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将军随红二方面军翻越万年雪山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52:09
红军在艰苦的长征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一路却又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始终保持着永不枯竭的生命力。这样的军队,是任何反动力量所无法消灭的!

王震将军晚年照
全军渡过金沙江后,红六军团进入格罗湾进行短暂时间的休整。这里已属康藏高原,人烟稀少,全是藏族牧民,周围都是高山。
这个时候,红军虽然摆脱了敌人的“追剿”,但面前又有了新的困难,即要翻过高耸入云而又常年积雪的横断山脉。对于这支部队,比较而言,多年生长于南方的红二、六军团的同志们与水的关系比较密切,也不怕过河,但让他们翻越终年积雪、严寒冰冷的高山,那将是非常艰苦的事情。
所以,为胜利爬过雪山,红二、六军团在格罗湾休整几天:一是要解除连续作战的疲劳;二是要做好翻山的一切准备工作,比如棉衣、粮食、药品和翻山时必要的蒜、辣椒、姜等,因为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三是要做好指战员的政治思想工作,让战士们充分认识到过雪山的重大意义,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尤其是增强人们战胜高山的自信心。所以,在短短的时间里,王震非常繁忙,生怕由于粗心而影响爬山,因为山下稍有马虎,山上就很可能要以付出同志们的生命作为代价。
另一个让王震不安的事情是,由于沿途人烟稀少,物资供给困难,因此,从爬山开始,红二、六军团必须分头行动。红二军团为左路纵队,经德荣、巴塘、白玉向甘孜进军;红六军团为右路纵队,经定乡、理化、瞻化向甘孜前进。红六军团成立了以王震、萧克和张子意等组成的军事委员会,王震任主任。
5月1日,红六军团在格罗湾召开庆祝远征胜利渡过金沙江大会,准备翻越格罗湾至中甸的中甸大雪山。5月2日,红六军团继红二军团之后,翻越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中甸雪山。“雪山海拔5300多米,上山50余公里,下山20余公里。山势陡峭险峻,积雪一二尺厚,异常寒冷。山顶空气稀薄缺氧,呼吸困难,行进十分艰难。宣传员们走在队伍的前面,不顾高山缺氧,头疼脑涨,站在寒风刺骨的山顶雪地中,呼着口号,打着竹板,鼓励部队前进。指战员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相互帮助,相互勉励,终于翻过了第一座大雪山。是晚,到达藏族聚居的小中甸。
先头部队红二军团因缺乏经验,100余人因冻牺牲在雪山上。红六军团因有红二军团的经验,牺牲少些。”
5月3日,红六军团向中甸前进。军团直属队出发前,军团领导同志讲话时简要总结了过雪山的教训:在雪山上不可因疲劳而休息,不可因口干而喝雪水,要多穿衣服裹好脚,要带生姜、辣椒、烧酒等,以便冷时吃了增加热量。晚上进至距中甸县城25公里的大南坝一带,先头第十六师进至中甸县城附近,就地休整,筹集物资。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到中甸,总共走了146天,8100多里路。这140多天里,前有敌人堵截,后有敌人追击,红军边走边打,经常处在紧张的战斗形势中。
从中甸到甘孜,还有漫漫的长途、皑皑的雪山。沿途仍然峪谷纵列,雪山重叠,地势雄险。单是那怪戾的气候,就足以把一个部队拖垮。位于滇西北的中甸属于康藏高原,横断山脉南北横亘,到处是崇山峻岭,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5000米以上的高山终年积雪。这里人烟稀少,贫穷落后,交通闭塞,史有“关山险阻,羊肠百转”、“地险路狭,马不能行”的记载。当地的居*要是藏族,他们勤劳、朴实,性格强悍,一般都信奉喇嘛教。
当时,中甸地区还是封建农奴制,占人口1%的土司和上层喇嘛,是中甸地区的所有者;占人口80%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既没有土地,没有政治地位,也没有人身自由。红军进入这一地区后,吃的是青稞炒面、酥油糌粑,气候寒冷,语言不通,没有“通司”(翻译),寸步难行,不但扩大红军任务无法完成,就连筹集物资也很困难。②在中甸县城内,只有几十家经商的汉人,城外尽是藏民,城郊全是荒野,人烟稀少。坐落城外的归化寺,是云南最大的喇嘛寺,也是中甸地区的统治中心。由于先头部队红二军团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且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工作,使归化寺的大小喇嘛和中甸地区的藏民消除了疑虑,愿为红军过境北上抗日尽力,卖给红军粮食5万公斤以及食盐、红糖等,为红军继续翻越雪山进行艰苦的长征解决了一定的困难。
这个期间,部队进行了休整,召开了各种会议,讨论了政治工作,进行了纪律检查,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对待藏民的政策,命令部队不准驻经堂,不准毁坏经典、神像及祭仪,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汉官压迫”等口号下,广泛开展藏民中的群众工作。同时为继续北上、翻越雪山积极准备,要求党团员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行军减员降到最低限度。总结了第一次过雪山的经验教训,要求部队过雪山时不喝冷水,不休息,不落伍,各连党支部必须在过雪山前开会,安排身体强壮的党团员负责,切实帮助体力虚弱的同志过雪山。
5月9日,红六军团从中甸出发向玉龙山主峰哈巴雪山进军。爬山到了500米高度,红军开始遇上积雪。因为此时天气较温暖,红军指战员精神和体力较充沛,尤其是空气中的氧气也比较多,红六军团进军还比较顺利。然而,到了海拔3000米左右,大家就越来越感到步履艰难,身上的背包、枪支等也就变得更加沉重了。爬到4000米时,积雪越来越厚,氧气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天色也越来越黑。有的同志精疲力竭牺牲了。第五十一团的战士郑国柱倒下了,王震摸了一下他还没有断气,就立即用自己的棉衣把他暖了过来。
12日,翻越上下山约60公里的大雪山,山上刮着狂风,下着大雪,空气稀薄,呼吸困难。爬到5000米高度时,由于山上气压低,氧气少,太阳辐射力强,许多人感到头晕、恶心、胸闷、气短,有的同志头发全部脱落,有的同志口鼻流血,还有的同志猝然死去。情况异常危险。这时,王震也感到身体不适,他多么想与同志们一起休息一会儿啊,但他知道,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停下来。他便命令大家坚持再坚持,只要走,只要迈动步子那就是胜利。雪山最后被征服了,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十分惨重,在翻越主峰的几天时间里,就有600多名指战员倒在山上,再也没有爬起来。当最艰险的时刻,许多同志抬着伤病员,搀扶着体弱的同志,忍着饥寒,踏着前人的足迹艰难地前进,发扬了高度的阶级友爱和团结互助精神。红六军团翻过雪山,离开云南,进至西康定乡县境的易窝。
5月14—19日,红六军团全部进驻定乡县城及其附近的易窝。这里人烟比较稠密,粮食也比较多。当地藏民群众送麦粉、青稞粉欢迎红军。部队在此休整数日,其时召开了积极分子会议,王震作了报告,说明当前形势,会师西北与创造全国抗日根据地的优越条件、伟大政治意义和战斗任务。5月20日,红六军团沿硕楚河向稻县前进。经义司田、沙村、归日、水洼(今刀学)到百根,“沿途有不少藏民卖东西,并烧茶水送给红军喝”。
21日,经沙古、相店,翻越郎上坡雪山,后续部队翻山时下起大雪。沿途尽是大山,气候寒冷,没有房子。22日,“红六军团上午6时出发,满地白雪,气候好似冬天,沿途人烟极少,很荒凉。当日下午1时进占稻县县城。该城没有城墙街道,只有零散的房子几十栋”。红六军团在稻县县城休整7天,“为充实部队干部、加强部队训练(25日)将军团教导团分散到各部队”。
26日,“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反对部队中几种不良倾向,同时提出会师西北前的军政工作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日记》)5月30日,红六军团由稻县县城起程,经冉子、大桥、那波继续前进。6月2日翻越了上下山75公里的最后一座大雪山,进至藏坝。红六军团自渡过金沙江,到进抵藏坝,一路行军都是高山峻岭,共翻越3座大雪山、3座小雪山,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仍有许多指战员牺牲在雪山上。红军战士终于战胜了大雪山上罕见的严寒、缺氧、缺粮等困难,胜利地翻越了几座人迹罕至的万年雪山,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这段经历给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后人们记述了这些严峻时刻异常艰险的经历:“进入雪山以来,部队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睡过一夜好觉,每夜都有同志因冻、饿、病、累而站不起来了。每当晨曦初露,大家准备新的行军,迎接新的考验的时候,第一件事便是向那些已经长眠在征途上的同志挥泪告别。每当翻过一座山,黄昏时燃起一堆篝火的时候,我们预感到:今夜可能又有亲爱的战友在此地与大家永别……”同时,红军战士英勇奋斗,排除万难的革命精神,则是异常振奋人心的。
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关于《二、六军团长征政治工作总结报告》中,记录了红二军团第六师的几个数字:桑植出发时全师为3313人,到甘孜前,已阵亡309人,负伤531人,病故137人,因伤病寄留在老乡家190人,战场上生死不明104人,掉队727人,其他原因减员503人,减员总数为2501人。到甘孜时全师却仍有3044人,限于条件,当时的统计未必十分精确,但它足以表明,红军在艰苦的长征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一路却又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始终保持着永不枯竭的生命力。这样的军队,是任何反动力量所无法消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