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收购是怎样亏掉2000多亿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20:07

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曾让国人豪情万丈,金融大国崛起的历史时刻或隐或现。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号角声中,踏着“走出去”的惊涛骇浪,那些匆忙“赶海”的“资本家们”,在亏掉了手中70%的真金白银之后猛然醒悟,轰轰烈烈的海外收购快速鸣金收兵。仔细一算账,我们付出的学费早已超过2000亿元。(12月18日《中国证券报》)
曾几何时,政府机关兴起了办企热潮,一时间,有条件的在办企业,没有条件的也在办企业,机关随便派个人,租上几间办公室,投上一笔资金,一个企业就诞生了。少则一两个,多则十几个、几十个。结果可想而知,这些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企业,很快就一个个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死的死、伤的伤,即便没有立即死去,也是苟延残喘,没了生机和活力。对政府机关办企业,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十个九个亏,一个赚钱的做的还是假账”。
就在机关办企业的那一幕还未从我们脑海中淡去,甚至有极少数企业与政府机关还藕断丝连的情况下,我们的身边又出现了另一个类似的问题,那就是海外收购。虽然海外收购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很多企业甚至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海外收购,但是,一些手里握着大笔资产的国有企业海外收购的步伐却迈得出人意料地迅速,在根本没有了解海外收购有多大风险,不知道海外市场有多少惊涛骇浪的情况下,就毫不犹豫地出手了,结果,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付出了高达2000多亿元的学费,这与机关办企业有什么两样呢?
我们并不反对企业“走出去”,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鼓励企业勇敢地“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天有多高、海有多宽。前提是,这必须建立在对海外投资、海外收购、海外市场以及所在国政治、文化、历史、环境有相当了解的情况下。贸然出手,风险必然会很大、问题必然会很多,失误也就在所难免。
另外,在笔者看来,从机关办企业到海外收购都输得如此惨重,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投资、这些企业,都是国家的、集体的,输赢、亏赚,与经营者没有直接的关系,赢了、赚了,是经营者的功劳,亏了、赔了,由国家兜底,经营者毫发无损。假如这些投资是个人的,输赢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他们还会如此贸然出手吗?
面对金融危机的肆虐,理论界、企业界又响起了“海外抄底”的呼声,似乎这又是一次中国企业走出去“发财”的绝佳机会。笔者想提醒中国企业的是,海外抄底或许是一次“发财”的机会,但是,这些机会是不是属于中国企业,应当认真调查、充分了解、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作出是否海外收购的决定。切不可再用行政思维指挥市场行为,贸然出手、盲目投资,否则,等待我们的很可能又是交学费、留教训。
作者:谭浩俊
余丰慧:2000亿海外收购“学费”买来啥教训
补办完“身份证”的中投公司羞涩地亮出了60亿美元的浮亏;两拓合并失败后,中铝公司的80亿美元亏损毫无遮挡;中国平安没有施行它那1500亿元庞大的融资计划,但157亿元的亏损计提已经完成;QDII没肩负中国人海外淘金的使命,1120亿元投资,已现600亿元的浮亏。如果接着往下算,今年海外收购的损失肯定越过2000亿元(12月18日《中国证券报》)。
再加上许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美国次级债券,提前清盘了结的损失,这一两年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损失2000亿元也打不住。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是非常特殊的情况。而实际上,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全球金融不确定性已经大大增加,金融危机苗头已经出现,而中国的一些金融企业在一些专家的忽悠下毅然决然地走出海外大举并购,结果造成今天的损失。还有人会说,有些只是账面浮亏,一旦世界金融市场稳定下来,经济开始复苏,浮亏可能减少甚至转亏为盈,但是,必须认识到,从目前美国经济金融现状看,经济走向衰退已成定局,短期内恢复可能性非常小,并且,美国金融市场的丑闻不断暴露出来,比如,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诈骗案。
说到底,中国的金融企业对海外金融市场的水到底有多深并不十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出击海外,一旦遇到风浪就会遭遇不测甚至全军覆灭。比如,中国平安购入富通集团共计1.21亿股,浮亏超过157亿元事件。连中国平安也不清楚在世界上这么知名的金融老牌企业,一夜之间说倒掉就倒掉了。再比如,近日炒得很热的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诈骗案,随着调查深入,已有超过30家的跨国银行、对冲基金、个人投资者爆出可能遭受损失。谁能想到堂堂的世界金融中心的纳斯达克主席竟然是一个诈骗犯,并且持续诈骗时间那么长。
从世界金融市场看,由于上个世纪30年代爆发金融危机后,世界范围内没有再出现类似大危机,平静了几乎百年时间,世界性金融危机只是当做历史故事在讲述,人们思想上出现麻痹大意。从中国情况看,一是对世界金融市场缺乏了解,在世界金融市场里中国处在小儿科阶段;二是中国这几年飞速发展,实力壮大后,过分盲目自信情绪泛滥,与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如出一辙,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得日本国内觉得自己富得流油,纷纷到美国投资、并购,结果要么损失折半,要么血本无归。
中国2000亿海外收购“学费”买来的教训是珍贵的。任何时候都要把资金安全放在第一位,什么抄底呀,出击呀,并购呀,抓住时机呀,首要考虑的是风险有多大,资金是否安全。在世界金融市场里,中国要老老实实再当几年学生,然后,再盘算出击海外进行并购。在金融危机没有见底,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情况下,要少安毋躁,最好老老实实先做好本企业经营,先做好国内市场,等待时机再谈“出海”。
中国海外收购存在3大败笔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年,也是中国海外投资减值年。你可以去憎恨它,因为损失惨重;你也可以感激它,因为教训珍贵。
金融收购急踩“刹车”
2008年12月3日,中国2000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香港表示,在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而损失60亿美元之后,海外金融机构已经不敢再投,而非金融产业公司还可以投资。
中国平安去年底和今年初在二级市场购入约1.13亿股富通集团股票,2008年6月26日又参加闪电配售增持750万股,共计持有1.21亿股,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38亿元。由于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导致股价暴挫,手持富通股票的中国平安投资浮亏超过157亿元。平安由此宣布放弃收购富通集团的计划。
去年9月中旬,中国首个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全球精选火爆发行,当天被抢购一空,此后华夏、嘉实和上投摩根分别发行的QDII均受到内地投资者的追捧。一年后的QDII却出现巨额亏损。10只基金没有一只净值超过1元。规模最大的4只基金,浮亏分别为48.2%、62.7%、56.7%、47.4%。
有人把它们称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三大败笔”,但它们也昭示着海外金融资产收购的巨大风险。
招商银行斥资193亿港币对香港永隆银行的收购已经完成,停牌中的永隆银行无法显现招行的损失,但收购的期望值已经变化。
对于更多的金融企业来说,海外之行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了。
中国人寿高层近日透露,公司手中持有45亿美元现金,尚未做出任何海外战略投资。
资源收购谨慎行事
12月15日,中石化集团今年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获国务院批准。中石化出资130亿元人民币收购加拿大TYK公司。该公司石油资产仅次于叙利亚。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意味着中国海外收购的步伐没有停止,但目标已经明确,资源性公司的收购将是重点。
本报12月1日《两拓合并失败,中国为何交900亿学费》的评论似乎激起相当多知识人士的共鸣。人们对于中铝公司(中国中铝母公司)投资力拓140亿美元浮亏80亿美元有些难以接受。也有人说这是中投为阻止两拓合并,维持中国钢铁产业链条而委托中铝做出的重大投资。对于拥有铁矿石、煤炭、铝土矿资源的力拓而言,中铝的出手也许有些早,但投资方向没有错。中铝方面也曾表示,不排除增持力拓的可能。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错误的投资可能会血本无归,而对于资源类产业,“买你缺少的东西,永远不会错。”
2008年,中钢对澳大利亚Midwest公司的敌意收购为中国企业开了一个好头。这个获得《FinanceAsia》(亚洲金融)和《Assets》(财资杂志)2008年度“最佳并购交易”和“最佳交易”的并购案,为中钢高层的战略思维、专业判断和执行能力打了高分。
中钢国际贸易合作部一位高层愿意跟记者谈这次收购的经验与心得,中钢以13.6亿澳元(9.0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企业Midwest仍称得上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交易。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澳大利亚进行的恶意收购,也是国有企业所开展的首次恶意收购。
紫金矿业一位高层告诉记者,“中国公司海外矿业投资总体上还是要谨慎行事。要考虑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开发矿山还要考虑当地的基础设施、物资供应等因素。目前,国内外的不少矿业公司估值已经很低,紫金矿业也已经准备用10亿元进行股权投资。不过,何时出手现在还不好说。”
是否到了抄底时机
“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时候来了吗?”
在第四届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对本报记者的提问给了一个明确的回答:“目前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好的时候。打一个比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是1米高的海啸的话,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就是100米高的海啸,深不见底。中国企业如果要做海外并购,最好投资资源类公司的股权。”
中国矿山冶金协会理事长邹健表示,中国海外矿山收购要注意风险,避免相互恶性竞争,抬高收购价格。此前,中国海外已收购的矿山估计要到2010年左右才会向国外提供矿石。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资源收购应该着眼于长远发展,而不仅是眼前的浮亏与浮盈。中国企业应该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来临做好准备了。
相关文章:
中投遭重创 投资美货币基金54亿出险情
富通集团股票价格暴跌 中国平安海外投资巨亏
QDII全线触礁沉没 慎玩国际市场资本游戏
国资委遴选10家央企进行海外并购
上一篇:2008年美国《国家地理》点击率最高的十大图片
下一篇:勃起功能障碍预警心血管疾病
希波克拉底王 发表于: 2008-12-20 15:45 |全文(查看: 103) |评论(2) |收藏 |举报
分类:社会杂谈(45)
对 "中国海外收购是怎样亏掉2000多亿的" 的评论: (共 2 条)
freelane  发表于 2008-12-20 21:31引用
中投公司投资摩根斯坦利和黑石的亏损目前还是浮亏,没什么大不了。只要不出售,未来赚钱没悬念。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投资美林等投资公司也亏大了,也属于同一性质。这些都是长线投资。平安和中铝的投资损失是比较惨,运气和时机不好。
中国海外投资的经验相对不足,连中信泰富这次也大亏,被人算计了。我们不能一时一案论英雄,没有人能在股票最高是卖出,股票最低时买入。给我们的投资经理人一点时间和宽容。中国目前的投资损失还是在允许范围内。 美国百姓的资产平均损失了40%,投资经理的水准都差不多,现在亏钱的是多数,不要过份责难中国的投资行为。算一下,被贪官卷走贪污的钱,吃喝公款的钱,这实在不算什么,多数还是算规矩的。不必大惊小怪。
希波克拉底王  发表于 2008-12-28 00:24引用
社科院专家称中国近七成海外收购不成功
2008年12月25日,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独家了解到,包括国资委在内,发改委、工信部及商务部等部门,正在加紧调研,针对国内企业有可能开展的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将联合推出专门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是敦促有条件的企业抓住并购时机,另一方面是对那些胃口太大、眼界太高的企业作出规范”。
决策权仍在企业
“调研目前仅限内部,接下来要听取学界和企业界的意见。”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副局长白英12月25日对本报记者说,随着海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走低,国内的企业去海外开拓资源的冲动日益显现。不过,她认为,企业去开发境外资源,虽然决定权在企业,但应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进行。
正是由于决定权在企业,白英否定了部分媒体此前“国资委遴选10家央企海外并购”的说法。对此她解释,国资委对于央企的投资行为,是按照主业投资和非主业投资分别进行管理的,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主业投资,由央企自主决策。她以钢铁企业为例,说国资委内部没有钢铁专家,对有关钢铁产能或铁矿资源的并购,无从评估,“因此,我们对企业无所谓遴选、指定,最多只需备案”。
白英同时表示,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主业可以有所调整。这个规定为目前的央企开展境外并购,客观上创造了极佳的条件。记者从中国社科院12月25日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皮书中得知,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领域额,在2008年前三季大幅增加了101.9%,达到1310亿美元,已超越2007年全年的水平。其中,资源领域的并购最为活跃,金额达到了389亿美元,占29%的市场份额,中国跨境并购达到688亿美元,创出新的年度纪录。
不但如此,中石油的一名贺姓经理,12月19日在带队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环境成果展”时向本报记者表示,中石油集团近期可能参与竞购加拿大一家上市公司的石油资产,交易金额最高可能达到3亿美元。而它的兄弟——中石化集团,对加拿大一家石油商的一笔海外收购,涉资130多亿元人民币,已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0亿学费买教训
表面上看,尽管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成绩喜人,但资源央企的海外并购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主编之一、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12月2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援引麦肯锡的一项最新研究数据说,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单从资源性产品海外并购来看,我们海外投资行为就频频遭到重创。”专家给记者列了一个单子:2004年中石油竞购俄罗斯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遭到“滑铁卢”,中方无功而返;2007年6月,中投斥资30亿美元在黑石集团的首次公开募股中认购了9.3%的股份,时至今日,补办完“身份证”的中投公司,亮出了60亿美元的浮亏记录;两拓合并失败后,中铝公司的80亿美元亏损无可挽回;中国平安虽然没有施行它1500亿元的融资计划,但157亿元的亏损计提已是既成事实;中国首只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不但没有肩负起中国人海外淘金的使命,而且在1120亿元投资中已现600亿元的浮亏。
“如果接着往下算,2008年海外收购的损失肯定越过2000亿元。”李向阳说,一边是海外并购的有利时机,一边是伴随在并购中的巨大亏损,所以,如果国家此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应该是顺势而为。
新政或解资金难题
将要出台的新政,除了对企业的行为给予规范,李向阳还认为,它对缓解企业并购中的资金难题,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判断,从国资委相关负责人的谈话以及最近出台的政策中可以找到依据。
近日,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晓齐在清华大学的一个论坛上说,在放松对海外并购的限制的同时,考虑对重点企业进行资本金注入,对重点矿种境外并购实行贷款贴息。
再从国内信贷支持来看,日前,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监会特别强调,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对资质优良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实施产业重组、升级和整合等操作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并购贷款在政策上已经破冰,但短期内不会全面放开。”李向阳说,资源类企业由于属于稀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现在是并购的好时机,但包括央企在内的诸多企业,现金流都比较紧张,这点是事实。在他看来,如果新政要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除了商贷,还应考虑到国家2万亿的外汇储备,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及早建章立制,引导外汇参与企业的海外收购。
据了解,国资委不久前已经与中投公司商谈过运作模式,国资委将向后者推荐优秀的中央企业,后者将帮助中央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称,央企得到中投公司的投资后,将重点用于海外投资。