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老子的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1:58
姚淦铭
那么,老子这种圣人,他的智慧到底怎么高妙法?我们来举个例子。大家都比较熟悉孔子,我们先来看看孔子的智慧达到什么档次,而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你就可想而知了!那么我们先宕开一笔,现在说孔子的智慧。孔子有个成语,人人都知道“三十而立”。
什么叫“三十而立”?我们把这个理念搞模糊了,认为一个人到30岁,有了位置,有了妻子,或者有了老公,有了房子,有了车子,有了票子:“三十而立”了。NO!错了。孔子的“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真正站立在这个世上,有一定的成就与名声,有相当的社会经历,这叫“三十而立”。并不是有了妻子,成立一个家,这叫“三十而立”。他孔子的三十而立,他的名声怎么样?已经达到国际性的。
举个例子说明孔子很厉害,有知识,有智能,有文化。齐国当时是个大国,鲁国还不算大国;齐国是个强国,鲁国还不是强国。齐国的国王齐景公敏感地发现,秦国很偏僻,很落后,怎么一下子强大起来了呢?要找原因啊!他就跟下面的政治家晏子讨论这个问题。讨论了好长时间,讨论不出什么原因,他就问朝廷里的官员怎么个道理。没有人能答出来,然后大家想到,不妨去请教一下鲁国的孔子。你看看,其他国家的政治问题不能解决,要跨国来请教孔子,而孔子乃一布衣也。你说说他的名声多大,这是国际威望啊!
齐国来请教了。孔子一听,微微一笑,马上就答上三条:
第一条,你不要看秦国地处偏僻,很落后;但是你要知道,秦国志向很远大!
第二条,秦国寻找的道路很正确,它的道路就是我们大家知道的变法——改革变法。
第三条,秦国为什么兴旺起来,而且还将兴旺?还因为善于使用人才。你看个典型的例子,秦穆公曾经花了五张羊皮,把一个奴隶买过来,买过来很重用他,跟他谈了几天就把管理的重任教给了他。你看看,就这个例子,多么重视人才!
齐景公听了,高兴得不得了——不愧为孔子,你看看,我们所有的人都答不出来,他说的三条既明确又正确。我听了孔子的分析以后,也非常感动!我就想,不管是哪个企业,不管是哪个学校,不管是哪个个人,只要有这三条,就都搞定了。
我经常对有些贫困的学生说,你不要把自己看得贫困,你要有三条: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走正确的道路;第三,善于向别人学习。那样的话,你必定成功,这是从孔子那里延伸过来的智慧。
第二个故事:楚国的国王,乘了一条船在河里漂流。这时候上面漂下来一个东西,圆咕隆咚的,一下子撞在那个船上。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个东西,楚王就问了,大臣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一个个都不知道。楚王说,捞上来,捞到船上看看。大家还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些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啊!楚王非常遗憾,说,谁能够答得出来?大臣说,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人,只有到鲁国去请教孔子。那个时候没有照片录像,就派人出使鲁国,把这个形象描述给孔子听。孔子一听,莞尔一笑说,我知道,这个东西叫“萍食”,你们君王遇到这个萍食,太好了。把它破开了,里面有个红色的果实可以吃,味道美极了。更好的事情是,谁遇到萍食,就证明这个国家马上要发达,要称霸了。后来使者回去报告楚王,楚王非常高兴,破开来一看,真的有红红的果实,吃起来甜蜜蜜的。后来楚国真的称霸了。
这个故事同样说明孔子非常有智慧,名声非常高。
孔子“三十而立”,声望很大,学问很好,但是他很虚心好学。他听说在中原,在洛阳——那时候叫洛邑,是周天子都城,有个高人“老子”,就要到洛阳去拜会他一下,向他求教。这叫孔子“问礼”。洛阳有一个碑叫“孔子问礼处”,当然这是清代人建的一块碑,现在还保留着。
孔子去了洛邑,拜见了老子,老子接见了他。那么老子是干什么的呢?老子,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但是,我觉得他不仅是一个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而且很可能是几个部门合起来的首长,比如既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又是国家档案局、文物局的局长,还是一个国家博物馆的馆长。大家可以这么想,为什么老子这么有智慧?
第一,天资聪明,老子具有极高的智商。
第二,善于学习。正因为他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所以好多典籍别人是看不到的,就好像我们今天一样,宋版书能看到吗?看不到。作为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好多别人看不到的典籍,他能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文物,他能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档案,他能看到。
第三,他接触的人的层次不一样。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去的是什么人?是一般布衣吗?不是!要非常高非常高的高级人才、高级官员、高级知识分子。所以我们有一句话:“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和这样高层次高智商的人交流,当然灵性焕发。
第四,他在王权的中心,又在朝廷上做史官,所以他能够大量地吸取当代的信息,又熟悉大量古代的历史。
所以,我分析这四点是老子成才的重要因素。
再说,老子同意孔子来见他了。孔子去见老子,是怀着非常敬重的、佩服的心情去的。一进门,他就傻住了。怎么,这就是老子?这就是我们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看到的是什么?一个老人在那里晾头发,而且这个老人晾头发就像一枝枯木,像一棵没有生命的树一样站在那里。老子的头发,比我们今天任何一个女同志的头发还要长。我们今天女同志的头发一般到背,再长一点的到腰,就差不多了,老子的头发起码要过膝盖。为什么?那时候人生出来以后头发是不允许剪断的,因为受之父母,剪断就是不孝。
那天,想来太阳好,有风,所以老子晾头发,那样子潇洒极了。同志们看我来比拟一下,老子站在那里晾,孔子坐在那里看。这么长的头发,微风吹来,飘飘荡荡。啊!你看看,洋洋洒洒,老子头微微抬起,站在那个庭院当中,像枯树一样。啊!头发像千万条杨柳一样,在那里飘呀飘!哎呀!老子那种风度,那种风采,深深地打动了年轻人孔子的心。孔子想,我也晾过头发,我也看到过别人晾头发,可是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风采!
老子晾头发怎么样的?眼睛似闭未闭,脸上似笑不笑,神情似睡不睡。风吹,叶子动,打在他的脸上,不动声色;蝴蝶翩翩飞过,声色不动。孔子说,哎!好像一株枯木,灵魂出窍啊!这是怎样一回事?
孔子很有修养,他是跑到中原,跑到洛阳这个地方来请教的,他不能打扰老子,这个问号,只能放在心里。因此他规规矩矩地坐在边上等着,等老子晾完了头发,再问。
老子终于把头发晾完了,眼睛睁开来了,是那么的慈祥,带着微笑。
孔子就问了:“先生,我要请教个问题。”
老子说:“问啊!”
孔子说:“不好意思的啦!刚才我看你晾头发,分明看到你灵魂出窍,好似枯木一株,站立在庭院当中,请问先生干什么去了?”
老子说:“哎呀,你观察得很仔细,我确实是灵魂出窍,我进行精神漫游了。”
老子很和蔼地与孔子交谈。孔子那颗心来电了,激动了,感动了,打动了!他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一种智慧的声音,他好像突然来到一个智慧的大海边上,看着万丈波涛在那里瑰丽地汹涌澎湃,智慧的浪潮在那里激荡起伏!我怎么从来没有体会到这种智慧的碰撞?只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孩子,在智慧的大海边上,捡着智慧的贝壳,一枚又一枚……
老子给他讲些什么呢?没有细说。我在想,老子慢悠悠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者,滚滚红尘也!老子就利用他晾头发的那一刻远离红尘,让精神返回去作灵魂的漫游!怎么返回?怎么漫游?用我们今天时髦的话来说,由时空的隧道返回。老子就从滚滚的红尘当中脱离出来,超越出来,由外面的滚滚红尘穿过时光的隧道,进去,进去,漫游,漫游。由“万”返回到“三”,再进入时空的隧道返回,由“三”减少到“二”,然后再经过时空的隧道返回到“一”,最后再经过时空的隧道返回到“无”。“无”是什么东西?“无”就是“道”产生的地方,就是“原道”的地方。这个地方和滚滚红尘离得那么远,这里智慧的阳光闪动,这里智慧的凉风吹拂,这里智慧的鲜花开放,这里的空气没有污染,这里的水没有污染,一切都没有污染。老子返回到了原道的那种原生态的地方,那种很理想的地方。老子干什么?四个字:“涤除玄览”,也就是澡雪灵魂,他把自己心灵上沾染的那种滚滚红尘来一番心灵的“沐浴”。头发有形的沐浴,把灰尘洗去了,心灵也要经常地“沐浴”。这个“沐浴”靠什么?就靠这种修炼自省的功夫。当时孔子大概不太理解这种境界!
孔子当时非常的激动啊——今天自己终于遇到高手、高人了,老子就是人生的高境界!他觉得到中原来不虚此行,收获太大了!孔子听了以后,在激烈地反思;所以,孔子出老子的门以后傻乎乎的。学生在门口等着,一看老师终于出来了,赶紧问,夫子,刚才您见到老子了吗?请你谈谈,访谈印象怎么样?孔子就好像一个木头人,眼睛也不眨一下,眉毛也一动不动。
据说,孔子见到老子以后,三天都木呆呆的,一句话都不说。我想,孔子是在做一种深刻的反思:为什么老子的境界这么高?老子引起了他心灵的震动。
三天以后,孔子终于讲话了。学生就缠着他:夫子,请您无论如何跟我们谈谈您的访谈感想。孔子说,二三子啊,我给你们讲,我受的教育太深刻了!
孔子说,如果是一只鸟的话,我当然知道它是怎么在天上飞的;如果是一条鱼的话,我当然知道它是怎么在水里游的;如果是一头野兽的话,我当然知道它是怎么在地上跑的。如果是一只鸟,我知道用弓箭把它射下来;如果是一条鱼的话,我知道可以用钓钩把它钓起来;如果是一匹奔跑的野兽的话,我知道可以用网把它逮起来。可是,如果是一条腾云驾雾的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啊!老子,就是人中之龙啊!
孔子感到灵魂的震动!老子就是人中之龙,见首不见尾,不知道他怎么如同腾云驾雾一般的。
学生很有意思,问,先生,您说老子是一条龙,请问,先生您是什么?
孔子说,我怎么能和老子相比?我只不过是一个嗡嗡飞着的虫,而且我这个虫是在瓦罐里飞的。这就是孔子伟大的人格——你是龙,我很谦虚,是条虫,是在很小的空间当中飞的虫。也就是说,我孔子太狭隘了,不知道天地有多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