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社论:别让“关系”成了第一生产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0:00:47
最近神州泰岳的股价飞涨,机构普遍看好公司与中移动合作的飞信业务,有券商研究人员私下表示,看好的主要原因是“其与中国移动的关系很铁”。此外,碧水源也在4月21日以每股145元的开盘价高调上市,市场给出高估值的原因是其污水处理“膜技术”获得大量政府订单,不过公司招股书显示有5名高管来自国家部委,其中4位是前科委官员。据《投资者报》记者调查表明,这两家公司的科技含量并没所宣称的那么高,但其与主要客户的“关系”倒是深不可测。
本报在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发现,有一类“高科技”公司,因大量获得政府或国企订单而实现巨额利润,但细究起来可以看到,公司的股东和高管中不乏曾任要职的前政府官员,或其与政府和国企客户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这种关系,成为被资本市场追捧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类公司所拥有的“高科技”,要么是买来的国外现成技术,要么是股民难以辨别的科技概念,业内人士往往对其并不以为然。
小平同志曾在1988年提出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2年过去了,虽然科技在商业价值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富豪榜中真正的科学家少得可怜,商业模式创新者也屈指可数,大量掌握财富者还是那些擅于经营“关系”的地产商和上市公司老板们。而今天,许多批着“科技”外衣大发“关系财”的公司却受到市场追捧,“很铁的关系”成了专业人士眼中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靠关系发家的资本新贵们,已经找到了一条便捷的创富之路:先靠关系拿到巨额订单、获得利润,然后通过关系上市,把巨额利润放大成巨额市值,再将这些财富与“关系”们分享建立“更铁的关系”,而后,进入下一轮更大的“关系-财富循环”……当然,这一轮轮的循环中,找个“高科技光环”是必须的,一方面可以掩人耳目,一方面可以忽悠股民的钱包。
这种扭曲的财富效应,会把社会发展引入歧途。如果有大关系者发大财,有小关系者发小财,无关系者难发财,那么社会上所有的聪明人都会去搞关系,而那些埋头搞研发、搞创新的人,会被嘲笑为傻子。由“关系”来决定谁是商业社会的成功者,不仅是国家进步的悲哀,也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可以用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来理解“关系经济”对社会的伤害。经济学原理一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如果付出同样的金钱和时间成本,搞关系的收益远远大于搞科技创新,人们势必会取关系而舍创新;经济学原理二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映”,如果搞关系比起搞创新的成本更低、收益更高,人们自然热衷于搞关系;经济学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搞关系的边际效益远大于搞科技的边际效益,关系一旦搞铁了,所获得的回报要远高于维护关系的投入。因此,“关系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将会是全民“荒田废织”都去搞关系,这个道理,想必那些每天研究GDP、CPI的经济学家们都是懂的。
“关系经济”看似能让某些人轻松至富,但它却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成本,其本质是反市场的。而只有鼓励企业在透明、正向的环境中竞争,才能促进商业文明的进步。看看沃尔玛、Google、微软、伯克希尔等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哪个是通过关系搞出来的?而在中国的商业和资本市场中,“关系”却可以放在台面上大肆吹捧,甚至券商、基金这样的专业机构,也把“关系”认定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多么可怕而无知的价值导向啊?
为什么“关系经济”能在中国大行其道,俨然就要超越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呢?是商人们道德败坏,还是社会机制导致的必然结果?我们认为,只要巨额财富能由少数掌权者凭个人意志分配,商业逻辑自然就成了“搞定了掌权者,就能分到大块财富蛋糕;让掌权者不爽,就和财富分配无缘。”公司要赚钱就必然会在这方面花本钱。以黄光裕案为例,其关系网之复杂,牵扯官员之多,足以证明“关系”在其商业帝国中的作用,比管理、创新、营销重要得多。
健康的商业社会,人们应该少为“关系”操心,经营过程中只需考虑技术是否先进、成本是否低、效率是否高、对环境是否友好、品牌是否受认同、客户价值是否最大化,而不是算计给当权者的利益够不够,和他们个人关系搞得好不好。
当那些或内心腼腆、或个性张扬、不善搞关系的科学家、投资家和商业模式创新者们,能成为商业社会的主流、成为巴菲特、比尔盖茨一样的巨富时,中国经济才会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人民才能过上有尊严地生活。
财富应有善恶之分,通过创新和服务获得财富是光荣的,而打着技术创新幌子大发“关系财”是可耻的。我们曾说过“市场需要有良心”,如果市场中的财富不分善恶,昧着良心赚钱也被羡慕和追捧,那这个市场,总有一天会遭到惩罚,并且,只要良心不被彰显,这种惩罚会不断轮回,最终,大家都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