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商业化:农信社如何迈过这道槛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5:35
作者:文/湖北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333    更新时间:2009-3-16    
农信社的改革取向,使农信社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市场化、商业化之路,这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换与变迁,同时也为合作性银行下一步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勿容质疑,这是农信社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儿。
市场化、商业化是农信社的必然选择
先说市场化。农信社作为改革的对象,首先必须赋予企业的本质特征。在市场规则下从事经营活动,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是农信社内在的必然要求。在企业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给企业过多公共职能,实质造成了农信社在市场竞争中的起点不公平,竞争的绩效自然也难以保障。其次,农信社作为企业,其经营活动的空间边界应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局限于一定行政区域的刚性约束无疑不利于农信社的发展壮大。任何企业都有一个规模经济的问题,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扩大收益,农信社自然也不例外。市场化不仅增强了农信社支农的经济实力,还能够节约监管当局的监管成本,缩短信息传递的链条。
再说商业化。就农信社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互助合作组织,其宗旨是维护社员利益和提供金融服务。但现代合作金融组织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将经营目标逐渐转向商业化营利目标。可以说,出现这种商业化倾向的原因,一是商业银行示范效应的影响,二是农信社自身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现实要求。农信社面对的是风险性较大的弱势群体,只有充分地增加自身积累,实现利润最大化,才能增强防范风险能力。因此,商业化经营就成为农信社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市场本身选择的结果,也是农信社自身经营的一种内在需要。
六大困惑制约市场化、商业化经营
困惑一: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垄断地位被打破,多元化竞争格局对农信社市场化、商业化经营带来强大冲击。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热潮的到来,一是农业银行“调头”,杀回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二是政策性银行悄然“转型”;三是邮政储蓄银行“出炉”;四是民间借贷开始“正名”。
困惑二:没有“政策性”扶持的“保护伞”了,“三农”服务功能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信社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的“瓶颈”。农信社作为一个服务“三农”的弱势群体,要比其它金融机构承担更大的自然风险,本应成为政策的受惠者。
困惑三:不尽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定位形成的僵化的信贷机制,束缚了农信社的商业性功能,加大了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的艰巨性。为规避信贷风险而采取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严厉有余而正向激励不足。
困惑四:农信社自身的综合素质、经营服务水平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化、商业化经营表现出突出的不适应性。一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信社机构分散程度高、业务品种单一、规模小、服务方式老化、缺乏现代结算服务手段;二是由于政策性、经营性原因,相当部分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资产占比高,整体管理能力、业务营销和拓展能力、风险管理与防范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业务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农信社人员多,素质偏低,无法适应农信社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要求。
困惑五:农信社的服务范围、资本金、治理结构、股权结构等,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差别很大。同时,在现行金融监管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农信社没有真正的经营自主权。此外,因多头管理的要求不尽相同,使农信社陷入无所适从的尴尬窘境。这些都导致农信社在市场化、商业化经营中的“法规缺位”。
困惑六:高成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农信社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缺失并存,使市场化、商业化经营乏力。现阶段,农信社出现的前所未有的业务高增长所具有的可持续特征并不突出,重要原因在于这种高成长是短期的经营性优势战略设计的产物,缺乏可行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规划以及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这种战略规划的策略性措施。
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可靠基础:实行多元化合作,是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的可靠基础。农信社作为金融企业,不应更多地指望政府“输血”,市场化、商业化重在自身“造血”,从自身寻求经营思路、市场出路、发展道路,自觉地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一个有效的金融体系总是鼓励有序竞争而限制垄断的,垄断意味着缺乏竞争,而竞争意味着效率,能促使农信社产生“内核裂变”效应。农信社在借鉴其它金融机构的成功运行模式、继续面向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直接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一方面利用农信社的优势承接政策性银行、相关商业银行的委托贷款业务,运用银团贷款、社团贷款方式解决农村不同层次特别是农村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从而实现农信社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多赢效果;一方面在各种专业合作组织、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发育和成长的基础上真正起到“合作银行”的作用。
根本保障:把准市场定位,改善自身的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方式,把商业性功能与 “三农” 服务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的根本保障。面对城乡经济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农信社应实现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化新农业转变,从单纯支持第一产业向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支持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及农村消费转变,由支持传统的“三农”经济向支持县域经济的“大三农”经济转变。同时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开发和培育高级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及经营人才,对信贷人员实行准入制、等级制等,适时创新服务手段和业务品种,大力发展结算、信用卡以及理财服务等以手续费为重点的中间业务。在客户选择上,坚持优良的大中小客户并重,扶优限劣,建立客户准入和退出机制;在资金来源上,坚持市场化筹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资金运用上,严格按照增值规律运作。
推动力量:完善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市场化、商业化经营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市场化、商业化后,风险由分散单一变得集中,监管机构必然会更加突出风险监管。在新的条件下,农信社需要一套监管标准。行业管理部门也应正确处理自身经营职能与行业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割舍经济利益关系;实现从具体管理向抽象管理的过渡;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信贷支农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农业农村政策性保险制度,加快担保公司发展,有效解决支农信贷担保问题;政府应继续为农信社提供相关补贴和扶持,加强政策及市场引导、项目推荐、结构调整、减少行政干预,全力支持农信社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