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水母续编 其一 水母的食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31:20
据说,幽灵水母常掠食幼小的礁石蛞蝓(一种巨型海蛞蝓,隶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肺螺亚纲。陆上的蛞蝓即所谓“鼻涕虫”、“蜒蚰”),从而常招致成年礁石蛞蝓的仇袭。幽灵水母本身毫无御敌之力,却是靠寄居于其一个个钟罩状“洞穴”内的细腿海蛛(一种海蜘蛛)出面驱退劲敌。这些海蛛便是幽灵水母的食客。众所周知的毛遂,便是平原君的食客。平原君供养毛遂,而毛遂为其出力。同样,水母一来为海蛛提供栖身避险之所,二来也把自己摄取的食物与海蛛分享。而海蛛则忠心无畏的抗敌,以作报偿。
这尽管是号称1亿年后的事,动物养食客的事却并非空想。现实中极有名的要数所谓“蚂蚁放养蚜虫”了。这里有些怪,蚜虫充当了类似幽灵水母的角色,蚂蚁充当类似细腿海蛛的角色,但实在有些不同:蚂蚁往往俘获一帮蚜虫,因为蚂蚁很喜欢吃植物体内的“糖汁”(植物光合作用制造了葡萄糖,之后往往与果糖缩合为蔗糖再向全身运输,运输管道是“筛管”),可他们自己却没本事吃到。然而聪明的蚂蚁发现蚜虫用它们所谓“刺吸式”口器可以轻巧地探入筛管,汲取糖汁,于是做起了放养蚜虫的勾当。蚂蚁们用触角抚摸吸饱糖汁的蚜虫的腹部,于是一滴滴糖汁便从蚜虫消化道末端沁出。这些专门靠抚摸蚜虫来采蜜的工蚁把糖汁贮存在体内的嗉囊中。而蚂蚁们也确有交易——或说是合作——的筹码:一只瓢虫一天可吃百来只蚜虫。蚂蚁就以保镖身份,击杀瓢虫,以换取蚜虫腹中的糖汁。当初苏联确也是学着蚂蚁,中国确也是做着蚜虫的,如此看来,将“仿生学”用地淋漓尽致的,当是中苏了。

图片源自:http://wireless.ks.edu.tw/~river/river_teach/nature/html/theme2/theme207.html
生态学(再作强调,生态学是研究“联系”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那个“联系”)中关于物种之间的联合(术语Association,有人也把联合当作广义的“共生”),已经愈发有了深刻而精辟的洞悉。就正联合(Positive association,指联合比不联合更好)而言,在演化史上大概经历了三阶段:
1.  仅对一方有益(另一方无益亦无害)的联合,术语曰Commensalism(共栖)
2.  对双方皆有益的联合,术语曰Proto-cooperation(原始合作),是兼性的共生(facultative mutualism)。幽灵水母雇佣细腿海蛛,蚂蚁放养蚜虫,都是原始合作,所谓“兼性”,是指这种合作并非双方惟一的活路,即就算不合作,双方也不致于必死无疑,还是能各谋生计的。但合作就形成双赢局面,得以共同繁荣。
3.  双方生死相依的联合,术语曰Mutualism(共生),确切是专性的共生(Obligative mutualism),即双方要想活命,就必须联合。著名的是白蚁和它们肠里的批发虫(Trichonympha,隶属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动鞭亚纲。批发虫是狠“原始”的,它身为真核生物,却没有线粒体!)的共生。白蚁啃木头,但木头的纤维素全靠体内的批发虫来消化。我们若把白蚁体内的批发虫杀死,那么白蚁即使不停地啃木头,还是要活活饿死。这就是大概的故事。但其实其中更有玄机。是后来,科学家才发现,并不是批发虫消化了纤维素!幕后使者竟然是共生于批发虫体内的细菌!这倒令我想起另一个共生体系:一种植物与特定菌类共生,产生抗高温本领,要知道,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使科学家意识到培育抗高温植物的巨大意义,于是进行试验,人为将两者联合,但与菌类共生后的植物毫无抗高温特质。也是后来,科学家才发现,引发抗高温性状的并非菌类本身,而是菌类体内的某种病毒!
言归正传,这三种联合的强度、深度是递增的,可见物种之间的合作在演进史中是愈趋密切的。在拙文《幽灵水母》中,提及自单细胞生命到多细胞生命的演化,此时,我们可以看到,这正是单细胞间的联合趋向于“密切化”的程序:单细胞偶然遇着,最初会有或多或少的得益,可能仅在一方。后来联合的益处愈发显著,细胞间便开始兼性共生(原始合作),譬如团藻之类,一旦各“单位藻”分离,仍不致于不能生存。至于葡萄牙军舰、幽灵水母,尽管它们已然由众多水母单体“拼”成了伟大的整体,分工明确,看似不可分裂,但这种合作仍未至于生死相依的地步。一场暴风雨将幽灵水母撕得粉碎,不是悲剧,却是一场喜剧(见拙文《在暴风雨中繁衍——高级的代价》),可见这种联合,仍然是终极联合(Ultimate association)——共生——的“过渡态”、“半成品”。那什么是成品呢?你看,把一个人撕得粉碎,结果如何?人的各个细胞间,是专性共生的,是终极联合。
我把物种间的联合作如此放肆的generalization,确是一种尝试,因为我相信多细胞生命是单细胞生命长期联合的结果,而当时(单细胞的世界),各单细胞生命确也是许多不同的“物种”,不是么?
杨惠冬
200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