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日本 美国结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44:59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企业管理活动,起始于二战后的日本,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创建于80年代初期的美国。所以,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可以概括为“花开日本,美国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疲敝衰败,疾病、死亡、混乱、饥饿,困扰着普通民众。日本经济全面崩溃。首先,在二战后期,日本的青少年基本征兵入伍,日本自己已无生产人员,生产全部靠从中国、朝鲜等地抓来的劳工进行,日本战败劳工返国,使日本的生产几乎停顿;其次,日本国土狭小,只相当于我国的1/26,相当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1/3。资源极其匮乏,几乎没什么矿藏。 


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并对日本的政治和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和打击,在政治上,日本人失去了自主权,就连日本宪法,都要由美国人主持制定。在经济上,美国也要使日本永远不能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解散三井、三菱等主导日本经济的工业财阀。为了阻止它们再度兴起,命令任何公司在雇用这些财阀企业的人员时,高级职员不得超过2人,一般员工不得超过100人。象“三井”、“三菱”这样的企业名称也不准再使用。其资金被抽走,设备被拆除,名称被抹去,管理机构被解体,管理能力被分散。人们认为,这足以使这些企业彻底灭绝。 

  但是,随着解散财阀令在1952年的解除,被遣散企业的领导人开始着手重建,被遣散企业的员工逐渐集结,企业名称被重新使用,企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这表明,虽然企业被解散了,但这些企业的共有价值观仍富有生命力,这些企业员工的身份认同感并没有消失,所以一有机会就重新聚合起来。 

  经过日本企业战后20多年的艰难复苏与发展,日本经济开始腾飞,创造了“日本奇迹”。到197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犹如一支东征西讨的大军,所过之处留下满目疮痍:它横扫英国的摩托车业,超越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在日本汽车的冲击下,美国汽车相关产业纷纷倒闭,美国三大汽车集团全面亏损,中国改革开放后,德国、日本汽车纷纷登录中国,而美国汽车为什么没来,因为美国汽车业当时正后院起火,自顾不暇。日本的电脑制造商甚至一度把美国的IBM挤下世界电脑业霸主的宝座。到1980年代,日本的制造业已迅速凌驾于美国制造业之上,日本经济可谓是如日中天,独步天下而傲视群雄,日本的家电、信息、光学、钢铁、造船等许多领域开始全面超越美国。 


日本企业强大后,携其财力挥金如土,开始在美国劫城掠地,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人偷袭过珍珠港的夏威夷,几乎已整个地被日本人用重金买下;三菱公司出资8.46亿美元收买了被称为美国“富有的标志”和“美利坚的标志”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索尼公司动用34亿美元买下了被称为“美国灵魂”的好莱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并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松下公司出资6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影业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大厦失守;花旗银行总部大厦易帜;莫比尔石油公司总部大厦陷落……。日本大有通过投资来“收购美国”的架式,据统计,1980年至1988年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了10倍以上。日本人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和证券资产;控制了超过3290亿美元美国银行业资产(占美国银行业资产的14%);控制了加利福里亚州银行业资产的25%以上以及其未清偿贷款的30%;在美国拥有的不动产超过欧洲共同体的总和;购买了30~40%的美国财政部债券;占有了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美国市场上20%的半导体器件,30%以上的汽车,50%以上的机床以及绝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其他数十种商品和服务是日本提供的。 

  拥有世界最先进技术的美国企业,并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作指导的美国企业,却在模仿美国技术的日本企业面前纷纷败北,这令美国人颜面尽失,陷入深深的羞愤之中,美国媒体一时间发起了“鞭打日本”的舆论攻势,一本本攻击日本的书不断地涌现市场。 

  美国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度,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之势,美国人没有停留在愤怒与咒骂,开始深刻思考并寻找日本人在资源匮乏、国土狭小等诸多不利的物质条件下,却能创造如此的奇迹的答案,于是开始虚心地向自己的“手下败将”,这个东方小国学习,具体措施就是,美国开始派出大批的考察团赴日,考察和总结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 


经过认真的调研,美国人终于明白,日本企业的成功的深层原因则在于,日本企业打破了西方理性主义的管理框架,把企业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实施管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以人为中心、以团队精神和情感氛围为特征的的企业文化。美国人此时理解了为什么日本人经常说“没有文化,就没有企业”。 

  美国考察团的考察的结论就是:日本企业的成功在于他们更注重“文化管理”。1980年代,美国先后出版了四本企业文化著作,即:《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追求卓越》、《企业文化—公司生活和礼仪》,这四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从此诞生。 

  企业文化理论在美国诞生后,美国学者纷纷关注日本管理模式,研究企业文化现象,企业文化理论引起了美国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一批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们逐渐达成共识: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力的较量,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文化理论在美国企业管理中被广泛运用,并得到发扬广大,在日本经验的基础上美国人又创新了自己的管理理论,这尤以《第五项修炼》最为著名。经过近10年的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快步走出萧条的阴影,通用汽车、通用电器、可口可乐、沃尔玛等国际知名企业的规模急剧膨胀,并产生了微软、思科等驰骋世界信息市场的巨无霸。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迅速走出低谷,并创造了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从1991年3月到2000年12月,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7个月,成为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最长的一个时期。到1999年第三季度止,美国的GDP已超过了10万亿美元,达到100522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GDP的大约三分之一。 

  美国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骄人业绩,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先进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知识经济,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化,在于美国人对于自身企业文化的深刻反思和重新构建,在于美国这个民族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高度兼容性,在于其在对东方企业文化,特别是日本企业文化的学习、整理、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优势明显的强调创新、张扬个性的独特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使美国人能抓住信息技术和因特网革命带来的难得机遇,在建设新经济方面明显领先于主要竞争对手西欧和日本,最终在跨入21世纪之前成功实现了从经济强国到超级经济大国的飞跃,巩固了自己世界经济头号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