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若此:分享阴暗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42:09
真正的勇士,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向卑下的情操屈服

享受大师的礼物:七十四、分享人性黑暗面(74.3)
著名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氏科特(D.W.Winnicott)在与病人分享自己的黑暗冲动时有着无比的勇气。我的一位同事在治疗对自己的孩子怀有愤怒的病人时,总会引用温氏科特的一篇文章,其中列举了妈妈恨自己婴儿的十八条理由。温氏科特还记录了妈妈对婴儿唱的充满敌意的摇篮曲(幸亏婴儿听不懂)。例如:
摇啊摇,在树上摇,
风儿吹动摇篮摇,
树枝折断摇篮倒,
宝宝摇篮一起掉。
大多数咨询师乐于暴露自己能够为自己接受的一面;如果这也能为社会接受,那就更没问题了。
但是,分享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却需要极大的勇气。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咨询师和求助者的义务是不对等的,比如,求助者没有为咨询师所说的话保密的义务。
但是,分享人性的黑暗面,对于受超我高度压抑的求助者,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我自己早年看到罗曼•罗兰所说的一句话,曾经受到极大激励。他说:“真正的光明,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光,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掩;真正的勇士,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向卑下的情操屈服。”只是,今天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以争战的心态来对待人性的黑暗,当你放弃对立感的时候,也就无所谓“屈服”了
尽可能正常化人性黑暗的一面。治疗师应该对所有我们自己身上黑暗的、不光彩的部分开放,有些时候把这些和病人共享能够让病人停止为了真实的或者想像中的越界对自己的鞭笞。
一次,当我称赞一位病人的两个孩子的教养时,她看起来显得很不安,非常沉重地说她要告诉我一些她从来没有和任何人透露的东西。在她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之后,她曾经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离开医院,遗弃刚出生的孩子。虽然她想要成为母亲,但是牺牲许多年的自由仍然让她无法忍受。我说:“告诉我有哪个母亲或者父亲没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我爱我的孩子,但是有无数次非常憎恨他们侵入我自己生活中的其他任务或者兴趣。”
写这个帖子的时候,女儿刚好缠着我,让我觉得很烦。上午我已经陪她玩了好长时间了,并且刚刚还抱了她一会儿,但她还是想让我跟她一起玩。与一般的父亲相比,我陪女儿的时间算是多的,但我觉得很难找到一个边界,可以在时间上把做自己的事情与陪伴女儿分开。
由于个体的超我内化了社会道德意识,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自我责备与自我厌弃。惭愧、懊悔、内疚、羞耻等情绪,都或多或少具有这种成分。
个体使用“否定”的防御机制,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避免受到如上种种负面情绪的影响,另一个是保护自尊。
但是,当“否定”存在的时候,如果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同样的问题,投射就会产生,就表现为对他人的指责与厌弃。
我的老师曾经形象地说: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的时候,你就同时在用另外三个手指指着自己。
与来访者分享咨询师的东西是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他们不是世界上唯一有此想法或者行为的人,而且在他们看来完美的咨询师也是一样的有着人性光明与黑暗的一面,关键是看如何让光明与黑暗和谐共处.就如世界总有白天和黑夜一样....
但是,当“否定”存在的时候,如果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同样的问题,投射就会产生,就表现为对他人的指责与厌弃。
我的老师曾经形象地说: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的时候,你就同时在用另外三个手指指着自己。
看着这个帖子有同样的感受,在女儿0——14岁之间,除了工作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女儿,真的没有落个一个星期天节假日。女儿早早的离开我独立学习成长,至今已经8年了,假期也常常在外做事。没有了往日的亲近,心头隐隐的复杂成分分辨不清楚; 惭愧、内疚、失落、懊悔,有时候觉得给孩子的太少,又觉得对孩子要求太严格,有时候又觉得——哎说不出来究竟是什么复杂的感情。
其实每个有出息的孩子,在父母的身边就那么十几年,好好珍惜这些年——
写这个帖子的时候,女儿刚好缠着我,让我觉得很烦。上午我已经陪她玩了好长时间了,并且刚刚还抱了她一会儿,但她还是想让我跟她一起玩。与一般的父亲相比,我陪女儿的时间算是多的,但我觉得很难找到一个边界.
这个问题我这样处理,不知道对不对.
我已经给孩子进行了这样的教育:"我们每天给了你很多时间,陪你玩陪你散步陪
你聊天,但是爸爸妈妈还要工作还要学习还有很多自己的事情,希望你尊重爸爸妈妈的所有权."孩子很懂事,从此他让我陪他下棋或者做游戏时,他都会问:"妈妈,你现在有时间陪我玩吗?"而不是象从前:"妈妈,陪我下棋!"
我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所有权",同时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包括物品.时间等等.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人相处,以免长大后出现分寸模糊的现象,而影响人际关系.
但是我会尽量多腾出一些时间给孩子,听他讲看到的新闻.听到的笑话和学校的趣事等,与孩子谈心.和孩子一道成长是幸福的.很多东西是不可逆的,如孩子的童年.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等家长忙完再管孩子,孩子已经长大了,童年已经错过了.
孩子的成长是单程不可逆反,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让孩子学会使用所有权值得我们深思。
看得出来,您是一位好家长!
不要惆怅!孩子不同时期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从9.10岁开始,孩子就会将对父母的崇拜和依恋逐渐转向更重视伙伴关系和更关注外部社会.我们应该很高兴,因为孩子在成长.
孩子开始独立了,您应该引以为荣:在您的悉心教导下,孩子能独挡一面地处理问题经营生活,孩子成材了!
而在她的心灵深处,将永存着对您的爱和感激.
她会感激您给了她无私博大的爱,感激您给了她一个幸福的童年.
现在想来,我对我最初在长塌上进行的700小时的精神分析还有什么记忆呢,我的精神分析师奥立夫•史密斯(Olive  Smith)是一个沉默的、耐心的倾听者,我对她最为清晰的记忆是:有一天我在审判自己贪婪地期望当父母去世的时候从父母那里继承财产的行为。我非常成功地对自己进行着批判,可没有预期到的是她突然采取了行动,说了一句话来平息我对自己的起诉:“我们的人性就是这样。”(that’s just the way we are built.)
重要的并不仅仅是她伸出援手安慰我,虽然我也很高兴她这样做了,也不是她正常化了我的卑劣冲动,而是“我们”这个词的使用。也就是说她和我一样,她自己也有阴影的一面。
我珍视她的这种赠与,并且很多次把这种赠与传递给了其他人。我尽所有的努力去正常化病人的黑暗冲动。我像奥立夫•史密斯一样使用“我们”,我指出有些感受或者冲动具有普遍性,我推荐病人阅读一些合适的材料(例如,对于性的感觉我建议病人阅读金赛、马斯特和约翰逊,或者海特报告)。
昨天和朋友聊天,他说到一种现象,说现在某一级的领导干部流行“怒斥秀”,动辄怒斥某种现象,慷慨陈词。朋友说,当他怒斥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撇清了,认为他怒斥的现象与己无关,他不知道作为一级行政长官,这其中他也有份,脱不了干系。最后朋友总结说:重要的是内省和忏悔,而不是怒斥。
好一个“怒斥秀”,虽然近于刻薄,却切中肯綮。不过,看看各类论坛上横飞的版砖和四溅的口水,就知道这也不是领导的专利。
可我仍然要说:“我们的人性就是这样的。”(That’s just the way we are bui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