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26:20
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之二)
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之二) 三 “结义”不该在“桃园” 〇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我不想说历史。当然,如果诸位有兴趣,也可以简单说一句:三国时期确实存在路线之争,但这是曹操与袁绍的斗争,跟刘备、诸葛亮没关系。相反,刘备、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反倒接近曹操,即都主张“寒门庶族之法家路线”。所以,曹操瞧不起袁绍、袁术,却对刘备另眼相看。在曹操看来,袁绍兄弟依靠的,不过是祖上的权势;而袁家那些祖先,又早已是“冢中枯骨”,根本就罩不住这些“纨绔子弟”。只有像他和刘备这样从草莽中崛起的,才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如果讲路线斗争,那么,曹操其实跟刘备、诸葛亮一样,是站在穷人和平民一边的。他挨穷人和平民的骂,实在冤枉。 但这些可以不管,因为小说不是历史,电视剧也不是。 那就讲主题。《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忠义。如果说,《三国演义》的倾向是“尊刘贬曹”,那么,它的灵魂便是“弘扬忠义”。因此它的第一回,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园结义。也因此,电视剧《三国》把桃园结义处理为十秒钟,还不及曹操“一泡尿长”,就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网友的不满。不满是应该的,因为剧组已经宣称“整容不变性”。但是现在,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不过,我倒是赞同他们的处理。而且,如果依了我的主张,那就连这十秒钟都用不着,因为《三国志》里压根儿就没有这一出!何况在我看来,桃园结义原本就有问题。过去是有利有弊,现在是有弊无利。我反对改编《三国演义》,这是原因之一。 反对的道理也很简单。想想谁最喜欢这一套?旧军队,黑社会。北洋军阀青洪帮,都是要磕头拜把子的。现在,人民军队党领导,西方军队国家化,都不兴这一套了吧?政府、公司、学校里面,也不能整天“大哥”、“小弟”的吧?事实上,现在我们最需要建立的,是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桃园结义跟这些兼容吗?不兼容吧!相通吗?不相通吧!可以对接吗?不可以吧! 其实,即便在传统社会,桃园结义的影响和作用,也有正反两面。简单的说,哥们抱团做好事,这影响就是正面的;哥们抱团做坏事,这作用就是反面的。何况这玩意也未必就靠得住。张学良和蒋介石,不是拜了把子吗?北洋军阀跟北洋军阀,不也打起来了吗?这种事,历史上多了,并不一定要“看了《投名状》,才知道兄弟不可靠”吧? 我知道这些话,可能很难让人接受。不断有人跟我讲,你不要反对“桃园结义”好不好?很感人的。我承认很感人。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就被感动三 “结义”不该在“桃园”
了,还拉了两个同学操练了一遍。是啊,谁不想自己的一生当中,能有几个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的“铁哥们”呢?更何况,草民的生存是那样的艰难,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环境是那样的险恶,力量是那样的微薄。如不“义结金兰”,谁管我们死活呀!所以民国初年的上海工人,便很少有不在帮的。中共开展工作,还得借助帮会。桃园结义引起共鸣,并不奇怪。 然而问题也正在这里。一个社会,如果它的成员,只能依靠这样的办法来生存,来发展,这还是一个好的社会吗?这样的国家,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吗?显然,为了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我们必须抛弃“桃园结义”,通过“全民公约”来建设“法治国家”。这样一种“社会契约”的缔结,也是一种“结义”,只不过它不该在“桃园”。 四 谁的麦城,谁在走 〇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肯定会有人说:你不能因噎废食。你不能因为一个“桃园结义”,就把整个《三国演义》都否定了。我们就当它是脸上长的瘊子,做个“整容手术”,把它拿掉,不就行了吗? 听起来是很在理。但可惜,它不是瘊子。作为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有着鲜明的主题,严整的结构。用“桃园结义”开篇,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如果去掉,不但后面很多故事没法讲,更重要的是,将无法体现小说的主题──忠义。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就说关羽。关羽是三国人物中,最受后世推崇的。他在元代即已成神,后来又成圣成佛(武圣人、盖天古佛),比诸葛亮还受推崇。因为崇拜诸葛亮的,主要是读书人;关羽的粉丝,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近至朝野城乡,远至海外华社。东西南北,无人不知;士农工商,一网打尽。 关羽受到如此尊崇,与孔夫子平起平坐,并为文武圣人,显然不是因为他的武艺。论武艺,他其实不如吕布。但论人品,则吕布不敢望其项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已被塑造成一个“忠义双全”的人。千里走单骑,是忠;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义。关羽,是忠义的典型,忠义的旗帜,忠义的榜样。 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其中的矛盾──走单骑,是不义;放曹操,是不忠。事实上,关羽原本是有麻烦的,这就是被俘投降。《三国志》倒是一笔带过,只说“曹公禽(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传》)。这在三国时期,其实也很平常。然而宋代以后,观念不同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三国演义》便安排关羽的老朋友张辽来解围。办法,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忠义对抗忠义。 张辽给准备战死的关羽出了三个难题:义结金兰,同生共死。你先死了,哥哥咋办?受人之托,忠人之
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之二) 三 “结义”不该在“桃园” 〇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我不想说历史。当然,如果诸位有兴趣,也可以简单说一句:三国时期确实存在路线之争,但这是曹操与袁绍的斗争,跟刘备、诸葛亮没关系。相反,刘备、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反倒接近曹操,即都主张“寒门庶族之法家路线”。所以,曹操瞧不起袁绍、袁术,却对刘备另眼相看。在曹操看来,袁绍兄弟依靠的,不过是祖上的权势;而袁家那些祖先,又早已是“冢中枯骨”,根本就罩不住这些“纨绔子弟”。只有像他和刘备这样从草莽中崛起的,才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如果讲路线斗争,那么,曹操其实跟刘备、诸葛亮一样,是站在穷人和平民一边的。他挨穷人和平民的骂,实在冤枉。 但这些可以不管,因为小说不是历史,电视剧也不是。 那就讲主题。《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忠义。如果说,《三国演义》的倾向是“尊刘贬曹”,那么,它的灵魂便是“弘扬忠义”。因此它的第一回,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园结义。也因此,电视剧《三国》把桃园结义处理为十秒钟,还不及曹操“一泡尿长”,就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网友的不满。不满是应该的,因为剧组已经宣称“整容不变性”。但是现在,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不过,我倒是赞同他们的处理。而且,如果依了我的主张,那就连这十秒钟都用不着,因为《三国志》里压根儿就没有这一出!何况在我看来,桃园结义原本就有问题。过去是有利有弊,现在是有弊无利。我反对改编《三国演义》,这是原因之一。 反对的道理也很简单。想想谁最喜欢这一套?旧军队,黑社会。北洋军阀青洪帮,都是要磕头拜把子的。现在,人民军队党领导,西方军队国家化,都不兴这一套了吧?政府、公司、学校里面,也不能整天“大哥”、“小弟”的吧?事实上,现在我们最需要建立的,是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桃园结义跟这些兼容吗?不兼容吧!相通吗?不相通吧!可以对接吗?不可以吧! 其实,即便在传统社会,桃园结义的影响和作用,也有正反两面。简单的说,哥们抱团做好事,这影响就是正面的;哥们抱团做坏事,这作用就是反面的。何况这玩意也未必就靠得住。张学良和蒋介石,不是拜了把子吗?北洋军阀跟北洋军阀,不也打起来了吗?这种事,历史上多了,并不一定要“看了《投名状》,才知道兄弟不可靠”吧? 我知道这些话,可能很难让人接受。不断有人跟我讲,你不要反对“桃园结义”好不好?很感人的。我承认很感人。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就被感动〇 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了,还拉了两个同学操练了一遍。是啊,谁不想自己的一生当中,能有几个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的“铁哥们”呢?更何况,草民的生存是那样的艰难,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环境是那样的险恶,力量是那样的微薄。如不“义结金兰”,谁管我们死活呀!所以民国初年的上海工人,便很少有不在帮的。中共开展工作,还得借助帮会。桃园结义引起共鸣,并不奇怪。 然而问题也正在这里。一个社会,如果它的成员,只能依靠这样的办法来生存,来发展,这还是一个好的社会吗?这样的国家,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吗?显然,为了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我们必须抛弃“桃园结义”,通过“全民公约”来建设“法治国家”。这样一种“社会契约”的缔结,也是一种“结义”,只不过它不该在“桃园”。 四 谁的麦城,谁在走 〇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肯定会有人说:你不能因噎废食。你不能因为一个“桃园结义”,就把整个《三国演义》都否定了。我们就当它是脸上长的瘊子,做个“整容手术”,把它拿掉,不就行了吗? 听起来是很在理。但可惜,它不是瘊子。作为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有着鲜明的主题,严整的结构。用“桃园结义”开篇,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如果去掉,不但后面很多故事没法讲,更重要的是,将无法体现小说的主题──忠义。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就说关羽。关羽是三国人物中,最受后世推崇的。他在元代即已成神,后来又成圣成佛(武圣人、盖天古佛),比诸葛亮还受推崇。因为崇拜诸葛亮的,主要是读书人;关羽的粉丝,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近至朝野城乡,远至海外华社。东西南北,无人不知;士农工商,一网打尽。 关羽受到如此尊崇,与孔夫子平起平坐,并为文武圣人,显然不是因为他的武艺。论武艺,他其实不如吕布。但论人品,则吕布不敢望其项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已被塑造成一个“忠义双全”的人。千里走单骑,是忠;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义。关羽,是忠义的典型,忠义的旗帜,忠义的榜样。 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其中的矛盾──走单骑,是不义;放曹操,是不忠。事实上,关羽原本是有麻烦的,这就是被俘投降。《三国志》倒是一笔带过,只说“曹公禽(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传》)。这在三国时期,其实也很平常。然而宋代以后,观念不同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三国演义》便安排关羽的老朋友张辽来解围。办法,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忠义对抗忠义。 张辽给准备战死的关羽出了三个难题:义结金兰,同生共死。你先死了,哥哥咋办?受人之托,忠人之
我不想说历史。当然,如果诸位有兴趣,也可以简单说一句:三国时期确实存在路线之争,但这是曹操与袁绍的斗争,跟刘备、诸葛亮没关系。相反,刘备、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反倒接近曹操,即都主张“寒门庶族之法家路线”。所以,曹操瞧不起袁绍、袁术,却对刘备另眼相看。在曹操看来,袁绍兄弟依靠的,不过是祖上的权势;而袁家那些祖先,又早已是“冢中枯骨”,根本就罩不住这些“纨绔子弟”。只有像他和刘备这样从草莽中崛起的,才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如果讲路线斗争,那么,曹操其实跟刘备、诸葛亮一样,是站在穷人和平民一边的。他挨穷人和平民的骂,实在冤枉。
但这些可以不管,因为小说不是历史,电视剧也不是。
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之二) 三 “结义”不该在“桃园” 〇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我不想说历史。当然,如果诸位有兴趣,也可以简单说一句:三国时期确实存在路线之争,但这是曹操与袁绍的斗争,跟刘备、诸葛亮没关系。相反,刘备、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反倒接近曹操,即都主张“寒门庶族之法家路线”。所以,曹操瞧不起袁绍、袁术,却对刘备另眼相看。在曹操看来,袁绍兄弟依靠的,不过是祖上的权势;而袁家那些祖先,又早已是“冢中枯骨”,根本就罩不住这些“纨绔子弟”。只有像他和刘备这样从草莽中崛起的,才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如果讲路线斗争,那么,曹操其实跟刘备、诸葛亮一样,是站在穷人和平民一边的。他挨穷人和平民的骂,实在冤枉。 但这些可以不管,因为小说不是历史,电视剧也不是。 那就讲主题。《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忠义。如果说,《三国演义》的倾向是“尊刘贬曹”,那么,它的灵魂便是“弘扬忠义”。因此它的第一回,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园结义。也因此,电视剧《三国》把桃园结义处理为十秒钟,还不及曹操“一泡尿长”,就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网友的不满。不满是应该的,因为剧组已经宣称“整容不变性”。但是现在,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不过,我倒是赞同他们的处理。而且,如果依了我的主张,那就连这十秒钟都用不着,因为《三国志》里压根儿就没有这一出!何况在我看来,桃园结义原本就有问题。过去是有利有弊,现在是有弊无利。我反对改编《三国演义》,这是原因之一。 反对的道理也很简单。想想谁最喜欢这一套?旧军队,黑社会。北洋军阀青洪帮,都是要磕头拜把子的。现在,人民军队党领导,西方军队国家化,都不兴这一套了吧?政府、公司、学校里面,也不能整天“大哥”、“小弟”的吧?事实上,现在我们最需要建立的,是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桃园结义跟这些兼容吗?不兼容吧!相通吗?不相通吧!可以对接吗?不可以吧! 其实,即便在传统社会,桃园结义的影响和作用,也有正反两面。简单的说,哥们抱团做好事,这影响就是正面的;哥们抱团做坏事,这作用就是反面的。何况这玩意也未必就靠得住。张学良和蒋介石,不是拜了把子吗?北洋军阀跟北洋军阀,不也打起来了吗?这种事,历史上多了,并不一定要“看了《投名状》,才知道兄弟不可靠”吧? 我知道这些话,可能很难让人接受。不断有人跟我讲,你不要反对“桃园结义”好不好?很感人的。我承认很感人。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就被感动那就讲主题。《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忠义。如果说,《三国演义》的倾向是“尊刘贬曹”,那么,它的灵魂便是“弘扬忠义”。因此它的第一回,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园结义。也因此,电视剧《三国》把桃园结义处理为十秒钟,还不及曹操“一泡尿长”,就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网友的不满。不满是应该的,因为剧组已经宣称“整容不变性”。但是现在,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不过,我倒是赞同他们的处理。而且,如果依了我的主张,那就连这十秒钟都用不着,因为《三国志》里压根儿就没有这一出!何况在我看来,桃园结义原本就有问题。过去是有利有弊,现在是有弊无利。我反对改编《三国演义》,这是原因之一。
反对的道理也很简单。想想谁最喜欢这一套?旧军队,黑社会。北洋军阀青洪帮,都是要磕头拜把子的。现在,人民军队党领导,西方军队国家化,都不兴这一套了吧?政府、公司、学校里面,也不能整天“大哥”、“小弟”的吧?事实上,现在我们最需要建立的,是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桃园结义跟这些兼容吗?不兼容吧!相通吗?不相通吧!可以对接吗?不可以吧!
事。你先死了,嫂嫂咋办?匡扶汉室,天下大义。你先死了,国家咋办?这三顶帽子扣下来,关羽的“仗忠义而死”,反倒成了“不忠不义”。 这真是妙不可言!于是关羽决定“曲线救国”,在“降汉不降曹”的前提下,“有条件投降”。然后,又根据投降的条件,在杀敌立功之后,回归刘备。曹操呢?不但不阻拦,还亲自送行,又赠路费,又赠征袍,并通知各处关隘放行。理由,则是“敬爱关将军忠义”。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是真心喜欢关羽。历史上的曹操和关羽,其实是心心相印的。他们都有率真的性格,也都不喜欢士大夫,而且关羽比曹操更不喜欢。当然,作为政治家,或者作为“奸雄”,曹操也可能是在“放人情债”。但不论动机如何,结果是一样的,即关羽“尽忠于备,失义于操”。关羽自己,也思想负担沉重,很担心因为“过五关斩六将”,被曹操视为“负恩之人”。反正不管怎么说,忠义是要用忠义来回报的。不回报,就是“不忠不义”,这才有了“华容道”。 然而问题也就接踵而来: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义释希特勒”,或者“义释东条英机”?罗贯中也知道讲不通,只好安排诸葛亮来打圆场,道是“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哈哈,话说到这一步,怕是理屈词穷了吧? (未完待续,明天发表) 刊载于 2010年7月22日《南方周末》第23版,责任编辑刘小磊,发表时有删节。其实,即便在传统社会,桃园结义的影响和作用,也有正反两面。简单的说,哥们抱团做好事,这影响就是正面的;哥们抱团做坏事,这作用就是反面的。何况这玩意也未必就靠得住。张学良和蒋介石,不是拜了把子吗?北洋军阀跟北洋军阀,不也打起来了吗?这种事,历史上多了,并不一定要“看了《投名状》,才知道兄弟不可靠”吧?
了,还拉了两个同学操练了一遍。是啊,谁不想自己的一生当中,能有几个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的“铁哥们”呢?更何况,草民的生存是那样的艰难,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环境是那样的险恶,力量是那样的微薄。如不“义结金兰”,谁管我们死活呀!所以民国初年的上海工人,便很少有不在帮的。中共开展工作,还得借助帮会。桃园结义引起共鸣,并不奇怪。 然而问题也正在这里。一个社会,如果它的成员,只能依靠这样的办法来生存,来发展,这还是一个好的社会吗?这样的国家,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吗?显然,为了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我们必须抛弃“桃园结义”,通过“全民公约”来建设“法治国家”。这样一种“社会契约”的缔结,也是一种“结义”,只不过它不该在“桃园”。 四 谁的麦城,谁在走 〇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肯定会有人说:你不能因噎废食。你不能因为一个“桃园结义”,就把整个《三国演义》都否定了。我们就当它是脸上长的瘊子,做个“整容手术”,把它拿掉,不就行了吗? 听起来是很在理。但可惜,它不是瘊子。作为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有着鲜明的主题,严整的结构。用“桃园结义”开篇,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如果去掉,不但后面很多故事没法讲,更重要的是,将无法体现小说的主题──忠义。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就说关羽。关羽是三国人物中,最受后世推崇的。他在元代即已成神,后来又成圣成佛(武圣人、盖天古佛),比诸葛亮还受推崇。因为崇拜诸葛亮的,主要是读书人;关羽的粉丝,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近至朝野城乡,远至海外华社。东西南北,无人不知;士农工商,一网打尽。 关羽受到如此尊崇,与孔夫子平起平坐,并为文武圣人,显然不是因为他的武艺。论武艺,他其实不如吕布。但论人品,则吕布不敢望其项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已被塑造成一个“忠义双全”的人。千里走单骑,是忠;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义。关羽,是忠义的典型,忠义的旗帜,忠义的榜样。 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其中的矛盾──走单骑,是不义;放曹操,是不忠。事实上,关羽原本是有麻烦的,这就是被俘投降。《三国志》倒是一笔带过,只说“曹公禽(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传》)。这在三国时期,其实也很平常。然而宋代以后,观念不同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三国演义》便安排关羽的老朋友张辽来解围。办法,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忠义对抗忠义。 张辽给准备战死的关羽出了三个难题:义结金兰,同生共死。你先死了,哥哥咋办?受人之托,忠人之 我知道这些话,可能很难让人接受。不断有人跟我讲,你不要反对“桃园结义”好不好?很感人的。我承认很感人。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就被感动了,还拉了两个同学操练了一遍。是啊,谁不想自己的一生当中,能有几个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的“铁哥们”呢?更何况,草民的生存是那样的艰难,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环境是那样的险恶,力量是那样的微薄。如不“义结金兰”,谁管我们死活呀!所以民国初年的上海工人,便很少有不在帮的。中共开展工作,还得借助帮会。桃园结义引起共鸣,并不奇怪。
然而问题也正在这里。一个社会,如果它的成员,只能依靠这样的办法来生存,来发展,这还是一个好的社会吗?这样的国家,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吗?显然,为了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我们必须抛弃“桃园结义”,通过“全民公约”来建设“法治国家”。这样一种“社会契约”的缔结,也是一种“结义”,只不过它不该在“桃园”。
事。你先死了,嫂嫂咋办?匡扶汉室,天下大义。你先死了,国家咋办?这三顶帽子扣下来,关羽的“仗忠义而死”,反倒成了“不忠不义”。 这真是妙不可言!于是关羽决定“曲线救国”,在“降汉不降曹”的前提下,“有条件投降”。然后,又根据投降的条件,在杀敌立功之后,回归刘备。曹操呢?不但不阻拦,还亲自送行,又赠路费,又赠征袍,并通知各处关隘放行。理由,则是“敬爱关将军忠义”。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是真心喜欢关羽。历史上的曹操和关羽,其实是心心相印的。他们都有率真的性格,也都不喜欢士大夫,而且关羽比曹操更不喜欢。当然,作为政治家,或者作为“奸雄”,曹操也可能是在“放人情债”。但不论动机如何,结果是一样的,即关羽“尽忠于备,失义于操”。关羽自己,也思想负担沉重,很担心因为“过五关斩六将”,被曹操视为“负恩之人”。反正不管怎么说,忠义是要用忠义来回报的。不回报,就是“不忠不义”,这才有了“华容道”。 然而问题也就接踵而来: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义释希特勒”,或者“义释东条英机”?罗贯中也知道讲不通,只好安排诸葛亮来打圆场,道是“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哈哈,话说到这一步,怕是理屈词穷了吧? (未完待续,明天发表) 刊载于 2010年7月22日《南方周末》第23版,责任编辑刘小磊,发表时有删节。四 谁的麦城,谁在走
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之二) 三 “结义”不该在“桃园” 〇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我不想说历史。当然,如果诸位有兴趣,也可以简单说一句:三国时期确实存在路线之争,但这是曹操与袁绍的斗争,跟刘备、诸葛亮没关系。相反,刘备、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反倒接近曹操,即都主张“寒门庶族之法家路线”。所以,曹操瞧不起袁绍、袁术,却对刘备另眼相看。在曹操看来,袁绍兄弟依靠的,不过是祖上的权势;而袁家那些祖先,又早已是“冢中枯骨”,根本就罩不住这些“纨绔子弟”。只有像他和刘备这样从草莽中崛起的,才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如果讲路线斗争,那么,曹操其实跟刘备、诸葛亮一样,是站在穷人和平民一边的。他挨穷人和平民的骂,实在冤枉。 但这些可以不管,因为小说不是历史,电视剧也不是。 那就讲主题。《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忠义。如果说,《三国演义》的倾向是“尊刘贬曹”,那么,它的灵魂便是“弘扬忠义”。因此它的第一回,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园结义。也因此,电视剧《三国》把桃园结义处理为十秒钟,还不及曹操“一泡尿长”,就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网友的不满。不满是应该的,因为剧组已经宣称“整容不变性”。但是现在,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不过,我倒是赞同他们的处理。而且,如果依了我的主张,那就连这十秒钟都用不着,因为《三国志》里压根儿就没有这一出!何况在我看来,桃园结义原本就有问题。过去是有利有弊,现在是有弊无利。我反对改编《三国演义》,这是原因之一。 反对的道理也很简单。想想谁最喜欢这一套?旧军队,黑社会。北洋军阀青洪帮,都是要磕头拜把子的。现在,人民军队党领导,西方军队国家化,都不兴这一套了吧?政府、公司、学校里面,也不能整天“大哥”、“小弟”的吧?事实上,现在我们最需要建立的,是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桃园结义跟这些兼容吗?不兼容吧!相通吗?不相通吧!可以对接吗?不可以吧! 其实,即便在传统社会,桃园结义的影响和作用,也有正反两面。简单的说,哥们抱团做好事,这影响就是正面的;哥们抱团做坏事,这作用就是反面的。何况这玩意也未必就靠得住。张学良和蒋介石,不是拜了把子吗?北洋军阀跟北洋军阀,不也打起来了吗?这种事,历史上多了,并不一定要“看了《投名状》,才知道兄弟不可靠”吧? 我知道这些话,可能很难让人接受。不断有人跟我讲,你不要反对“桃园结义”好不好?很感人的。我承认很感人。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就被感动〇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事。你先死了,嫂嫂咋办?匡扶汉室,天下大义。你先死了,国家咋办?这三顶帽子扣下来,关羽的“仗忠义而死”,反倒成了“不忠不义”。 这真是妙不可言!于是关羽决定“曲线救国”,在“降汉不降曹”的前提下,“有条件投降”。然后,又根据投降的条件,在杀敌立功之后,回归刘备。曹操呢?不但不阻拦,还亲自送行,又赠路费,又赠征袍,并通知各处关隘放行。理由,则是“敬爱关将军忠义”。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是真心喜欢关羽。历史上的曹操和关羽,其实是心心相印的。他们都有率真的性格,也都不喜欢士大夫,而且关羽比曹操更不喜欢。当然,作为政治家,或者作为“奸雄”,曹操也可能是在“放人情债”。但不论动机如何,结果是一样的,即关羽“尽忠于备,失义于操”。关羽自己,也思想负担沉重,很担心因为“过五关斩六将”,被曹操视为“负恩之人”。反正不管怎么说,忠义是要用忠义来回报的。不回报,就是“不忠不义”,这才有了“华容道”。 然而问题也就接踵而来: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义释希特勒”,或者“义释东条英机”?罗贯中也知道讲不通,只好安排诸葛亮来打圆场,道是“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哈哈,话说到这一步,怕是理屈词穷了吧? (未完待续,明天发表) 刊载于 2010年7月22日《南方周末》第23版,责任编辑刘小磊,发表时有删节。
肯定会有人说:你不能因噎废食。你不能因为一个“桃园结义”,就把整个《三国演义》都否定了。我们就当它是脸上长的瘊子,做个“整容手术”,把它拿掉,不就行了吗?
了,还拉了两个同学操练了一遍。是啊,谁不想自己的一生当中,能有几个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的“铁哥们”呢?更何况,草民的生存是那样的艰难,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环境是那样的险恶,力量是那样的微薄。如不“义结金兰”,谁管我们死活呀!所以民国初年的上海工人,便很少有不在帮的。中共开展工作,还得借助帮会。桃园结义引起共鸣,并不奇怪。 然而问题也正在这里。一个社会,如果它的成员,只能依靠这样的办法来生存,来发展,这还是一个好的社会吗?这样的国家,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吗?显然,为了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我们必须抛弃“桃园结义”,通过“全民公约”来建设“法治国家”。这样一种“社会契约”的缔结,也是一种“结义”,只不过它不该在“桃园”。 四 谁的麦城,谁在走 〇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肯定会有人说:你不能因噎废食。你不能因为一个“桃园结义”,就把整个《三国演义》都否定了。我们就当它是脸上长的瘊子,做个“整容手术”,把它拿掉,不就行了吗? 听起来是很在理。但可惜,它不是瘊子。作为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有着鲜明的主题,严整的结构。用“桃园结义”开篇,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如果去掉,不但后面很多故事没法讲,更重要的是,将无法体现小说的主题──忠义。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就说关羽。关羽是三国人物中,最受后世推崇的。他在元代即已成神,后来又成圣成佛(武圣人、盖天古佛),比诸葛亮还受推崇。因为崇拜诸葛亮的,主要是读书人;关羽的粉丝,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近至朝野城乡,远至海外华社。东西南北,无人不知;士农工商,一网打尽。 关羽受到如此尊崇,与孔夫子平起平坐,并为文武圣人,显然不是因为他的武艺。论武艺,他其实不如吕布。但论人品,则吕布不敢望其项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已被塑造成一个“忠义双全”的人。千里走单骑,是忠;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义。关羽,是忠义的典型,忠义的旗帜,忠义的榜样。 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其中的矛盾──走单骑,是不义;放曹操,是不忠。事实上,关羽原本是有麻烦的,这就是被俘投降。《三国志》倒是一笔带过,只说“曹公禽(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传》)。这在三国时期,其实也很平常。然而宋代以后,观念不同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三国演义》便安排关羽的老朋友张辽来解围。办法,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忠义对抗忠义。 张辽给准备战死的关羽出了三个难题:义结金兰,同生共死。你先死了,哥哥咋办?受人之托,忠人之听起来是很在理。但可惜,它不是瘊子。作为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有着鲜明的主题,严整的结构。用“桃园结义”开篇,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如果去掉,不但后面很多故事没法讲,更重要的是,将无法体现小说的主题──事。你先死了,嫂嫂咋办?匡扶汉室,天下大义。你先死了,国家咋办?这三顶帽子扣下来,关羽的“仗忠义而死”,反倒成了“不忠不义”。 这真是妙不可言!于是关羽决定“曲线救国”,在“降汉不降曹”的前提下,“有条件投降”。然后,又根据投降的条件,在杀敌立功之后,回归刘备。曹操呢?不但不阻拦,还亲自送行,又赠路费,又赠征袍,并通知各处关隘放行。理由,则是“敬爱关将军忠义”。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是真心喜欢关羽。历史上的曹操和关羽,其实是心心相印的。他们都有率真的性格,也都不喜欢士大夫,而且关羽比曹操更不喜欢。当然,作为政治家,或者作为“奸雄”,曹操也可能是在“放人情债”。但不论动机如何,结果是一样的,即关羽“尽忠于备,失义于操”。关羽自己,也思想负担沉重,很担心因为“过五关斩六将”,被曹操视为“负恩之人”。反正不管怎么说,忠义是要用忠义来回报的。不回报,就是“不忠不义”,这才有了“华容道”。 然而问题也就接踵而来: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义释希特勒”,或者“义释东条英机”?罗贯中也知道讲不通,只好安排诸葛亮来打圆场,道是“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哈哈,话说到这一步,怕是理屈词穷了吧? (未完待续,明天发表) 刊载于 2010年7月22日《南方周末》第23版,责任编辑刘小磊,发表时有删节。忠义。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就说关羽。关羽是三国人物中,最受后世推崇的。他在元代即已成神,后来又成圣成佛(武圣人、盖天古佛),比诸葛亮还受推崇。因为崇拜诸葛亮的,主要是读书人;关羽的粉丝,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近至朝野城乡,远至海外华社。东西南北,无人不知;士农工商,一网打尽。
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之二) 三 “结义”不该在“桃园” 〇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我不想说历史。当然,如果诸位有兴趣,也可以简单说一句:三国时期确实存在路线之争,但这是曹操与袁绍的斗争,跟刘备、诸葛亮没关系。相反,刘备、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反倒接近曹操,即都主张“寒门庶族之法家路线”。所以,曹操瞧不起袁绍、袁术,却对刘备另眼相看。在曹操看来,袁绍兄弟依靠的,不过是祖上的权势;而袁家那些祖先,又早已是“冢中枯骨”,根本就罩不住这些“纨绔子弟”。只有像他和刘备这样从草莽中崛起的,才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如果讲路线斗争,那么,曹操其实跟刘备、诸葛亮一样,是站在穷人和平民一边的。他挨穷人和平民的骂,实在冤枉。 但这些可以不管,因为小说不是历史,电视剧也不是。 那就讲主题。《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忠义。如果说,《三国演义》的倾向是“尊刘贬曹”,那么,它的灵魂便是“弘扬忠义”。因此它的第一回,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园结义。也因此,电视剧《三国》把桃园结义处理为十秒钟,还不及曹操“一泡尿长”,就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网友的不满。不满是应该的,因为剧组已经宣称“整容不变性”。但是现在,你把人家的“命根子”都割了,还说“不变性”? 不过,我倒是赞同他们的处理。而且,如果依了我的主张,那就连这十秒钟都用不着,因为《三国志》里压根儿就没有这一出!何况在我看来,桃园结义原本就有问题。过去是有利有弊,现在是有弊无利。我反对改编《三国演义》,这是原因之一。 反对的道理也很简单。想想谁最喜欢这一套?旧军队,黑社会。北洋军阀青洪帮,都是要磕头拜把子的。现在,人民军队党领导,西方军队国家化,都不兴这一套了吧?政府、公司、学校里面,也不能整天“大哥”、“小弟”的吧?事实上,现在我们最需要建立的,是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桃园结义跟这些兼容吗?不兼容吧!相通吗?不相通吧!可以对接吗?不可以吧! 其实,即便在传统社会,桃园结义的影响和作用,也有正反两面。简单的说,哥们抱团做好事,这影响就是正面的;哥们抱团做坏事,这作用就是反面的。何况这玩意也未必就靠得住。张学良和蒋介石,不是拜了把子吗?北洋军阀跟北洋军阀,不也打起来了吗?这种事,历史上多了,并不一定要“看了《投名状》,才知道兄弟不可靠”吧? 我知道这些话,可能很难让人接受。不断有人跟我讲,你不要反对“桃园结义”好不好?很感人的。我承认很感人。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就被感动 关羽受到如此尊崇,与孔夫子平起平坐,并为文武圣人,显然不是因为他的武艺。论武艺,他其实不如吕布。但论人品,则吕布不敢望其项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已被塑造成一个“忠义双全”的人。千里走单骑,是忠;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义。关羽,是忠义的典型,忠义的旗帜,忠义的榜样。
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其中的矛盾了,还拉了两个同学操练了一遍。是啊,谁不想自己的一生当中,能有几个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的“铁哥们”呢?更何况,草民的生存是那样的艰难,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环境是那样的险恶,力量是那样的微薄。如不“义结金兰”,谁管我们死活呀!所以民国初年的上海工人,便很少有不在帮的。中共开展工作,还得借助帮会。桃园结义引起共鸣,并不奇怪。 然而问题也正在这里。一个社会,如果它的成员,只能依靠这样的办法来生存,来发展,这还是一个好的社会吗?这样的国家,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吗?显然,为了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我们必须抛弃“桃园结义”,通过“全民公约”来建设“法治国家”。这样一种“社会契约”的缔结,也是一种“结义”,只不过它不该在“桃园”。 四 谁的麦城,谁在走 〇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肯定会有人说:你不能因噎废食。你不能因为一个“桃园结义”,就把整个《三国演义》都否定了。我们就当它是脸上长的瘊子,做个“整容手术”,把它拿掉,不就行了吗? 听起来是很在理。但可惜,它不是瘊子。作为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有着鲜明的主题,严整的结构。用“桃园结义”开篇,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如果去掉,不但后面很多故事没法讲,更重要的是,将无法体现小说的主题──忠义。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就说关羽。关羽是三国人物中,最受后世推崇的。他在元代即已成神,后来又成圣成佛(武圣人、盖天古佛),比诸葛亮还受推崇。因为崇拜诸葛亮的,主要是读书人;关羽的粉丝,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近至朝野城乡,远至海外华社。东西南北,无人不知;士农工商,一网打尽。 关羽受到如此尊崇,与孔夫子平起平坐,并为文武圣人,显然不是因为他的武艺。论武艺,他其实不如吕布。但论人品,则吕布不敢望其项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已被塑造成一个“忠义双全”的人。千里走单骑,是忠;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义。关羽,是忠义的典型,忠义的旗帜,忠义的榜样。 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其中的矛盾──走单骑,是不义;放曹操,是不忠。事实上,关羽原本是有麻烦的,这就是被俘投降。《三国志》倒是一笔带过,只说“曹公禽(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传》)。这在三国时期,其实也很平常。然而宋代以后,观念不同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三国演义》便安排关羽的老朋友张辽来解围。办法,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忠义对抗忠义。 张辽给准备战死的关羽出了三个难题:义结金兰,同生共死。你先死了,哥哥咋办?受人之托,忠人之──走单骑,是不义;放曹操,是不忠。事实上,关羽原本是有麻烦的,这就是被俘投降。《三国志》倒是一笔带过,只说“曹公禽(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传》)。这在三国时期,其实也很平常。然而宋代以后,观念不同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三国演义》便安排关羽的老朋友张辽来解围。办法,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忠义对抗忠义。
了,还拉了两个同学操练了一遍。是啊,谁不想自己的一生当中,能有几个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的“铁哥们”呢?更何况,草民的生存是那样的艰难,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环境是那样的险恶,力量是那样的微薄。如不“义结金兰”,谁管我们死活呀!所以民国初年的上海工人,便很少有不在帮的。中共开展工作,还得借助帮会。桃园结义引起共鸣,并不奇怪。 然而问题也正在这里。一个社会,如果它的成员,只能依靠这样的办法来生存,来发展,这还是一个好的社会吗?这样的国家,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吗?显然,为了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我们必须抛弃“桃园结义”,通过“全民公约”来建设“法治国家”。这样一种“社会契约”的缔结,也是一种“结义”,只不过它不该在“桃园”。 四 谁的麦城,谁在走 〇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肯定会有人说:你不能因噎废食。你不能因为一个“桃园结义”,就把整个《三国演义》都否定了。我们就当它是脸上长的瘊子,做个“整容手术”,把它拿掉,不就行了吗? 听起来是很在理。但可惜,它不是瘊子。作为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有着鲜明的主题,严整的结构。用“桃园结义”开篇,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如果去掉,不但后面很多故事没法讲,更重要的是,将无法体现小说的主题──忠义。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也是它的“麦城”。 就说关羽。关羽是三国人物中,最受后世推崇的。他在元代即已成神,后来又成圣成佛(武圣人、盖天古佛),比诸葛亮还受推崇。因为崇拜诸葛亮的,主要是读书人;关羽的粉丝,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近至朝野城乡,远至海外华社。东西南北,无人不知;士农工商,一网打尽。 关羽受到如此尊崇,与孔夫子平起平坐,并为文武圣人,显然不是因为他的武艺。论武艺,他其实不如吕布。但论人品,则吕布不敢望其项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已被塑造成一个“忠义双全”的人。千里走单骑,是忠;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义。关羽,是忠义的典型,忠义的旗帜,忠义的榜样。 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其中的矛盾──走单骑,是不义;放曹操,是不忠。事实上,关羽原本是有麻烦的,这就是被俘投降。《三国志》倒是一笔带过,只说“曹公禽(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传》)。这在三国时期,其实也很平常。然而宋代以后,观念不同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三国演义》便安排关羽的老朋友张辽来解围。办法,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忠义对抗忠义。 张辽给准备战死的关羽出了三个难题:义结金兰,同生共死。你先死了,哥哥咋办?受人之托,忠人之 张辽给准备战死的关羽出了三个难题:义结金兰,同生共死。你先死了,哥哥咋办?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你先死了,嫂嫂咋办?匡扶汉室,天下大义。你先死了,国家咋办?这三顶帽子扣下来,关羽的“仗忠义而死”,反倒成了“不忠不义”。
这真是妙不可言!于是关羽决定“曲线救国”,在“降汉不降曹”的前提下,“有条件投降”。然后,又根据投降的条件,在杀敌立功之后,回归刘备。曹操呢?不但不阻拦,还亲自送行,又赠路费,又赠征袍,并通知各处关隘放行。理由,则是“敬爱关将军忠义”。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是真心喜欢关羽。历史上的曹操和关羽,其实是心心相印的。他们都有率真的性格,也都不喜欢士大夫,而且关羽比曹操更不喜欢。当然,作为政治家,或者作为“奸雄”,曹操也可能是在“放人情债”。但不论动机如何,结果是一样的,即关羽“尽忠于备,失义于操”。关羽自己,也思想负担沉重,很担心因为“过五关斩六将”,被曹操视为“负恩之人”。反正不管怎么说,忠义是要用忠义来回报的。不回报,就是“不忠不义”,这才有了“华容道”。
然而问题也就接踵而来: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义释希特勒”,或者“义释东条英机”?罗贯中也知道讲不通,只好安排诸葛亮来打圆场,道是“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哈哈,话说到这一步,怕是理屈词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