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 (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3:55
真实的历史(图文)
源流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开始的。相传黄帝身边的一个史官仓颉造了字。然而有关五帝的记载,中国的史料是如此苍白,在汗牛充栋的史书中,有关夏、商与西周的记载也仅是九牛一毛。
在距今2500多年前,当中华文明走过了她一半岁月的时候,历史上演了天地间第一个变局,数百个诸侯国家兵戎相见、弱肉强食,纷飞的战火整整燃烧了五百年。随著这场长达500年的阵痛,诞生了中华历史记载的一个飞跃,《左传》、《春秋》、《战国策》、《国语》和《吕览》相继出现。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等等诸子百家各种学说也在这长达500年的乱世奇局中呱呱坠地,这场“百家争鸣”的壮观场面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将近 2000年。
诸子百家各树一帜、竞相争鸣的时代似乎是中华文化、思想与智慧大发展的时代,然而就在此时,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却临风长叹,他对弟子言偃说:“大道之行的时代,以及夏商西周的贤王治世我没有赶上,但是古书中有记载。大道之行的时代,天下为公,选拔贤明而有能力的人治理社会,人人诚实守信,和睦相处,不把财产视为私有,而把劳动视为美德,没有阴谋和盗贼。可是现在大道已经没落了,天下成了统治者的家天下,父死传子,兄终弟及,人们仅仅照顾自己的亲属和子女,货力为己、各私其私。”
孔子晚年的时候,喟然叹道:“凤凰不再飞来,河图不再出现,我也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泰山啊,将要崩颓;梁柱啊,将要坠毁;圣人啊,将要枯萎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之后,后代的君臣士民无不视孔子之言为圭臬。然而谁能知道,孔子所推行的仁义真的是终极智慧吗,为什么大智慧的孔子却只能发出“大道没落” 的无奈哀叹?
就在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义哲学、克己复礼的时候,和孔子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觉者老子却在他千古传世的《道德 经》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3],无疑老子认为道德远远高于仁义,故曰:“大道废,有仁义。”
老子继续阐述道: “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现代人的概念中,仁义、智慧、孝子、忠臣的出现都是值得庆幸的喜事,然而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 大道没落、社会混乱的结果。
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圣经》上也记载了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吃了伊甸园智慧树上的果子,从此可知善恶,然而知善恶后的亚当和夏娃却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东方道家的经书,和西方宗教的《圣经》竟然对智慧的认识如此相似!
从诸子百家开始,历代思想家历时2500年呕心沥血、皓首穷经地上下求索,那倍受孔子和老子所推崇的如长虹经天的大道又是什么?他从何而来?因何没落?又是何时没落?是否宇宙中还存在着一种力量,可以正本清源,扭转乾坤?
当我们倒树寻根地探求大道的时候,我 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人最初从哪里来?
进化论说:人是从猴子进化为人的。然而正是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在《物种 起源》的绪论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清楚地认识到,本书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一点不能用事实来作证,而这些事实又往往会直接引出同我的结论正相反的结论。”他在后面又用了整整两个章节的篇幅来论述他这个“学说的难点”。在第六章的开头,达尔文战战兢兢地说:“有些难点是这样的严重,以致今日我回想到它们时还不免有些踌躇。”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一无法自圆其说、处处充满破绽的进化论却被荒唐地称为十九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之一,并堂而皇之地写进了教科书中,成了人类神化自我,离经叛道的最有力的工具。
历史悄然走到了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出现了一套由多位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编撰的《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系列丛书。该丛书通过《水晶头骨之谜》、《上帝的指纹》等八个分册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世界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迁几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的痕迹,然而侥幸保存下来的零星遗迹所展现出来的却是:在亿万斯年以前,被我们视为史前洪荒时代的野蛮人却具备着连现代人都无法望其项背的超级文明。百慕大海底的高200公尺的金字塔;加蓬共和国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2亿6千万年前人类脚印的化石;凝聚著天文、历法、几何学和数学知识精华的埃及金字塔;至少在6000多年以前从高空测绘的南极地形图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当越来越多的无可辩驳的证据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时 候,我们已经知道进化论不过是一种假说,一个笑话,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的是史前的文明魂归何处?如何还原出人类真实的历史?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以神话开始。令人震惊的是,无论全世界有多少民族,无论他们相距万水千山,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传说:神用泥土造了人。
中国人的《太平御览》上说,女娲用黄土捏成了泥人,这些泥人便有了生命。
《圣经》上说,上帝就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生气的人,名字叫亚当。后来上帝让亚当沉睡,取下他的一条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名字叫夏娃。
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传说,有一位神,叫做塔内,他取河边的红泥,按照自己的形象用自己的血捏成一个人,做成后,就向这个泥人的嘴和鼻子里吹气,使他活起来。
澳大利亚的造人神话是这样的:创世者庞德一杰尔用他的一把大刀割下三大块树皮。他在一块上面放了些泥土,用他的刀把泥调好,把一部分泥放到另一块树皮上面,造成一个人形。然后,他使劲往泥人的嘴里、鼻孔里和肚脐里吹气,这些小人立刻动了起来,围著神又蹦又跳。
在非洲白尼罗河生活的希卢克人的神话说:创世者乔奥克决定创造人类,他拿起一块泥土,对自己说:我将造人。古希腊的神话说: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至今生活在北美洲亚利桑那州的皮马人认为,是大地之主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他又造了一个漂亮的泥像,并称这个泥像为人。阿拉伯的创世神话说,上帝派阿兹列来创造人,他取了一些泥土来到阿拉比亚,然后造成了一个人形,并把这个泥人放到一个地方,使它慢慢变干。过了40天,当泥人变干以后,上帝给了他们生命,并赋予他们理性的灵魂。南美奎什玛雅人的圣书中写到:最初的世界什么都没有,只有造物主特帕和古库马茨,他们想造一种灵物。于是,他们用泥土造了一个人。以上虽然只是几例造人的神话,但它们涵盖的地区却遍及全球的所有大陆:中国、中亚、新西兰、澳大利亚、非洲、古希腊、阿拉伯地区和美洲。可以想见,在没有任何远程交通工具,更不要说文化交流的原始社会,在地球的所有陆地上都流传著一个相同的神话,绝非巧合。
如果人真的是神造的,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无从考证那些已经灰飞烟灭的史前文明了。但幸运的是,我们也许可以从文明古国的典籍记载和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中找到人之初的零星线索。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四大文明 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他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都曾为人类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但是,各文明民族创造的文化,都经历了生灭消长,此伏彼起的历程,如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都于两千年前就趋于黯淡了;印度的哈拉巴文化被来自中亚的亚利安人扫灭;创建过太阳金字塔的玛雅文化,也衰败于中美洲丛林;光焰万丈的古希腊文化,则被罗马所取代;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而毁灭殆尽。唯有崛起于东亚大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在坎坷跌宕中延绵发展数千年,经历改朝换代,分分合合,却始终未曾中绝,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独特文化体系,也成为了世界史上唯一的“连续性文化”。
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史记》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四库全书》中还收录了唐代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其中记述了五帝以前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和女娲的事迹。传说中伏羲和女娲都为风氏,属于兄妹关系。
女娲氏末年,水神共工氏与火神祝融氏发生战争。 共工氏打败了,一口怒气无从发泄,就用脑袋撞不周山,结果“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螯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
伏羲氏的母亲叫华胥,因为在雷泽这个地方踩了大人的脚印而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东周列国志》上说伏羲按照周天之数以及五行制作了乐器瑶琴,按照凤凰的羽翼形状制作了乐器箫。《三皇本纪》上说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他教给人使用文字符号来代替结绳记事,使用渔网来捕鱼,蓄养家畜做为食物。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春秋元命苞》中说神农氏出生三个时辰就会说话,五天以后就可以走,七天以后牙齿就长齐了,到三岁的时候就知道如何种植庄稼。《淮南子修务训》上说神农看到百姓经常因为饮食不当而中毒或受到疾病的伤害,于是按照土地的燥湿肥硗高下“教民播种五谷”。有关神农氏最著名的传说莫过于“尝百草”了。一开始神农因为亲尝百草而一日中毒70多次,后来他得到了一条红色的鞭子。他“以赭鞭鞭草木”就会知道草木的“平毒寒温之性”,从此中华民族开始有了医药。
从这些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皇除了有大圣德以外,还具备着大神通。当人类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神为了人能够生息繁 衍,亲自传给人必要的生活能力,同时开创了一段人神同在的文化。稚嫩的人类就这样在神的呵护下,一步步地迈出了摇篮。在《圣经》的“创世纪”中也有亚当和 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后,“耶和华上帝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的记载。
上古民风十分纯朴,人们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乐生、不知恶死,过著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黄帝内经》的《上古太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老子曰:“道法自然,”当人完全顺乎自然而生活的时候,就是处在一种虽然没有修道,但是却在道中的状态。
人神同在的时期一直持续到了五帝时仍未断绝。《太平御览》卷十五中说蚩尤起兵攻伐黄帝。双方在涿鹿展开大战,蚩尤做法术降下大雾,一连三天也不散,黄帝乃令风后作指南车,以分辨方向。《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蚩尤请来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请来一位叫“魃”的天女,止住了大雨,遂杀蚩尤。
人神 同在的时期在希腊神话中也有记载。公元1870年,德国人谢里曼在土耳其的西沙里克挖掘出了特洛伊城的遗迹,从而证实了《荷马史诗》中记述的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并非空穴来风。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的第二十卷题目为“众天神奔向战场,各显神威。”几乎所有希腊神话中的神只都卷入了特洛伊战争,如宙 斯,赫拉,波塞冬,赫尔墨斯,阿波罗,阿瑞斯,雅典娜等等。
与《伊利亚特》所描述的人神混战的场景在中国也出现过,这就是明朝许仲林所著的《封神演义》。老子、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共同签押封神榜,由元始天尊交给姜子牙。武王伐纣之时,绝大多数的神以及道术之士都在这场大战中阵亡,灵魂被招引到封神台中。战争结束以后,姜子牙按照封神榜上的封爵,按照这些灵魂的善恶将他们封为三界内不同的正神或恶煞。那些未在战争中阵亡的神,如杨戬、哪吒、李靖、雷震子等也告别武王、隐居修炼,从此不再出世。
神本文化终于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大道废,有仁义”,近而言之,孔子哭著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的时候,儒家仁义思想已经系统化,远而言之,当武王伐纣后,所有的神都离开人间的时候,一部真正的人类历史就开始了。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学说来源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就在孔子出世的前几年,南亚大陆上还诞生了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他就是被后世人称为大雄世尊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也是印度正处在一个变乱的时候。当时古印度唯一的宗教婆罗门教已经走入末法时期,代之而起的是各种不同的修行团体,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六师外道,六十二见和六派哲学等等。同时印度全境并未统一,仅仅在《长阿含经》中记载的就有十六个比较大的国家,如舍卫国,摩竭提国等等。就在这样一个被称为五毒恶世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横空出世,有教无类,普渡众生。
在孔子与释迦牟尼出世500年后,在中亚的以色列也诞生了一位大觉者,他就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耶稣出世的时候,以色列也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中说摩西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的时候,耶和华在西乃山给摩西传十戒,规定了犹太人不能做的十件事。然而犹太人却经常背叛十戒,不但拜偶像,而且供奉外邦的邪神。以色列国因此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吞并。耶稣出世时,正是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督统治以色列时期,犹太教当时也分裂成了几个教派,如法利赛派,撒都该派,奋税党和艾尼塞派等等。就在这种外族入侵,教派混杂的时候,耶稣以人像行于地上,传播福音,救难脱苦。
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耶稣与释迦牟尼,他们都是在神离开人后,降生到人间来规范人的思想,其原因也正是因为人类道德开始走向衰败。正如 耶稣所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宗教正是这种大道没落后人本文化的产物。在中国,春秋以后,儒 释道三教并存,一部真正的人类历史从此拉开了序幕。
兴亡
白云千载,物换星移。孔子那一声“天下无道 已久矣”的叹息又飘过了两千五百年。神州大地上,历经江山易主,分分合合,煌煌二十四史中看不尽多少天朝盛世的繁华,听不完多少国破家亡的悲音。“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为何胜地不常,盛筵难在,繁华落 尽,兵连祸结,烽火连天?
翻开《史记》第一卷,太史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大道昌明的时代,五位贤君圣主统领天下,协和万国,他们分别是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
轩辕黄帝在位时,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作乱,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全长着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以沙石为食,凶猛无比。他们制造各种各样的兵器,侵略别的部落。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之野与蚩尤决战,蚩尤令风伯雨师纵风雨和大雾,正在危急关头,九天玄女将兵信神符授与黄帝,最终蚩尤兵败被擒。平定蚩尤叛乱后,黄帝巡行天下,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观测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以制定历法,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并驯养鸟兽蚕虫。帝德广布之下,“天不异灾,土无别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宝”。
黄帝归位以后,他的孙子高阳即位,就是颛顼帝。颛顼传位给帝喾,帝喾传位给尧。《五帝本纪》上说,尧帝仁德如天,智慧如神,他按照28星宿在天空中 出现的方位来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并教民按照节令从事生产。
尧在位七十年后的一 天,他问掌管四方诸侯的领袖说,“四岳,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说,“为人君者,当德配天地,光被四表,我们的德行都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个叫舜的人,德行出众,或许可以担此重任。”四岳看到尧探询的目光,就继续说道:“舜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 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却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使他们不走向邪路。” 尧说,“好啊,我将令我的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以观德于舜。”
舜是冀州人,他曾经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捕鱼,在黄河岸边做陶器。因为舜的道德教化,他耕田的地方,人们都能互相推让地界;他捕鱼的地方,人们都推让好的捕鱼位置;他制作陶器的地方,再也没有出现过次品。他无论住在哪里,那个地方一年就会变成一个村落,两年就会变成小镇,三年就会变成一个大都市了。尧认为舜很好,就让他担任司徒之职,于是百姓就都懂得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舜管理百官,百官制事就有条不紊;舜接待诸侯宾客,远方的客人就变得庄敬和悦了。最后,尧让舜到山林川泽去,赶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认为舜圣智圣德,就让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舜于是观测北斗七星以判断政策得失,祭拜上帝和天地四时,又祭祀名山大川和各路神祗。接着他召见诸侯;协调校正四时节气;统一音律和度量衡的标准;修明五种礼仪;按照四方诸侯公、侯、伯、子、男这五种封爵分发给他们象征瑞信的五种玉圭;宽减五种刑罚。舜又每五年一次巡行天下,向诸侯讲述治国的道理。
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就没有把帝位传给他。尧说:“把帝位传给丹朱,虽然丹朱得利但是天下人受害,不传给丹朱,虽然丹朱不得利但是天下人得利。总不能为了一个丹朱害了天下的人啊。” 尧观政于舜20年后,让舜接掌天子之位,又过了28年,尧帝驾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舜治丧三年,然后将天下让给丹朱,自己避居南河。但是来朝觐的诸侯都到舜那里去而不朝觐丹朱,诉讼的人也来找舜而不找丹朱,讴歌者讴歌舜而不讴歌丹朱。舜说,“这是天意啊!”这才登临帝位。
尧舜治世之时,百姓摄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约束,传说当时“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让路,犬无吠声,稻生双穗,夜雨昼晴”。诗人屈原歌颂这段盛世时唱 道:“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上天对一切人都是公正无私的,见有德的人就给以扶持。古代的圣王贤君德行高尚,才能够享有天下的土地)。
黄帝曾经在崆峒山上向仙人广成子求道,他和老子一起并称为道教始祖,加之上古人神杂处,民风淳朴,从黄帝开始,五帝的统治都自然承传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孔子赞叹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回顾这段天下为公,大道昌明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文明之初是一个对天地诸神谦卑敬虔的时代,君王德配阴阳、允恭克让,百姓过着童真般无忧无虑的生活。
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当历史走到春秋末年的时候,大道之光终于暗淡了下去。再也看不到尧舜禅让的谦恭,只见到为争权夺利,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再也不闻舜帝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只听到刀枪并举,杀声震天;再也想不起“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谆谆告诫,只留下腥风血雨,诡诈迭出的记载: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而不保社稷者不可胜数”。
公元前524年,孔子已经27岁了。有一天,他忽然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守藏室的史官老子,是个博古通今之人,他明白道德的根本,我要去拜访他。” 南宫敬叔就架起一辆马车,不远千里,带孔子前往求教。
孔子对老子说:“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而人生苦短,我为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而感叹呢!”老子回答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道。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
临别前,以自隐无名为学的老子又告诫孔子说,“我听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却谦恭得象一个愚钝的人,你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子回到鲁国三天没有说话,弟 子怪而问之,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罗网可以捕获野兽,弓箭可以射下飞鸟,丝线可以钓到游鱼。至于龙,它乘风云而上天。我见到的老子就是一条龙啊!”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又说道:“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求学,到三十岁的时候才有所成 就。”谁能说不是27岁时与老子的会面,以及随后三年对老子金玉之言的琢磨体悟,才让孔子豁然开朗呢?当后代君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他们的治国方略中怎能没有老子的智慧、大道的余辉?
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看到周敬王和王子朝兄弟相残,就离宫归隐,骑青牛,欲出函谷关。函谷关守将尹喜夜观天象之时,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正滚滚向西而来,心知老子将至,就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尹喜对老子说,“您就要隐居了,请为我们写一本书吧。”老子感其诚意,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飘然西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终于走了,孔子也相继离去,中原又见证了两百多年规模史无前例的大厮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吞并二周,扫灭诸侯,“招八州而朝同 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成汤伐桀的时候曾经写下《汤誓》说:“不是我这个小子敢于作乱,因夏桀无道,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去征伐他。” 武王伐纣时也说:“纣王罪恶深重,自绝于天,毁坏天地人的正道,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五帝三王时代,兴兵不以杀戮为事,而以天道为先,兵力最多不过两三万人。然而秦王统一天下,却全凭大兵团作战,以杀立威,每一用兵,动辄斩首数十万人,“攻地以战,杀人盈野,攻城以战,杀人盈城”,“一将 功成万骨枯”。
秦王统一中原以前,他的太尉尉缭说:“我从秦王这个人的长相和声音可以知道,他残忍而少仁德,中怀虎狼之心,一旦得志于天下,百姓皆为鱼肉矣。”不幸的是,尉缭言中了。秦王认为自己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其功业“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乃采三皇五 帝之尊号,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尧帝登临帝位的时候,天下有诸侯国上 万个,故《尚书》有云“协和万邦”。夏商之时,诸侯数以千计。武王伐纣后,又分封诸侯八百。以当时之版图,每个诸侯国都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这与秦王 朝扫灭六国后建立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庞大帝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国寡民”者,道家之理想国也。国小而民弱,君王百姓皆深知人力微薄,就自然保持了对天道的谦恭,纵有不道之事,也为害不烈。看一看秦始皇的所作所为就会知道:大一统的建立,帝国庞大的人、物、财力的聚集,和权力的高度集中,放大了秦始皇山河在握,言出法随,八荒六合,唯我独尊的野心。失去对昊天上帝的敬畏,一个渺小而脆弱的人竟要“欲与天公试比高”了。
称帝以后,秦始皇并未偃武修文,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与此相反,他频繁用兵,开疆拓土,征发数十万人 三攻岭南,占领百越之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又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收复内蒙古河套一带,令胡人再不敢南下牧马。 当时秦朝的疆土东到朝鲜、西到兰州、北至辽东、南至百越,四海之内,江山一统。
为方便出兵和出巡,秦始皇又以咸阳为中心,拆掉沿路的关隘壁垒,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北至辽东,东至胶东半岛,西南至巴蜀之地,南到江浙和广东一带。驰道宽七十米,路面平整,可允许五十辆马车并行,每隔六米种植一棵大松树,“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为抵御匈奴,始皇征发军队民夫共百万 之众,于草原、沙漠、绝壁、河流及崇山峻岭之间修筑万里长城。又从咸阳向北,挖山填谷,修筑700公里直道。他还派人疏浚鸿沟(河南汴河),通济、汝、 淮、泗诸水。又令监尉史录修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将国土分为三十六个郡县;将天下所有的兵器收集起来,在咸阳销毁,铸成十二个重达十二万斤的铜人。并下诏改年始,易服色,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钳制思想言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 言”。
汉初的儒生贾谊说,始皇以华山为城,以黄河为护城河,“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国纯靠权谋、杀戮和酷刑。一部《韩非子》,其诈术阴谋波谲云诡,只见威而不见德,只知利而不知义。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严法酷刑治理万民,一人犯法,株连九族,一家犯法,邻居连坐。绝无道德教化,“事皆决于法”,“以吏为师”。酷刑的滥施和刑狱的无限扩大带来无尽恶果,秦朝人口一共两千万,囚徒却有两百万之多。
箕子是殷纣王的亲属,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筷子的时候,箕子就悲叹道:“他现在用象牙筷子,以后就一定会用玉杯喝酒;等有了玉杯,他就会想穿华丽的衣服,住辉煌的宫殿了。奢侈豪华从此开始,国家再也无法振兴了。”箕子不会想到,纣王的淫侈无度与秦始皇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始皇称帝以前,每灭掉一个诸侯,就按照该国宫室的样子,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进行仿造,并把虏来的美人和钟鼓乐器放在里面。称帝九年以后,始皇嫌宫殿狭小,就征发七十万囚徒修筑阿房宫,木料皆取自四川,转运数千里。在关内建了三百座宫殿,关外建了四百座,之间都以天桥甬道相连,极尽奢华之能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除了修筑宫殿外,秦始皇又征发七十万囚徒,挖通骊山修筑寝陵,其中以水银做成百川和江河湖海,以珍珠宝石做成满天星斗,用娃娃鱼的油脂做成火炬,并密布机关。极尽人间巧思。
老子曰:“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威名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终于病死在沙丘。
人啊,在无量无际的宇宙时空中,你原本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但却为什么要竭力表现 自己的伟大和聪明?《道德经》上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秦始皇却偏要穷兵黩武;《道德经》上说“见素抱朴,少思寡 欲”,秦始皇却偏要穷极奢华、浪费无度;《道德经》上说“自是者不彰”,秦始皇却偏偏刚愎自用;《道德经》上说“自伐者无功”,秦始皇巡行天下时,却偏要每到一处,就封山刻石以宣扬自己的功德;《道德经》上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秦始皇却偏要滥用民力,完成一个又一个移山填海的大工程;《道德经》上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秦始皇却一定要让黎民百姓“畏之、侮之”;《道德经》上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秦始皇却偏偏制定严酷的法令,视人命如草芥。
秦始皇啊,这个将人的力量和意志发挥到了极致的秦始皇,不依天道而行,怎能不碰得头破血流呢?在他死了三年后,那个他想传给子孙,万世不替的王朝就土崩瓦解了,这难道不是对他最大的讽刺吗?
秦始皇死了,庞大的帝国转眼间分崩离析,接着就是又一场诸侯国之间你死我活的厮杀。看看中国的历史吧,从楚汉相争、七王之乱到王莽改制、三国攻伐;从西晋八王混战、五胡乱华到东晋偏安、南北朝对峙;从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到五代十国;从宋朝契丹、女真入侵到忽必烈的铁骑;从明朝靖难之役、宦官为祸到土木堡之变;从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自从大道没落以后,漫漫2500年历史,中华大地上黎民安居乐业,草木沾春的时间不到200年,其余的不是战争,就是各种天灾人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难道离道越来越远的人,就只能在兵火、天灾和疫病中苦苦挣扎吗?
幸好,老子临行前留下了一部《道德经》;孔子采善贬恶,笔削《春秋》,大道在这些伟大的著作中还保留了最后一丝余辉,也成为后世君王开创盛世的最后一点保障。老子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无不顺应了老子的思想。
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和车驾,一点也没有增加。凡是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有一次汉文帝想建造一座高台,找来工匠一计算,需要上百斤黄金。汉文帝说:“这相当于十户人家的产业,实在是太贵了”,就没有动工修建。每当有天灾人祸,边境不宁的时候,文帝就反思自己的道德。他废止了肉刑和诽谤朝廷的罪名,招贤纳谏。修建陵墓,殉葬品不用金、银、铜、锡,只用瓦器;没有高大坟茔,保持山川原貌。文帝的遗诏说:百姓只要服丧三天,不得禁止婚嫁、酒肉、祭祀诸事,后宫夫人以下的宫女全都放回家。
唐太宗贞观二年,有公卿启奏说:“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 中卑湿,请陛下为自己建一楼阁以居之。”太宗回答说:“朕的身体确实不宜居住在卑湿之地,但是若是答应了你们的请求,花费又太大了。当年汉文帝要起露台之时,因珍惜物力而没有动工,朕的德行不如汉文帝,而花费却比他还多,我看还是算了吧。” 公卿启奏再三,唐太宗最终还是没有答应。贞观初年,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我除了需要一些人帮我做些洒扫之事,要那么多妇女有什么用 呢?”于是将后宫及掖庭前后三千余人放出宫外,为他们择偶。贞观二年,关中遇到旱灾。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 姓何罪,而多遭困穷!我听说有卖儿女的,朕很怜悯他们。”于是派遣御史大夫用皇宫内的金宝赎回所卖的儿女,还其父母。
康熙大帝,天纵聪明,圣文神武。八岁称帝,十六岁智擒鳌拜,二十岁开始平定三藩叛乱。后又收复台湾,三次亲征蒙古噶尔丹叛乱,北抗沙俄入侵,在拉萨设置住藏大臣,近代中华版图赖以粗定。《清史稿》上说康熙大帝“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更难得他 “圣学高深,崇儒重道”,深知“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为本。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康熙在诏书中说“朕自幼读书,寻求治理。年力胜时,挽强决拾。削平三籓,绥辑漠北,悉由一心运筹,未尝妄杀一人。府库帑金,非出师赈饥,未敢妄费。巡狩行宫,不施采缋。少时即知声色之当戒,佞倖之宜远,幸得粗致谧安。”“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这一切深合道家思想的治国方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
老子曰:“事物不符合道就会很快夭折”。纵观中华二十四史,难道不是验证了顺于道,则四海归心;逆于道,则天下大乱的至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