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说:寻访思想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05:51
文章提交者:智者说 加帖在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智者说::寻访思想者
“智者说”(取自本人编撰出版的哲学书名):1957年生,1974年12月参军,1979年考入某学院中文系,1992年从部队转业,现在某省局工作。
三十多年来,我最大的追求与快乐是自由无羁的理性思考。我所从事过的社会职业,均于学术理论研究无关。我既非教授,亦非研究员,想来也是侥幸逃脱角逐“职称”之苦,背负“成果”之累。我没有轰动性的著述行之于世,却对于缜密的理性思维自信不改。生逢社会利益进行重大调整之际,我无缘进入“先富”者之列,却也侥幸得有稳定的工资收入,衣食无虞,又无过多奢望,因此也便有了做形而上学思考的一份超逸。
2007年农历8月20日,按照孔夫子的说法,本人将进入“知天命”之年。我计划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开始寻访思想者之旅。目的是倡导高雅文化,呼唤理性回归。希望就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必将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一种创新理论——《圆理论》以及所有人文科学范畴内的问题与一切具有理论思辩能力的人进行交流探讨,以求得以修正与完善。
要了解我的思想主张,请参阅我的文章,《我最基本的政治主张》、《我最基本的思想主张》、《我最基本的生命主张》(附后)。
要了解我的经历,请参阅我的自传《在底层》与《学者梦》
要了解我的为人,请参阅我的书稿《我的生活哲学》
要了解我的研究成果,请参阅我的书稿《圆理论》、《需要重新认识的60个理论问题》、《智者说》、《七大教授批评书》、《共军:决胜的秘密》等。上述文论请按如下地址搜索:
我的文集网址:http://www.cx5188.com/Article_Special.asp?SpecialID=7
我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u/1233446970
诚恳希望愿意和我进行交流的同道及早与我联系,以便我确定寻访路线与行止。我的出发地点在沈阳。
为解旅途不时之需,诚恳希望愿意以优先出版权为条件提供赞助的海内外出版商与我联系洽谈;诚恳希望愿意以独家发布权为条件提供赞助的海内外媒体与我联系洽谈;诚恳希望愿意以广告为条件提供赞助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与本人联系洽谈;同时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人士提供赞助。
本人联系方式:QQ:286791553  电话:13190078717
附:
我最基本的政治主张
自从学会上网,便接触到了一个名词,曰“愤青”。以我的理解,那该是指愤世嫉俗的青年人了。世间总有许多不平事。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觉得事事顺心的,也没有几个人总是那么春风得意的,很多人都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因为社会本身确实存在着种种令人激愤不已的丑恶。只需要倒退十年,也许我就是一个“愤青”。
“愤青”是可爱的。世界的任何一种事业都需要人的一种激情,尤其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国家大事。没有激情意味着意志的消退,没有激情几乎没有任何事业可言。而这种激情恰恰突出地体现在“愤青”们的身上。
“愤青”同时也有不可爱的一面。这一面我们可以从网上一些主贴和跟贴上中看出来,那就是近乎病态的竭斯底里式的仇恨一切。毫无疑问,来自社会底层的一些呼唤,包括来自“愤青”的一些过激言论,往往构成一种舆论的推动力。当这种推动力与体制内的改革要求取得一致的时候,有利的社会变革便发生了。然而,也有很多过激的言论,并不能构成改革的推动力,反倒成了改革的阻滞力。令人生厌的不理智,令人担心的仇恨情结,往往会大大地消退了体制内的改革热情。有一个寒风与暖风比赛的故事。说的是两者谁更能让人脱下棉衣。寒风使劲地吹,几乎把人吹倒了,可人更加紧紧地裹住自己的棉衣;而暖风却不同,习习吹来,人不知不觉地脱下了棉衣。
做任何事情,即需要一种激情,同时需要一种健康的心态。这种健康的心态,首先应该是从容的,甚至可以是优雅的。我们爱这个国家,爱这个社会,爱自己的族类吗?我们就应该心怀美好的愿望和善良的心境。你可以去诅咒严冬,更应该满怀信心与希望去寻找和发现那些属于春的信息。
不久前,我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悄然发生着的政治变革》,结果引来了“愤青”们的一切咒骂声。这本身是在中国,网站却只能做出封闭贴子,不能跟贴的处理。我所谓的政治变革的确是来自体制内的直接努力,可这种有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政治变革不值得去发现与肯定甚至是支持与推动吗?我本人既不是大款也不是贪官,远远算不上既得利益者。身处体制外,可以与体制内处于相对的位置,可未必一定要选择敌对的位置吧。
“革命”曾经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汇。革命、不革命还是反革命,一度作为一种严肃的评判标准。然而,革命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可以把无数的革命先烈视为亲人,那“八百万国民党军队”就不是骨肉同胞吗?那种剧烈的革命运动据说是要“砸烂旧世界”,可这个旧世界真的是可以砸烂的吗?暴力革命仅仅是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如果这种制度并不理想,那么暴力革命便突出地表现为一种破坏性。譬如一只电脑,软件程序没有做任何改变和升级,砸烂了、更换了硬件又有什么意义呢?社会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改良,而不是一波一波的毁灭性的革命冲击。
于是又想到了一个曾经在网上见过的词汇:制度设计。社会制度的设计有如电脑的软件程序设计,本身是一件很理性的事情。要想真正改造社会,关键在于理性的制度设计。那些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制度、决策的实施,往往对于一个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历史性的政治影响。比如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中采用民主测评制,在决定干部任免的党委会上采取票决制;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逐步推行任期制,这些在目前看来效果还不明显的举措,看起来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事实上意义深远。如果社会领导阶层这一子系统与社会这个大系统实现顺畅的对流,就可以避免特殊利益集团的出现,一切有利于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制度设计就可能实现。
一项好的制度设计需要理智,设计方案提出与实施的时机及策略手段也需要冷静的理智。大道自然。随顺自然,因势利导,效果最佳,代价最小。强力而为,其效果与代价之比往往是半斤对八两。
所以,无论是在体制外还是在体制内,我对于那些冷静而理智的制度设计者表示由衷的敬佩并引以为同道。
我最基本的思想主张
近日,翻检和整理一下这些年来断断续续给自己带来快感的思维所得,一个问号由混沌而至清晰,居然悬停在了鄙人的脑际——我都思考了一些什么?真正属于我自己独立思考结果的是什么?我提出过什么新的观点吗?我有哪些属于自己的哲学主张?最基本的哲学主张是什么?
应该说,每一个思考者都在努力寻找道理,而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人们总是难免生发对于道理本身的追问。在所有道理中,有关道理的道理该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东西了。于是我想,或许我关于道理本身的观点,应该算是我最基本的思想主张了。
我做过大量的哲学笔记,并以《观点与主张》为题,摘录过众多思想家的论点。在对这些观点的揣摸过程中,我发现,面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说,甚至有完全对立解说,而哪一种解说都不无道理。
由此我想到,客观真理是无限的。用辩证法的两点论正说反说不足以完整地描述,用一条线状的体系(如某某学说、某某体系、某某思想、某某主义)也不足以完整地描述;必须用一种立体的动态的系统理论方能做出理想的描述,而这项工程远非个人,亦非同一思想战线的人力所能及。她需要各个历史阶段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用各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来完成。
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分析的,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内部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意味着内部总有一定的结构。正是这种结构给人以一种“形”的印象。无数的真理彼此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美的图形是圆形。和其它形状比较起来,最方便我们观察乃至构成全面认识的也是圆形。三角形呈现给我们的是三分之一的面积,正方形呈现给我们的是四分之一的面积,而圆形呈现给我们的是二分之一的面积。作为发光体,作为光源,圆形所提供的相对于其他形状来说,也是最大范围的光照。
我们可以把由无数的真理组成的总体结构假设为一个变化着的球体,进而通过这个球体来说明真理间的一些关系——
在这个球体上,对如何一点来说,总有一定的点与其对应,并且表现为对立的性质。就是说,任何一条真理总有一条真理与其对立。而这两条真理都是不容置疑的。原因在于两个点所处的位置正好相对,而且各有自己的客观规定性;又如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作为认识主体,所在的立场和角度也恰好相反。
在这个球体上,任何两点都能连接在一起。球面由线组成,线由点组成,整个球面是点的聚合。所有的点,经过中介都有联系。这就是说,全部真理是普遍联系着的。有的联系是直接的,有的联系是间接的,由此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这个球体上,能够实现无数条线的闭合。这种闭合意味着一种理论体系的完成,并且这种体系这番道理能够说得通。
在这个球体上,所有的点同时又是无数条线的交叉点。任何一个道理既是独立的个体,又与所有的道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个球体是凸凹不平的,有的点凸出来,有的点凹进去,甚至连带着周围诸点凸起或凹进。这种状况意味着有的真理被人们认识了,有的真理还未被人们所发现。而一个具体的真理被人们认识与否,直接影响着相关的真理是否被连带发现。
在这个球体上,新的点不断生成,新的线在不断延伸,甚至实现闭合。这意味着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新的真理被不断发现,新的领域在不断开拓,新的体系在不断产生。
在这个球体上,新的点覆盖旧的点,新的线覆盖旧的线,这意味着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新的理论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对于这个球体,我们无法在同一时间、同一角度看到整个球面。只有变换角度,才能获得对这个球体的整体认识。仅仅看到一点、一线或者一个区域,就自以为拥有了全部真理,是非常可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其人。
真理本来就是一只有着底色的圆。你说你认识了一个什么真理,发现了一个什么真理,不过是在这只圆上勾划出了一点、一线。这一点一线与整个圆比较起来,是多么地不值得炫耀啊!
上述最初的考虑形成于二十多年前我上大学期间,到了近些年触网,我把上述观点贴在了“哲学人生”之“哲学论坛”上,一位名为闲云野鹤的网友评价说:“周先生的此文很有哲理,也可以看作是关于真理的‘球喻’”。
‘球喻’也罢,“圆说”也罢。基于这种认识,我从不枉称某种主义的信徒,也不会对任何思想家谦卑至极。一切真理的言说,在我看来,“立论必偏颇,不偏则废言。”世界上一切观点都是偏颇的。你想不偏不倚,那就什么都不能说了。
与此同时,我还意识到一项任务,抑或说是一种“使命”这就是“集天下英才,汇思想经典”——
既然我们要研究道理,要讲道理,那么,就不妨围绕着某个问题把所有道理都摆出来,然后在比较权衡中判定,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对得多些,谁对得少些,谁现在是对的,谁将来是对的,谁在某种情况下是对,谁在另外某种情况下是对的……
我最早“触网”大约在七八年前,具体时间已经记不得了。那时经常登陆的是一个名叫“学而思”的网站,似乎是杨支柱办的,我感觉那个网站上的人对杨恭敬有加,杨本人在那里似乎也很权威。刚登陆时我使用“智者说”(至今未变)作为网名,由此还引起了非议。在我作出必要的解释之后,网友们也便认可了。
这个时候,我已经完成了对《智者说》一书的编撰,并由沈阳出版社出版。该书力图集纳古今中外智者的哲理名言,集纳人类理性思维成果的精华,代表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成就,力争成为一部理性时代的“圣经”。书中未加引注的段落,是本人所加的评点。
应该说,这本书的编撰既是对人类思维成果的整理与总结,也是对编撰者智慧的砥砺与提高。在某一个具体问题上可以有各种不同观点发生撞击。在鉴别、比较、权衡中,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全面,还可以产生新的创造。这是一项空前伟大而辉煌的事业,而这项事业期待着更多的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
试想,只要你考虑问题,你就是在进行理性思维;只要你对自己的理性思维中进行一番抽象,你就迈进了哲学的门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哲学,每个人都是哲学家。你如果能把这本理性时代的圣经置于自己的案头,拿出一点“吾日三省我身”的精神,对照智者所说,总结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你必将获益非浅。
我在书的“序言”中写到:“我可以保证我所收录的哲人语录绝大多数堪称经典,但是以我个人的学识能力,难免挂一漏万。我自信本人的若干评点不失为一己之见,但不能肯定那就是真理。我相信,这项伟大的事业本身就是属于全人类的,属于全世界一切思考者的。”
当然,我还是有这样一点自信,这本书的篇章结构是经过认真设计反复论证的,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人、精神、认识、社会、存在、运动、真理。应该说,我们所面对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任何人悟出的任何道理,都可以收入《智者说》。
这本书的编撰与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认为你或他人的某个观点应该编入,你认为书中的哪个观点不宜编入,可以随时提出修改。而《智者说》一书将会根据众多智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推出新的版本。
早在《智者说》出版前,我就在互联网上设置了专门的网页。只要键入“智者说”三个字,就可以搜索得到,当然那还是出版前的草稿。我想在网上重新设计网页,邀请有识之士在网上进行讨论。大家既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别人的意见做出评论。只要参与其中,那他就是《智者说》编撰工作的当然成员。通过网络,还可以看到每位参与者受到赞同、反对或冷落的情况。届时我将邀请受到赞同较多的若干位同仁作为《智者说》再版的编委。我相信这是一项可以终生为之的宏伟事业,我始终满怀信心地期待着有识之士的加盟。
2006年,是我颇感欣慰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认真整理了自己的思想,完成了《圆理论》一书的创作,并将其贴在了一些论坛上。通过与众多网友的交流,得以不断地充实完善。
我将自己创作的目的明确为:揭示认识的奥秘,展现真理的本相。书中提出了圆理论的十大原理。全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世界上最美的图形是圆形。世间所有的真理就构成了这样一种圆形。借助于这种圆形,我们可以了解真理的存在形态和内在关系。我们怀疑任何一个真理的、一套理论的唯一正确性,同时又包容一切真理。因为任何一个真理都不过是真理之圆上的一个点;任何一套理论,都不过是真理之圆上的一条线。对于真理我们既坚持批判精神,又要有包容精神。既要指出其片面性的倾向,又要有意识地为其找到合适的位置,镶嵌在璀灿的真理之圆上。值得我们信仰的是,不是某种理论,而是全部理论构成的真理之圆。随着理性的完善和真理的发现。人类的最终选择是,在将各种各样的道理烂熟于心的同时,努力达到理性直觉的认识境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灵性地选择,体验那种天人合一、出神入化的快慰之感。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圆理论”三个字,便可以看到文稿。愿我们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我最基本的生命主张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中国青年报》围绕一位名叫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来越难走?》,开展了一场有关人生的大讨论。1982年,《北京日报》以《人生是什么,怎样对待人生》为题,组织开展了一场“笔谈”。我当时寄去了文章,没有得到发表。《北京日报》有感于我的热情,特意寄我一份由他们编印的一本资料《论人生名言录》。
如今翻检起来,或许我的文章不仅仅表现出了一种参与的热情。现原文录下,供识者评说——
人有各种欲望,想这个,要那个,归结起来,不外乎自然性的生理欲望和社会性的心理欲望。欲望外在表现为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包括衣食饱暖的追求、真理的追求、知识的追求、事业的追求、爱情的追求、生活情趣的追求等等。说来带有某种贬意的,如名利的追求,说来属于卑鄙的,如对于他人财物的追求等。分析起来,这所有的追求,一是对精神的追求,一是对物质的追求。我以为,如果不妨碍或者不损害他人,不越出伦理的界限,那么,一切追求都是无可非议的。人生的价值就是用有无追求、追求的崇高与卑微和追求的结果来衡量的。用更多的人能接受的话来说,追求是为着实现我们的理想,然而在事实上,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让我们的理想得以实现,让我们的合理的欲望得到充分而不断的满足,应该被理解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而社会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合理的欲望得到充分而不断的满足。
任何欲望都属于作为意识的主体,即人的自身的目的意识,“利他”的欲望和动机也不例外。一个人去帮助另一个人,动机是为别人,可“为别人”的动机,还是属于自己的。实现了(自己的)帮助别人的目的之后,也就是满足了自己的目的要求。这就是“为自己”的自然性。
我们不能否认个人的存在与价值,不能否认人的欲望和利益,对于利己的意识和行为要加以分析区别。妨碍和损害他人的利己行为是卑劣的,不妨碍和不损害他人的利己行为是允许的。某种行为既是“为自己”,同时更明显地外在表现为“为他人”的,是道德的行为。
我们肯定“为自己”是自然的,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是为自己的,人的潜意识是为自己的。
但是,单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具有社会属性。就整个人类的发展来说,是扬弃自然属性而具备社会属性,就个人的成长来说,通过社会环境的间接影响和直接的社会教育,也是扬弃自然属性从而具备社会属性。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人的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作为自然人,人当然要为自己,作为社会人,则必须为他人,必须有道德。“为他”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客观条件规定的,不仅仅是人单纯的良心发现。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们意识到必须团结互助才能战胜自然,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人们发现从损人开始,到害己告终,终究是不利己的。相反,与人为善,整个社会和睦相处,才能得到幸福。于是逐渐形成了为他人的思想意识,这就是所谓的觉悟。
所以,冷静地说来,人是自然为自己,自觉为他人的。
当然,“自然为自己”属于自然的东西,是感性的,是用不着提倡的,相反,“自觉为他人”是理性的思想品质,代表着团结和睦,代表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是发展着的,应该尽心尽力地扶植与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