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专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11:05
□ 子宫肌瘤的概念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常见的肿瘤之一。子宫肌瘤在30岁—50岁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子宫肌瘤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其中有少量结缔组织纤维仅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其确切的名称应为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通称子宫肌瘤。又因其发病和女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有关,故属性激素依赖性肿瘤。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高达20-30%。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目前30岁以上妇女约有1.56亿,子宫肌瘤患者就有近3200万人。
□ 子宫肌瘤的危害
子宫肌瘤,被人们称为“妇科第一瘤”,从古到今都被列为妇科疑难杂症。由它引起的月经不调、腹部肿块、压迫症状、疼痛、白带增多、不育、循环系统症状等,对广大女性造成了很大的身心损害。临床实践还证实,子宫肌瘤常并发输卵管、卵巢病变,也极易和子宫体腺癌和宫颈癌同时存在,是影响现代妇女健康的重要原因。
另外由于子宫疾病引起的夫妻性生活不和谐也是造成夫妻感情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均有调查显示;患有子宫疾病和子宫切除的妇女,其离婚率较正常妇女高20%以上。
因此,医学界专家、学者们纷纷呼吁广大女性朋友——要爱护子宫,重视子宫疾病,别让子宫疾病扰乱夫妻生活、危害身心健康。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是根治子宫疾病的关键环节,也是遏制良性子宫疾病转变为恶性子宫疾癌的最有效途径。
□ 子宫肌瘤的发病人群
子宫肌瘤是成年女性中比较常见的妇科病,一般来说,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30岁以下少见,20岁以下极少见,以40~50岁发生率最高,约占51.2~60.9。绝经以后肌瘤如若长大,一般表示有变性,尤其警惕有肌瘤变性。有关资料显示,子宫肌瘤妇女终身发病率在20%~25%,而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为30%~50%。近年来,由于受环境污染、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影响,子宫肌瘤的发病率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
□ 子宫肌瘤的变性
典型的子宫肌瘤是一个实质性的球形肿块,表面光滑或亦有凹凸。切面呈白色螺旋状线纹,微带不平。线纹乃是肌瘤中的纤维组织所形成,肌瘤的硬度决定于纤维组织成分,其中的纤维组织越多,肌瘤越白而坚硬。反之,肌瘤中平滑肌细胞较多,纤维组织较少,则肌瘤的切面与子宫肌壁的颜色差别不大,且质也软。肌瘤外表有一层薄的包膜,形成肌瘤假包膜,系由肌瘤周围肌壁的结缔组织束和肌纤维束构成。包膜与肌瘤间的联结疏松,易将肌瘤从肌壁间剥离。包膜中布有放射状血管支,以供给肌瘤血液营养。肌瘤越大,血管越粗,数目也越多。在肌瘤中央,血管分支减少,当肌瘤直径超过4cm以上,肌瘤中心即易发生变性。
子宫肌瘤过大或妊娠时常产生变性,可分良性变和恶性变。良性变有红色变性(常发生在孕产期)、粘液变性、囊性变、脂肪变性和钙化等;恶性变即子宫肉瘤,虽然少见(不到1/1000),但恶性程度高,血道转移预后较差,这就是子宫肌瘤患者应定期随访检查的原因。
□ 子宫肌瘤的分类
子宫肌瘤按其生长位置与子宫壁各层的关系可分为3类。
子宫肌瘤开始均从肌层发生,倘若肌瘤一直位于肌层,则称为“壁间肌瘤”或“间质肌瘤”最为多见。壁间肌瘤常为多发,数目不定,往往有一个或数个较大的,有时可为极多小瘤结节,分布全部子宫壁,呈不规则团块状融合,构成多发性子宫肌瘤。有的则在发展中累及宫颈或深达穹窿,而易与原发性宫颈肌瘤相混淆。壁间肌瘤因血循环较好,一般瘤本较少发生退变,可使宫体严重变形,且影响子宫收缩,由于子宫体积增大,内膜面积增加,故常引起月经过多、过频及经期持续时间延长。
肌瘤在生长发展过程中,常向阻力较小的方向发展。当其突向子宫腔后,其表面仅覆盖一层子宫内膜,称为“粘膜下子宫肌瘤”,甚至仅以一蒂与子宫相连。粘膜下肌瘤成为子宫腔内异物而引起子宫收缩,被排挤下降,瘤蒂也逐渐被拉长,当达到一定程度时肌瘤可通过宫颈管,垂脱于阴道中甚或突出于外阴口,同时蒂部所附着的宫壁亦被牵拉,而向内凹陷,当凹陷增大,可形成不同程度的子宫内翻。粘膜下肌瘤由于瘤蒂血运较差,并常伸入阴道内,故易感染,坏死、出血。若向腹腔方向发展,最后亦可仅由一蒂与子宫相连,成为带蒂的浆膜下子宫肌瘤。瘤蒂含有之血管是肌瘤的唯一血循环。如发生瘤蒂扭转,瘤蒂可坏死断离,肌瘤脱落于腹腔,贴靠邻近器官组织如大网膜、肠系膜等,获得血液营养而成为“寄生性肌瘤”或“游离性肌瘤”。但可使大网膜血管部分扭转或阻塞而发生漏出作用,形成腹水等引起腹部症状。
肌瘤发生于子宫体侧壁向阔韧带两叶腹膜之间伸展者,称为“阔韧带肌瘤”,属于浆膜下类型。但还有一种阔韧带肌瘤,系由阔韧带中子宫旁平滑肌纤维生长而成,与子宫壁完全无关。阔韧带肌瘤在其增长发展过程中常使盆腔器官、血管等发生位置与形态改变,尤其是输尿管变位,造成手术治疗上的困难。
□ 子宫肌瘤的病因和病理特点
迄今为止,子宫肌瘤的病因尚不明了。根据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结果证明肌瘤是一种依赖于雌激素生长的肿瘤。如临床常见于育龄妇女,30~50岁,尤其是在高雌激素环境中,如妊娠、外源性高雌激素等情况下生长明显,而绝经后肌瘤逐渐缩小。肌瘤患者又常伴卵巢充血、胀大、子宫内膜增长过长,揭示这与过多雌激素刺激有关。
子宫肌瘤与内分泌失调有相当的关系。应用外源性激素及克罗米芬后子宫肌瘤增大,抑制或降低性激素水平可防止肌瘤生长,缩小肌瘤及改善临床症状。
从组织发生来看,子宫肌瘤细胞源于子宫肌、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如未成熟的成肌细胞,但后者在组织学上尚未明确概念。人类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来自未分化间叶细胞向平滑肌细胞的分化过程。多发性子宫肌瘤可能是由于起源细胞在子宫肌层内多灶潜伏。进入性成熟期后,残存于肌层的未分化间叶细胞和成熟的平滑肌细胞,在雌、孕激素周期作用下出现自身连续性增殖、分化及肥大过程,在长时间内反复进行,最后形成肿瘤。
□ 子宫肌瘤的发病机理
古代中医认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素体虚弱、经行产后体虚,又感受寒邪,寒邪入内客于胞宫,或肝郁虚致肝气郁结,脾运失健,气血生化无源,最终引起气滞血淤或气虚血淤,淤血凝结胞宫,阻滞胞脉,冲任受损,新血不得归经,日久而形成。乃大积大聚坚积之病,宜标本兼治。
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二酮(E2)有关,雌二酮(E2)是肌瘤生长的重要因素。而二酮(E2)发生生物效应的强弱取决于靶组合中的雌二酮受体(EnR)的含量。E2弥散入细胞核,与核内EnR发生识别结合,发生生物效应而产生肌瘤。肌瘤中的雌、孕激素受体含量明显高于子宫肌组织。国外研究报道,降低核内EnR含量,可明显抑制肌瘤的生长。上海中医大学附属医院研究结果表明:宫瘤宁片能显著降低子宫内膜及肌瘤组织胞核雌二酮受体(EnR)、孕酮受体(PnR)含量,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由此进一步说明宫瘤宁片治疗子宫肌瘤作用机制在于降低子宫内膜胞核雌二酮受体(EnR)孕酮受体(PnR)含量。为该临床治疗药子宫肌瘤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常见的现象是子宫出血、乳房胀痛、小腹部有隐痛、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白带增多、不孕、肛门有下坠感、月经量增多或淋漓不断、腰部酸痛、面部有色素沉淀或黄褐斑、眼圈发黑、面黄肌瘦、贫血、心脏功能障碍、盆腔检查可扪到子宫体增大和质硬。其中约20%~50%的患者有症状,大多数症状与肌瘤的大小和位置有关。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常随肌瘤生长的部位,大小,生长速度,有无继发变性及合并症等而异。临床上常见的现象是子宫出血,腹部包块,疼痛,邻近器官的压近症状,白带增多,不孕,贫血和心脏功能障碍。
(一)子宫出血 为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出现于半数或更多的患者。其中以周期性出血(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者月经周期缩短)为多,约占2/3;而非周期性(持续性或不规则)出血占1/3。出血主要由于壁间肌瘤和粘膜下肌瘤引起。周期性出血多发生在壁间肌瘤。粘膜下,壁间及浆膜下肌瘤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74%及36%。肌瘤所致出血量多的原因:1,肌瘤患者常由于雌激素过高而合并子宫内膜增殖及息肉,致月经时量多,2,肌瘤所致子宫体积增大,内膜面积增加,出血量过多和出血过久。3,粘膜下肌瘤,粘膜表面经常溃烂,坏死,导致慢性子宫内膜炎而引起淋漓不断出血。4,壁间肌瘤,影响子宫收缩及压迫血管作用,或粘膜下肌瘤内膜剥脱而本身无法收缩,均致出血量多及持续时间延长,5,较大肌瘤可合并盆腔充血,使血流旺盛而量多,6,更年期月经不调。
月经量过多或者经期延长均可单独存在或合并出现。若与月经周期缩短(过频)同时存在,则可在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血液而致严重贫血。粘膜下肌瘤脱出于阴道内呈非周期性出血,量可极多。大的息肉状肌瘤亦常引起持续性的流血。
(二)腹部肿块 下腹部肿块常为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诉,可高达69.9%。有时也可能为肌瘤的唯一症状。腹部肿块的发现多在子宫肌瘤长出骨盆腔后,常在清晨空腹膀胱充盈时明显。由于子宫及肌瘤被推向上方,故患者易于自己触得,超过4-5个月妊娠子宫大的,在膀胱不充盈时亦可触及。子宫肌瘤一般位于下腹正中,少数可偏居下腹一侧,质硬或有高低不平感。较大者多出现变性,较软而光滑。
□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
(三)疼痛 表现为腹痛者约占40%,腰酸者25%和痛经者45%;亦有表现为下腹坠胀感或腰背酸痛,程度多不很严重。疼痛乃肿瘤压迫盆腔血管,引起瘀血,或压迫神经,或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可刺激子宫收缩,由宫腔内向外排出所致宫颈管变宽大而疼痛,或肌瘤坏死感染引起盆腔炎。粘连,牵拉等所致。如个别因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则腹痛较剧并伴有发烧。子宫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或子宫轴性扭转时亦产生急性剧烈腹痛。大的浆膜下肌瘤向阔韧带内生长,不仅可压迫神经,血管引起疼痛,而且还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输尿管或肾盂积水而致腰痛。凡痛经剧烈且渐进性加重者常为子宫肌瘤并发子宫腺肌病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所致。
(四)压迫症状 多发生于子宫颈肌瘤,或为子宫体下段肌瘤增大,充满骨盆腔,压迫周围脏器而引起。压迫膀胱,则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压迫输尿管,可致肾盂积水,肾盂炎,生长在子宫后壁的肌瘤可压迫直肠,引起便秘,甚至排便困难。盆腔静脉受压可出现下肢水肿。压迫症状在月经前期较显著,此乃子宫肌瘤充血肿胀之故。如果浆膜下肌瘤嵌顿于子宫直肠窝也可出现膀胱或直肠压迫症状。肌瘤引起压迫症状者约达30%。
(五)白带 白带增多占41.9%。子宫腔增大,子宫内膜腺体增多,伴有盆腔充血或炎症均能使白带增加,当粘膜下肌瘤发生溃疡,感染,出血,坏死时,则产生血性白带或脓臭性白带,量可很多。
(六)不孕与流产 30%子宫肌瘤患者不孕。有孕可能是就诊原因,而在检查时发现存在着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引起不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流产率高于正常人群,其比为4:1。
(七)贫血 长期出血而未及时治疗者可发生贫血。严重贫血(5克以下)能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心肌退行性变。
(八)高血压 有的子宫肌瘤患者伴有高血压,肌瘤合并高血压者(除外有高血压史者)在去除肌瘤以后多数恢复正常,可能与解除输尿管压迫有关。
(九)体征 肌瘤小于3个月妊娠子宫大者,一般不易经腹触及。能触及者一般在下腹中部,质硬,多不平整。肌瘤居子宫前壁或后壁者则前壁或后壁较突出,多发性肌瘤则可在子宫上触及多个光滑,硬球形块物;子宫明显一致增大,且较硬,可能为藏于宫腔内或颈管内的粘膜下肌瘤,如宫颈口松弛,伸入手指往往可触及光滑球形的瘤体,有的则已露于宫颈口,甚或突入阴道内。肌瘤的生长部位也可影响子宫体和宫颈的位置。
□ 如何防治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情绪,防止大怒大悲、多思多虑,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性格开朗、豁达,避免过度劳累,这样五脏调和,气行疏畅,气行则血和,气血和则百病不生。另外,患者应注意节制房事,以防损伤肾气,加重病情。更应注意房事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以防止外邪内侵,入里化热,凝滞气血,加重病情。
子宫肌瘤的形成与长期大量雌激素刺激有关,而动物实验表明,高脂肪食物促进了某些激素的生成和释放,故肥胖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子宫肌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饮食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2〉坚持低脂肪饮食,多吃瘦肉、鸡蛋、绿色蔬菜、水果等。〈3〉多吃五谷杂粮如玉米、豆类等。〈4〉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类食物,如花生、芝麻、瓜子等。〈5〉忌食辛辣、酒类、冰冻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