攻击服务器或设置屏蔽,所谓禁止,是很难奏效的。
现在,国内货币供应相当宽松,不少机构和个人手头的游资量巨大,而国内股市委靡不振,投资品范围极为有限。房地产市场已经基本转冷,股市改革还不知什么时候能恢复吸引力。在利率极低的情况下,让投资者选择什么产品?网络炒汇之所以冒险进入中国,的确有我们离现代金融越来越远的原因。
所以说,通过互联网进行的M展,在某种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我一直主张,网络炒汇必须阳光化,人民币市场必须逐步开放,外汇市场也必须在开放的前提下才能规范。我们不能只看枝节而忽视根本,只检芝麻而忘了大局。现在,由于政策环境还不能立刻完善到什么都放进来的程度,所以,官方对网络炒汇很可能将持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而在长期不作为的环境下,网络炒汇在中国的发展规模只会更大,导致的问题也会更多。
另外说一句,现在一些媒体指责网络炒汇公司骗人,实际是指中介机构骗人,不能泼脏水把孩子也泼出去;而大肆宣传网络炒汇使大多数人赔钱更是黑白不分,保证金交易本身风险极大,根本不适合小资金操作,因为保证金和仓位的比例不能超过10%。许多人利用保证金交易“风险封顶而收益无限”的设计缺陷,狂赌以小博大,用很少的钱全仓杀入,当然是十个来十个死,这与网络炒汇和保证金交易根本无关。我们的媒体和记者还是应该先成为内行再写文章,不能什么时髦就炒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