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桶”们的饭统(中国青年报 2005-12-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32:55
首页->>中国青年报->>特色周刊->>冰点人物
传奇
“饭桶”们的饭统
2005年12月14日
本报记者 周欣宇
“师傅,停车,停一下车!”正在回家路上,臧力突然发现路边一家刚开业的云南餐厅,他立时两眼放光,急匆匆付钱下车。
这是臧力的“职业病”。只要发现哪儿开了家不错的新馆子,不论正在干嘛,都得先进去转一圈儿,说不定再坐下“撮”一顿。
38岁的臧力人高马大,胖乎乎的圆脸,很容易先入为主便将他和“饭桶”联系起来。不错,两年前正是他创立的“饭统网”,使散落在京城四面八方的“饭桶”们找到了组织。
哪家餐厅最实惠?哪家最特别?哪家适合情侣约会?哪家适合商务会谈?只要给饭统网打个电话,想怎么吃,在哪儿吃,立马搞定。不仅给留位,还可以给打折。
仅从履历上看,臧力似乎跟“吃”怎么也扯不上关系。他学的是机械,从事过金融,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操盘手,做过多年资本运营。之所以跟“吃”结缘,缘于SARS过后一个偶然的机会。
一天,臧力接到电话:被SARS窝在各自家里两月没见面的EMBA同学要聚餐庆祝。不承想,为找一个合适的饭馆,这帮人竟然忙活了一个下午。好不容易敲定聚餐的地儿,结果一晚上餐桌上的话题没离开过“吃饭难”。
别人只是随口说说罢了,臧力却从中嗅出了商机。是啊,下馆子表面看似简单,可一旦认真起来还真不那么简单。一年四季逢年过节要吃,联络客户要吃,婚丧嫁娶更少不得吃。个人熟悉的那几家吃腻了,远一点的又不了解,于是只好互相打听着吃。要是有个平台,能把全北京“吃”的资源整合起来,一定有市场。臧力产生了筹办一个餐饮服务网的想法。
一旦认准这条路,他毫不犹豫辞去原公司中层的职务,一心一意经营起自己的服务网站。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起一个好听、顺口、叫得响的名字,他没想到,这竟比给孩子起名字还难。臧力动用了自己20多个EMBA同学,前后想了一个来月,名字想了一大堆,结果都不满意。太太笑话他:“这么多高智商的人,还起不出个名字,简直是一帮饭桶!”
“饭桶?对,饭桶!”臧力高兴得手舞足蹈,“就是它了。”
接下来便是“扫街”。臧力和伙伴们采取地毯式轰炸,每到一条街上,看到餐馆便推门而入,劝说人家加盟。但常常是刚一开口就被轰了出来。
有一天,臧力刚回到办公室,就听楼梯上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业务员跑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臧总,马克西姆被我拿下来了!”臧力今天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
马克西姆名头大,能拿下它纯属偶然。那天,业务员进去谈合作,马克西姆的两位经理对是否合作意见不一:一个认为饭统网活不过一年,另一个则觉得网络订餐大有前途。于是两个人打赌,赌饭统网明年还能不能来续约。
明年先不去管它。眼下马克西姆能加盟,叫臧力喜出望外。从此,饭统网的业务员们再去跑客户,最有效的广告语便成了“马克西姆是我们的会员”。
加盟的餐厅与日俱增。臧力开始琢磨如何在“饭桶”圈里打出饭统网的影响。他的妙招是请“饭桶”们免费就餐。每联系好一家有特色的餐厅,他便在网上向报名的网友发出邀请。至今已有2000多位“饭桶”,享受过饭统网的免费大餐。
可天下没有免费的大餐:经过这些“饭桶”们的口口相传,味觉异常灵敏的食客们很快便盯上了饭统网。过去他们只是零星地吃,松散地吃,无组织地吃,现在终于可以有组织、有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口腹之欲了。
食客的猛增,也带动了更多餐馆的加盟。如今已有5000多家餐馆加盟饭统网,像一张网,星罗棋布,布满北京的大街小巷。至上月底,通过饭统网订餐的人数已突破28万,每天的订餐量多达几百桌。
臧力还不知足。他笑呵呵眯着金丝边眼镜后面的小眼睛,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光吃喝不行,接下来还要解决吃喝后面的玩乐!”
眼下,他称自己当务之急是提高“业务水平”。“以前我连20家餐厅的名字都说不上,现在少说也吃过几百家了。”他对自己的进步颇为满意,但同时也不无担心,“北京的餐饮业发展太快,不知道再吃10年,我还能不能合格?”
尽管在圈内已有“食神”的美称,但每天中午,这位“饭桶”领导人,还是习惯地下楼,左拐,走20米,到一家固定餐厅吃饭。他最喜欢吃的仍是宫保鸡丁和鱼头泡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