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随机性(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3:23
科学家的工作,归根到底只有一点,就是提出、检验关于研究客体的理论模型(假说),并运用理论模型指导人们的实践,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通常在这样的科学观中包含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假设科学理论都必然是处处可以用实验加以检验的,这应是需要科学界(也包括医学界)严肃考虑的重大问题。就实际情况而言,我们对待任何理论的任一结论,都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实验,并依这有限次的实验来推测进行无穷多次实验所能取得的结果,再看这经推测的结论是否与理论的结论相符。由于人们不可能进行无穷多次实验,在将实验结果从有限次推广为无穷多次时,必须要求因果关系是决定论的,要么原因与结果一一对应,要么原因与结果概率对应。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这样的理论,它们的结论并不是处处可检验的——如果仍用目前的有限次数实验方法进行检验的话,但它们仍属科学假说之列而不是伪科学。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理解:当我们设计实验来检验一个假说时,要观察的并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所预言的某一个结论,不同的来自同一假说的结论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去观察,只有当假说的结论被预言为概率大于零小于等于一的某一常数时,才能通过有限次数的实验加以检验,现在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表述为,假说所预言的结论中,是否允许出现概率不为常数的结论?或者所有具有某种共性的结论集合中的任一具体结论出现的概率都为零(确切说是无限小),但该集合出现的概率为常数?或者所预言的某种周期性振荡出现的概率为常数,但同时又预言该振荡的周期为无限长?……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问题通俗地表达为,科学的假说内部是否允许存在内在随机性?就现代医学而言,到目前为止,人们似乎不喜欢假说内部存在内在随机性,原因很简单,就是如果允许假说内部存在内在随机性,就要得出概率等于零或不为常数的事件存在于自然界的结论,而这是不能用有限次数的实验加以检验的,从而是难以把握的,人们不喜欢也不知道怎样来研究这种无法把握的事物。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人的欲望是由各种各样的想要达到的目的构成的集合,作为集合整体,它出现在每个智力正常者个人经历中的概率总是等于一,但由于每个人的具体目的可以无限变化,任何具体愿望在某一具体时刻出现的概率都等于零或不为常数。这个例子提示,人体内必然存在内在随机性,只是人们尚未深入研究过它,甚至不敢正视它罢了!
人们提出假说时可以因为不喜欢内在随机性,而让自己提出的假说不包含这种令人讨厌的随机妖魔,但当人们设计实验检验假说时,却不得不为自然界处处存在的随机干扰而烦恼,更为严重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不是去认可并用理性去深入观察、研究随机性的自然属性,相反却设法回避它,最常见的实例是人们对实验条件加以严格限制的目的,仅仅在于使实验能逃避环境的随机干扰。更有甚者,当人们观察到实验结果出现“无规律”变化时,往往不是认为研究对象固有的内在随机性被观察到了,而是责之以抽样误差,责之以实验条件控制不够严格,未能逃避掉环境的随机干扰,人们总是固执地认为“无规律”的原因只能来源于抽样误差与环境的随机干扰,而不去深究所有的随机性是从哪里来的。当人们不得不承认脑电活动的β波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固有属性时,仍然没有想到这正是人体固有的内在随机性被直接观察到了,在这里,β波带给人们的经验事实并没有能够启发人们。
还可从另一个侧面来讨论这一问题。我们姑且承认实验结果的“无规律”变化来自环境的随机干扰,而实验环境的随机变化来自地球整体环境的随机变化、地球整体环境的随机变化来自太阳系,来自银河系……来自宇宙环境,那么大而无外的整个宇宙中的随机性又来自哪里呢?难道要我们承认来自神的意愿吗!我们不得不承认,宇宙中的所有随机事件都源自宇宙自身的内部,内在随机性,是自然事物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之一。可见,如果一个理论是更加进步的,那它必须是能够适用于自然界的随机性方面的,它也只能是有内在随机性的,不能处处用有限次数的实验加以检验的。
我们引出了一个更为困难的问题:如果有两个假说,它们都具有内在随机性,都不是处处可检验的,我们又如何区分二者中哪一个更贴近自然本质呢?这个困难也可以表述为,有内在随机性的假说不是处处可检验的,那么实验即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假说,完全证实与证伪都是无法达到的极端,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进一步的发展又靠什么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坦率地讲,要对这个困难的问题给出满意的答复,一下子还做不到,要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划出明确的分界,并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内在随机性的存在使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模糊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错,难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