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星象系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52:50
壹、中國古代的「三垣」星象系統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星空之星象獨特概念發展,概括地來說, 是由天極 (意指「北極」) 附近的「恆顯區 」劃分成中央代表天帝所在的「紫微垣 」、 「兩儀 」代表環繞天帝運行的「太微垣 」與「天市垣 」,統稱「三垣 」。 接著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象 」的出現,將黃道帶分成 4 區, 最後細分成了黃道帶「 二十八宿 」的系統。 上圖仿自南宋「蘇州石刻天文圖 」的北極圈內就是 「紫微垣 」, 上圖左側是「天市垣 」所在, 而上圖下方區域是「太微垣 」。
三垣 ,就是天極附近的 紫微垣 ,居於北天中央的位置 (示意天帝為眾星所拱), 故稱「中宮」、或「紫宮」; 太微垣 在 紫微垣 的東北角,它下臨 翼 、 軫 、 角 、 亢 4 宿, 上接 北斗七星 ; 天市垣 下臨 房 、 心 、 尾 、 箕 4 宿, 上接 織女 、 七公 等星, 它與 太微垣 中間隔著 大角 與 左右攝提 等星。 三垣 各有左右垣牆為界。
貳、中國古代的「二十八宿」星象系統是什麼?

28 宿 系統有如刀切般,從天極 (意指「 北極 」) 向南呈輻射狀劃分成不等分的 28 區塊星空區域。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比較 日 、月 、(金、木、水、火、土) 五星的運動而選擇鄰近天赤道 附近的星象, 劃分成 28 個不同大小的部分,每一部分就叫作一「 宿 」,作為觀測時的標誌。 我國古代就是依據每宿星象的出沒和中天(位於頭頂時)的時刻來判斷季節, 甚至在編製的曆法中劃分 24 節氣 , 和推算 日 、月 、 (金、木、水、火、土)五星位置 的標準。 法國天文學家德爾普指出,28 宿 的星區劃分已明確地預示了今日劃分星空區域的精密方法。 依據《呂氏春秋》所記載 28 宿建構形成的初期目的,是為了觀測月亮的周期運動。 28 宿的選取由於古代是憑肉眼直接觀測,為了測定天體的明確位置, 所以都必需在各宿中選取一顆較明亮的星作為測量的標準, 這顆被選定的星稱之為「距星 」。 由西向東相鄰兩宿的距星「 赤經差 」, 稱為此宿(位處西側者)的「赤道距度」(簡稱為距度)。 在赤道座標系中,天體的位置是用「 去極度 」 和「 入宿度 」來表示。 天體和赤道的角距離叫作「 赤緯 」, 所謂的去極度是指天體與北極的角度, 相當於現代的「90 度減去緯度」。而入宿度是指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的距星的赤經差, 所以我國古代的赤道座標系統的赤經起算點不是一個而是 28 個。 上圖仿自南宋「蘇州石刻天文圖 」的北極圈外被 28 輻射狀條紋劃分成 28 區塊中的局部景觀 。
參、中國古代的「 恆星的中文名字 」是怎樣制定的?
中國古代的星象系統隨著歷史的演進,無論是三垣 或是28 宿 以及附近星座的歸屬關係也有所不同, 28 顆 「距星」 也個別調整過,但就整個系統來說,則一直仍算是歷代相承的。 中國古代的星象系統中恆星的名字,都是以皇權統治機構來命名,俗稱「星官」。 隋唐以後,中國星官名多以 丹元子 所撰《步天歌》為標準,一直傳到清代。 而明末清初,隨著歐洲傳教士東來,西方天文學刊物也流入中國,並對傳統星象有所影響, 而且經由傳教士們的參與改曆、編算星表和中西方恆星的對照與認證。 所以如今,我們所沿用的恆星中名,主要就是以清代的星表為依據的。
中國古代的星象做法是將若干顆相近的恆星想像聯在一起,組成「星官」。 很多人誤以為古中國天文中的「星官」 與西方的「 星座 (Constellations)」視為相同之物, 以為兩者只是名稱和劃分區域的不同而已,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 古代中國的「星官」 與西方的「星座」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星官」只是針對一組恆星的稱呼,而不是針對一片星空天域的稱呼; 而西方的「星座」則是指一片天域'且有明確的邊界。 有些情況下,一個「星官」只有一顆恆星 (這可視為一組的特例)。
在星圖上恆星的標示方面, 中國古代的星象系統裡的「星官」無論明亮程度、或視覺的大小都 以相同的大小來標示 。 這點作法大不相同於西方星圖上以目視星等的明亮程度用大小來表示,現代星圖上 較亮者則以較大點 表現, 反之,視覺較暗的星以較小點表示。 另外,西方星圖將全星空劃分成 88 個不重疊的區塊, 而各個區塊都加以「 星座 (Constellations)」命名。 但在中國古代的星象系統中,有些依據亮星的排列形狀,冠予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官位名稱、動物、或器具等名稱, 偁之為「星宿 」。 因此,星宿的名稱僅在北半球能見到的星座內才有相對照的恆星; 到了明末徐光啟在編《崇禎曆書》時,才又依據西方星表,加入古代中國所缺的 23 個近南極星官。而且星宿所提及的範圍, 除了連線的知名數顆亮星外,還包括附近的幾顆較暗的恆星; 不過,仍沒有西方以範圍來訂定星座的概念。
肆、中國古代的「天球座標系統」是怎樣制定的?

為了用以標示天體在觀測上的方位,中國在古代很久之前就依據觀測天體的需要, 分別建置出以觀看太陽為主的 黃道座標系統 、 以觀看月球運行為主的 白道座標系統 、 以觀看者所在地之地平和天頂為主的 地平座標系統 和 以觀看恆星繞者天極 (意指「 北極 」) 運行為主的 赤道座標系統 等天球 系統。 這些系統在中國古代觀測儀器「渾儀 」上都呈現。 直到元代郭守敬對於在使用傳統的渾儀觀測時, 感到渾儀的環圈過於繁複,相互遮擋了不少天區且妨礙觀測等缺失,因而產的生了要簡化渾儀的想法。 於至元 13 年 (公元 1276 年)郭守敬分析研究了渾儀上每一道環的作用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毅然進行革命性改革,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和作支架用的圓環,取消了渾儀中的白、黃道環; 並把保留的圓環從層層套圈中分離出來,使渾儀用來測量不同座標的圓環分開, 而後組成為兩個互相獨立、結構簡單的赤道裝置(赤道經緯儀) 和地平裝置, 另增加立運儀而創構成「 簡儀 」。 上圖照片是現正在國立自然博物館展出實體大小的簡儀。 簡儀的創製,是我國儀器製造史上的一次創舉;不但是世界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例證, 也是現代天文望遠鏡的先驅 (歐洲在 16 世紀末 1598 年丹麥才使用天文望遠鏡)。 它獨立之赤道裝置,是近代許多測量儀器構造的鼻祖;正是現代天文學主要進步之一的「赤道儀」 。
中國古代以 太陽的回歸周年 視運動為尺度標準, 分周天為 365.25 度 ,這一分度標準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 其次,中國古代以 28 顆標準星 (俗稱「距星」) 的赤經劃分天區, 每個天區的寬度大不相等、也不採用連續計度的方法,但 28 宿距度的總合為 365.25 度 。 由西向東相鄰兩宿的距星「 赤經差 」, 稱為此宿(位處西側者)的「赤道距度」(簡稱為距度)。 在赤道座標系中,天體的位置是用「 去極度 」 和「 入宿度 」來表示。天體和赤道的角距離叫作「 赤緯 」, 所謂的去極度是指天體與北極的角度, 相當於現代的「90 度減去緯度」。而入宿度是指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的距星的赤經差, 所以我國古代的赤道座標系統的赤經起算點不是一個而是 28 個。
伍、 中國古代的星象系統 :
二十八宿恆星的中文名字中國古代的天球系統星表、星官與 31 天區紫微垣極星與歲差北極 (北辰) 與勾陳紫微左垣紫微右垣華蓋、傳舍與五帝內座天廚、御女天槍、玄戈北斗文昌、三師、內階太微垣太微左垣太微右垣五帝座、內屏常陳、郎將、郎位、三台天市垣
天市左垣、市樓天市右垣、車肆宗人、宗正、帝座、候女床、天紀、貫索、七公
東方蒼龍之象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西方白虎之象奎宿婁宿胃宿昴宿畢宿觜宿參宿
南方朱雀之象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北方玄武之象斗宿牛宿女宿虛宿危宿室宿壁宿
角宿天區氐宿天區亢宿天區房宿與心宿天區
尾宿與箕宿天區斗宿天區牛宿天區女宿天區
虛宿天區危宿與室宿天區(北端)危宿與室宿天區(南端)璧宿天區
奎宿天區婁宿天區胃宿天區昴宿天區
畢宿天區觜宿天區參宿天區井宿天區
鬼宿天區柳宿天區星宿天區張宿天區
翼宿天區軫宿天區天園天社、天記、老人
南門、騎官、車騎、柱杵、龜、鱉、天淵近南極星區 (0 - 6 時區)近南極星區 (6 - 12 時區)
近南極星區 (12 - 18 時區)近南極星區 (18 - 24 時區)認識中國古星象系統的意義
陸、 中國古代的星官典故 :(依筆劃排列)
七公八魁九坎九卿九斿九州殊口
十字架十二國人
三公 (紫微垣內)三公 (太微垣內)三師三台三角形
大陵大理大角小斗子
女史女床土公土公吏土司空 (奎宿天區)土司空 (軫宿天區)丈人
五車五帝座五帝內座五諸侯 (太微垣內)五諸侯 (井宿天區)六甲
火鳥孔雀水府水位水委斗天廟
天市左垣天市右垣天乙天弁天廚天槍天柱
天紀天田 (角宿天區)天田 (牛宿天區)天乳天輻天鉤天江
天記天雞天淵天籥天桴天門天津
天壘城天錢天鉤天綱天廄天溷天囷
天倉天瘐天船天廪天大將軍天讒天阿
天陰天苑天潢天關天高天街天節
天園天樽天狼天狗天社天相天稷
太陽守太乙太微左垣太微右垣亢池曰月
勾陳王良文昌內階內屏內廚內平
玉皇大帝玉井北極北落師門北斗北河
平平道左攝提右攝提左旗右旗左更
右更左轄右轄
四輔四瀆外屏外廚市樓玄戈
司非司危司祿司命司怪
列肆西咸臼羽林軍伐老人
杠車肆車府車騎扶筐折威
夾白波斯金魚附白青丘
宗人宗正周鼎招搖東咸東甌河鼓
狗狗國泣附路附耳杵卷舌
柱 (庫樓內外)柱 (五車內外)柱史郎位郎將帝座帝席
神宮建軍南門軍井軍市軍門咸池
相屎南河南門南船屏孤矢
候宦者庫樓陣車奚仲哭座騎
孫酒旗軒轅飛魚海石海山異雀
虛梁參旗造父野雞蛇首蛇腹蛇尾
常陳斛梗河從官魚敗瓜敗臼
馬腹馬尾鳥喙雲雨瓠瓜廁策
陰德御女 (紫微垣內)御女 (軒轅附)紫微左垣紫微右垣鈇鑕鈇鉞
傳舍傳說進賢陽門頓頑鈎鈐屠肆
貫索農丈人雷電鉞華蓋
罰漸台蓋屋閣道蒭藁蜜蜂
輦道墳墓
衡積卒積水 (井宿天區)積水 (天船內)積屍積薪
縈室螣蛇器府
騎官騎陣將軍鍵閉糠龜織女
鱉羅堰離珠離瑜離宮壘壁陣闕丘
礪石霹靂爟鶴
資料來源 :
中國地圖出版社發行、伊世同 編訂《全天星圖 2000》。
上海古籍出版社發行、李國豪 等人主編《中國科技史探索》。
香港太空館 編《中國古星圖》。
陳遵媯 著《中國天文學史?星象篇》。
John cox & Richard Monkhouse "Colour Star Atlas - Epoch 2000"
Jay M. Pasachoff "Stars and Planets"
Chandra
The Constellations
Peoria Astronomical Society
The Salopian Web
MAA
SEDS
N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