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30:09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
(6)
作者:常悦
未央历史博客
71.中美关系
历史:同学们应掌握近代美国侵略中国的主要特点及表现:参加列强对华侵略的战争;同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多项权益;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支持中外反动势力,扶植在华##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 50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外交上不承认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60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美国惊恐于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开始插足越南战争。因美国不断扩大战争,中美再次兵戎相见。越南战争美国战败。 7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美国因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在苏美争霸中又处于守势,美国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美国同意在对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签订《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初,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80、90年代,中美摩擦不断,美国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麻烦。特别恶劣的是1999年5月8日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共和国大使馆,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中美不断摩擦的原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所致。
地理: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构成及行政区划分,人口分布和迁移,美利坚民族的构成以及美国的种族歧视状况。 了解美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美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及结构、分布、成因等。掌握美国经济高度发达的特点和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政治:学习中美关系时应坚持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既要认识到两国关系的曲折性,又要看到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以及两国关系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分析美国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工农业区的成因,认识人、地之间及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中美之间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这主要是由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中美这种利害关系主要表现为: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称霸与反称霸。但同时中美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因此,两国在政治上保持合作、对话和磋商,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地,也符合两国利益。两国关系将在斗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斗争,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原理。 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理应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美国只有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切实履行双方已达成的有关协议,按照有关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准则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才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72.中日关系
历史: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发动参加对华战争: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日、俄在中国东北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和平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如旅顺大屠杀、济南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同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多项权益:先后同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善后借款合同》、《二十一条》、《九国公约》、《淞沪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等。支持反动势力,扶植在华##人:支持袁世凯,支持晋系军阀阎锡山,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支持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推行“以华治华”的政策。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参与绞杀义和团,破坏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签署出售武器的合同,鼓动段祺瑞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8年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制造“济南惨案”。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处于冷战对抗状态。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地理:了解日本是东亚岛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多火山、地震,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本能源、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原料、燃料和产品销售严重依赖世界市场。分析日本各地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日本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程度高,工业以重化工部门为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三湾一海地区。认识日本工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政治: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使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受到妨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责任完全在日方。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宣扬天皇史观、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历史教科书。2001年8月13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日本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强烈谴责日本军国主义逆流。我们主张中日两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日本应遵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取信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日本应遵守防卫政策,遵守和平宪法,走和平发展之路。
73.新航路的开辟
历史:欧洲人在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大规模地扩张和殖民。从此人类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的世界历史。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随着14、15世纪欧洲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当时货币日益取代土地而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成为普遍支付手段,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则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商业危机是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又一原因。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他们在东地中海进行劫掠,并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实际上,欧亚之间的唯一传统商路被切断。因此,欧洲各国的商人和贵族迫切希望绕过地中海东部,另辟一条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
科学技术成就使新航路的开辟具备了客观条件。15世纪,造船业已能制造适于大海航行的快速帆船;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传入欧洲,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不会迷失方向;地圆学说已广泛流传,人们深信,一直西行可以到达东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彻底破除了传统观念对人类的束缚,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将孤立的欧、美、非洲等大陆联系起来,各国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增多,对世界格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加速了欧洲社会内部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在促使西欧加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并逐渐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地理:掌握主要航海家开辟的航线,并能识图。联系主要航线,分析有的航海家顺水前进,有的逆水前进的原因,并指出他们顺水、逆水遇到的洋流。如: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巴西暖流、本格拉寒流。
政治:运用生产力的标准辩证地看待新航路的开辟。运用两点论分析认识新航路的开辟。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与非洲、美洲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哲学启示: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推动事物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处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必然性是偶然性的基础和支配力量,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74.文艺复兴
历史: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名所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的原因:首先,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其次,意大利更直接、更系统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这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当然这种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是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是全体人类普遍的人性,从而掩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掌握意大利、德意志、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思想家及其成就。
地理:理解开普勒的三个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并联系太阳运行轨道图,弄清太阳的位置、地球运行的情况及远日点、近日点,并能依据有关条件推算出有关节气。
政治: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认识文艺复兴,它不是古文化的复兴,而是一种新思潮的产生。 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认识人文主义的进步性及其局限性。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文艺复兴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反对宗教神学的大无畏战斗精神对青年一代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青年学生应树立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良品质,自觉树立崇尚科学、反对任何形式的歪理邪说的优良品质。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当时流行的观点和科学家提出的新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并得出相应的哲学启示。
7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革命发生的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形成是革命产生的领导力量;都铎王朝的改革,不仅增强了英国的实力,而且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起了促进作用;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直接促使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革命过程:1640年议会召开,国王要求征收新税,而议会要求限制王权,国王与议会矛盾公开激化,革命爆发;1642年,国王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打败王党,并于1649年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发展工商业,保护清教徒,革命处于上升阶段。克伦威尔执政后,征服爱尔兰,与荷兰争霸,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他死后王朝复辟,革命出现倒退。1688年,辉格党、托利党两党联合,邀请威廉来英国执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最终与封建势力妥协,完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意义: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使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
政治: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原理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反复曲折表明: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性与反动性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认识都铎王朝的改革动机是为了加强专制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促使了革命的爆发,这也是改革者所始料不及的。运用两点论及重点论的观点分析评价克伦威尔的功过。
76.拿破仑帝国
历史:拿破仑帝国建立的背景:1794年热月政变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执政,他们一方面取消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另一方面又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希望建立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1795年,他们成立督政府,但软弱腐败,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抗拒欧洲一些国家对法国的军事干涉。1799年11月发生雾月政变,督政府被拿破仑推翻。1804年12月,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对内政策:建立中央政治体制,以较为灵活的策略对付各种反对力量,革新了恐怖时代的僵硬政策,使得政治局势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改革财政,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重视法制建设,1804年公布《民法典》,以后又公布了《商法典》和《刑法典》,这些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培养人才,发展教育,建立法兰西大学和公立中学,鼓励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拿破仑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进一步摧毁了封建旧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秩序,传播了法国革命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拿破仑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独立的国家,掠夺各国人民,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他的最后失败。
地理:帝国时期欧洲形势图:了解帝国版图及其控制下的依附国、盟国、中立国。
政治:拿破仑声称:“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强权”。联系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结合当前世界上的“强权政治”,分析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用有关哲学观点分析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分析其对外战争的二重性。 分析拿破仑经济措施,并联系认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国家职能。
77.美国的建立
历史:美国建立的背景: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其中绝大多数在英王的直接、间接控制下,从此北美一直受到英国的侵略和奴役。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形成统一市场,客观上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使北美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日趋增强。英国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则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的矛盾。波士顿倾茶事件把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向高潮。独立战争的过程:1774年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揭开革命战争的序幕。1775年春,英军与北美民兵在波士顿以北的莱克星顿交火,北美独立战争开始。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委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并整编大陆军抵抗英军。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布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的胜利,战争出现转折。1781年英军投降,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颁布宪法: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三权分立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民主。然而,宪法保存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反映了它的局限性。北美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美利坚民族的独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美国发展的基础;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地理:美国独立后13州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并掌握19世纪中期美国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大力扩张领土的表现。进而联系“门罗主义”分析其霸权主义的实质。
政治:联系1787年宪法内容: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联系时政,分析美国人权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历史根源。结合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理解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特征。 通过学习北美独立战争,可教育青年学生:落后地区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就能最终战胜强大敌人,赢得民族和国家的新生,激发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
78.日本明治维新
历史:明治维新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仍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资本主义发展,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实力增强,他们对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中下级武士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增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皇与幕府的矛盾更是由来已久,天皇不甘心永远受幕府的控制;1853年美军叩关以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民族危机加剧。 武装倒幕:中国受辱,震动日本有识之士,他们积极寻求挽救日本民族危亡的方法;逐渐形成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并得到人民的拥护;改革派的大名掌握西南强藩长州、萨摩等地的政权并建立起倒幕武装;1868年政府军打败幕府军队,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至此明治维新的革命阶段结束。明治维新: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经济方面: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积极修建铁路,举办邮局、电报、电话、开办工厂、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信奉武士道精神并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外扩张。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但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仍然存在封建残余势力。随着实力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并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
政治: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全面地评价日本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为落后国家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经验,因此青年一代要树立为振兴中华民族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坚决反对军国主义。
79.近代殖民主义
历史: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政策。 早期殖民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早在16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开始了罪恶的殖民活动。殖民者占领殖民地,抢劫掠夺当地的贵重金属和财富,同时灭绝人性地屠杀当地居民。殖民者还通过贩卖黑人奴隶获取巨额利润。正是通过这些残酷罪恶的手段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第二时期的主要内容是掠夺原料和倾销产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确立,殖民者便把殖民地作为本国工业品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各殖民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抢夺更广大的殖民地,为本国的发展服务。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完成,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强,主要殖民国家展开激烈争夺,加紧了对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夺。第三时期的主要内容是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更加激烈,开始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时期。帝国主义不仅要进一步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且还要把过剩的资本输往海外,从而形成了瓜分世界的局面。这时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殖民主义给世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后果。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大量的财富,运往自己的国家化作资本。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亚非拉的落后。直到今天,它的后遗症还有待彻底清除。
地理:殖民主义在全球各阶段扩张的表现,各殖民国家的殖民地范围。可与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相联系。
政治:分析殖民主义造成亚、非、拉落后的原因。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广大发展中国家还相当困难和贫困,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分析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过程中亚、非、拉国家应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及如何认识新殖民主义。新加坡、韩国、巴西这些曾被殖民主义奴役的地区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80.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形式
历史:1688年英国经过“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议会是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而且必须对议会负责。“内阁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议会君主制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行政大权。国会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法国经过反复斗争,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体制。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861年,俄国废奴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仍然是沙皇专制的君主体制。 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仍然是封建君主制。1889年日本宪法颁布后,政体演变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德国、意大利一度建立强权政治的法西斯统治体制。
政治: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形式: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分析其特点。 运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的观点,分析认识近代主要资本主义管理形式的确立。联系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说明我国的政体适应我国的国体、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和多党制的原因,并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