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霜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50:34
秦桧《冰霜谱》和我本人即将迎来一个重大转折。
12月号《武侠小说》月刊,将以《冰霜谱外传之剑气冰心》为主打篇目,同时将刊出我本人的创作谈、照片和一些名家的点评。此后,《冰霜谱》的其他五篇外传,也将陆续登陆《武侠小说》月刊。六篇外传,总字数近四十万字,已经超过网络刊出的正传篇幅。
此外,《冰霜谱》的正传第一部和第二部也即将出版,与广大读者面世。
常常有读者向我询问,为何长久不更新。我想,这半年来的沉默,会让大家看到更严谨和更精致的作品。
已经完成的部分,我会在平媒刊登后,上传到网络,以飨长久以来支持我的读者。 我写作《冰霜谱》的时候,有意识的沿用了金老爷子的一些关于武功和武林格局的设定。金老爷子的历史水准,是历史爱好者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他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在于其相当程度的阅读量,更由于他在材料的取舍、裁剪、组织方面的天才,从而在他笔下形成一个自恰的虚拟体系。沿用这一体系,比起自己重构新的体系,难度无疑小得多。
黄裳、方腊、钟相
有宋一代,经济发达,政治开明,军事技术也是世界第一。根据我看到的一些数据,北宋政和二年的人均农作物生产量是1997年的三倍,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转型的进程中。主要货币单位不是铜币,而是金银等贵金属,甚至出现了早期的纸币和汇票。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变化所采取的一种遏制,其目的在于克服商业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结构松散化,限制信贷活动和人口流动,加强政权的组织力以应付国防上的困境。对于变法的得失,是个很难作结论的问题。从长远看,自然是历史的反动。但由于中华文明一贯性政治相对于经济极端早熟,这种对新经济模式的遏制,未尝不是一种正确的手段。当然,这不是我这篇文章要谈论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由于宋代实际上是一个接近完美的社会形态。绝大多数民众能够免于物质匮乏,禁军的半福利化吸纳了灾年的大量饥民。文官考试制度的成熟使阶层流动渠道保持畅通无阻,社会精英能够通过合法的方式,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自身地位的改善。我们知道,改朝换代有两大要素:大批民众无法获得生存权;社会精英无法以合法方式改善自身地位。而在宋代,这两大要素都不存在。因此,宋代的社会结构相当稳定,基本上不可能出现跨省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要发动的起义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通过宗教组织。
所以不难理解,宋代的所有农民起义,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其中规模最大的,无疑是宣和二年的方腊起义、建炎四年的王宗石起义和同年的钟相杨幺起义。而无论方腊、王宗石还是钟相,都是地地道道的摩尼教徒。我在《冰霜谱》中将这三个人设定为明教教主和左右光明使,并不是信口开河。
在《冰霜谱》正传第一部《潇湘雨意》和外传《故剑情深》(实际上是前传)之间,有大约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这二十年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即明教六名护教法王死在黄裳手中。这位黄裳,正是金老爷子笔下《九阴真经》的作者。
关于黄裳其人,目前我能找到的最早的第一手资料,是著名词人陆游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写的一个关于明教的条陈(奏折)。全文如下:“……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於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等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近岁之方腊皆是类也。务加以严惩,多张晓示,限期自首,限满悬赏搜捕,焚毁经文版印,流放传写刊印明教等妖妄经文者。”
金老爷子语焉不详,只说黄裳是文官,因监雕《万寿道藏》而得悟上乘道家武功,却没有写明黄裳做的什么官。所以后来谈到黄裳带兵围剿治下的明教教徒,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在一般人想来,既然监雕道藏,那么多半是翰林学士或者礼部官员,怎么会带兵打仗呢?但是看到陆游的奏折,这位黄裳原来乃是福州知州,那么就比较好理解了。原来黄裳讨伐明教的战役,并不是发生在宣和二年的方腊起义时,而是在那之前,也许是政和年间的小规模的战役。所出动的大概也不是正规军,而是地方上的乡勇、团练之类,自然不是明教的对手。不过说到武功什么的,黄裳既然精通《九阴真经》,武功当不在天师派虚靖天师、大内真人林灵素、变态怪人支离疏之下,只怕明教之中,只曾埋玉、王宗石、吕师囊和方腊本人尚可与之一战,寻常法王自然不是对手。由于这位黄裳不久就被武林正派围攻退隐,没来得及和真正的超一流高手较量。等到四十年后出山时,连秦渐辛都死了快二十年了,林重也已经五十岁,早就破了童子功。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若方腊亲自出手,同黄裳较量一番,倒是精彩。我个人认为方腊在武功上略逊一筹,但当真动手,黄裳必死无疑。
方腊起兵江南,将湖广的钟相作为一支伏兵,暂且没有发动。十年之后,王宗石、钟相先后起兵,都是不久即败亡。这些情节,在《潇湘雨意》中占据了很大篇幅。主要情节基本按照《中国通史》中的记载而敷衍。
钟相,武陵县(今湖南常德)人,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在起义前的二十多年,他利用“左道”(可能是摩尼教)为农民治病,联络群众。他自号老爷,亦称天大圣,并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钟相的心腹裴宥、刘衡、杨钦、杨么等,吸收当地“困于赋役”的人“入法”。参加者络绎不绝。北宋末,钟相曾派其子钟子昂率领信徒三百人“勤王”,参加抗金,但中途被解散回乡。在《潇湘雨意》中,秦渐辛与被迫解散回湖广的钟昂相遇,义结金兰,参与了起义的策划工作。“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就出自他的创意。
在我的设定中,钟相原本是铁掌帮的大弟子,一开始并不是正式的明教教徒,但是却自幼信仰明教。对宗教而言,组织和信仰是两码事。有时候,真正有信仰的,反而是组织以外的人。而钟相的败因,也与他对宗教的虔诚有关。史载:钟相宣布宋朝的国法是“邪法”。焚烧官府、寺观、庙宇和“豪右之家”,镇压官吏、僧侣、道士、巫医、卜祝以及跟广大农民结有仇隙的地主富豪 。夺取官僚地主的财产还给农民,称为“均平”。起义军的行动,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说这是“天理当然”。
这样一来,等于把整个社会的基层组织都破坏了,尤其是和其他宗教信徒以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结下来深仇,孤立了自己。何况明教在中土流传,早就不可避免的与佛教、道教合流,从而完成了本土化。钟相却是个原教旨主义者,强调宗教的排他性,首当其冲的就是白莲宗领袖净土莲花王仇释之,因为不肯放弃三种教徒的身份而被钟相清洗。这一举动不但让秦渐辛大失所望,更让隐居南少林的弥勒宗领袖摩诃梵王方七佛感到唇亡齿寒。明教内几大巨头的博弈愈演愈烈,加上代表本土宗教的天师派大举进犯,到最后连方腊也控制不住局面了。《潇湘雨意》的结尾,明教领导权落在大圣天王杨幺手里,实际上是信仰淡漠的务实派,或者说机会主义者的胜利。明教夺取天下的梦想,至此基本上破灭。杨幺在洞庭湖的基业,不过是个偏安之局。秦渐辛推荐杨再兴自代,自己抽身远离。因为他是和方腊一样的理想主义者,留在现实的杨幺身边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
随便说一句,君山上有“军师洞”,是杨幺遗迹,但是关于杨幺的军师是谁,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就老实不客气地YY一把,当作秦渐辛的故居了。
我写作《冰霜谱》的时候,有意识的沿用了金老爷子的一些关于武功和武林格局的设定。金老爷子的历史水准,是历史爱好者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他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在于其相当程度的阅读量,更由于他在材料的取舍、裁剪、组织方面的天才,从而在他笔下形成一个自恰的虚拟体系。沿用这一体系,比起自己重构新的体系,难度无疑小得多。
有宋一代,经济发达,政治开明,军事技术也是世界第一。根据我看到的一些数据,北宋政和二年的人均农作物生产量是1997年的三倍,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转型的进程中。主要货币单位不是铜币,而是金银等贵金属,甚至出现了早期的纸币和汇票。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变化所采取的一种遏制,其目的在于克服商业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结构松散化,限制信贷活动和人口流动,加强政权的组织力以应付国防上的困境。对于变法的得失,是个很难作结论的问题。从长远看,自然是历史的反动。但由于中华文明一贯性政治相对于经济极端早熟,这种对新经济模式的遏制,未尝不是一种正确的手段。当然,这不是我这篇文章要谈论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由于宋代实际上是一个接近完美的社会形态。绝大多数民众能够免于物质匮乏,禁军的半福利化吸纳了灾年的大量饥民。文官考试制度的成熟使阶层流动渠道保持畅通无阻,社会精英能够通过合法的方式,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自身地位的改善。我们知道,改朝换代有两大要素:大批民众无法获得生存权;社会精英无法以合法方式改善自身地位。而在宋代,这两大要素都不存在。因此,宋代的社会结构相当稳定,基本上不可能出现跨省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要发动的起义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通过宗教组织。
所以不难理解,宋代的所有农民起义,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其中规模最大的,无疑是宣和二年的方腊起义、建炎四年的王宗石起义和同年的钟相杨幺起义。而无论方腊、王宗石还是钟相,都是地地道道的摩尼教徒。我在《冰霜谱》中将这三个人设定为明教教主和左右光明使,并不是信口开河。
在《冰霜谱》正传第一部《潇湘雨意》和外传《故剑情深》(实际上是前传)之间,有大约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这二十年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即明教六名护教法王死在黄裳手中。这位黄裳,正是金老爷子笔下《九阴真经》的作者。
关于黄裳其人,目前我能找到的最早的第一手资料,是著名词人陆游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写的一个关于明教的条陈(奏折)。全文如下:“……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於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等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近岁之方腊皆是类也。务加以严惩,多张晓示,限期自首,限满悬赏搜捕,焚毁经文版印,流放传写刊印明教等妖妄经文者。”
金老爷子语焉不详,只说黄裳是文官,因监雕《万寿道藏》而得悟上乘道家武功,却没有写明黄裳做的什么官。所以后来谈到黄裳带兵围剿治下的明教教徒,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在一般人想来,既然监雕道藏,那么多半是翰林学士或者礼部官员,怎么会带兵打仗呢?但是看到陆游的奏折,这位黄裳原来乃是福州知州,那么就比较好理解了。原来黄裳讨伐明教的战役,并不是发生在宣和二年的方腊起义时,而是在那之前,也许是政和年间的小规模的战役。所出动的大概也不是正规军,而是地方上的乡勇、团练之类,自然不是明教的对手。不过说到武功什么的,黄裳既然精通《九阴真经》,武功当不在天师派虚靖天师、大内真人林灵素、变态怪人支离疏之下,只怕明教之中,只曾埋玉、王宗石、吕师囊和方腊本人尚可与之一战,寻常法王自然不是对手。由于这位黄裳不久就被武林正派围攻退隐,没来得及和真正的超一流高手较量。等到四十年后出山时,连秦渐辛都死了快二十年了,林重也已经五十岁,早就破了童子功。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若方腊亲自出手,同黄裳较量一番,倒是精彩。我个人认为方腊在武功上略逊一筹,但当真动手,黄裳必死无疑。
方腊起兵江南,将湖广的钟相作为一支伏兵,暂且没有发动。十年之后,王宗石、钟相先后起兵,都是不久即败亡。这些情节,在《潇湘雨意》中占据了很大篇幅。主要情节基本按照《中国通史》中的记载而敷衍。
钟相,武陵县(今湖南常德)人,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在起义前的二十多年,他利用“左道”(可能是摩尼教)为农民治病,联络群众。他自号老爷,亦称天大圣,并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钟相的心腹裴宥、刘衡、杨钦、杨么等,吸收当地“困于赋役”的人“入法”。参加者络绎不绝。北宋末,钟相曾派其子钟子昂率领信徒三百人“勤王”,参加抗金,但中途被解散回乡。在《潇湘雨意》中,秦渐辛与被迫解散回湖广的钟昂相遇,义结金兰,参与了起义的策划工作。“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就出自他的创意。
在我的设定中,钟相原本是铁掌帮的大弟子,一开始并不是正式的明教教徒,但是却自幼信仰明教。对宗教而言,组织和信仰是两码事。有时候,真正有信仰的,反而是组织以外的人。而钟相的败因,也与他对宗教的虔诚有关。史载:钟相宣布宋朝的国法是“邪法”。焚烧官府、寺观、庙宇和“豪右之家”,镇压官吏、僧侣、道士、巫医、卜祝以及跟广大农民结有仇隙的地主富豪 。夺取官僚地主的财产还给农民,称为“均平”。起义军的行动,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说这是“天理当然”。
这样一来,等于把整个社会的基层组织都破坏了,尤其是和其他宗教信徒以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结下来深仇,孤立了自己。何况明教在中土流传,早就不可避免的与佛教、道教合流,从而完成了本土化。钟相却是个原教旨主义者,强调宗教的排他性,首当其冲的就是白莲宗领袖净土莲花王仇释之,因为不肯放弃三种教徒的身份而被钟相清洗。这一举动不但让秦渐辛大失所望,更让隐居南少林的弥勒宗领袖摩诃梵王方七佛感到唇亡齿寒。明教内几大巨头的博弈愈演愈烈,加上代表本土宗教的天师派大举进犯,到最后连方腊也控制不住局面了。《潇湘雨意》的结尾,明教领导权落在大圣天王杨幺手里,实际上是信仰淡漠的务实派,或者说机会主义者的胜利。明教夺取天下的梦想,至此基本上破灭。杨幺在洞庭湖的基业,不过是个偏安之局。秦渐辛推荐杨再兴自代,自己抽身远离。因为他是和方腊一样的理想主义者,留在现实的杨幺身边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
随便说一句,君山上有“军师洞”,是杨幺遗迹,但是关于杨幺的军师是谁,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就老实不客气地YY一把,当作秦渐辛的故居了。
冰霜谱
作者:最后の浪人 所属类型:历史武侠 发表时间: 2006-8-30
冰霜谱小说介绍
以北宋靖康二年到南宋绍兴十年之间的宋金乱世、钟相杨幺摩尼教起义为背景,记叙著名奸臣秦桧的弟弟秦梓(历史上是秦桧的哥哥)传奇经历。反映人性、情感的复杂与冲突。明教教主方腊的密友,大圣天王杨幺的军师,权相秦桧的幼弟,心怀天下的志士,多重身份的交织,铸造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追思往日兮行路难~~~~~~~~~~~~~~~~~~~~~~~~~~~~~~~~~~~~~~~~~~友情推荐:《盛唐残梦》,一本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书。相信喜欢《冰霜谱》的读者也都会喜欢。
正文
明教《二宗经》残篇  明教的历史、文献和相关记载  黄裳、方腊、钟相
没有(不能)写出来的政治斗争  谈谈陈孤雁  一个好消息
第一回 国破山河在  第二回:君怀良不开  第三回:自云良家子
第四回:微露点花明  第五回:汲烹寒泉窟  第六回:梦入芙蓉浦
第七回:死生何足论  第八回:年年鬼哭新  第九回:疏寮客到稀
第十回:连云列战格  第十一回 既死明月魄  第十二回:无复玻璃魂
第十三回:残梦入潇湘  第十四回:霓裳曳广带  第十五回:新人美如玉
第十六回:归来景常晏  第十七回:微吟留枕席  第十八回:薄暮临征马
第十九回:客路青山外  第二十回 孤蓬万里征  潇湘雨意·后记
第二十一回 嵩山近帝都  第二十二回:意速行步迟  第二十三回:托体同山阿
第二十四回:空城落日影(2)  故剑情深(一)  故剑情深(二)
故剑情深(三)  故剑情深(四)  故剑情深(五)
故剑情深(大结局)  风月笛
http://big5.cmfu.com/bookall/64872.htm#263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