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冲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26:14

中国一艘导弹护卫舰和一艘扫雷艇2003年6月5日凌晨6:26分在南海例行巡逻时和菲律宾1艘驱逐舰和两艘护卫舰发生小规模冲突,菲律宾一艘800吨级的护卫舰被中国导弹击沉,中方扫雷艇前仓中弹,拖回海南基地。事件发生后,菲律宾出动数艘驱逐舰意图报复,中方亦出动深圳号(167)等南海舰队主力出海,之后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事态没有进一步扩大。

南海冲突-概述

     南海冲突

中菲2003年6月5日南海冲突,中国一艘导弹护卫舰和一艘扫雷艇6月5日凌晨6:26分在南海例行巡逻时和菲律宾1艘驱逐舰和两艘护卫舰发生小规模冲突,菲律宾一艘800吨级的护卫舰被中国导弹击沉,中方扫雷艇前仓中弹,拖回海南基地。事件发生后,菲律宾先后出动 4艘大型驱逐舰和各类中小型舰艇26艘意图报复,中方亦出动深圳号(167)导弹驱逐舰和宋级攻击型潜艇等16艘南海舰队主力出海,双方在中国南海南沙群岛附近于6月6日凌晨4时左右展开了激战。菲律宾海军在岸基空军直升飞机和轰炸机的配合下以分散队形包围和接近中国海军舰队,然后向中方大型舰艇发射多管鱼雷和集中轰炸。

而中方海军在有限的空军支援下,对菲律宾海军实施超远程导弹打击和水下攻击。到目前为止,菲方有6艘舰艇被击沉,4艘被击伤。中方有5艘战舰被创,其中两艘大型战舰正在失去动力。美国政府会同南海海域有关周边国家紧急呼吁中菲双方立即停火。

至此南海黄岩礁基本是处于中国控制之下,但没有驻军,1994年和1997年两次海战击沉菲律宾三艘军舰,2003年中菲海战击沉菲律宾一艘主力战舰,中国实际控制了黄岩岛附近海权,2007年2月中国台湾省海军也击沉菲律宾军舰一艘,彻底打击了菲律宾依仗美国妄图和中国争夺南海海权的企图。

南海冲突-由来

    

南海冲突——黄岩岛争端由来

南沙群岛和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南沙群岛地处广阔浩瀚的中国南海南端,周围分别与多个东南亚国家接壤。中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即汉武帝时代就发现了南沙,从宋朝起,就已宣布对其行使管辖权。最晚从元代起,南沙群岛已实际归中国管辖。《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其中,《元史》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南沙群岛。明代也有海南卫巡辖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记载。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权。直到20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提出过任何质疑。

南海冲突-背景

     中国南海诸岛

黄岩岛是南海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屿。国际上把它叫作“斯卡巴洛浅滩”,据称是为了纪念1748年在此触礁沉没的英国军舰“斯卡巴洛”号。黄岩岛北距广州600海里,东距菲律宾苏比克湾约126海里。黄岩岛四周为距水面半米到3米之间的环形礁盘。礁盘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状,其内围形成一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水深为10—20米的潟湖。湖东南端有一个宽400米的通道与外海相连,中型渔船和小型舰艇可由此进入,从事渔业活动或者避风。“卡拉延群岛”附近海域是最有希望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的海域,周围蕴藏的石油可能达到数十亿桶甚至数百亿桶,此外那里还有丰富的天然气以及金银铁镍等矿藏资源。 

南海冲突-争夺

     中国海军驻西沙某部组织官兵实弹实装进行战备

菲律宾对黄岩岛的领土要求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其后,中国渔民在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捕鱼活动以及民间组织的无线电探险活动曾多次受到菲律宾军方的跟踪、拦堵,甚至扣押。为了实际控制该地区,1999年11月3日,菲海军舰艇故意在黄岩岛座滩“搁浅”。此后,菲律宾海军逐步增加在黄岩岛海域“巡逻”的舰只数量,中国渔船很难再接近黄岩岛海域。

1997年,菲律宾两名众议员还带着几名记者搭乘海军舰艇登上黄岩岛,并在岛上竖旗立碑,宣示“主权”。菲海军与空军、海岸警卫队之间还专门建立了一套应急协调机制。菲空军巡逻机发现中方船只接近黄岩岛后,会将中方船只性质、数量、航向等数据实时通报海军。菲海军随即向黄岩岛海域派出相应规模的巡逻舰艇,以阻止中方靠岛。

菲律宾对“卡拉延群岛”的领土要求要更早一些。目前,菲律宾在“卡拉延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中业岛上铺设了一条1260米长的军民两用飞机跑道。除了30-50名的驻军(半年轮岗一次)以外,岛上共居住大约350名平民,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渔民。鼓励平民在岛上居住,是菲律宾当局企图长期占领相关岛屿所采取的一个策略,菲律宾海军军舰每月前往中业岛一次,为当地军民提供生活物资。此外,岛上还有一座8层楼高的瞭望塔、一个淡水处理厂、几台发电机、一个气象台和一座由菲律宾电讯公司建立的手机信号发射塔。为了达到“事实占领”的目的,菲律宾从1978年起设立所谓“卡拉延市”,而中业岛则被称为“帕嘎萨村”。

南海冲突-菲律宾要拉美国介入

     南海冲突

总统府马拉坎南宫昨表示,可能将向传统军事盟友美国及其他东盟国家寻求帮助。不过,菲律宾参众两院的议员都敦促阿罗约政府利用所有外交途径解决与中国在南沙群岛部分岛屿问题上的争端,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有众议员提醒政府不要对中国的行动反应过度,认为中国的部署行动可能并不直接与“领海基线法案”有关,而可能是由美国侦察船进入南海海域引起。

菲律宾总统副发言人劳拉雷·法佳都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如果我们真的需要寻求盟友及其他东盟国家的帮助,我们可能不得不这样做。”但法佳都仍然认为外交是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对南沙群岛的争议性宣示主权问题应该在联合国的层面上解决。

南海冲突-中国斡旋

     交部发言人刘建超

中方望菲律宾勿使南海局势复杂化刘建超斡旋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刘建超的外交斡旋之路仍然紧锣密鼓。他又拜会了菲律宾参议长恩里莱和菲律宾文官长埃尔米塔,在两次会见中,双方均就南海问题交换了意见。事实上,在菲律宾的“领海基线法案”制定和签署过程中,菲律宾国会是最主要的幕后推手。今年1月和2月,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各自版本的法案,并最终于2月17日通过了一个最终版本。虽然根据菲律宾法律,国会通过的法案需要经过总统签署才能成为正式法律,而且拥有否决该法案的权力,但是,鉴于总统阿罗约过去几年与反对派的紧张关系,她不可能再在国会问题上冒险,所以在10日签署了这一法案。

在会面中,关于菲律宾领海基线立法问题,刘建超阐述了中方立场并指出,中菲双方应共同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希望菲方不要进一步采取使局势复杂化的行动,要继续推动在南海地区的合作。 恩里莱参议长则回应道,中国是菲的好朋友、好邻居,菲方重视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反应,将致力于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坚持《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准则,推进双方在南海地区合作。

南海冲突-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一、各方重申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各方承诺根据上述原则,在平等和相互尊重 
的基础上,探讨建立信任的途径。

三、各方重申尊重并承诺,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所规定的在南海的航行及飞越自由。

四、有关各方承诺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五、各方承诺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包括不在现无人居住的岛、礁、滩、沙或其它自然构造上采取居住的行动,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它们的分歧。

在和平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之前,有关各方承诺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努力寻求各种途径建立相互信任,包括:

(一)在各方国防及军队官员之间开展适当的对话和交换意见;

(二)保证对处于危险境地的所有公民予以公正和人道的待遇;

(三)在自愿基础上向其它有关各方通报即将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

(四)在自愿基础上相互通报有关情况。

六、在全面和永久解决争议之前,有关各方可探讨或开展合作,可包括以下领域:

(一)海洋环保;

(二)海洋科学研究;

(三)海上航行和交通安全;

(四)搜寻与救助;

(五)打击跨国犯罪,包括但不限于打击毒品走私、海盗和海上武装抢劫以及军火走私。

七、有关各方愿通过各方同意的模式,就有关问题继续进行磋商和对话,包括对遵守本宣言问题举行定期磋商,以增进睦邻友好关系和提高透明度,创造和谐、相互理解与合作,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争议。

八、各方承诺尊重本宣言的条款并采取与宣言相一致的行动。

九、各方鼓励其他国家尊重本宣言所包含的原则。

十、有关各方重申制定南海行为准则将进一步促进本地区和平与稳定,并同意在各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朝最终达成该目标而努力。

南海冲突-声音

    

众议员吴礼示:菲律宾更应警惕美国军舰到南海

巴兰玉计市众议员吴礼示(ROILO GOLEZ)昨天同样认为没必要对中国的举动产生恐惧,他反而认为如果美国派出军舰前往南海海域,菲律宾才应该更加警惕。曾经出任国家安全顾问的吴礼示表示,他对于美国派遣先进驱 逐舰前往南海海域更为担忧,他认为这“加大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巡逻船与伙伴国(美国)发生惊险的面对面冲突的可能性,而(美国)第七舰队则潜伏在数百英里以外的某处。” “南海海域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潜在的争端地区,事件频发。记住在(美国)大选时曾有过关于奥巴马一旦当选,会在他任职初期对其勇气进行一次测试。我祈祷外交官们目前正通过热线艰苦地工作着。”

参议员埃斯库德罗说,他不赞同所谓“中国使用炮舰外交”的说法。“我不同意炮舰外交或是恐吓战术的说法,”他说,“菲律宾(政府)应该通过合法和外交程序认真按照中国的倡议行动。”  

南海冲突-参考资料

    

[1] 品牌资讯联播  http://www.pinsou.com/news/2006/7/29/20067291054482395.htm    
[2] 东方网 http://www.cnwnews.com/html/soceity/cn_shlw/20090317/86261.html  
[3] 股城网 http://www.stockcity.cn/CaiJing/guoji/200903/1498503.html 
[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5823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