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北京老字号小吃败走前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26:51
乱弹北京老字号小吃败走前门
冬瓜糊涂   题为《北京老字号小吃败走前门 多因为经营不景气撤出》一文道:去年10月,小肠陈、爆肚冯、年糕钱、豆腐脑白、奶酪魏、茶汤李、羊头马、瑞宾楼褡裢火烧……这些令老北京人备感亲切的老字号小吃高调回到大栅栏;大半年后,他们各奔东西。“这条街的管理很严格,不允许老字号出门来吆喝,不许在门脸儿外面摆摊,诸多限制使老字号经营得不够灵活,很难拉拢人气。”二是租金过高。因而众多老字号小吃也只能败走前门了。
  什么是小吃呢?从一些资料介绍看,小吃的种类五花八门,遍及粮食、果蔬、肉蛋奶,酸甜苦辣一应俱全;多分为热吃、凉吃(多是熟食放凉后食用)两大类,众多小吃还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令性。如风味小吃、或特色小吃中的粽子、年糕、麦芽糖等小吃就具有很强的时令性。特点多是就地取材,并与当地的物质、社会生活风貌、风俗、气候等有着很强的关联,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是一种真实的写照。鲜明的特点是,小吃一般售卖量起点低,价格不高,普通人都可以买得起;通俗点说既是:众多的小吃其实就是平民大众的开心果,思乡饮。或许,认识不到这个具有非常鲜明特点的问题,也就找不出北京老字号小吃败走前门的根源性所在吧。
  其实,现实的严峻问题恐怕已不是北京老字号小吃败走前门这么简单了,而是大江南北众多的小吃、沿革的人文文化正在我国诸多城市中逐渐消亡这一严酷的事实。究其原因是不是众多地方政府不顾城市原来生态,按照长官意志进行大规模拆迁建设所谓的CBD、或文化旅游区,或这中心哪一条街导致的呢?
  题为《火爆的长安农家乐 标准化是否也在抹煞个性》一文中的“市民担忧标准化会不会抹煞农家乐个性”难道不是老字号败走前门的一个重要根源吗?个性是什么?个性中不就是包含着一种鲜明的文化内涵吗?这不也是小吃生存的文化招牌吗?然在一个“统一”、一个“规划”中,或许过不了几年,全国各地的农家乐或也会成为“千农一面”还真就说不定。
  就拿北京前门来说,其早先就是一个小商小贩的聚集地,进而使得各种小吃、说书的、杂耍、曲艺等也汇聚于此,或也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招牌也是五花八门;如全聚德烤鸭、便宜坊、同仁堂药铺、六必居酱菜园和一些曲艺名家们在此脱颖而出,成为了翘首。有名气了(此何尝不是做强了呢),扩张就成为可能、必然;或也可以说,前门就是通过小吃来培育企业家、曲艺等人才的“硅谷”。
  遗憾的是,我们众多城市的改造,虽然打着传承什么中华文化,改善这了哪了之类的大旗,实际基本上多是为了给汽车开道,有意无意的在人为制造高房价,甚至是借机把老字号长久形成的无形商业和品牌价值窃据为大资本、房地产商所有,即所谓的商铺出租经济,或物业投资。难道不是吗?而销售\贩卖小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门独户的招牌,且招牌的形式各有不同,建筑、吆喝、门前挂的幌子、所售食物等,甚至是一看门脸、挂的幌子,闭着眼睛闻着味道就找去了。如今不论是哪里的改造了的小吃聚集地还有这些特色\特点吗?其实,说白了,商铺出租经济就是挖了小吃的根。根没了,又焉不败?
  同时,小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集中在小街小巷、或次要道路上,多只适合步行、或行走自行车,古今中外无不如是,即便是现在经济发达国家,也概莫如此。而改造,其实不如说是扩街,扩街的结果使得众多小吃的经营者丧失了其原有的物业\房产,这将导致其经营成本必然增加;再加之扩街后食客不能随意的穿街去尝西家、品东家的,销售额又会下降,以至于使其失去了薄利多销、售卖点低的经营模式。如此一来,又焉不败走呢?
  近一个时期,因东盟自贸区的火热,大陆人士入台旅游、商务的成倍增加,诸多电视台纷纷推出了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节目,且都无列外的重点介绍了小吃、或小商品之类的商业街和农贸市场。从电视画面可以看到,其均是一幅幅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且不论城市怎样的变化\变迁,这幅图基本保持了原样,只是增加了些更加方便人们生活的公共设施,不少知名企业家也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可反观我们的城市呢?是不是把一幅幅有着深刻文化底蕴、人文内涵的“清明上河图”从根上铲除了呢?因此,小吃败走前门是不是就成为唯一的结局呢?
  据报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先生曾说:“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保留属于自己的那种美感。过去从来不说宋代建筑、明代建筑、清代建筑,但懂的人一看就知道,它们有自己的特征。清代人不会去建明代建筑,明代人不会建宋代建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而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仿明清仿西洋,所谓欧陆风情泛滥成灾,千城一面\‘千城一面’是一种文化贫瘠的表现,是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的表现,是文化低下造成的\我们给下一代什么东西?给他们一堆大杂烩?我们留存古建筑是为了研究借鉴,创造我们的新建筑。现在科技发达了,建筑都用钢筋混凝土,高楼林立,但没有什么特点,他们把自己积淀的文化丢了。因此,城市是罪恶的根源,城市化其实很危险的。”
  如果说,“城市是人类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而又最深刻的产物,每个城市因它独特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背景而各不相同,每个城市的风格、建筑的色彩体现出城市的个性化魅力。城市就像一本书,一栋栋建筑是‘字’,一条条街道是‘句’,街坊是‘章节’,公园是‘插曲’”的话,那么,如小吃、手工艺等有着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化,是不是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呢?可如果“句”、“章节”、“插曲”支离破碎了,或南辕北辙了,“音符”又将焉存?
  显然,题为《中国183城市欲建国际大都市 名人故里争夺成风》、《中国城市雷人口号频出 政府砸重金出万能填空题》等报道,是不是都成为了文化贫瘠、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等观点的佐证呢?而不论是“学者称中国多数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只有50年”,还是“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为30年”,是不是又在佐证着我们的城市不仅缺失着特色文化、灵魂和故事,还缺失着蕴育这些生命的根基和源泉呢?有的也只能是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了吧?试想一下,在一个道路是挖了修、修了挖,建筑物是建了拆、拆了建的不断循环往复中,又怎么可能积淀深厚、精彩的文化、人文底蕴呢?又怎么可能产生“人创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之效应呢?又怎能不失去靠几十年、上百年才能积淀出的不同城市之固有形象、魅力、人文底蕴而不成为是“割断历史”的愚蠢行为呢?进而,“宁可300亿拜鬼,不肯拔一毛利民”之现实也就层出不穷了吧;因此,有评论道:“某些地方从古人身上要GDP已开始走火入魔,否则神仙妖怪流氓色狼怎么也能被一些地方郑重其事地奉为‘财神爷’、抢做乡党?...继而制造GDP政绩的风气,越来越和扭曲文化内涵、劳民伤财画上等号,再这样下去,恐怕文化要乱了套、经济却不见得好。”或许,小吃败走前门和众多地方花费巨额资金打造的什么“主题公园”中荒草丛生,以及题为《广州三联书店陆续关停 实体书店或批量死亡》的报道,就是经济不见得好的见证吧。
  而即便是我们打造出了什么“东方日内瓦”、“威尼斯”,或什么加州海岸、巴黎花苑,等等,诸如此类,那也不过是腹中空的他人的衣装而已。何况,既然有现成的日内瓦、威尼斯,这海岸哪花苑的,又何苦不去看、体味真“一手货”之人文景观呢?此是不是“文化铺张的场面美学” ,或文化自卑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呢?在此“场面美学”、自卑文化的形式、氛围中,恐怕不仅是小吃要败走城市,城市人文之魂,文化的积淀等等也必将被人为的割断,留下的只能是《中国人被指成最着急地球人 不耐烦成为社会心态》和推土机在“千年粮仓”上欢歌的怎一个“拆”字了得的文化了吧。
 
关键字: 小吃 传统文化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