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月仪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28:59

















《唐人月仪帖》,又称《十二月友朋相闻书》,其内容是当时朋友间互通问候的习惯用语,书势快捷流畅,用笔圆劲甜熟,辞古笔精,洞达神妙。
《唐人月仪贴》是唐人草书墨迹。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闻书》。原藏清宫,石渠宝笈·三编》有著录。本帖分十二月令制为尺牍,前人称为“月仪帖”。今缺正月、二月和五月三首。黄麻纸本。其草书笔势圆劲,擒纵自如,深得晋人风韵,颇似孙过庭草书的风格。草书旁附有楷书释文,字虽小,但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人难有企及者。明解缙跋谓:是册“辞古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
该帖草书如钱,真书如豆,书势流美,皆极精工,应出一人之手。今人习草,或谓取法《十七帖》、或谓临习《书谱》,虽是正途之言,但初习者很难上手。而此帖草书,动合规矩,用笔轻重、缓争、历历可睹。不像《书谱》变化莫测,难见端倪,也不同《十七帖》,其为刻帖,难以揣度其笔意。初习草书。从此册入手,求其法度,可为一径。
延伸阅读
王文治跋毕沅藏《月仪帖》

《月仪帖》是一件草书作品,行间有楷书释文,又称《十二月友朋相闻书》。其内容是当时朋友间互通问候的习惯用语,根据月令时节排比,读之颇为有趣。据称,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黄麻纸本。早期缺第一副标题及正月、二月、五月部分。明初解缙在跋中指为唐人书。帖中前副页赵秉冲书写的御制谓:
月仪传唐人,楮墨千年久,尺牍合四时,中心眷良友。契阔何日忘,想见萦怀厚。晋贴杳无存,智永书继后。宋秘府所传,片羽当珍守。寓意而不留,考古题册首。
关于此帖的艺术价值,解缙在跋中说:
余尝谓晋人书无存者矣,宋人书所见亦多,唐人书优入于晋,传至于今仅有矣。…辞舌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
王文治客居武昌的时候,毕沅出示《月仪帖》,王文治遂为之题跋:
《月仪帖》,黄麻纸,草书如钱,真书释文如豆。缺正、二、五月。后题一行云:“吾前后书,惟此本佳也。”本身宋印一方,前后上下钤印只存十分之二,文不可识,盖以“御府宝绘”,“内殿珍玩”印,后钤缝“群玉中秘”印,尾余纸“明昌御览”印,明解缙跋为唐人书。今观其笔势圆劲,深入晋贤之室,其殆孙虔礼一流人也欤!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人万不能为,与草书应出一人之手。余客武昌,灵巌山人见示,因记。文治(钤印:梦楼)
王文治曾有过三次“楚游”,题跋《月仪帖》,只可能在三次“楚游”期间,其中第二次“楚游”留驻毕沅署中题跋此帖的可能性最大。
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王三庆所撰《故宫藏本<唐人十二月相闻书>研究》一文中称:
王文治极为肯定这个册子的书法,认为草书的笔势圆润,甚有劲道,深入晋贤之室,恰似孙过庭一流人物。至于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方倪,断非宋代以后的人所能作为,而且两书同出一人之手。事实上,这些看法还不完全是王文治自己一个人的意见,而是安麓村訬寄给他的意见。
安岐(1683~?),字仪周,号麓村、松泉老人。天津人,一说朝鲜人。书画鉴藏家,着有《墨缘汇观》。约卒于乾隆九年至十一年间(1744~1746)。
如果安岐去世的时间没有太大出入,要十六、七岁的王文治得到安麓村訬寄的意见,再过半个世纪将安的意见融入题跋之中,可能么?这是王三庆先生被帖中所书“此鉴定月仪原委系麓村訬寄予者留之偹考”弄糊涂了?
上海书画出版社印行的《唐人月仪帖》,于2000年出版(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存原件)。帖首有王文治题“唐人月仪帖”(钤印:梦楼)。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